皮绳上的魂

DVD

主演:金巴,曲尼次仁,夏诺·扎西敦珠,索郎尼马,益西旦增,更登彭措,益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7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8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9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官方版”剧情阐述——摘录自主创访谈

2017年7月30日我在杭州观看了《皮绳上的魂》点映,张杨导演和观众做了许多交流。大家对片子评价很不错,但对剧情、对主旨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我是莱昂内和西部片的影迷,自然非常喜欢本片。有幸得到了导演签名的电影书,书里附赠了一本小册子《<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主创访谈Q&A》,信息量很大,也透露了不少“官方版”剧情说明。我选了一些,摘录于此。当然,作品一旦见诸世人,导演或编剧就不再是唯一的阐释者;观众的理解即便与主创不同,也不意味着就是错的。

本文内容全部节选自【马灯电影】出品的小册子《<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主创访谈Q&A》,纯手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强烈建议看完影片再看主创阐述,不然会丢掉很多乐趣。


访谈① 张杨(《皮绳上的魂》导演)

张杨在重庆路演的照片

Q:《掌纹地·皮绳上的魂》的原著小说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力,在创作上,您怎样看待电影作品和原著小说的关系?

张杨:我的大部分电影,除了《无人驾驶》以外,基本上每个剧本我都要参与创作。扎西达娃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者之一。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来自南美,以马尔克斯或鲁尔福这一批作家为代表,他们的特点是人、鬼、过去、现在交织在一起。在中国,恰恰是西藏这样一个地方,它有宗教、特殊的地理面貌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魔幻现实的可能性。我们都热爱这类型题材和表达方式,这非常令人兴奋,但在实际的创作中,编剧重点在呈现故事,而导演架构影像,尽量视觉化,减少台词、对白。比如复仇兄弟的故事,在前两稿里是相对偏后一点才出现的,是用回忆的方式去阐述的,戏份不多,只是回忆和叙述两代人冤冤相报的背景。从导演的角度,那就浪费了一个时空了,况且在作家和他小说里的人物塔贝中间再套一层小说人物的回忆的话,时空概念就太不清晰了,所以我们就商量把回忆这条线拿出来,和作家追逐塔贝那条线并行,一开始就来一场戏:一个杀错人的故事。第一,我通过那场戏构建了一个西部片的视觉元素,第二,把这条线提起来了。实际上,最复杂的是作家这条线的真实和虚构,所谓追逐的这条线,我们只是把它稍微地戏剧化一点,但如果上来就告诉观众这是作家,电影就没意思了,观众就已经开始排斥了。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观众去分清楚谁是谁,为什么多加了两个黑帮人物,就是要混淆,不要让作家这条线过早地暴露在观众面前。

Q:原小说《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谈的是西藏面临现代化的困境,改编之后的《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内核完全变了,变成了一个佛教寓言。

张杨:对。实际上,我只是用了小说中关于一个文化人的困境及其小说结构,我想的更多的是个体的困惑,对于我来说,就是寻找和救赎的主题。我在做这两部电影时都是在寻找,作为一个创作者,本身也是寻找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我和那个作家的感觉非常接近,作家所谓的在寻找他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就是在寻找自我。你也可以理解为最后他找到自己了,回忆到小时候的责任、小时候的天珠,最后拿着天珠说咱们继续往里走。小说里的主人公往往投射为作家另一个层面的自我,所以这里面的塔贝也可以理解为作家的另一面,塔贝就是在赎罪。他懵懂地得到了一个天珠,但要去完成一个使命,意思是他在这个过程中去赎清所谓的“罪孽”。小说家到最后碰到塔贝的时候说“我终于找到你了”,意思是我终于找到自己的责任。我更希望这个电影的指向性是往这个方向去寻找“救赎”的概念。


访谈② 扎西达娃(《皮绳上的魂》原著作者、编剧)

扎西达娃(右三)参加拉萨路演

Q:改编顺利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呢?

扎西达娃:改编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还是故事,电影一定要有故事,要打破已有的小说文本,实际上要从形而上的层面降到讲故事的层面。于是我主动给张导建议,我说还有一个小说叫《去拉萨的路上》,也是一个康巴人带着一个姑娘一起上路的故事,主人公是个逃亡者。《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是个流浪的康巴人在路上寻找不可知的答案的故事,两部作品有相似性,而且《去拉萨的路上》故事性更强:一个逃亡者沿公路行走,身后有警察、有动物、有仇人,都在追杀他,故事里也有爱情。张杨觉得这两个小说可以结合,实际上从故事线性来说,可以是以《去拉萨的路上》为原型,但在形式上,有一些超现实、时空交织的处理上,可能更多地考虑用《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的方式。

