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纵横

51集全

主演:富大龙,宁静,喻恩泰,傅淼,杨新鸣,李立群,姚橹,杨志刚,赫子铭,周波,田小冰,刘钊宏,袁菲,荆浩,张振华,孙霆,蒋一铭,周征波,赵毅,孙强,高海成,杨紫嫣,罗天佑,战鹤文,丁嘉兰,任正斌,王彩平,张太龙,彭志东,孙飞虎,贺云庆,闫以昌,刘辉,张博,王俊鹏,王嘉浩,雪菲,闫沛,王运生,朱梓郡,彭波,郑天庸,张璇,魏华,焦刚,夏侯镔,成国栋,王大奇,赵波,马卫军,刘畅,廖东力,王宁,何勇生,刘磊,刘天佐,黎明明,郭家铭,王笛,陈昊,陈晓,李保成,朱军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2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3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4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5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6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3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4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5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6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7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8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19大秦帝国之纵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秦帝国之纵横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周列国,百年征伐,兼并挞伐,此消彼长。时至战国中期,七国并霸。曾经险遭灭国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下迅速崛起,成为西北旷原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保守势力的逼迫下,年轻的秦惠文王嬴驷(富大龙 饰)被迫车裂商鞅,却也以消极的态度抑制保守一派。齐魏相王,雄心勃勃的秦惠文王在极其凶险的局势下登上国际舞台,同时铲除国内以甘龙为首的反对势力,为雄霸天下铺平了道路。国力衰退的魏惠王(李立群 饰)为遏制强邻的东进态势,任用苏秦的六国合纵之说以陷秦国于孤立。而秦国在不断蚕食周边之际,也启用张仪(喻恩泰 饰)提出连横的对策。豪杰贤士竞相登场,战国历史进入了最颠荡起伏的时代……  本片根据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的第二部改编。反派第二季人类:我们所有人的故事第一季鸟人2014少年名捕香港奇案之女星何价祭屋出租保镖 完结篇2010血与水第四季寅次郎的故事41:寅次郎的心路历程九龙的天空之旺角马房万古流芳重案实录之犯罪天才桑格莉之夏钓球命运馈赠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工作的人嫌疑人第一季两居室日本统一 关东篇第501统合战斗航空团 强袭魔女 ROAD to BERLIN老爸上战场2016鬼马天师国语千基变结城友奈是勇者 第二季带剑的小孩浪子神探第一季遮天复生2022天空之默功夫熊猫:神龙骑士二凤(国语版)狂草~第一季伊凡娜的生活三兄弟白银和梦想之书月歌行他喜欢的是你水管工剧场版 中二病也要谈恋爱! -Take On Me-叶凡的幸福生活(人生辅助器)(叶凡的开挂人生)槟榔血武士传奇 下(国语版)对她说2002

 长篇影评

 1 ) 浅析嬴驷

“王权,江山,仁义”——秦惠文王嬴驷

史书中对于秦惠文王嬴驷的记载少之又少,然而这样的神秘,恰恰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然而成功塑造起一个立体饱满又不偏离历史形象的人物无疑是件难事。所幸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嬴驷的形象非常具有说服力,且跳脱出了我们通常对“古代君王”所持的刻板印象的桎梏。

想要抓住嬴驷这个人物的精髓,必定要结合他所处的环境及他所在的位置来。在一系列诸如“兄长”,“丈夫”,“父亲”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国君,是被山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的国君。

他野心勃勃,有雄心壮志。开篇的彭城相王,嬴驷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彼时他尚没有一个足够老谋深算的灵魂,因此这一行危机丛生,使场面一度超出他的控制范围。但“彭城相王”却给他上了极好的一课。此后的嬴驷更加走向成熟,更善于权衡利弊。他暂时放下了相王未果的屈辱,而是选择重用张仪采纳其邦交之法从而拓土强国以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洗前耻。这便有了多年后的“龙门相王”。

