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

HD

主演:阿米尔·扎迪迪,莫森·坦纳班德,弗里施特·萨德尔·奥拉法耶,伊桑·古德尔基,萨日娜·法哈蒂,Sahar Goldust,Maryam Shahdaei,Alireza Jahandideh,Farrokh Nourbakht,Mohammad Aghebati,Saleh Karimaei,Ali Ranjbari,Fatemeh Tavakoli,Amir Amiri,Naghameh Ghavanlou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波斯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个英雄 剧照 NO.1一个英雄 剧照 NO.2一个英雄 剧照 NO.3一个英雄 剧照 NO.4一个英雄 剧照 NO.5一个英雄 剧照 NO.6一个英雄 剧照 NO.13一个英雄 剧照 NO.14一个英雄 剧照 NO.15

 长篇影评

 1 ) 5

人物划分 故事梗概 场 重头戏 1、主人公一家 男人 女友 姐姐 姐夫 儿子 出租车司机 2、对立者 债权人 债权人女儿 3、第三方 监狱长 公益基金会 银行工作人员 政府科长 4、小反派 女友哥哥 狱友 “失主” 一、卖金子 监狱外,等待假释 出门坐公交 找姐夫,说有钱了 女友高兴地出门 爱人相逢 金店卖金子 出门思考如何应对债主 拜访姐姐 拜访债主 姐夫与男人讨论还债 回家关于支票的小争吵 关于金子的大争吵 二、还金子 去学校看儿子 决定返还金子 去银行留咨 张贴告示 哄女友 做工时来电 接电话 姐姐把金子给“失主” “失主”给儿子钱 三、被表彰 男主被监狱长召见 男主和监狱长说明是女友捡到的金子 男主出门接受采访 大家一起接受采访 有人通知上电视 大家一起看电视 电视画面 和女友打电话被狱友嘲笑 孤独地看球赛 四、良性发展 监狱长调解债权人 高兴地准备接客 儿子送吃的给邻居 姐姐送西服来 姐弟俩去看女友的车上 弟弟送东西给女友 哥哥的态度1 哥哥的态度2 敲鼓唱歌 募捐现场 慈善会调解债权人,一切似乎都在变好 五、因工作而找失主,谣言四起 去找工作被拒 公交车上失落 家里打电话找“失主” 带儿子等待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回忆 金店看监控 出租车司机建议2 寻找无果 打印照片 电视台取消采访 监狱找电话找“失主” 监狱指责 六、撒下新谎,愤怒打人 家里生气,想出新招 出发去工作地点 女友伪装“失主”,却遇到债权人短信 带女友去找债权人 和债权人打架 女友劝和 七、达摩克里斯之剑:视频 公益基金会来找 公益基金会发起责难 门口姐夫责难 公益基金会拒不给钱 儿子担心父亲再婚 监狱长的责难(摔门) 男人再来找债权人,却不敢进门 八:剑落下 前往公益基金会的路上 等待中遇到另一个女人 决定捐给另外一个人 情侣回家路上,女人回去 女人求公布转赠事件 女人再回去,视频已经公布 女人的哥哥愤怒拆鸳鸯 男人回家路上非常惆怅 九、尊严 男人在家门口遇到监狱长 监狱长拍男孩口吃戏 男人出门和监狱长商量 男人和监狱长大打出手(删除) 男人在家中静坐 十、落幕 男人带孩子来见女友 女友儿子监狱门口送别男人 男人在监狱里发呆 一个男人得到了本可以用于偿还部分债务的金币,他在经历一番挣扎后选择还回去。这一行为得到了监狱方、媒体、公益基金会等各方的高度关注。他得到了应有的嘉奖。慈善会不仅帮他解决了部分债务问题,他还得到了一个新工作。为此他不必再去监狱了。 然而在找工作的时候,验证“失主”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男人找失主找不到,这时候谣言四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男人撒了谎,带女友装作失主希望蒙混过关。但是,债权人的陷害使得他又受阻碍。男人与债权人大打出手,被录了视频。 视频到了公益基金会的手里,还到了政府机关手里。男人工作没了,钱也岌岌可危。现在,视频不能被放出。监狱也责难这个男人。男人想去找债权人求情,终于没拉下脸面。 公益基金会想把这笔钱交给有更强烈需求的人手里。女人想保全男人的名声。基金会同意了,但是此时,视频已经被放了出来。 监狱长提出口吃儿子录视频博同情,男人很痛苦,拒绝了。最后男人仍被关入监狱,名声一片狼藉。 重头戏: 1男人和姐姐争吵决定返还金子 (圆桌吃饭、厨房争执) 2表彰公布的电视画面(采访环节浮光掠影,采访内容通过电视画面展示,镜头推进与拍摄画面融为一体,交叉叙事) 3募捐现场(上台-公布工作-发奖状-男人发表感言-儿子发表感言 机位:单镜头:监狱长走出 观众哭泣 组合镜头:按人物来分,A债权人3角度(1光头2正面近3正面远带父子二人)B父子镜头 C监狱长和姐夫D姐姐E公益会成员F全景) 按位置来分:拍摄次数 4 最少机位3 a全反b全正1全正2 c台上左台上右 台下众人 d台上背(上台前和扫债权人) 4调解债权人(落点是钱,起点也是钱) 7个镜头在门外拍(5+2) (数钱-生气出门-拉回来-争吵1理所应当-争吵2编故事-监狱长拉出去-回来同意) 【数钱】:3组镜头 A从公益会角度拍债权人和父子B从父子角度拍债权人&拍公益会大妈C从债权人角度拍父子&单拍小孩 【生气出门】:一个全景+之前镜头 【过渡】 【拉回来】2个镜头 门外跟债权人 门内跟和事佬 【争吵1理所应当】A组:通过公益会拍父子&通过公益会拍姐夫和债权人B:在父子的位置拍公益会大妈和监狱长C“在监狱长背后拍债权人”&拍一些插入镜头 【争吵2编故事】 同数钱阶段多加了3个债务人镜头,一个大妈镜头,一个父亲近景 【警官拉出来】跟过去-众人观望-对打-从父子两人拍后面的两人-父子-从外面拍里面凝视着的儿子 5女友伪装债主(正反面对打) 6和债权人打架(从三角到对拍) 7公益基金会的责难 8口吃三段(6+10+9+10)(过肩)(对打+孩子镜头)(五遍打架 A出门跟拍B车后偷拍C左右对拍D跳轴另拍E失落回家 &两遍告别 A姐姐和姐夫 B监狱长生气关门)