跟他谈完以后,有一天晚上我突然一下子找到了一个点,能把整个故事串起来,就是利用一头小鹿,一个朝佛的少女,牵出“护送天珠”这么个概念,它是一个传递的过程:圣物天珠本来是小女孩戴着,但她中途遇险,临死前碰到了一只鹿,她把圣物交给了鹿,让鹿戴着它一直往北方走,但鹿被猎人杀了,猎人因此遭天谴,又被活佛所救,起死回生以后踏上了护送天珠进圣地的路。这本是个传说中的故事,但一个小男孩儿目睹了小女孩跟鹿之间的交集,原本小女孩儿是想把天珠交给小男孩儿的,但他逃避了,看到了鹿来,他转身跑掉了。很多年之后,小男孩儿成了作家,他一直在逃避这段童年的记忆,记忆却在他内心潜藏,莫名成了他笔下的故事,但一直到故事完结,他接过天珠的时候,才终于开始直面自己的使命。

这是个双矛的电影结构,因为增加了这个结构,我们很顺畅地把几层时空交错到了一起,我个人很擅长,也很喜欢把多时空放在一个现实平面上,你可能猛一看觉得是好几拨人,其实是同一拨人,发生在不同年代的故事,是数代人之间不间断的相互追逐。

Q:您提出的这个“双矛”的结构,它的连接点是什么呢?剧中有些人物似乎比较有神性?

扎西达娃:主要的连接点有两处,一个是作家在考古现场发现的“莲花生大师掌纹地地图”,这让他相信“圣地”,或者说答案是真实存在的,所有人要做的就是寻找它;另外就是轮回的概念,是藏人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剧中还设置了一些纽带式的人物,比如那个男孩“普”,他像个小精灵,他是唯一跟作家有过接触的,连接现实部分的。因为塔贝和琼是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作家在内心深处试图捕捉的,一直到结尾前都不可能跟作家直接会面,所以普实际上有点像是使者,像天使、精灵,在所有人都陷入迷惘的时候,他负责冥冥中的指引。

Q:剧本一共有几稿呢?听说中间曾经搁置过一段时间,前后的创作思路有变化么?

扎西达娃:这个结构定下来以后,张杨导演最初曾经提出要把主人公塔贝塑造成一个性格比较戏剧化、有喜感的人物,同时考虑到未来的票房,希望加强剧本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尽量激烈好看,也就是说,第一稿剧本是按照一个商业电影来做的。但2008年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拍摄搁浅了,一直搁置到2014年重新启动,张杨导演的创作思路有了变化:新的想法是不考虑票房,彻底从创作出发,做个艺术电影。于是我们重新梳理了人物性格和关系,包括影像风格,也做了大的调整,前前后后大改了六次,参考了包括《西部往事》在内的一些经典作品,从快节奏大起伏的商业故事,变成了有比较强西部片气质的缓慢、冷峻、潜藏危机、指向更开阔的结局的电影,重点从讲故事移到了提问题,从被动逃离到主动寻找。


访谈③ 郭达明(《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摄影指导)

本片去年斩获上海电影节最佳摄影

Q:对您来说,《掌纹地·皮绳上的魂》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制作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您对其摄影风格、美学、技法上的构思是什么?

郭达明: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在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西藏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多亏有大半年拍摄《冈仁波齐》的铺垫,使我们对藏区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从制作上来说剧组的运作更趋于常规,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最特别的地方是两个月时间转场跨度2000多公里。实际上2013年底我们就从香格里拉到阿里把318和219沿线能到的地方都跑了一遍,能拍到的地方都去了,也是极致了。七月份和导演在拉萨一边分镜一边看片,基本确定了西部片的影像风格。构图运镜上我们参考了《西部往事》,光线处理上《大地惊雷》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Q:这两部电影制作完成后,您觉得满意吗?或是过程之留有什么遗憾?

郭达明:这得问导演,他是否对我的工作满意。呵呵。如果说遗憾的话,《掌纹地·皮绳上的魂》有一些,因为它是不可复制的,我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在这样的地方,拍这样的一部电影。我在光线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扎实的地方,包括没能用胶片拍摄。至于《冈仁波齐》,我很喜欢。


访谈④ 杨红雨(《皮绳上的魂》剪辑顾问)

杨红雨剪辑的好作品太多了

Q:您对影片剪辑风格、手法上的构想是什么?