他惜才更善用才,操纵人心于无形之中。且看他如何面对大才。印象中,他分别对公孙衍、张仪、陈轸,这三个人说过“先生教我”。但他对待这三人的方法却很是不同。首先是公孙衍,嬴驷知道他有着名士傲骨却在魏国郁郁不得志,于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鼓动一番,又格外谦恭地反复强调自己是晚辈。面对这样的秦君,公孙衍如何能不动心,如何能拒绝入秦?随后是张仪。朝堂上初次谋面时,嬴驷对张仪的态度是颇有几分不以为意的,张仪的确像是个空会耍嘴皮子的势利之徒,更何况张仪当时所言乍听起来着实有些荒谬。所以嬴驷只是试探。然而张仪拂袖而去的风骨恰证明他并非寻常势利之徒。此后晋咸居再会时,张仪“明君”“贤君”之论及对当今局势的一番分析打动了嬴驷。所以嬴驷一上来便许张仪以卿位,足见其用人之不拘一格。此后二人名为君臣,嬴驷心中自有王图霸业,而张仪偏偏“爱做指点江山之梦”,因此更有几分知己之意。正因此,嬴驷不曾怀疑过张仪待秦国之心,更不曾因一时失败而弃用之,反而两次拜其相国,大大稳固了其在秦国的地位,也使得张仪能够全然施展拳脚效力秦国。然而,最后的立储之争,嬴驷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将“外臣”张仪渐渐排除在外。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君王在摒弃了个人私情后作出的理智又决然的决定。至于陈轸,应算得上是高洁之士,且重情义。所以嬴驷在他面前显露的是“真心”而非“手段”。即便是在即将油尽灯枯之时,他仍能保持着一个政治家天生的敏感度,做到动之以情地试探陈轸并使其为秦国献策。面对公孙衍、张仪、陈轸这三位大才,他都能找准他们的脉门并尽最大力使他们为己所用。再看他如何对待兄弟。对待嬴华,他明白这个弟弟骁勇善战并直言“嬴华乃天神也”,但他更深知嬴华过于刚直且性子太过纯真。故而诸多政治上的决策他是隐瞒了嬴华的。格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嬴驷因聚众抗诏而训诫嬴华。他先是和颜悦色地问嬴华“来此何事”,再探详细。其间话语神情镇定自若,难见喜怒,刹了嬴华一半的锐气。随后他安抚说“你们功不可没”,但这句话其实只是在为套路中的转折做准备。接下来他抛出一个个问题,又依次自答,清晰透彻地向嬴华说明了他舍蒲阳谋大利的逻辑,从而说服了嬴华。但仅仅这样还不足够。因此他先是笑,但随即的“逼宫”二字,使得嬴华惊慌不已。再一番严厉说明,足使嬴华满心愧疚。使其“知罪”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则是安慰激励一番使其此后无条件听令于自己。“我是你君上吗?”“你还是我的臣吗?”“你姓嬴,要给哥帮忙,不要给哥添乱。”如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问嬴华如何能不心悦诚服地尽忠于嬴驷这个兄长兼君王?嬴驷是这样对待诚挚简单的嬴华的,那么他是怎么对待另一个弟弟,老辣沉稳的嬴疾的呢?对待嬴疾,嬴驷向来单刀直入主题明确。需要嬴疾出力时,嬴驷只要说上一句“兄弟,该是你登场的时候了”,嬴疾便领命而去为秦国奔忙。嬴驷从始至终对嬴疾给予了几乎毫无保留的信任。国策上,他不曾对嬴疾有所隐瞒。而素有“智囊”之称的嬴疾,也从没有辜负过嬴驷这份信任。嬴疾虽足智多谋有手腕,却并没有与嬴驷争权夺利的野心,反而忠心耿耿地拥护着嬴驷,保卫着秦国。从彭城相王、平甘龙杜挚之乱,到张仪相魏、五国攻秦、楚国攻秦,再到最后立储之争,嬴疾一直是中央决策层的中心人物。

除此之外,嬴驷还精于权谋筹算。如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欺楚国,自然是在他首肯之下得以实现。此计策确是卑鄙,然而当时情形也唯有此计还可一用了。这是一个政治家的狠辣与不择手段。又如冯高一事。恐怕谁也不曾想过韩王作为一国之君会这般眼界狭隘不顾大局。但若想联盟,必舍冯高,两相权衡,冯高一命自然抵不过秦国之重,冯高势必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但如此将冯高押至韩国,显然落了不仁不义之名,更会寒了秦军众士卒的心。所以,只有冯高出于“自愿”前往韩国,才能既使秦韩互盟,又不伤将士们的心。嬴驷召见冯高时一番陈词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而最终冯高也大义凛然地前往韩国欣然赴死。这自然是对秦国而言最好的结果。然而纵观整个过程,你不得不承认,深谙君王之道的嬴驷是狡猾的,虚伪的。但是你又能怎样去驳斥这种虚伪呢?而且,这种虚伪里就一定没有分毫真情么?人是复杂的,是多面的。任何所谓的仁义和情义也只是相对的,非绝对的。而在王权下的仁义和情义就更加微妙难测了。士卒在国君身上所看到的仁义情义,那只是国君故意显露出来使人臣服的招数罢了。但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没有这样的招数,又何以强国,甚至存国?

由上便又引出一条——嬴驷善于鼓舞士气,安定民心。嬴驷曾亲赴前线,于陷阵之士面前慷慨陈词,也曾在楚国攻咸阳城时,在百姓面前振臂高呼 “秦国万年”,皆使众人心潮澎湃,甘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秦国有如此君王,秦军如何能不威慑四方、使敌军闻风丧胆,秦人如何能不在楚攻咸阳危难之际以血肉之躯死守城门?

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君王的嬴驷,时刻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的敏感,清醒,和理智。但若仅限如此,我们对他还知之甚少。那么藏在君王的身份后的这幅面孔又是什么样的呢?且看剧中贯穿始终的两条感情线——魏纾和芈八子。

嬴驷与魏纾的感情大可用一句话概括——“人生若只如初见”。她是“彼其之子美如玉”的魏府小姐,他是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虎狼之君嬴驷。只可惜大婚之时的那把刀始终横在了两人之间。此后每每嬴驷想要亲近于魏纾的时候,这把隐形的刀便浮现在嬴驷眼前,让他乍想起当日之痛,之危。在王后魏纾面前,嬴驷无疑是“紧绷”的,他并非不想“松弛”,而是无法放松下来。可他明明有千万种理由至魏纾于死地,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将魏纾封为王后,可见多少还是有份真情存在的。然而这份真情中却又掺杂了太多的政治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他几时是“真心”,几时又是“假意”,亦或者真真假假原本就混合在一起,连嬴驷自己也难分得清。真可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和嬴驷相比,魏纾的段位就太低了。一句“彼其之子美如玉”就让她彻底地神魂颠倒,从此沉溺了,但这不怪魏纾,想必任何一个少女都难以不对那样的风度怦然心动。嬴驷就是魏纾命里那一劫吧。魏纾像是挣扎在命运的湍流中却永远无法逃离,这种个人悲剧由她的身份及性格造成,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在此不做赘言,总之她是可怜之人,但也确有可恨之处。不可否认的是,与魏纾相处的过程中,嬴驷一直都在强烈抑制着自己心中“不安全感”。然而这种不安全感还是在他半疯癫的时候得以爆发。嬴驷在知道自己即将控制不住内心的狂躁不安时,几度推开魏纾连连道“纾儿,别过来”然后吼道“滚”再到最后直接拔剑刺向了身边的内侍。可见是强压之下,嬴驷才克制住了自己而没有刺向魏纾。这实在是细思极恐的。他为什么控制不住得想要刺向她?大约是因为不安、焦虑,甚至可能还有恨。他为什么又极力克制自己导致他刺向了别人?大约是出于政治利弊,出于理智,还可能是出于一份保护和爱意。足见这份感情的复杂程度。

