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HD中字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贝努特·里格恩特,弗罗伦斯·派梅尔,夏洛特·韦里,海伦·文森特,菲利普·沃特,克洛德·迪内通,休格·奎斯特,埃玛妞·丽娃,弗洛伦斯·维尼翁,亚采克·奥斯塔斯泽斯基,扬·特雷古埃特,阿兰·奥利维尔,朱莉·德尔佩,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么多年来,朱莉(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饰)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创作事业,照顾5岁的孩子,平静的生活由一场车祸打破。丈夫和女儿的过世,令刚刚在病床上醒来的朱莉大为悲痛。她曾经想一死了之,出院后又生归隐之心,她把丈夫的曲谱付之一炬,以明隔离过往的决心。人间生活对于万念俱灰的朱莉来说,已经无关紧要。  然而,现实却防不胜防地进入她的生活,让她开始思考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同时,丈夫的朋友把丈夫留下的残稿发表在媒体上,声称要为这首曲续完。这件事意外地让朱莉得知,曲子原来跟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肚中已怀有丈夫的骨肉。  朱莉终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有勇气迎接新的生活和新的感情,她的人生开始转变。汉娜(2017)艾玛的机会风云九州3高蒂传1996上海的早晨勇闯黄金城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粤语版)猫头鹰之恋堤坝愤怒的小鸟:夏日疯狂第二季手拉手湖湘文化入画来地狱老师瓦嘉达国土安全 第五季说好不分手家庭之路泡泡美人鱼第二季家里家外史酷比和狂热摔跤:飙车者之咒野菊之墓大上海之夺宝奇兵芝加哥派对阿姨第二季马里纳莱达丛林赤子心炼情局中局住在清潭洞入侵 第一季丝路花雨1982奇犬良缘打破沉默剽悍少年青年莎士比亚红孩儿千金醒来高度机密(原声版)理查三世:看不见的故事食人鲨夜明前的琉璃色为我谱上乐章英语我是歌手 谁来踢馆血战虎门

 长篇影评

 1 ) “自由”

通过一起意外死亡事件,探讨拥有了无限自由后选择的可能性;美学风格方面,极尽基耶斯洛夫斯独有的表达方式,影片中充满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的偶然一瞬予以莫名的反刍与观照。

从表面看,影片呈现的是“记忆与遗忘”的主题,但从茱莉的处境中可以看到,影响她享受“自由”的仅是“记忆”的羁绊。因此,“自由与囚禁”才是茱莉真正的心灵困境,也是影片所要揭示的现代人宿命般的两难。

如何与回忆道别?面对逝去的亲人,选择逃避是否真的可以和过去一刀两断?影片就在朱丽叶·比诺什一遍遍的逃避回忆又不断的被拉回现实的过程中陷入一种沉闷的无力感,浸透了忧郁的蓝色。蓝色代表自由,但是什么又是自由?是放逐还是找寻,是沉沦还是救赎?影片虽没有给出答案,但相信每个人已有了答案。


 2 ) 法兰西精神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蓝色象征着自由,失去亲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时也失去了义务,生活优渥,没有责任,有着新鲜爱情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朱莉理所当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向我们展示随这自由而生的束缚,他探讨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无法脱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无所作为,她拒绝去墓地,拒绝看旧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谱,拒绝知道有关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绝哭泣。婆婆与她拥抱,那么用力地哭泣,朱莉问她为什么这样哭泣,她说,因为你不哭。

“在某种意义上,朱丽处于静态的处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她极度脆弱——因为她决定这样——因此某种意义上,电影只好追随她,跟随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举止。”

白色代表着另一个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个体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却是为了质疑平等对纯粹情感关系的必要性。正如芝华士的广告语无比狂妄却又无比真实地叫嚣的那样,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不敢正视的事实。卡洛尔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抛弃,对妻子的爱令他受尽侮辱,当他偶然发财之时,不仅性能力重新恢复,妻子的爱也随之而来。爱情仿佛由财富与生理条件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爱情就变成一场沉重的灾难砸将下来。