杨红雨:在剪辑过程中,我和导演因为有了多年合作的默契,所以基本上还是比较顺利的,到后来多次修改主要都是集中在长度上。这个片子本身的神秘气质决定了它的节奏不可能特别快,特别跳跃,但同时也不能过于顺畅的平铺直叙,所以我们在结构上做了很多尝试,试图让每场戏在保持住节奏的基础上又能尽量留下些想象空间,让故事进展得有悬念,让观众能带着一种紧张感和期待看下去,不要因为时间过长或事件太直白而让观众产生疲惫感。为此我们删减了很多对白,把台词尽量精炼,充分给已经很有气氛的摄影画面和环境声音设计以及音乐留下空间,用这些丰富的视听语言来营造影片氛围而不是靠解说性的台词。

Q: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杨红雨:我们唯一的略有争执是发生在影片的开场,我最早剪辑时希望片子尽快进入到一个紧张悬疑的气氛里,所以前面用几场事件很突出的戏,比如小孩看鹿,塔贝杀鹿,塔贝被救活后上路寻找天珠作为开场,完全顺着塔贝的故事线贯穿下去,而把另外一对兄弟的戏放到了后面作为另一个部分。导演在看过之后感觉这样剪虽然故事线清晰了,可是神秘感却不足,尤其是作为全片开头,给整个影片定下的基调就不准确了,所以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决定改回原剧本的顺序,把几场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又有点没头没尾的戏都并列放在了开头,但每场戏都做足了气氛,让那种贯穿全片的西部片节奏从一上来就格外突出,同时更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效果不错。

 2 ) 胆子再大点想象力才会释放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8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我打三星是恨铁不成钢

-------------------------------------------------------------------------

看罢《冈仁波齐》,我感觉张杨是个缺乏胆识的导演。他在评论界口碑甚佳的新片《皮绳上的魂》,把藏地风光和人情拍出了赛尔乔·莱翁内西部片的味道,镜头非常美,即便是由隐喻、指代、非线性叙事、故事套故事、现实与虚构混淆等方式完成的复杂叙事,他也娴熟把控,几乎没有漏洞,信仰观也比《冈仁波齐》明晰。这也许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可惜在大框架上缺乏不管不顾的艺术家胆识。

此片改编自扎西达娃在三十多年前写的两个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有了纯文学文本支撑和作家本人参与编剧,张杨完整描绘出作家格丹,即“我”,笔下变动、跳跃的时空,格丹本人从一个掌控不了故事走向和人物命运的旁观者,进入小说空间,最终代替笔下主角塔贝,与其伴侣琼继续护送圣物天珠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完成使命。可以说,整部电影被海报剧透了,望着广阔藏地风景的格丹,才是主角。

这种剧透满足了无需动脑筋就能看懂《冈仁波齐》的观众,但艺术口味更高的观众要求更高。为抵达反转结局,铺垫不少,比如路人看不见的、名为普的先知孩子偷了作家的笔,比如作家大怒时咆哮“我能让你们都消失!”当我意识到大框架如此,非常失望。扎西达娃二十多岁时开的这个脑洞,是当时一批中国先锋作家跟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例子。在这种风格已成文学领域常见模式之后,张杨仍视其为新鲜事物而为之,反倒陈旧过时,想象力受限。原作里对藏人精神的迷茫,在电影里本已化解为爱人却不为人所爱、付出不求回报、放弃对世仇的愚忠等澄明态度,结果导演放弃了彻底提升故事精神内涵、形成个人风格的机会。

塔贝的成长脉络清晰,女主角琼的各种行为动机亦合理,即便不读原作,看她流着泪抚摸藏獒,你都能立刻感知她长久以来的孤独寂寞和心中打算。两处床戏非常自然,自然到我默想“此处应有床戏”就出现床戏的程度。整部电影粗略描绘了几对女人与孩子,可看成跟琼与普共享相似命运的个体,侧面烘托暴力原罪与世仇传统给藏民带来的伤害。这些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这是同一个男人、女人、孩子的故事,类似姜文对《太阳照常升起》的处理,但姜文任性地讲故事,不解释,飞起来。毕赣让他《路边野餐》里的荡麦成为一片似乎存在又似乎是梦的故土。徐浩峰把他不按理出牌的风格强化成叙事之必需。但是张杨,对不起,真是差那么一口气。

-------------------------------

我的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3 ) 你我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

张杨老师最不好看的一部,价值观体系的设定太浅显了,毕竟,藏传佛教基本的东西也了解一些。这种题材,近几年国外屡见不鲜,不一定非搬出喇嘛和佛教才能说清楚,那种业力轮回已经是国际神秘主义或心理学前沿公认的事实了;至于时空转换和多线索,也没什么太大新意(科幻常用)。

本来用一句话“你我山前没相见,山后别相逢。”,甚至一个词,“虫子”——《三体》就能说清的事情,生编造出了一个故事,拍了一个电影。

本片的性别歧视还是相当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气概强烈,我要是女权主义者我可能真不高兴。毕竟,本片宣扬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这些无限的爱和给与,是只有女人才拥有的天性。