 2 ) 还有比法哈蒂更会编剧的导演?

我们总会根据一个人的举动探查他的心理,但现实世界毕竟不是文学作品,每一个举动并不必然对应着相应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为何做出了一些举动,而不是其他。最终能解释的,是深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潜意识。对于《一个英雄》里的男主角拉辛为何将监狱的电话写在失物招领告示上,而不是姐姐的电话,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设想好自己“拾金不昧”的举动该被公众知道?还是说,他的潜意识首先冒出了那个电话,于是也就写上了。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是前者,17枚金币、约7000万图曼对拉辛来说是巨额财富,足够偿还一半他欠下的债务。正是后者,让他名誉受辱,锒铛入狱。

只是从电影呈现出的形象看,拉辛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好人,他可能不会有如此明确的动机。他愿意放弃一半债务的偿付,找到失主,已经说明了他的心机并不坏。他确实有过把女友意外拾得的金币拿来己用——毕竟诱惑是那么大——但金价的下降让他放弃:原先能换75000万图曼的金币一周后只能换7000万图曼。他觉得这是主对他的善意提醒,引发了他的良心不安:他应该归还这笔意外之财,继续当个正直的好人。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人在做出决定时受制于多少意外要素,仅仅少500万图曼就可以让一个人放弃徒然到手的7500万巨额财富,让自己重新陷入牢狱之灾。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决定绝对是不理性的。但人就是这般,人性的复杂在此展现了出来。