平时的嬴驷身处王位原本已经是精疲力竭,长时间地面对一份更令他心力交瘁的感情,他势必会选择逃离和回避。而逃避之处,便是芈八子的温柔乡。

芈八子是与魏纾截然不同的两种女人,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不在此做详细的展开了。虽然芈八子与嬴驷的结合也是以政治联姻作为前提,但是芈八子却做成了魏纾永远做不到的事——她给了嬴驷烟火气,让嬴驷靠近她并甚至感受到作为常人的快感。在八子面前,嬴驷自身那时刻紧绷的灵魂便可稍得到一丝慰藉。

也正因此,嬴驷才形容她为“蜜罐子”。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与她的床笫之欢,享受着征服一个人的快感,也可以像寻常百姓那样与妻子打情骂俏,其乐融融。而芈八子也十分懂得怎样拿捏住嬴驷的心。身处高位不胜寒的嬴驷必然见过了太多小心翼翼优雅端庄的窈窕淑女。他难能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任何的“人气”,而芈八子的泼辣,野性却完美地弥补了嬴驷这一缺失。她的这一套并不会对每个男人都奏效,但对嬴驷来说真可谓是正中下怀。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小聪明,狡猾,与攻击性,对于嬴驷来说都是新鲜有趣但是又很安全的,并不会触犯到他任何真正的权益。譬如为魏冉求官,她是那样千娇百媚,此时她那小小的野心对嬴驷而言简直是太可爱了。又譬如嬴驷带她见关内侯等宗室老人,她看似放肆又放荡,但这一切都因为她明白了嬴驷的心思——要和秦宗室摊牌。所以嬴驷不会有分毫愠怒,反而会无比受用。而当芈八子点透这一层时,他惊于她的见地,也正因此他跟她的关系更进一步,有了精神上的交流。假设芈八子只有一副俏丽的皮囊和泼辣的个性,那这样精神层面上的沟通便是不可能发生的了。这样看起来,芈八子的聪慧,攻击性,还有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政治才能,都恰到好处,然而这一切也为她自己,为嬴驷埋下了隐患。然而这并不只是唯一的隐患。芈八子和义渠骇的旧情还有和义渠骇所生之子芈琰始终让嬴驷如芒在背。需知义渠屡屡来犯一直使秦国深受困扰。而这些埋藏在嬴驷和芈八子之间的矛盾与隐患,直到立储之争才正式爆发,以项纹的刺杀为开端。实际上项纹尚未开始行动就被人识破并且自裁了,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单纯与秦国有仇的宫女,这大概并不会在嬴驷的心里掀起多少波澜。然而项纹的身后是芈八子,是秦国的劲敌楚国。因此,这场尚未实施的行刺就在嬴驷心中埋下了一颗担忧的种子,他担心自己一向宠爱的芈八子会像当初的魏纾一样,给他一刀,担心楚人架空了秦宗室,毁了他的秦国。更何况秦宗室从来都对芈八子背后的势力虎视眈眈。即便芈八子并没有争权的野心,她身后的势力一旦脱缰,秦国朝政必乱。所以,在立嬴荡为储后,嬴驷不惜亲自为芈八子设了一个圈套让他来钻,再加上嬴壮在其中作祟,终将芈八子和嬴驷间存在的矛盾完全激化。而这一次,芈八子无法再看透嬴驷的动机。她是心灰意冷的,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的恩爱只剩泡影,她面前只有冷酷无情,甚至是不辨是非的秦王。但是做出了这样决定的嬴驷,又何尝不是痛心疾首的呢?很显然,在国家面前,嬴驷狠绝地选择了秦国而舍弃了八子与嬴稷。但他只能如此,因为他肩负着秦国的未来。他只能狠心舍弃这份小情小爱,将他们远远地送至燕国,这样才能稳定秦国的朝政,才有保住他们性命的可能。

至此,嬴驷的形象已经十分丰富饱满,然而这仍不是全部。晚年的嬴驷最终疯癫,这样的剧情设置是十分微妙有趣的,理清脉络,就会发现嬴驷的疯癫几乎是必然的。

首先,他一生活在强压之中,几乎没有片刻放松过自己。《纵横》中并没有对尚未即位作为太子时的嬴驷进行刻画,但通过剧中所展现出来的嬴驷,可以清楚知道早年的经历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思想上的成熟与行事的老辣,却是潜意识里的动荡以及不安全感。魏纾在大婚行刺的那一刀更加强化了这种动荡和不安。所以嬴荡大婚大典,嬴驷又一次回想起当年那一刀,这一次他蜷缩在自己寝宫的角落,像个怕黑的孩子。面对唯一信任的嬴疾,他更直言“害怕”。甚至他为了逃离这种“害怕”,无意识地逃离了秦宫。这种一发难以收拾的动荡不安一直伴随他到最后,使得他就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身侧放置着一把刀。尽管这种动荡以及不安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使他在大争之世中熟练地左支右挡,以一副又一副面孔层层包裹自己,时刻保持着敏感与清醒,但它们也在最终摧毁了他,使他全面崩溃。