 4 ) 《皮绳上的魂》:在虚实之间寻觅真我

从2013年开始,张杨导演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套拍了《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影片,在此之前,他深入到藏地,与藏人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经历本身便是一种寻找,是一场修行。非常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也都是关于“寻找”和“修行”,影片内容与拍摄过程有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这两部影片另一个共同点是,张杨想要探讨的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冈仁波齐》没有剧本,张杨的剧组将演员带到路上,将考察过的或者当时遇见的朝圣者的经历融入到电影之中,捕捉到演员在朝拜路途中因真实感悟生长出的细节,摄影机或近或远,处于旁观者视角,影片呈现出非常朴素的面貌。然而,这一关乎“信仰”的举动掺杂了摆拍、表演与提炼,影片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背离,这也是它遭人诟病之处。

迥异于这种伪纪录片的手法,《皮绳上的魂》它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从叙事上看,影片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猎人塔贝捕杀猎物后被雷电击中而亡,扎陀活佛召回他的魂,派遣他将天珠送往圣土掌纹地;第二条是占堆、郭日两兄弟为报复仇追杀塔贝;第三条是作家格丹一路追随塔贝。

在第一条线索里,影片融入了藏族宗教的元素,如起死回生、送圣物、通过苦行清洗罪孽,这与《冈仁波齐》的主题非常相似;第三条故事线是全片的重心所在,格丹追随塔贝与其同行者琼,而他们正是这位作家未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作家是为解决困惑而来,他想要知道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走向。

这两条线索均来自于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小说通过塔贝和琼不同的命运抉择来呈现现代物质文明对于藏人的冲击,小说的结尾荒诞,苍凉,人物充满困惑,又在死亡之中寻找到对于信仰的坚定。电影则剔除掉了这一点,着重讨论的是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此外,电影添加了运送天珠这一任务,为的是让影片具备更多“动作性”的内容,这也符合电影对于影像的要求。

为了增添更多“动作性”元素和戏剧性,影片的第二条线索将《去拉萨的路上》的复仇故事纳入进来,这是一条非常类型化的叙事线,类似于西部片或者武侠片。导演运用了接近于莱昂内西部片中口哨旋律的配乐、动静结合的氛围营造手法和近景切远景的剪辑惯例,使得这部分具有相当强烈的速度感与视觉张力。在这部分中,占堆、郭日炽热的仇恨逐渐向宽恕转变,他们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种救赎之旅。

以上三条线索,道具与人物举止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个线索中的多个藏人向格丹否认见过塔贝,这让三条线索看起来像是处在平行世界之中。这是导演故意为之,因为他要将这三条线索分列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从这种时空结构来看,《皮绳上的魂》是一部艺术电影。去年的《路边野餐》与《长江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时空观有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皮绳上的魂》的这一时空结构得益于原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多内心独白、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美剧《毒枭》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是:在高度细节化的现实的背景环境中,嵌入奇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人震惊和兴奋的是作家格丹走进了他创作故事中去,见到了塔贝和琼。而这两个交错而行的时空的结合,实际上是构建了第四个时空,这个情节在更大程度上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创造者成了参与者,这亦是作家同他使命的相遇。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真实与虚构这个主题上,这种在“诗之魔幻”中见“内心真实”的方式显得比《冈仁波齐》出色得多。

张杨导演曾在花絮透露:“《皮绳上的魂》中的作家,正是我自己的投射,寻找我自己未来的创作出路”。

影片的结尾与小说一致,作家格丹抓住琼腰间的皮绳,顺着顶端数着绳结数,一共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一致。一百零八颗佛珠,意谓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这可以联系到一个佛教语——“真我”(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而这种数量上的吻合,代表着旅途的一个终点,同时亦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这个旅途可以视作一个轮回,也像一场宿命。

在结构上,导演也在点明这种“轮回”与“宿命”,结尾处有一个段落对开场是个呼应,跌落山坡的女孩、幼年格丹、鹿、猎人塔贝与天珠的关系仿佛早已定下,幼年格丹出于恐惧不敢接过天珠,辗转多年还是到了他的手上,由他送往圣土掌纹地。

那么,这个“天珠”代表着什么呢?它可以是作家那支被抢走的笔,是他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困惑、是他创作的初心,也可以是塔贝洗刷罪恶的通道,同时它也是张杨导演艺术追求的互文式的表达。正如影片中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动机踏上寻觅之路,无论是赎罪、复仇、痴恋,他们都获得了暂时的答案。而这场旅途并没有结束,就像佛珠,经由心怀信仰者的手,会不停地转动下去。

 5 )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皮绳上的魂》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所有的角色一路上都有自己的负累,如同沉重的人生一样无法摆脱。郭达明的摄影时常以一种神灵般的视角俯瞰自然与苍生,时时给我们天注定的宿命感。