同样还有另一处,为了表彰拉辛拾金不昧的举动,市政府决定给他一个公职,这意味着拉辛可以以此与债权人签下支票,通过工资偿付慈善款抵扣后剩下的巨款债务。这对拉辛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足够让他从深陷的泥潭解脱出来。当政府工作人员告诉拉辛,要得到公职他必须先为自己的义举提供充分的证据,他又陷入了麻烦。他发现金币很可能被冒领,他既找不到那位领金币的女士,也无法告诉工作人员金币乃女友捡得的事实。他只能铤而走险,让女友冒充那位拿走金币的女士,妄图骗过工作人员,获得那个必要的公职。为什么在这里,拉辛说起慌来是这般容易,甚至不惜拉上家人一起圆谎?这是另一处说明人性复杂的地方。

一个将名誉放在首位的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小小职位,没过经过内心的冲突(电影对此没有呈现)便踏上了谎言之途。这很难说得过去,似乎与拉辛此前塑立的形象不符。但同时,我们又很清楚,他难道还有其他处理方式吗?当他说自己捡到金币,其实已经在撒谎了。虽然他告诉过监狱的管理人员这个事实——管理人员觉得无伤大雅,为了监狱的利益让拉辛继续撒谎——事实就是拉辛撒谎了。一个谎言大不大,影响深远还是无伤大雅,终归是谎言。一个谎言的诞生,需要无数个其他的慌来圆。这就是拉辛陷入的根本困境,当他贴出告示寻找失主,他已经把自己抛向了深渊。当他在公众面前意外成为“英雄”,他就需要在媒体面前继续维系自己的“英雄”形象。一步错、步步错,最终是谎言揭穿、颜面尽失的收场。

我们发现,拉辛这个可怜的人儿,被作为棋子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推来攘去。当他符合监狱的利益,他被奉为拾金不昧的榜样,电视台来报道了,报纸来采访了,慈善机构为他募集款项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拉辛成为了新时代仍然坚守良善品性的“英雄”。这里置入了一个反讽的笔触,即拉辛不过做了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拾金不昧,怎么就被当成了英雄?或许,这是因为拉辛拾取金额的数目足够之大,他成功经受住了财富的诱惑,这确实能让他的品性高尚起来。当然也不该忘记,各个利益集团(监狱、慈善机构)为着自己的利益刻意将拉辛塑造为“英雄”。当拉辛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拉辛就是圣人和英雄,当拉辛影响到了他们在公众面前的声誉,拉辛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从中也见证到,媒体“见风使舵”的本性。人性依然是复杂的,拉辛成名的同时诋毁他的消息在网上风行很说明这点。

《一个英雄》继续法哈蒂探索伊朗人民道德困境的姿态,通过高超的编剧技法层层深入和反转,以小见大,将一个俗套的故事变换了十八般花样,让他们见到了伊朗人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宗教统摄一切的国度,尊严和荣誉被放置在首先考虑的地位。债权人之所以不放过拉辛,也是名誉使然。他为了借钱给拉辛这个“家人”,不惜抵掉了女儿的嫁妆。最后他获得了什么?侮辱和损害罢了。当拉辛的女友最后与慈善机构的主管人员商议拉辛放弃捐款来帮助另一位女士不失去她的丈夫,也是在维护男人的尊严。

可以发现,人在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他们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即荣誉。与钱财相比,荣誉自然是虚的。但荣誉与道德联合一体,成为了维系伊朗社会人际交往和社会运转的纽带。如果没有荣誉观,一切都将变得世俗。这是为什么说《一个英雄》是一个不太可能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因为金币很可能被私吞,私吞的人也不会受到良心的折磨。正是因为宗教加予的束缚,伊朗导演才有那么多精彩故事可以讲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名誉这种东西也让伊朗女性身处困境。当男性的尊严被无条件强调,结果是女性地位的下降和物化。这是另一类伊朗电影精彩探讨的话题。