作为一代明君,秦国在嬴驷的心中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而壮大秦国是他一生的目标。大婚遇刺,他面不改色地走上台阶直到关闭大殿的门才推开魏纾,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差点毁了秦国”,而不是“你差点毁了寡人”或其他。随后他才问她是否真的要至他于死地。“秦国”和“我”,先后顺序如此清晰。类似这样的话,他还说过很多,诸如“若是秦国亡了,寡人这身子分文不值”。可见在嬴驷心里,秦国安危是远重于他个人安危的。然而他耗费如此代价,二十几年苦心经营,太子嬴荡却尚不成器唯有匹夫之勇。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却壮志未酬,又看不到秦国的未来。他唯有一遍遍拜托着嬴疾“秦国交给你了”“守好秦国”。

年轻时,嬴驷一门心思扑在他的王权、他的江山上,似乎从不知疲倦,直到年老后才感到乏累。嬴华之死即是转折点,也是使嬴驷走向疯癫的重要原因。在经历了这样的沉痛后,嬴驷首次在面临国事的时候,让自己的感情占了理智的上风。他果断地驳回了张仪归还楚汉中之地的提议,并一时盛怒。也是在此之后,年轻时曾在梦里大笑的他头一回从噩梦中惊醒后吐血。也是在此之后,他祭拜嬴华后错将嬴战认作是嬴华,甚至忘记嬴华已经死去的事实。也是在此后,他头一回表达出他感觉到疲惫——“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数十年,真是有点累了”,再回想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他,是何等残酷的对比。这种丧失赤胆忠心的兄弟的锥心之痛一直被嬴驷极力克制隐藏,但它却像毒液一样逐渐在他的血液里弥漫开,最终将整个人侵蚀掉。

此外,对秦国的爱来自于嬴驷的公心,他的公心自始至终不减分毫,但随着自身的老去,他的私心却比以前要重了。弃用魏章,便完完全全是他私心的体现。魏章大才,留其在秦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嬴驷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去除掉心底的障碍,去重用这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使得嬴华战死在了沙场的魏章。但是对于这件事,嬴驷却没有自我矛盾。他的矛盾,仍在于立储。公心上,他深知立嬴荡才能稳朝纲存宗室,但私心上,他更想立深得他心的嬴稷为储。此时,公心与私心,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这种冲突使得嬴驷脑中那根绷得太久太紧的弦最终断裂开,并且在他以最后的理智重击了芈八子送离了母子俩后再难复合。在做送他们母子质燕的决定时,他先是一番不忍,“他们母子俩怎受得了…”,但转瞬间便变了脸色质疑着“燕国扶得起来吗”,他徘徊在公心与私心中,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中。溺于深海,难以呼救。

嬴驷善用曾曾面孔包裹自己,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时时刻刻都是具有欺骗性的,但身体不会骗人。他在听到八子和嬴稷死讯时先是迟疑着说“再讲一遍”,再干笑着摆手连连道“不哀”,“不哀”,似乎并无多悲哀,但紧接着便呕血然后不省人事,此后再无回转之象。他的身体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他是爱她的”。心爱之人离世的消息,是最后一个沉痛的打击。但庆幸的是,他也终于完成了自己所有的使命,他终于沉浸在了他小小的世界里,守着他小小的私心,等待着知己,等待着情人——“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秦惠文王嬴驷,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是这样复杂的形象,好似由点连成线,由线组成面,由面最终构成一个多面的,饱满的人,构成他荡气回肠的一生。

 2 ) 角色小点

惠文王,富大龙不错,出乎意料的塑造,晚年够惨,孝公、惠文王、武王包括始皇,秦君都未活过50岁。
宁静,表现不错,装嫩部分难为她了。
惠文后,妇人。
张仪,亮点,除了正经的时候都是秀才借尸还魂,但的确实力派。
齐王,最像明君的表现,不过齐威王一口气活到了秦惠文王时代,当然太史公对人物年代的把握也令人没啥信心,纪传体就是这样。
楚怀王,亮点。
屈原,不知变通,我族又臭又硬的知识分子的鼻祖。
赵武灵王,太随意了点,胖子一个。
秦武王,装上胡子像样多了,像是个举鼎的角色,我若不举,岂非丢脸。
白起,小荷才露尖尖角,嫩着。
司马错,戴和不戴头盔时,总觉着是两个演员。
樗里疾,没有“滑稽多智”的意思,设定改了。
魏惠王,太亮了,司马迁说老爷子在位36年,但又有说在位50年,历经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四代秦君,老而不死是为贼。
漪蔚,亮点,有钱无权,给了吕不韦发展空间。

大秦帝国第一二部,最大的硬伤还是太往高大全的方向靠,秦国内部决策层基本是铁板一块,永远其乐融融祸福与共。

总之,这样的剧还是诛心之作,堪当5星。

 3 ) 黑大秦帝国之纵横(秦2)者,莫再聒噪!!!

正文:呵呵,自观电视剧《大秦帝国1》,很是愉悦,自此才另眼卫鞅,敬之往之,自此才知何为秦法,自此才知先秦已有誓死卫国之精神、高风亮节之名士、学风蔚然之学宫、慷慨陈词之百家,听商君说法、辩墨家之言、闻孟子之礼、论兵家之道,乐刎颈之交、明约法三章……自以为是近年最佳之历史正剧,非自夸自卖,孙皓晖先生吾敬之,黄健中先生吾亦乐矣……