原罪不可消除,人们一步一步向前行走,都在消解着命运长河里顽固的罪孽,关于生命关于爱。

在神秘的西藏,有广袤的天地,有隐秘的河川,人类的存在显得渺小,空旷自然之间,一切的努力都像徒劳使然。

男主角塔贝是个死而复生的猎人,从开场便有天降使命,护送天珠抵达莲花生的掌纹地,洗清他一生的罪恶。

三个故事的奇妙串联,无关时间空间

地点选择西藏之地,其中没有任何道具能让人清晰分辨这故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代,由此故事在最后,观众循着导演的巧妙设定,发现三个故事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连结起来,已经实现了数个时空的行走。到结尾的时候,自带一种无声震撼的力量,又有可有无数种解读的方式。

其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设定与以往的商业片不同,简单的寥寥数语就可讲清,但故事的线程又设计的复杂庞大,自带着悬疑的气质,用轻微的紧张感推着观众一步步往前走,尝试影片的每一条路,最终从迷宫中走出。开头结尾精彩的对应,让叙事不再单薄,以首部国产魔幻现实主义影片定义,反而更激活内心的沉思。

第一个故事,背着箩筐的小男孩,看到一个山崖滚落的女孩,她手里拿着天珠,请求带她去到莲花生大士的掌纹地。那男孩惊恐的看着她,没有施救。当他犹豫返回,那女孩仿佛从没有来过。

第二个故事,猎人塔贝从杀死的鹿的口中得到天珠,随后被雷劈重,活佛召唤回他的灵魂,让他带着天珠到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唯一通往人间的净土。

第三个故事,一对兄弟要寻找世仇塔贝,将其杀死。塔贝是他们的杀父仇人,可弟弟杀死的塔贝,并非是他们在找的那个人,于是二人出发,寻找真正的仇人。

在路上,得到又失去

故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塔贝的救赎之路。他听从着活佛的指示,“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像。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他在路上认识美丽的姑娘琼,原本只是在她身上发泄欲望,但琼真诚热烈的爱,终于一路上融化了他的心,也在此中得到了爱情。一个亡命之徒,在得到爱的过程里,那个坚如磐石的心,渐渐也变得柔软起来。

一个哑巴小男孩普,这个人物富有一种小精灵般的功能,最初在他和琼争吵时出现,随后在塔贝陷入绝境时,又将他引领到正确的地方。普用一把破旧的六弦琴与人交流,眼神简单清澈,如同上苍派来给他指示的使者。

在路上的塔贝也并非安全,有三路人出于自己的目的,一路追逐着他。他曾想甩掉琼,把她的锅扔下,又被普捡回来。与他丢失天珠,迷茫无措时,又是普把天珠悄悄收藏的剧情所对应。

他遗失的一切,都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归,比如初心、忍耐与爱。

追逐在路上的人,求而不得

影片中的几个场景,观众都会看到一个叫格丹的男人,一直在找寻塔贝,却总是迟到一步,他看见的那些奇怪的人,在其他人的眼里又是看不到的。当最后他作家的身份揭秘时,又恍然明白,原来他一直在追逐的是自己笔下的那些人,他沿着主人公的道路,期待着与他相遇。

导演张杨曾在观众提问时说,“影片中的作家,为了寻找自身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去了良多地方,一路上碰着许多人,并最终和自身的使命相遇。实际上,作家代表的是我,我最终的方针,是寻找自身真实的生命和片子的关系。”

塔贝在路上拯救自己,双胞胎兄弟为报世仇,琼为了追随爱情,格丹为了找到内心的安宁。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必须走的路。他们都在为了得到,不得不失去着什么,如同你我的命运,都曾为了所得,不得不换来的所失。

可生命并没有太复杂的理由,就像影片中所说,“目标在远方,距离在脚下,道路在身上“。

无论怎样,拯救自己,唯有前行。

 6 ) 国产电影敢这么拍,绝对有戏

艺术片的春天就这么来了。

春天未至,雷声不断——

《皮绳上的魂》

同一个导演(张扬),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地区拍摄(西藏)。

简直就是《冈仁波齐》的姐妹篇嘛。

是这样吗?

《冈仁波齐》以纪录片的笔触,刻画朝圣者的日常点滴,保持冷静的距离,几乎见不到个人表达。

《皮绳上的魂》恰恰相反,杂糅类型片的元素,在虚实之间多维叙事,复杂的戏剧化冲突中,张扬个人的生命体验强烈代入。

前者的精髓在于纯粹,后者的好看在于神秘。

这种神秘,透过三大叙事元素,一点一点,草蛇灰线。

有人说,张扬能不能封神,就看这一部。

神在哪里?