 3 ) 一袋金币,英雄和凡人

开篇不到8分钟,已经出现了两次转角楼梯。外部的,风沙很大,曲曲折折的,螺旋往复的楼梯。人们上上下下,起起伏伏,仿佛是人生的隐喻。

老实人拉希姆欠了一屁股债,然后,因为也许这辈子都还不清的债而身陷债务监狱中。偶然于假释间,拾得一袋金币,他在生存和道德之间挣扎,当他在银行苦等失主时, 这个行为令银行员工印象深刻,一个欠债而拘押的囚犯居然能够拾金不昧。道德和良知占据了上风,但生存却愈发艰难了。监狱中,失主在电话里详细地描述了丢失提包和里面的金币、香烟等。然后,失主取走了那个装有金币的提包。随之,闻风而来的监狱和电视台都来表彰和采访拉希姆,作为监狱的成就和当地美谈。蓦地,世界都似乎明亮起来。

接下来,舆论的力量发威了,镜头前,所有人开始为了一个目的而表演。无论是监狱管理人员,还是作为服刑人的拉希姆,都开始相互吹捧,仿佛活在一个兄弟般纯洁友爱的世界而不是债务监狱。而拉希姆欠钱的原因也明了了,是科技进步以及人心不古令他身陷囹圄。

随着这个拾金不昧的高尚典型成了英雄,关于拉希姆的身世、品行、好恶、家庭等各种流言四起,他成了罗生门式的人物,每个人根据个人好恶不停的解读他,塑造他,成就他,或者解构他,诋毁他,议论他。为他增光添彩,或者对他落井下石。

而舆论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张报纸轻易就影响了女友的哥哥,令他同意了妹妹与拉希姆的婚事。同时拉希姆也获得了慈善机构的募捐和一份能带给他美好未来的工作。舆论所标榜的道德力量,神灵力量,都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遵从的美好准则。但人心是否真的如嘴上说的那样纯洁无瑕,则谁也不知道,人们宁愿相信那些最简单的光明的美好的东西。于是受感动的人们踊跃捐款,为了给拉希姆和他可爱的儿子一个光明的未来。影片至此似乎仅仅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道德美谈。但生活在继续,世界很复杂。

在舆论的压力下,债主同意宽限拉希姆的债务。但当他去找工作时,别人依然不相信他高尚的行为,谁能证明拉希姆是拾金不昧而不是编造谎言呢?

影片情节至此渐渐进入迷雾之中,如果那个女人不是真正的失主,那么拉希姆拾金不昧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他非但没有立功,还犯了错。为了证明自己立功,拉希姆和儿子踏上寻找失主之旅。电视台因为四起的谣言而取消了采访,英雄的形象渐渐黯淡。失主小心翼翼不留下任何线索,更加深了别人对是否存在失主的怀疑。最终,拉希姆不得已用女友来冒充苦寻不得的失主,但官僚们根本不相信拉希姆的努力,而债主也没有停止诋毁拉希姆的人格,他们一起毁掉了拉希姆好不容易等来的用工作还债的希望。因为,拉希姆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似乎令许多人听了不爽。拉希姆在掩盖着社会丑陋残酷的现实,而他正是这个现实的牺牲品。他一心想成为媒体拼命塑造成的那个英雄,从而改变自己困窘的处境。

由于说谎,慈善机构也冻结了原本支援拉希姆的善款。其实,无论是慈善机构,还是监狱,亦或是电视台,这些曾经表彰过、帮助过、关注过拉希姆的机构都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受损。慈善机构将善款转给另外一个急需帮助的人,同时将这个“无私”的功劳给了拉希姆。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一场有关拉希姆形象的舆论战打响了,一边要抹黑,一边要贴金,网络上的拉希姆的形象因而变得时而黯淡时而光彩。

谁才是真正的拉希姆?也许只有他的女友知道。他是光明的,也是黑暗的,是高尚的,也是卑微的。他是立体的,有着高光和阴影,不是一个被媒体树立的平面的脸谱化的英雄,当然也不是债主口中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监狱还在做挽回形象的努力,挽救拉希姆的英雄形象,从而为自己的谎言自圆其说。舆论战依然继续,且愈发硝烟弥漫,但拉希姆已经累了。他不愿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舆论战的炮灰,为自己那千疮百孔的道德形象而备受侮辱和煎熬。