知孙先生伏案16载方石破天惊,著洋洋历史巨著,示誓为秦国翻案,立言穿越《史记》之山,欲明中国文明之根基,将清目下混乱之风气,建立国家意志,张扬法治精神,提倡士子情怀。虽不曾拜读先生之书,但秦1已使我耳目一新,如醍醐灌顶,豁然洞开。亦问曲江有意将先生剩余四部奇书改编为电视剧,以求书中精神之广泛传播,先秦文化之迅速蹿红。于是乎,更想一睹《大秦帝国2》以为快,2年来,常牵挂之,怎奈不能寻得,甚是不爽,听闻高希希之《楚汉》热播,不由观之,自感败兴(吾一家之言,不足道哉,观之小家碧玉,非秦之大家闺秀,好比古龙之小李飞刀与金庸之天龙八部),愈思前者,可导演更替,为丁黑先生,看其解说(解说详见其采访),言电视剧无非是关注个人命运与感情,此言足以证明其对大争之世察之不祥,2或成为新三国之又一翻版,没有百家争鸣,缺少士子之情,更乏大争之世之波澜壮阔。自觉已不胜1部,甚是可悲。闻2已在台湾上映,而大陆迟迟不播,实似1部,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热映,却被央视所排,辗转地方,以求盈利。此次易主,与此有关否?得知央视开年即播2部(实为9月5号),不以为然,已无1部之精辟,亦不见法家之言辞!!!但一睹为快之意亦未曾减,前些日于网上苦苦寻得,现已观之数遍,我之顾虑早已不在,2部更是有大家风范,张合有度,尽看纵横家张子、犀首奔走列国,各国关系犬牙交错,外交手段谋国谋王,时而见儿女情长、时而观剑拔弩张,时而听庄子讲庖丁解牛为何意,时而闻名家鼻祖惠子之要义,时而见芈原慷慨激昂之性情……战国,不愧为原生文明之发端,天下熙熙,列国嚷嚷,荣极一时又尘埃落定,豪情壮志,人生如此,亦也快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陕西汉子就应该看,是中华儿女就应该看,想了解中国原始文明就应该看,想知诸子百家者更应该看!大争之世,礼崩之时,儒家不曾兴盛,后世选择儒家何其幸乎,又何其悲哉!!
目前很多人在吧里辱骂《秦2》,诚然,1讲法家之治,爱国之情,布衣赴国难,商鞅身殉法,观之无不感慨零涕,肃然起敬。然而,2与1都属佳作,甚至2比1更高一筹,两剧风格迥异,各有千秋。2之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观之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全剧观之似空洞无物,纷繁杂乱,实则,处处点睛,观2更需要艺术评论之力,文学修养之功,洞察画外之法。你何解“嘉鱼”,怎论“九鼎”,再听“与子同袍”,又闻“关关雎鸠”,你怎看“彭城赴会”,又何观“捏桑会盟”,你可知湛卢仁义之剑,再虞公失国潜心做醋,又曾闻玉配君子有五德,其背景之复杂,文化之深厚,言辞之犀利,智谋之高深,实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2无1之大气磅礴之士气,布衣殉国之精神,又可知2中处处可见此等气势,此等精神。但全在画外,需细细品尝,久久回味。譬如河西战捷庆功士卒为酒言其父战死,怎无表现秦人热血尚战之品性,再秦廷审赢辛,无不体现“刑亦可上大夫”之公平公正精神,又张仪聂桑不畏死,孤身赴燕营,慷慨离秦去楚,岂能说其无战国士子冒死报国之豪情,再冯高慷慨离国去韩赴死,秦国款款情深之无奈,可表秦国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体恤百姓之仁政,亦表秦人愿以死积极报国之情感,实在景翠攻咸阳之际更是可敬可叹!

再谈谋略纵横,看令尹昭阳以芈琰为质使义渠就范,而后缘何护送回国之透彻分析;张仪诱惠施商定魏王牵马之恩威并施;犀首韩国五子相连之慧言智语;赵武灵王迎姬职为燕王之高瞻远瞩;赢壮阴谋篡位之巧言令色……于此种种,不一而论。

再看雷鸣大战,剧中奇袭、阵战、偷袭、佯攻等场面应有尽有,义渠作乱、河西之战、观泽之战、五国锁关、决战丹阳、保卫咸阳,分别采用实写、虚写之手法,艺术效果更佳,感染力更强!

最后言常人诟病之宫斗戏。我认为是恰到好处。不言其润饰紧张剧情使之张合有度之功,但说其自身存在之要义。不铺垫惠文太后、芈太后之性情,怎知此二人命运之不同。不摊开秦惠文王与此二人之感情,怎能理解其定太子之艰难,以及其老年“暮疯”之怪疾?岂不知如此使人物性格更加饱满,避免脸谱化?不描写秦武王、昭襄王幼年之所为,怎知其成王之所行……

综上,秦2好似富大龙之饰赢驷,越看越有味,愈观愈不舍。吧中朋友,切莫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加思辨,更不要先入为主,大放厥词,诋毁秦2,似无必要,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见解不同,可以争论,但所言需有理有据,莫凭空说来,侃侃而谈,误人子弟。
近日,大秦帝国之纵横(秦2)便要登录央视黄金档,请大家细细观赏,陶醉其中!

其实,我等所愿只是希望国人了解中国原生文明,希望更多学者研究诸子百家,希望中国文化更加异彩流光,希望国人觉醒,存变法之志,希望我华夏重回大唐,早日复兴!