红色的主题是博爱。瓦伦丁像传说中的天使的那样,美丽而善良,一心想为别人着想。只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一场车祸让她结识了一直坐在屋子里窃听电话的脾气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为观点对于瓦伦丁生命中一直坚持的爱的原则无疑是一场冲击。哲学家都有点多虑,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样,他被一个问题苦苦困扰,“我们自己有些东西可以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被破坏了?”瓦伦丁无疑就是这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问与希望。最终瓦伦丁逐渐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爱的感召,决然地作出了自我检举的决定。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家刘小枫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其叙事思想“紧紧盯着不放的个体生命的偶在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乃是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然而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又是从这三者的反面开始的。可以说,他所探讨的,都是这三个诱人字眼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总如水。朱莉在受伤时总躲进蓝色的游泳池,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法抛弃记忆。因此无法自由。

因为音乐一直在响,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画面在瞬时变成寂静无声的漆黑,时间静止。只有音乐一直在响,最终终于变成恢宏壮大的合唱,每个人在音符的流转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爱或静静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变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泪终于可以静静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为都无法到达自由,顺应内心的声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顺应生活本身。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但平等并非真正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取得平等的故事,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他相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歌德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有何决定?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他有生以来的境遇。这些又岂能是平等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大概生来就各有其命运了:生理有所区别,生活的环境也各有差别。有如原本电脑被安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个原本应该没有差别的肉体被社会伦理安插进不同的灵魂。更諻论在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白》中,爱情中个体的尊严完全与爱情无关而与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性能力与金钱有关。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却才是爱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爱情,或者爱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恒平等的东西——对所有人,所有爱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无法改变。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究竟什么对于他人才是合适的,是让他遵从自己的意志堕落向死亡的深渊,还是让他得救却以放弃自己的选择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代价?没有谁可以是那个上帝,可以代别人思考,代别人做出选择。而站在大众所认为的正义的立场改变他人,是否又是一种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亵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在这里暂时止步,他给了《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怀疑之外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信仰。

“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照相机赋予了瞬间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经验联合在一起,就像报纸广告或大城市交通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地通过体内。波德莱尔说一个人扎进大众人流中就像扎进蓄电池中。不久,为了描述惊颤经验,他称这种人为“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kaleidoskop)”。当坡(爱伦•坡)的“过往行人”还显得漫无目标地东张西望时,当今的行人却是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这样做。因而,技术迫使人的感觉中枢屈从于一种复杂的训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电影得以诞生。在电影里,惊颤式的感知成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原则。那种在流水作业的传送带上决定生产节奏的东西正式电影得以立足的基础所在。”

本雅明的这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貌似沉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美学特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主要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有一种使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飞扬的棒棒糖纸的光芒闪耀在风中,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这美的残忍的光变成一道沉重的阴影,使朱莉无法从往事中脱身。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经常是很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没有东西可失去的代名词。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与玻璃的反光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无数的玻璃,玻璃与玻璃的反光,这脆弱而坚强的透明而无法逾越的物质正有如影片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玻璃那种混合了脆弱与坚硬的特质正很恰当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内心。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表达与技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保证了“惊颤式的感知”的“惊颤”度,给观众以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力。

“三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种知觉或感觉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实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是以这种知觉或感觉为基础的,“惊颤式的感知”可以说是整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价值所在。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又是电影与它的观众之间发生感应与传递情绪的基础。比如那一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镜子、窗户上、门上和汽车上的玻璃的反光与折射中的“镜中”维罗尼卡与现实中的维罗尼卡同时存在,电影中的人物被一种奇异的心灵感应主导着命运,而光影班驳,金黄色的温暖色调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被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伤与温暖围绕,那新鲜的柔嫩的颤抖的感觉,如灵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这种“惊颤式的感知”存在于电影人物心灵之中的同时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最终完成它的表达的最后关键。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即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其实是被自己感动了。正因为如此,刘小枫才叙说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时,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们思想世界里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电影熨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单灵魂,光影之间令我们感受到一点细小却灼热的温暖直抵灵魂深处。而无疑,《三色》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人文关怀的出色代表。