最后,拉希姆索性剃光了头发和胡子,以一个陌生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他抛弃了过去那个被塑造被解构被吹捧被诋毁的“英雄”形象,扔掉那个媒体和别有用心的人给他戴上的虚假面具。一袋金币,不仅考验了拉希姆的道德和良知,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虚伪。令他的人生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最终又回到原点。如今,他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样子重新回到监狱里的生活。

此片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

 4 ) 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只是一霎那

电影的结局太有深意了。给整部电影的联想和反思上升了一个台阶。

虽然整部电影讲述的一个老实,善良的罪犯拾金不昧的故事,但是被各方作为工具利用,最后弄巧成拙。重新回到以前,留下的只是一段故事,还有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历而已。

最后男主剃光了头发和胡子,带着孩子,重新回归走向那本属于他的监狱。他光荣过,屈服过,高兴过,悲伤过,而那些被塑造被解构被吹捧被诋毁的“英雄”形象,一霎那烟消云散。

故事从一袋金币作为引子,讲述的却是人性的道德和良知,确实归还了失主,确实做了好事,为何纠结?因为过程中有机会会获得更好的结果。让结果又失去的时候,他又变成那个罪犯。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虚伪。这些别有用心之人令男主的人生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最终又回到原点。如今,他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样子重新回到监狱里的生活。回去的时候,只有爱着的孩子和女人送行。

 5 ) 善意经过官僚和流言的敲打将变得一无是处

人的善良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复杂的人性中,善良往往是瞬间的一道光,若不是机缘巧合抓住了它,它就会像精灵一样,闪烁着五颜六色的星光,一闪即逝,剩下的是五颜六色合并成的灰色。

主流媒体对善良的报道,占尽话语权的优势,仿佛巨型的铺天盖地的彩色海报,但如果将彩色海报撕开,背后将是冷峻的灰色的墙壁,这道墙壁是立体多面的,是它们多面角力撑起了海报,也是它们多面角力它们扭曲撕裂了海报,它们异常的坚韧,似乎牢不可破、难以撼动。

自媒体和流言常常另辟蹊径,用放大镜寻找破绽,加入1%的事实依据,加入99%的推理妄言,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后,开始无休止的追问,你也是一个平凡人,你凭什么比我们高尚,你一定有所图谋,然而恶意的猜测往往不幸被支离破碎的伪证所佐证,当善良想证明自己,往往位卑言轻,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效果甚微,善良却被折腾得精疲力竭、心灰意冷。

官僚是善良的又一道桎梏,善良居然需要证明,纷繁复杂的程序,折腾得老百姓疲惫不堪,这样荒诞的行径,在官僚看来,居然还是职责所在、义正辞严、理所当然、不容置疑,善良被逼得心里发毛、变得愤怒,想用的砸门声表示抗议,却在官僚面前,为表敬意,不得不重新轻手轻脚的合上心门,变得一声不吭,不再挣扎,因为越挣扎受伤的越是自己。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童心,只有童心义无反顾,无条件的相信善良,被伊斯兰披巾遮盖着的真相支持着善良。

 6 ) 英雄到老鼠的距离,只差一句流言

拾金不昧虽然犯不着开表彰大会,但的确值得颂扬。常人很难拥有这种宝贵品格,金钱诱惑前,人性大部分时间总是脆弱不堪。

男主Rahim本来也是流俗的大多数。

创业失败的他,以失信之名被警方收押,不过狱中的良好表现为他换来为期两天的假释,期间,他意外获得一笔横财:

女友告诉他,自己在男友收押期间,于某处捡到一个包,里面有一笔价值不菲的金币。

这对Rahim而言无疑天上掉下个馅饼。只要用它偿还欠下的债务,他就能免于被追诉坐牢。

两人兴致冲冲跑去金铺打算兑换现金时,金铺老板的签字笔因缺墨无法记账,给Rahim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他意识到,这是真主阿拉对自己的考验。