 4 ) 赢驷八子大闹牢房的理解

大闹牢房那一场戏,我之前也没看懂,但现在也有个理解,跟大家分享一下,八子质燕,从头到尾都是赢驷安排的。因为他意识到,他在立储上的犹豫不决已经给秦国带来了隐患,和张仪赢疾商量的结果让他做出了不能易储的决定。但当时他的犹豫不决已经让别人蠢蠢欲动了,芈琰事件更是让他意识到他的犹豫给八子也带来了杀机,他在跟张仪赢疾最后商量易储事件之前,又去警告过魏纾,让她不要再往自己心上插一刀,意思就是让魏纾不要参与夺嫡事件,但是在他下了不易储的决定以后,就决定利用魏纾和赢壮,因为如果陷害事件是赢驷自己谋划,那他还能控制最后的结果,而且能速战速决,行之有效,如果放任赢壮一干人随意做,根本不知道他们会怎样陷害八子和稷儿到不能收场。在所谓“幽会”事件发生以后,赢驷对八子的态度也是举朝观望的,毕竟八子犯错并没有连累到稷儿,而且如果赢驷对八子一味偏袒,八子一样能翻身,一样是赢荡的威胁,那那些宗亲可能对八子做什么都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赢驷必须狠下心来补上最后一刀。他直接把八子下到了死牢里,他去牢房里探望八子,只怕有很多人在在监视赢驷对八子的态度吧,所以赢驷探监就是故意做给这些人看的。但是义渠骇也确实是他心头上的一根刺,他确实吃了一辈子的干醋,所以在那里阴阳怪气地和八子吵架,八子是真性情,从来不会服软认错,从来也不会曲意逢迎,然后俩人就果真大吵了一架,但是八子在大骂嬴氏宗亲的那些王八王孙时,赢驷回头往牢外看了一眼,这一点让我觉得他真的是故意做给外面的人看的,所以他说竟失态如此,寡人失悔,竟留你在秦宫这么多年,八子愤然回头,不再看他,自己哭泣,赢驷大哭,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他和八子的最后一面了,他也知道他深深地伤了八子的心,再也不会好了。第二天张仪过来给八子求情,他在骂了张仪以后又把张仪请回来,他骂张仪也是为了表明他恨毒了八子,让人觉得他和八子再无可能,八子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之后他又把张仪请回来因为他需要张仪提出救八子的办法,其实做人质这个方法赢驷应该是有想到的,因为他不可没真的杀了八子,他在动手前应该就给八子想好退路的,只是这个方法不能他自己提出来,必须由别人提出来,最佳人选就是张仪,他跟张仪说八子他是一向宠爱的,说明八子在牢房里把话说的那么难听,他根本就没有生气,只是伤心。。。我只前也没看懂为什么在八子回头以后赢驷哭的更伤心,如果是生气,应该是甩手走,就算是后悔娶了八子也不应该是哭啊,他一个那么霸道的君王,哭多难看啊。。。可是赶走八子好比剜肉剔骨,驷儿真真是心如刀割啊。。。所以自己也失态如此。。。我个人感觉是酱紫,不同意的轻拍。。。

 5 ) 既为兄弟,此生不负——综述驷疾华兄弟深情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本是大秦帝国三部曲中水平最好的。人物刻画不偏不倚,虽有洗白但点到即止,从不矫揉造作过度神话;群像感强,大争之世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之感跃然屏幕;情感细腻,如春风化雨似涓涓细流,大有润物细无声之意味,在不经意间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节奏紧凑,台词精细,文白夹杂,古意盎然,BGM有时出戏有时提升氛围,暂且不表。

看完之后,唯有长叹一声:“啊,战国,不就是这样的吗?”

不过今天的重点不是吹纵横,而是想说说本剧中不太被提及的一种感情——兄弟情。在这部剧里,有人高谈驷仪君臣,有人阔论王八夫妻,却绝少有人去提及两个人——公子疾和公子华。

也是,历史剧的旗帜,大争之世的背景,多得是君臣相知、名士熙攘、变法图强、伐交纵横的大情大义,谁还会注意这些“兄弟骨肉小情”呢?不过对于《纵横》而言,这实在是一种太重要不过的情感。在这部剧里,秦惠文王驷,若是没有这两个弟弟,撑不到最后。

下面便来说说这兄弟三人的性格:

秦惠文王驷,大哥,秦孝公长子,秦国第一个王,野心勃勃,继位之初便杀商鞅除世族夺河西谋东出,有明君拓土强国之志向,有秦人如临深渊之警惕,虎狼之态尽显。但正由于其桀骜不驯,很容易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若真到此时,秦国危矣。

秦公子、大将、右丞相、严君公子疾,二弟,秦孝公庶出子,史料评价“严君名疾,厥号智囊,既亲且重,尊兵外攘”,足智多谋、亲厚稳重、出将入相,堪称秦人中的大才、宗室中的翘楚。

秦公子、大将公子华,三弟,秦孝公庶出子,史料不足,仅知有万夫不当之勇、后在战争中牺牲。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在秦国的崛起之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大秦崛起之路,虽然多少也有那残酷的王权争霸,但是无论是哪个王,哪一位老秦人、新秦人,都将一句话奉为信条:“我为秦人,别无选择”。驷疾华三人亦如是,他们三人相依为命,支撑起了秦国这片为群狼所环伺的江山。

在剧中,疾弟是秦公剑的接班人,类似公子虔等辅政大臣的角色。但幸运的是,本身文武双全足智多谋的疾弟从未自视太高,从不滥权专权,而是能够在哥哥找来大才之后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更从来没有质疑这些可能与其争权夺利的外臣,反而是能够提醒哥哥去使用人才。“既然君上把公孙先生请到秦国,为何不用他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这样的话能够从一位王弟兼辅政大臣嘴里说出来,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中国历史剧塑造的人物中更是罕见的,甚至说公子虔都比不上他的公心。除了公孙先生,在张仪这边也是一样的,在晋咸居和张仪说卦象,句句都在点醒张仪提醒秦王哥哥,附明君可展翅,君上用才不论位等。