公路片的彷徨,西部片的粗犷,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在此形神具备。

对应剧情的三条叙事线来看,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条线:救赎。

男主角塔贝猎杀了一头野鹿,并从其口中得到一块天珠。

刚刚到手,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猛地落下一道闪电,正好击中塔贝。

开头就挂男主角,全剧终的节奏?

没这么简单。

活佛作法,他起死回生,并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护送圣物天珠到莲花生大师掌纹地。

于是,起死回生的猎人,踏上了一条朝圣之路。

每个上路的人都有一个理由,每个理由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救赎。

救赎,几乎也是所有公路片的角色动机。

路上的景致,邂逅的同伴,都会成为彼此的羁绊,难分难舍。

塔贝脚下的西藏大地,有着壮美的异域风情。

皑皑雪原,莽莽沙漠,策马奔腾的草原,林海起伏的森林,碧波荡漾的圣湖,人迹罕至的废土,一幕幕大远景的构图下,是这方净土的波澜壮阔。

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样的风景,冥冥之中洗涤人的心灵。也让摄影师郭达明获得了上影节最佳摄影奖。

历时2个月,西藏8个地方,辗转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方能换来荧幕前的自然风光。

对于剧组而言,拍摄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天涯朝圣?

只不过这次朝圣的对象不是神山冈仁波齐,而是由死向生的内心叩问。

上影节评委会对本片赞不绝口,说:

用魔法般的影像记录了西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出生命的真谛。

问题是,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换句话说,塔贝遇见了哪些人?

塔贝一直都在路上,寻寻觅觅。

邂逅了美丽的藏族姑娘,慢慢陷入了儿女情长,收留了通灵的小男孩,慢慢找到路在何方。

再到遇见仇人,拔刀决斗,却没了当年的杀伐果断。

路在脚下,道阻且长,由渐悟到顿悟,需要生命善始善终的体悟。

这个细节,片中就有点拨。

路过湖边的村落,村民邀请塔贝陪老人看一场戏。

靠墙而坐的老人家,正当弥留之际,与塔贝靠在一起,面无表情。

手的特写,在这里极具人情味。

老人握住塔贝的手,他怕,是对死亡的一丝恐惧。

塔贝主动握住老人的手,他也怕,是对老人的一丝慰藉。

老人安详的离去,同一时间,有新生儿呱呱坠地,逝去与降生,串联起人类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在此完成一次平静的生命接力。

面对湖边的浩渺烟波,远山的缥缈雄浑,天空的云卷云舒,塔贝嚎啕大哭。

可能,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

他终于顿悟:天地之间,生命微不足道,却值得敬畏。

第二条线:复仇。

郭日和占堆是一对亲兄弟,和男主角塔贝是世仇,双方不共戴天。

如此元素搭上西藏的荒野大戈壁,西部片的气质就出来了。

边城的刀声,阴魂不散的骨笛声,步步紧逼的马蹄声,声声入耳。

小酒馆一幕,最有格调。

塔贝刀在手,不动如山;仇家迎面相坐,不动如山;觊觎圣物的猎人,装模作样,亦是待机而动。

这段戏的台词极少,男人的刀,老板娘的笑,于动静之中张弛有度。

跟古龙笔下的客栈风波有的一拼。

古龙曾在《边城浪子》中写道:

地狱本就在人们的心中,你的心里若没有爱只有仇恨,那么你的人已在地狱。

为了复仇,郭日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成了飘来荡去的天涯浪子,黄沙里茫茫来去,所谓活着,也就靠着一份仇恨,苦苦支撑。

这般人生,不就是地狱吗?

如果塔贝的救赎是一场内在的叙事,那么兄弟二人的复仇就是一场外在的延伸。

可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引出第三条线:疯魔。

不疯魔不成活,片中的作家格丹陷入小说写作的瓶颈,他一路寻觅,穿越西藏的天地之间,妄图找到小说中的主角,见上一面,聊上几句,化解困境。

说巧不巧,他笔下的主角也叫塔贝。

现实中的作家,追踪虚构中的角色,这是要打破次元壁的节奏啊。

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落脚点,就在这位作家。

塔贝曾买刀的小店铺,塔贝曾借住的小酒馆,他都去过,问起塔贝的行踪,对方一无所知。

他们的记忆呢,怎么能够凭空消失?