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Rahim将财物如数上报给失物所在地附近的银行,并留下拘留所的电话等待失主联系自己。

没多久,一个女人打来电话联系了Rahim。确认失物细节描述全部吻合过后,身在拘留所的Rahim嘱托家人,将钱包和金币交还了女人。

拾金不昧的事很快变得人尽皆知。

拘留所有感于Rahim的伟大人格,决定请媒体前来采访,可原本,他们对Rahim擅自将拘留所联系方式外传一事感到极度不满。

新闻很快上了电视,周围人对Rahim刮目眼看,唯独一人例外。此人揶揄Rahim的行为不过是想掩人耳目,好为自己减刑寻得借口。

男子甚至进一步猜想,Rahim一定和拘留所达成了某种交易,才有了此次的假消息。

他只猜对了一半。

Rahim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减刑,恰恰是出于良心所为。但捡到失物的人的确不是Rahim本人,而是他女友。

不过这个信息被拘留所刻意忽略,他们仍坚持让Rahim接受采访,因为比起小小的谎言(让Rahim宣称是自己捡到失物),物归原主足以抵消伪造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

报道过后,Rahim被渲染为一个英雄,专门负责募捐游说帮助犯人减刑的民间组织甚至为其颁奖,并号召社区为其还债贡献绵薄之力。

和当初质疑过Rahim的男人如出一辙,颁奖台下坐着另一个拒绝鼓掌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初为Rahim创业投资的合伙人。

为了男主的生意,他倾尽了一切财力,最终却以项目破产告终。

Rahim被依法拘留,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却交给了合伙人。为了偿还Rahim欠下的高利贷,合伙人甚至抵押了女儿的嫁妆。

现在,那个毁掉自己和女儿前途的家伙竟以“模范市民”身份出现在领奖台,这着实令他不快。通过捕风捉影的对话,观众从合伙人口中了解到Rahim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混蛋。

接下来发生的事,无意间“印证了”合伙人的说法。

借助人为乐申请工作期间,中介中止了Rahim的申请,理由是没人能证明失物是他还的。

从失主失联的后续来看,留给Rahim的结局已经很明显:要么认栽含冤入狱;要么继续为自己的立场抗争到底。

为此,Rahim找来交还失物的家属,甚至还被逼得让女友假扮失主蒙混过关。不料,中介并不买账,反将Rahim“亲自”发给合伙人的短信甩出打脸。短信发自假释前一周,中介以释放时间和短信发送时间不吻合为由驳斥了拒绝了Rahim的工作申请。

通过一组巧妙的剪接,电影暗示了那个以Rahim之名发送短信的人,极可能就是他的女友,对方这么做无非出于好心,不料却办了坏事。Rahim发布失物招领时,女友的闷闷不乐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短信风波让Rahim重获自由的希望变得渺茫,更要命的是,后来和合伙人的肢体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ahim的人设塌房。

合伙人的女儿将暴力场面记录下来,扬言要将Rahim的真实嘴脸公布网络的操作,也让募集善款的机构和信任过他的拘留所,开始怀疑Rahim的行为动机。

至此,Rahim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之中……

继《一次别离》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延续了对偏执型人格的描绘,他们总是在开端陷入争执,并因为性格原因和某种外力,使自己卷入更复杂的矛盾中。

Rahim后半程的经历像极了被媒体误报导致自杀的刘学州,他们都因一些人单方面的说辞,成为流言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Rahim的悲剧在于,创业失败的经历令他被定义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在伊朗这样保守的社会,人一旦被定性便再难翻身,即便后续有再多善举,只要流言死灰复燃,一切白搭。

通过Rahim的故事,导演同时传达了他对人和人之间脆弱又敏感的关系的精准观察,因为很显然,毁掉一个人的信任总比辛苦建立来得更快。基于此,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才格外值得深思。

除了巧妙反思社会心理对个人意志的瓦解,向来擅长反映社会问题的法哈蒂,还不忘对公权力展开反思。

Rahim的事迹曝光后,先前嫌他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力机关,却率先想到利用媒体大打宣传牌,让部门接他的名头风光一回,尔后又在Rahim人设崩塌后果断迁怒于他,怪其行为不检败坏机构信誉。