公众号:慢浪 MLSLOWLY

 3 ) 生活需要“圣徒式”的道路

很久以来,我始终坚信一个真正伟大艺术家,必须拥有宗教层面上的思考和展现,这个观点几乎左右了我看待一切作品的眼光。之前,一直为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缺乏我喜欢的暗色调而有意识地避开它,直到无意在喜欢的酒吧里看到《蓝》,才不得不逼着我去正视这为名声实在太过响亮的导演。

基斯洛夫斯基无疑再次印证了我看待作品的一贯方式,这是一位怀有极深刻宗教思考的导演,甚至可以说他的出发点就是源于宗教的,在这个宗旨下他怀疑一切世俗的东西,那些已被定义了的世俗概念在他的视野里是不健康的、扭曲的。于是《蓝》的开头便注定要以毁灭破坏性的姿态出现,突如其来的车祸销毁了一切,人的生活一瞬间由高楼移成平地。

对待旧秩序的毁灭,基氏似乎更倾向于运用一种避重就轻或是模棱两可的方式。比如车祸发生时,一个乡间的小男孩儿正在玩一种游戏:把一个木棍甩到用线相连着的木制底座中去,这个有点难度的游戏一直失败,直到好容易成功,小男孩儿露出一脸欣喜微笑的时候,一声巨响打断了他,车祸发生了……虽然事故令人震惊,但不同的个人在同一环境下的情绪差异,却淡化了灾难的绝对悲剧性,其原本可能出现的效果也无疑被打了折扣。随着丈夫与孩子的死亡,茱丽以家庭为中心的一切旧秩序霎那化为乌有,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其打击是十分巨大的。茱丽开始的轻生、隐居行为都在证明她对于这个家庭的无限依赖,习惯的各种衍生物及习惯的本身,维护着家庭的运作,世俗标准的一一维护,催生着这个家庭以其牢不可破的坚固性屹立不倒,除了死亡。

不可否认基氏对于这个家庭的存在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随着茱丽生活的继续,种种信息一一呈现。茱丽夫妇各自有自己的情人,而茱丽为了照顾家庭也已多年没有自己的作品。看似稳定的家庭生活事实上并不完美,甚至存在各种隐患。如果没有车祸,这个家庭的未来是否一片光明?谁也不好说。基氏相信灾难可以催生新的希望,虽然他让茱丽始终处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让她用尽手段来逃避毁灭带来的痛苦,但事实上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每一件都和她曾有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丈夫的情人怀孕了,自己的情人公布了丈夫的旧作,并希望通过续写这部作品来激起茱丽对生活的希望。作妓女的邻居让她重新审视了“身份”这个东西,以至于使她最终谅解了丈夫的情妇。

对旧秩序的不信任使得基氏始终都在怀疑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家庭作为缩小版的“社会”,本身就存在随时崩裂的多重隐患。在《蓝》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任何关系都有可能第一时间被打破,人类随时处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对于人类的伤害不可谓不大,但同时也存在了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逃避,解脱,但像茱丽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那样与世隔绝什么都记不起来真的好吗?你可以选择消极,但你并不一定能够承受这选择所可能带来的后果。人有求生的本能,这种本能在构成了脆弱的同时成全了人类的坚强。关键在于你必须在各种变化中保持向上向前的姿态,并用灾难的洗礼来促使你拥有一颗“圣徒”一般的心。

茱丽就是基氏想象中“圣徒”式的人物,用她丈夫情人的话来说,她是一个“善良得让所有人都能够依靠的人”,这样的人毫无疑问拥有基督一般的内在品质。茱丽自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是基于她对于自我痛苦的深刻理解及将这种理解与尊重推及他人的过程。在此期间,她逐渐完成了对于人类的重新审视,理解了人类共有的痛苦,这种痛苦恰恰是世俗所忌惮的,是严酷的世俗环境造成的。家庭的崩溃迫使她抛却了世俗的负累,反而挖掘了痛苦的真实价值,这是一种被称为是“慈悲”或“悲悯”的内在力量,是真正宗教化了的灵魂情操。