因为此时的作家,还没有真正进入塔贝的时空。

说白了,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直到洞中受到活佛的点化,才算实现了身心的一场穿越。

这个角色,其实正是导演张扬个人心路的一种投射。

接受采访时,他说:

《皮绳上的魂》里的作家,为了寻找自己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去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并最终和自己的使命相遇。

实际上,作家代表的就是我,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强烈的作者意识,热切的自我表达,是张扬的自我觉醒。

这些年,历经《爱情麻辣烫》《洗澡》《飞跃老人院》的起起伏伏。

张扬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

就像片中的作家,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他最终寻到了塔贝,并从奄奄一息的塔贝身上接过天珠,也从藏族姑娘琼的手上接过结绳计日的皮绳。

迈向那象征终极的莲花生大师掌纹地时,耳畔响过活佛的箴言。

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地里,只有一条路是通往人间净土的存在之路。

什么叫皮绳上的魂?

一天一系是为结,此结映照着彼劫,108个结,正是108天的天涯苦旅。

拿着皮绳的作家,一路念叨,直到108方才顿悟:居然和佛珠的108个刚好重合。

皮绳虽很小,但佛的精魂却无限大。

什么是佛?

为善去恶是佛,放下屠刀是佛,渡人渡己也是佛。

复仇的执念,救赎的痛苦,都在立地成佛的顿悟中,烟消云散。

宗教好神秘,也恰恰因为神秘,才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放在西藏的天空下,就有了自洽的余地。

对此,摄影指导郭达明的理解很到位:

《皮绳》是关于神秘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西藏,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魔幻环境,让你觉得时空既停滞又永恒,时空仿佛是停止在几十年前,甚至上万年以前,你不知道自己走到了生命中的哪一个段落。

但宗教只是张扬的壳,不违初心,回归真我,才是张扬的核。

片头有三场戏,一闪而过,悬念重重。

第一场,朝圣的小女孩摔落悬崖,临死之际想把天珠交给小男孩,但对方逃开了。

第二场,野鹿叼走女孩手中的天珠,一路兜兜转转,来到森林中饮水。

第三场,猎人塔贝潜伏已久,猛地从树上跳下,制住野鹿后一刀致命。

三场本无关联的戏份,在最后一幕恍然大悟——

作家,就是那个小男孩。

天珠的使命,还是要他自己完成,看似终点,其实回归了影片的起点。

《皮绳上的魂》就是一个圆,放映了129分钟,还是要首尾相连。

对于当下的国产艺术片而言,这种叙事结构真的很新鲜。

既然塔贝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他真的存在吗?

如果不存在,他们为何能够相遇?

代替塔贝护送天珠,是否意味着作家跨越了次元壁?

虚实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脑洞飞越天际?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影片改编自藏族作家的扎西达娃两部小说,一部叫《西藏,系在皮绳的魂》,一部叫《去拉萨的路上》。

扎西达娃深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影响,他的笔触,有种击破地心的穿透力。

关于西藏,他曾写道:

在你眼前呈现出的那些画面和人生的场景,蕴藏着意味深长的永恒和神秘,大街上一只孤独的放生羊的眼色,荒原上一缕幽灵般飘舞的旋风,老城区古宅里漆黑过道散发出的永远陈腐的气息。

一只悲怆高亢的民歌,黄昏里拉萨巴廓街头转经的人流,在这些零星残缺的生活片段里隐藏着绵延无尽的情绪、神秘莫测的意向和绝望的力量。

这种力量,恰恰给了张扬大胆尝试的底气。

国产艺术片敢这么拍,绝对有好戏。

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拍片只有1%,可惜啦。

拍一部叫好的文艺片很难,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难上加难!

既然张扬拍的是生命,不妨借用余华一句话——

活着也许可以不为什么,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拍电影,不也是这样吗?

 短评

时隔一年多二刷大银幕,震撼更深一层。首先主题,表面是宿命和赎罪,实则触及了华语电影罕见的宗教、哲学深度;其次结构,三个时空穿插交汇,自然美妙;再则具有公路片,尤其是莱昂内西部片式的精致语言,摄影宏大秀丽。张杨是在这个浮华年代仍坚决不为所动的艺术家,这部拍出了大彻大悟的通透感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繁复的故事结构,跋山涉水的大气象,一个围绕复仇与救赎的天珠猎人故事。有那么些瞬间,是拍出了立地成佛的那个空灵意思。藏族演员找得很不错,造型感很强,一张张人物大片的感觉。频频响起的鹰笛声,有偷师《好坏丑》的感觉。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度看到了启示般的纯藏语探险追逐西部荒野类型片的感觉,但最后在复仇创作寻找赎罪几条线神奇的融合在了一起时又回归到了宗教文艺路线。两部小说的改编容量很大可风格还是不够纯粹,选角风景确实很养眼,虽冗长但异域的吸引力可看度还是有的。万达CBD。

12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不一样的张扬,不明觉厉。还是更喜欢《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时期的张扬,最近几年的作品都拍的大彻大悟,格局更广境界更高,也离普通观众越来越远。