一来一回中,权力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评判力,对Rahim而言,他不过是这套话语体系中的一枚棋子。

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导演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Rahim虽然无法找到失主证明自己拾金不昧的事实,给到的间接人证也包含弄巧成拙的善意谎言。可导致大家作伪证的理由,无一不源自对伊朗法律的恐惧。

帮其筹集善款的慈善组织曾说过,他们帮助类似Rahim一样的人,是为了减缓法院对被告人的过重判罚。

一个在别国看来罪不至死的过错,到了伊朗却可能让当事人遭遇死刑(比如穆斯林文化中对通奸罪的处理)。不光法律严苛,法律的执行者也没有做好真诚聆听弱者的准备。

明明Rahim和证人距离中介头头的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只要他有所表示,对方就能予以回应,但他却用电话方式呼叫同僚走程序。系统的冗长繁琐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环境下,回应它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将错就错。

悲剧的是,Rahim一行人赌输了。

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社会已然形成的成见,而人们也未必能领悟谎言并非全都来自险恶用心过后,Rahim最终选择放弃挣扎,前往他应该前往的目的地:监狱。

他用实际行动“殉道”,并通过空间上的禁锢,保留了最后一抹旁人难以察觉的尊严。

从众人敬仰的英雄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需要一句流言。

这是偏见和误解被当作既定事实广泛散播的结果,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现实。

撰文 / Zed

策划 / 轻年力量

 短评

当有些品质已经丢失很久的时候,我们看谁都像傻子。

3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法哈蒂的道德困境这次不太灵,起码企图失主能够给予一定报酬的初衷就不太有说服力,而且对法哈蒂来说,当道德困境脱离了宗教就很难做出深度了

4分钟前
  • Mr. Lei
  • 较差

3.5;剧本是典型的法哈蒂式层层缠绕,承认过于drama之余,也不得不佩服他写故事的能力,将一个涟漪引发另一个涟漪的动荡编织得密密实实,观众能很直接地感受到设计文本的刻意与用心——但这也正是他独有的个人风格吧,且将此矛盾冲突的风格渗透到群体人物的架构中,还是适切的。一个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如何踏进由私心、公权机关、民众、媒体共筑的光环,最终在谎言的幻景中崩塌,唯一能保住的唯有面对口吃儿子的羞愧——道德再次发生作用,他也将再次踏进新一轮的道德困境。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斯哈·法哈蒂的故事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个人标签,也搞不懂这是他的桎梏还是他愿意一以贯之发扬光大的特色;一个英雄在我看来就是讽刺,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垃圾。在法哈蒂为了经营他的道德困境,需要塑造影片中所呈现的男主角的模样,然而这及其片面,因为只要呈现更全面的男主之后,这个故事就难以成立,这是法哈蒂的诡计,但是这会让观众难以接受这个故事。男主为何离婚?男主负债的具体原因?他的女友为何愿意这样对待男主?哪怕就是法哈蒂呈现的男主,其实也及其矛盾,一下子是个道德洁癖,一下子却出口成谎。一切为了故事能够顺利进行,其实磕磕碰碰,令人厌烦。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比较普通了。

13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细枝末节的片段里依然能感受到法哈蒂讲故事的张力,人物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但整体下来还是冗长到几度令人昏睡过去。

16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肯定是法哈蒂最好的作品之一。剧作完整无缺、环环紧扣,坍塌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是一出社会剧、道德剧,也是关于伊朗官僚机构、社会信任、信仰分化的全方位展示。于法哈蒂而言,审判者不再是法官、体制甚至真主,而变成了大众。后真相不仅是对观者的考验,也是对经验者的考验,如何在不完美并被无限放大、扭曲的人生中,抵达一种真正的道德,法哈蒂有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2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cannes第二场# 法哈蒂熟悉的题材,室内+家庭+社会批判+罗生门事件。要表达的线太多反而失去了重点,给人一种非常混乱的感觉。 ps中间儿子哭的时候,枕头上出现金棕榈标志,这渴望赤裸裸…