当茱丽与她的情人完成了丈夫的遗作之后,蜕变的过程完成了,新的秩序由此形成。在变化的世界中,旧与新的交替往往有一定的轨迹,这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当事人对这种转变所持的态度。基氏所赞同的,正是以一种基督式的宽仁与悲悯去审视、接纳一切可能的未来,并以博爱来成全他人及自身。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泳的情景。茱丽徜徉在蔚蓝色的水中,用痛苦与挣扎作代价来完成自我解救。蓝色,在西方被视为纯洁而忧郁的颜色,同时也是最深刻的颜色。英国导演贾曼亦有一部同名电影,来表达他对于生命及死亡的终极思考。看来“蓝”,便是基氏对于人类关系,特别是个人与他人之间根本联系进行思考的基础色,也是他概念中的,人类灵魂的底色。

虽然基氏的作品没有我喜欢的阴郁和绝望,也没有深厚的孤独感,但我欣赏他对于人类痛苦的极大尊重。在他的镜头下,无论是绝望或是希望都有一种凝重感,这是他对于痛苦深刻感受和理解下理性的表现。他相信大灾难可以扭转人类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对于人类的生存状态有执著的信仰。他着力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些起着麻痹作用的表象,甚至认为唯有痛苦才能唤起人类“爱”的本能。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应有的思考及襟怀,也是一部伟大作品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4 ) 蓝色的感动

很早以前就看过《蓝》了。很喜欢却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再看的时候把让我忍不住流泪的地方都一一记下:
1。当茱莉把整瓶的药塞入口中,却没有咽下去。
      然后对护士说:“我办不到。对不起,是我打碎玻璃的。”
                                                “没关系,那就再买一块吧。”护士安慰她。

2。当茱莉发现玛丽在厨房哭泣的时候问:“你为什么哭?”
      “因为你不哭!往事历历在目,怎么忘得了他们?”玛丽哽咽着。

3。当茱莉提着行李离开古堡一样的房子,一路走一路用手背摩擦着粗糙的墙壁。

4。当男孩把车祸现场拾到的十字架项链还给她,她说:“我把它忘了。”
      “当时我在现场。。。”男孩想说什么。
       “不!”茱莉本能地想要逃避。

5。住在楼下的妓女到茱莉的房间看见那蓝色的珠灯,说她小时候的家里也有这么一盏,她伸长手跳起来也没办法够到,所以就盼望着长大。可是长大后就忘记了。她问茱莉是在哪里找到它的?茱莉只是淡淡地说:“我找到的”。

6。茱莉在洗手间问她丈夫的情人:“你是我丈夫的朋友?”
      “是的。”
      “我现在才知道,很遗憾。”
      “那么现在起你要恨他和我了?”
      “我不知道。”

7。茱莉要把房子让给她丈夫的情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她笑起来:“我早就知道。他说你善良,慷慨, 值得信赖。甚至于我也可以信赖你”

影片在茱莉最受打击的时候总是响起的交乐,一边是全乐队严厉沉重的交响,一边是弦乐无力的挣扎,却还是避免不了被淹没在全乐队轰鸣里。从脸上看不到她的痛苦,不安和彷徨,只有音乐,突然的黑暗和那蓝色的游泳池里分不清是水是泪的湿潞潞面孔。

从头到尾地被打动,即使有些我不能了解,有些我不能接受,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茱莉到法院找丈夫的情人时,和《白》里的理发师擦身而过。而她无意间推开的门里面,正在审理着理发师和他妻子的离婚案。当然她马上被请了出去,而且她也和所有人一样并不关心。因为那里开展的是别人的故事别的人生,即使一再相遇,彼此也不会认出对方。是的,在《红》的结尾,他们又再度相遇在同一条船上。

茱莉和奥利维的一同出行和获救是不是意味着她最终从忧郁中解脱了呢?

 5 ) 生命不能孤立

——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

 6 ) blue

“blue”有蓝色和忧郁两个意思,所以当真蓝代表忧郁么?

整个片子有些压抑,痛彻心扉的悲恸还看起来若无其事的从容,以至于最终走出的自由放下看起来似乎也缺点反差,少点渲染。不过走出的自由和放下总是要经历削肉剃骨,从结痂的皮肉撕裂中重新长出,不论看起来是血迹斑斑抑或不动声色…

 短评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4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6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9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13分钟前
  • 还行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2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3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31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34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37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50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54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57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