但同时,他又遗传了老秦人的狼性和霸道气性,在是否立稷儿为太子这一问题上,直接一票否决了秦王老哥“不切实际”的想法,并“堂而皇之”搬出“张仪乃外臣”这一说法。立太子了,这是我嬴氏宗族的家事,你姓张,就不要来掺和了,就算你为我的国家出生入死,你也还是姓张,不是你该管的。这种做法,确实很冷酷,但是不得不说,驷哥暴毙后风雨飘摇的秦国还就得这样狠辣的人才能扛得起来。无论何时,疾弟都站在秦国立场上考虑问题,公私分明,国之大器,无愧血管里流着的老秦热血。

疾弟在三兄弟中一直是老成持重柱石般的存在,老成得我几乎怀疑秦孝公是不是记错了他和驷儿的生辰,这才是哥哥么不是。但反过来想想,作为和老大差不了多少岁的二弟(同父异母嘛,只差个几月几天都是可能的),当年既亲眼目睹了大哥被流放的惨剧,又要帮着忙于变法的父亲照看稚嫩的幼弟(别问我为什么知道,长大以后还能这么相亲相爱的兄弟小时候一定是穿过一条开裆裤的),被逼着也要成熟起来了吧?

再来说说驷哥。驷哥通过流放的历练和对父亲变法的耳濡目染,逐渐成长为了一个天纵奇才的统治者,并得到了老秦家“拉小手”的真传。但治国理政上的成熟,并不代表他性格上就是成熟的。从早期目睹老师被割鼻子刺脸留下的心理阴影,到流放途中形成的缺爱恐惧心理,再到继位之后车裂商鞅剿灭变法反对派噩梦般的血腥征途,这桩桩件件足以对驷哥的心理造成极大扭曲。没有心理干预机制的秦国,足以让驷哥变成一个强悍又脆弱的人,强悍在政治手腕,脆弱在性格心理,且这种脆弱是不可逆的,一旦被突破,就万劫不复。而华弟,就是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说无论历史记载还是电视剧或小说处理,驷哥晚年得精神分裂症都是有迹可循的,也就是所谓的“暮疯症”。

既然提到华弟了,那么我们就来说说他。华弟是三兄弟中最幸福的,年纪最小,从小被两个哥哥捧在手心里长大。长大之后,又只知道冲锋陷阵,不谙世事,因为大后方总会有两个哥哥给他遮风挡雨,真正被团宠的那个纯真无邪孩子。他继承了老秦英勇无畏骁勇善战的良好品质,同时又骄纵任性、肆意妄为,因为有两个哥哥给他擦屁股嘛。所以对驷哥来说,疾弟是那个可以委以重任的左膀右臂,华弟就是那个可以拍头摸脸的傻弟弟。在情感上,疾弟是需要倚重的也需要被尊重的对象,而华弟则是驷哥那一颗苦涩的心上包裹着的唯一一层薄薄的爱的糖纸。于是,当38集糖纸破了的时候,驷哥的心也跟着破了,就算是疾弟,也补不好,这就是万劫不复的开始。

所以三兄弟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驷哥肆无忌惮地宠溺着华弟,始终如一地信任着疾弟,疾弟则默默地用自己稳重的性格和无畏风雨的铁肩守护着心理脆弱的大哥和稚嫩任性的幼弟。而我们可爱的华弟呢?则顶着一张人见人爱的萌脸,睁着一双澄澈明净的大眼,践行着自己“大秦天神”诺言,最后血洒疆场,得偿作为军人的夙愿,却留给了两个哥哥永远无法弥合的心伤。

华弟战死,疾弟心碎,驷哥疯癫。驷疾华,就像铁三角,齐全的时候稳如泰山,但缺了哪一角就会瞬间崩塌。这也是他们之间兄弟情为何感天动地的原因。华弟不懂政治且走的早,所以对驷哥来说,到死也只有疾弟才是那个能“替寡人看好秦国”的人。

后来,有朋友拿芈琰“疾弟最后变相囚禁了疯癫驷哥”这段话来和我议论,她认为疾弟并不像张仪芈八子那样理解驷哥,他最后并没有好好守护驷哥。对此,我是不赞同的。那么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观点:

我始终认为,能说话的知己再多,不如一位能做事的兄弟。故而疾弟首先是作为驷哥的弟弟这一身份出现的,芈八子和张仪谁都能离开秦国,疾弟是躲不了的。自然,身处漩涡中央的人,也往往说不出局外人那般“清醒”的话。

还有不知道各位观众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剧中很多时候疾弟都要留下来陪驷哥,或者说关切地关注他的身体状况,但是驷哥都摆手让他走。这个时候我想他们是心意相通的,驷哥不是不想和疾弟亲近,而是说有太多事情需要疾弟去做。因为疾弟不是八子不是张仪,他是驷哥的弟弟,是同宗同族同父,兄弟非知己,知己不能为的事情兄弟必为。

疾弟把哥哥关在宫里,不让已经疯癫到有时甚至会大小便失禁的哥哥出去乱跑,这种做法看上去是冷的,实际却是暖色调的。此时的驷哥疯了也就疯了,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什么都不管。而疾弟却真的成了一头孤狼,他不能时时刻刻看着自己的哥哥,更有很多芈琰不理解他。他一边舔舐着来自骨肉亲情的心伤,一边还要扛起内忧外患的重担。他们毕竟不在平民之家,生在王族,注定要承担更多风险,思考更多东西。驷哥可怜,但我更心疼疾弟。弟弟死,哥哥疯,侄子弱,敌国仇,一个人,一双肩膀要承担起这么多。

驷哥的一声“疾”,是毫无保留地地将自己的心里的苦痛恐惧剖开来给疾弟看;

疾弟的那两句“王上莫怕”,是眼看着兄弟死的死疯的疯却无可奈何的心如刀绞。

他们之间,没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谁,但是时代的残酷终究还是造就了人伦的残酷。