21分钟前
  • Ducournau
  • 还行

剧本实在是太精彩了!一个不算谎言的谎言,慢慢的累积,不断用越来越大的谎言取掩盖,直到无法挽回。一个英雄,被不断地裹挟,失去了一切,回到了狱墙之中。无法将错误拉回是多么无力地一件事,果然还是应该足够真诚,因为它无坚不摧。

25分钟前
  • 倚风帘
  • 推荐

3.5。典型法哈蒂式道德困境,刚看完本来觉得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但是一想到自己前半个小时几乎完全睡过去直到电视采访那段才清醒,却又好像没有影响对故事整体的理解,这就有问题了

2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这不就是很标准的法哈蒂电影嘛,他的电影 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肯定是要有的,然后第三者的闯入也是要有的,人物肯定是要说谎的,而且还要为了圆谎编造出另一个谎言。最后人物肯定是要面临两难的道德困境啦,然后在主角依旧处在困境之中,而你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完美嘿嘿。

31分钟前
  • 花茶
  • 还行

被无奈粉饰的高尚,被无端揣测的善意,依然是法哈蒂式的道德困境,循序渐进的几番波澜将观众拉进源源不断的漩涡。ps:怀念设拉子的风景,好想再去次伊朗。

33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稳定发挥的法哈蒂。没有好人坏人,只有陷入道德困境的平凡人。从小小的拾金不昧事件扩散出层层涟漪的戏剧性。接地气的剧本让人感叹:我们每天发生那么多社会新闻,国产编剧却永远只会写鱼子酱法拉利...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脚踏剧本祥云,现实主义一路开挂的法哈蒂不光瞄准身处民法刑法不分、政教合一的伊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道德困境,还把子弹扫向监狱(法制)、电视(传媒)、慈善基金会(公共事业)。这盘野心大棋直冲冲地把粉饰为天堂的伊朗国家行政机器死板教条、明哲保身的弊端射击得千疮百孔。你以为那是展现英雄的尊严,其实只是被贩卖怜悯的道具。洞悉一切的孩童结巴口吃,寓意内心明知所有的民众迫于体制只能难以启齿。

37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2.5 很常规甚至完全套路化的法哈蒂式叙事,几乎是对《一次别离》的一次复制(甚至最后一个固定长镜头的调度设计逻辑都一模一样),流畅的手持调度保证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所以是“好看的”),但却又能意识到强烈设计感(工具角色和顺拐情节,回看《一次别离》几乎每个主要角色都是有层次的,到了这一部除了男主全是纸片人),失去了“道德困境”应有的现实重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一个创作者开始为了电影节和市场而创作时,就真的很难respect了。

4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为市场的作品,设计感太强了,人物面临道德危机可以,但前提是需要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只让我看到一个贪便宜懦弱的性格。

46分钟前
  • Christian
  • 较差

Too much drama for me.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多处新媒介的介入。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50分钟前
  • 吃查3000
  • 还行

典型的法哈蒂式故事,被环境绑架的老实人甚至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善行”,故事中营造的惨和虚伪突出了整个社会情绪,对留言的偏信体现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以及热衷于批评他人道德的现状,同时也是对自媒体的一次批判,小人物没办法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一个英雄、一个工具或一个坏人

54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tag:伊朗,2021,戛纳。2021戛纳评审团大奖。虽然法哈蒂真心不懂社交媒体(推荐法哈蒂看看《不要抬头》……),不过剧本还是挺扎实的,写得最好的两个点,一是众人“慷他人之慨”式的逼债权人撤诉,二是父子那段致敬《偷自行车的人》。不过剧作上问题也很明显,跟《一次别离》比还是差点意思(不过这次最大的一个进步是,终于没再隐瞒关键信息了)。法哈蒂写得最好的还是中产故事。给评审团大奖就略有点过誉了。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是法哈蒂第一梯队的电影,更像是《推销员》《过往》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