1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明明可以拍很好看的类型片,非要拍那么仙的艺术片~

16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放下屠刀与冤冤相报,借一个藏地传说来完成救赎。哑巴先知抢得作家身份,指引角色步入正途。作者不知如何收尾,片尾打通所有脉络。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好看且震撼。壮丽的藏区风景中,藏族壮汉与姑娘被先知般灵气的孩童引领,踏上自我救赎之路。叙事融入西部片武侠片的风格。不紧不慢的多线索叙事流畅,藏族演员表演生动自然。最终几条线索以完全想不到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角色身份揭晓,目瞪口呆。结构太牛!化解仇恨放下屠刀完美升华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FIRST10开幕#不应该这点评分,3.5入4吧。三个时空,导演说可能有第四个时空需要影迷自己解读。看到开场云上有一张脸,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如有神助。复仇与救赎之旅。

30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原著小说写于1984年,很短,讲的是一个作家和笔下主人公交互生长的故事,实验性的文本叙述尝试大于故事本身,有鲜明的80年代质感,十多分钟就看完了。电影做了很多调整,增加了人物,添加了剧情,对故事的编制也更加复杂,模糊了时代特征,只对虚实交叉,本我、自我、超我的切换依然像小说一样自由。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皮绳的魂》成都主创交流场。最大的优点在于摄影和多重时空的交互,如大量的黄沙镜头、人物占位还有人物造型都颇有西部片的风采,这是国内电影中极为稀缺的气质,再加上背景的西藏宗教元素和俯拍镜头,让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宗教轮回相互呼应。还有三重时空的交互,真实与虚幻的碰撞,更产生了一种令

35分钟前
  • 鱼剑
  • 还行

张杨生涯最佳,但不少问题还是和《冈仁波齐》差不多。拉了一遍时间线对应事件点以后,只想慨叹一句,把虚实玩到这一步还是蛮不容易的。另外,本片并不是西部片复仇救赎内核,而是在两段互相交叠的轮回轨迹重合下,关于新旧文明的交替,也有诸如在信仰中寻找自我的鸡汤之类。好想去玩同款藏地风光十日游。

4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魔幻,西部,烧脑悬疑。类型跨越太大,间隙无法缝合。2、杀鹿杀牛,寻找解脱修行的片子,杀戮事件更应杜绝。技术手段(麻醉、特效化妆、电脑特效)完全可以不让此类悲剧发生。好莱坞有专门监管拍摄中动物权益的组织和法律;中国尚无,更应自觉。

42分钟前
  • 梵花
  • 较差

摄影精彩,演员、美术、音乐完美,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与功力。只是神神怪怪的许多有趣细节包裹着一个陈旧的复世仇的故事,没有开掘出其中的普世含义,更不要说现代意识了,实为可惜。

4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51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19th SIFF# 不出意外今年金爵就是这部了。绝对是主席的菜(哈哈哈)。有一个异常有趣的结构:写作之自指;但更好的是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编不圆的东西,尤其是差异性的时空观念。摄影也不错,不过明信片式的场景居多。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再剪掉半小时应该会好一些。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从电影技巧和剧作文本的层面上,我很欣赏这样的电影,国内好像还没见到这种叙事复杂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但多线叙事和时空处理倒是还好,只是神秘元素的设置没什么意思,想想很鸡肋,最后不过是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和主题上的故弄玄虚,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没感觉到心灵的震撼,就是觉得有点肤浅。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超级喜欢!叙事上有瑕疵,但是风格大爱,任性的打五星了。中国终于也有自己的魔幻主义电影了。不过跟原小说差别真的好大了。开场段落特别有《东邪西毒》的感觉,用很西部片的拍法来凸显自己的视觉风格,摄影的美不用多说,音乐超赞,音效也下足了功夫。导演功力真是强出目前一大堆导演一大截。

60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完成度一般,除了借西藏标签博得外国人猎奇以外,影片对于节奏的把控真的很差劲,质量一般

1小时前
  • 束发行
  • 还行

书写命运的黑色死神和他的狗,被雷劈的重生糙汉和他的刀;他永远配不上的她,白天唱歌,晚上做饭;世仇兄弟为履行诺言回家,只想杀掉对的人;二弦琴预言怪童和锅不共戴天,在肚皮上画圈……难得一见的国产西部魔幻现实,不错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80年代拉美爆炸遗留的文学质感,糅合西方影像遗迹,催生出中国式西部片,独有地貌极为加分,摄影较冈仁波齐更深灵魂;非线性叙事,时空的嵌套叠加,较原著文本更丰富,不过枝蔓的贪全感仍可提升;「北方」与「城里」,毁灭与重生,在神的梦里,我们都曾相遇过;小精灵“普”太可爱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