为了秦国,舍了这一副皮囊又如何?他们三人,都是悬崖不勒马的真正斗士,前方就是万丈深渊,只不过看谁先掉下去罢了。

 6 ) 原著爱好者不敢理性点么

这部电视剧的受众主要还是集中于原著爱好者与历史剧爱好者,所以也就形成了褒贬不一的局面。
原著爱好者通常是以大量替换原著情节、气质与原著不符等理由与电视剧第一部进行比较,得出弃其精华的结论,本人不敢苟同。原著本身对历史主线的把握是存在严重偏差的,这点经常被原著爱好者举例《三国演义》反驳。然而《三国演义》的诞生背景是街头评书,也就是讲给当时底层无法接触史集的民众茶余饭后的故事,但是当代历史剧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创作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的。当代的考古学界愈发严谨,大量的历史事件更加明晰,电视剧以错误的历史进程创作发行,对于史实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我并不反对在现有考据历史上杜撰虚无情节,达到情节张力的目的,但是无端的改变历史线路,写作成书或许还可以接受,毕竟阅读此类书籍的群众还是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但是电视剧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打着历史剧的名号曲解历史,恐怕影响的将是一代人错误的史实观。你要表现某种精神可以杜撰历史事件的原因(毕竟史书有大量留白),却不能生生的扭曲一个事件。

 短评

大争之世,风起云涌,锐士秦剑,杀伐热血。秦惠文王与张仪,意气风发,千古君臣,晚景却凄凉,后期观之不忍。许多人觉得该剧不如《裂变》,我倒觉得各有千秋风骨,富大龙的蛇精病霸道鬼畜帝王攻演得真乃绝色!

8分钟前
  • 雷霆老姐姐
  • 力荐

富大龙演的真好!

13分钟前
  • Karl-Heinz
  • 力荐

当初看的时候觉得宁静前期有点装嫩 现在看了某传 呵呵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尤其是后来看了完整版 宁静最后一集不要太帅气哟 演技呀演技 除了芈八子 其他角色也很不错 好多历史事件还原的超赞 尤其是张仪骗楚王那段

15分钟前
  • 豆包不吃鱼
  • 力荐

太好看了,喜欢里面的芈丫头,张仪,秦王,喜欢这部剧的feel,简直停不下来

16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芈月传的贡献是……你会认为大秦帝国之纵横里面演技过于用力的嬴驷,长相有些老气的宁静……TMD就是天仙儿一样的人物……

18分钟前
  • 生活笔记
  • 力荐

比芈月传良心多了

19分钟前
  • 易不易
  • 力荐

无法相信秦王和走西口里的那个二傻子梁满囤是一个人,在这剧里霸道总裁感相当帅啊,喻恩泰台词功力真他妈强,张仪这种靠嘴皮子吃饭的名士国内还真没几个人能演,第一次见秦王时那大段大段半文不白的台词啊能涮下国内90%的中青年男演员。

24分钟前
  • 魔性舞者老司机
  • 力荐

和芈月传比起来,大秦帝国对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拍摄的精细程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简直比芈月传高了1000个武媚娘传奇。建议大家详细观看,这里面的秦惠文王、张仪、芈月、楚王等人物的历史细节高度还原。

25分钟前
  • 太阳到地球
  • 力荐

楚国以窃玉辱我,我必窃国以报之。

28分钟前
  • yaozuo3292
  • 力荐

昨晚上看到3点,我是考研狗啊~原谅我以前不知你的好,超级喜欢富大龙的神神叨叨的嬴驷,23333

32分钟前
  • 张洁洁
  • 力荐

秦王眼角眉梢都是风情,狷狂邪魅眼带桃花,如此妙不可言的一个演员却没演过什么妖孽角色,可惜了了。

37分钟前
  • Faust
  • 推荐

为了我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大秦情结只扣一星!读小说时就觉得宁静是宣太后的不二人选,提早出场的芈八子风情万种仪态万千,宣太后也是我葱白的女性之一。没有苏秦,张仪的官配无可置疑的是惠文王,也算是模范君臣西皮。大胃王和惠子也很萌的,特别喜欢李立群念对白的腔调,白起魏冉,下一部看你们啦

38分钟前
  • 九月五的酒
  • 推荐

半月传太假,帝国一拍摄手法太老,都看不动,纵横一开场,富大龙就火力全开,年轻时期的飞扬肆意,老迈时期的疯疯癫癫,从头飚戏飙到死,过瘾。还有李立群这个老东西扮演的魏王,真实,嚣张,无耻的嘴脸很符合我对列国纷争时期一代昏君的想象。

40分钟前
  • 提奥
  • 力荐

想建一个“我们都爱秦惠王”豆瓣小组。。。。

45分钟前
  • Kimchi是谁的猫
  • 力荐

敬那大争之世!

48分钟前
  • 真红羽莲
  • 力荐

富大龙啊!!!

53分钟前
  • 零雨其濛_Natsu
  • 推荐

大赞,虽然宁静老了,扮少女略违和,可是演到后来真是自带气场,大胆泼辣又富有头脑,果然不是芈月那个绿茶婊可以比的。其次,张仪也是演技十足,一点都没有吕秀才的感觉。富大龙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最后,傅淼王后的扮相实在美丽!

56分钟前
  • 香草冰激凌
  • 力荐

演员都是原音,并且同期录音,难度很大。仅此一项,横扫国产垃圾配音古装剧。可惜的是,国人审美已被配音文化扭曲,已被雷剧扭曲,悲!

60分钟前
  • schechow
  • 力荐

从旁边芈月传来的……比起期待已久的芈月来,大秦更好看

1小时前
  • 岑小果optimum
  • 力荐

这才是大争之世的气魄!

1小时前
  • 楠枫风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