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越狱1956

DVD

主演:弗朗索瓦·莱特瑞尔,查尔斯·勒克莱恩,莫里斯·贝尔布洛克,罗兰·英纳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2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3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4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5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6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3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4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5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6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7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8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19死囚越狱195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死囚越狱195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故事讲述被判死刑的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弗朗索瓦·莱特瑞尔 François Leterrier饰)在临刑前的几个小时内,如何成功越狱地扣人心弦的故事。为逃脱纳粹监狱,弗朗西斯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逃亡计划。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他不仅做足越狱准备,还在仅有的洗漱空挡,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狱友联络,试图找到共同实施计划的同盟。可还没来得及他准备好一切时,就被判立刻执行死刑。最终他毅然带着年轻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极简的叙事结构,单一密闭的监狱空间,分秒必争的紧迫时间,罗伯特·布列松因本片荣获第10届戛纳电影节(1957)最佳导演奖。劫匪帮姐姐好饿剧场版之御厨大作战九龙冰室之龙在人间玩叛游戏怒2016十面埋伏莫斯科绅士动物特工局少男奶爸第二季Voice3旅行大小姐才不会玩格斗游戏怪尸案仙尊奶爸在都市东海客栈星际监狱森林尽头恶灵困扰舞会惊魂3:血夜回魂办公室 第一季咫尺危情摇滚吸血鬼自白2022馆长·请亮宝闪灵二人组良宵花弄月姊姊妹妹站起来盛夏的少年奋斗吧!世子妃匈牙利狂想曲擦鞋童单刀直入2003上车家族粤语巴巴利海岸的火焰大川端侦探社十七岁的雨季交响诗篇 超进化佰里挑一忍者神龟千年狐美丽高解像粤语贼王之王

 长篇影评

 1 ) 仅仅为了不屈服

7.9

反对演员指导,反对场面调度。没有哪种腔调更自然,没有哪种动作更合理。电影是关于“无”的艺术,而非关于“有”的艺术。虚假是积累出来的,因此观众习惯于特定的电影;真实是删减出来的,习惯于欣赏“表演”的人就无法承认其中人性。观众不是书本的读者,不是戏剧的观众,不是展览的看客,不是音乐会的听众。所以你不用满足文学情趣,不用满足戏剧兴趣,不用满足绘画特征,不用满足音乐特色。模特大于演员:模特从外向内,演员则从内向外,模特存有,演员则表现。人应当存在,却不应当被触摸。为什么尽量用声音代替图像,耳朵是积极的,眼睛是消极的。二维和平面,大于三维和立体。剪接影片,就是连接不同的目光,人对人的目光,人对物的目光,物对物的目光,物对人的目光。

早知如此,雅克贝克《洞》不该打分那么高,这部提前四年的越狱电影领先更多,和那个相比,本片足够绝望。他害怕死,但又害怕噪音使他提前赴死,于是动作细小。所有视线都是物,人没有整体,念白没有活着的感觉。表情单一,哪怕同僚死了,他还是那个表情。这是他自己的斗争,看管者没有面目,没有殴打的场面,没有枪决的场面,而《洞》则全是与人的斗争。秩序不是由人建立的,人离开时,秩序化为建筑存在,化为墙和门。相比于人的力量,还是物的力量更胜一筹。死囚越狱是种意志的胜利,但不是个体意志,狱友的到来同他被宣判一样突然,必须在还未准备好时就开始。本能高于理性,其他生命都鬼魂一样,布列松这样还原现实。它要强于《洞》,要强于《肖申克的救赎》——这不是关于结果胜利与否的电影,是关于过程如何抗争的电影。

 2 ) 被环境音牵动的剧情

布列松镜头的简单、紧凑、喜欢特写的特点暂且不说,就这个片子来谈谈声音的运用。

在一次访谈中,布列松说自己对于前期声音,更看重后期。事实上,这个影片所有的环境音都是后期采样录制的。就像用镜头一样,他对声音也有干净的要求,几乎没有无意义的声音。如翘木板、踩砂石、警卫走路声,可以制造紧张情绪;如口琴声渲染战争时的气氛;如最后的莫扎特奏鸣曲,代表最终圆满的自由。

在《死囚越狱》里,环境音有特殊的意义,狭小的视觉中间中,使声音成为扩大空间的另一种知觉。镜头是简单的木版门,但是外面的枪声则带给观众未知的恐惧;邻居对发出信息的回应,让观众不由得为此担忧。这里的环境音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被它牵引了,不自觉带入主角紧张情绪。

正如布列松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自由,是通过外部世界的声音来表现的。”

这是另一种默片,以动作为主,但它又不是默片,它的剧情发展始终被声音牵引着。电影史上大多数的优秀电影都是画面占主导,声音次之,而布列松给了我们另一种处理方法。

他不使用音乐是因为音乐会把观众带到电影外面。很多导演不敢不用音乐,因为这样就会失去一种渲染情绪的工具,正因如此,布列松是布列松啊。

 3 ) 宗教徒式的电影

影片中一直在不厌其烦地用独白解释当下动作。动作一看就能明白,为何还要再解释一遍?当仅有画面时,影像便有无数的阐释可能性,但当画面配上语言时,影像的意义便被语言所锚定,变成了单一意义。这样拍法的可能原因是,导演想要拒绝观众去阐释。再加上演员无论做什么都面无表情——当然是被导演强制要求的——这样也就是拒绝演员去阐释。既拒绝了观众,也拒绝了演员去阐释,这样影片的阐释权只能旁落到了导演手中,而影片也显得“相当纯粹,毫无杂质”。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导演一定是位不苟言笑、严厉克制的宗教徒。

 4 ) 《死囚越狱》9.0(1956)

《电影史话》的解说打了个比方,说伯格曼的电影是「剧场」,费里尼的电影是「马戏团」,而布列松的,是「监狱」。

保罗·施埃德说,「布列松的电影,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

方丹终于拆下了囚室门板,他静静地行走于监狱的长廊,在午夜的阴影中隐现,那一刻我忽然觉得,罗伯特·布列松也许就是拍电影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布列松是极简主义者的究极形态,我有理由怀疑,如果乐意的话,他能够把古往今来90%的电影拍到30分钟以内。

他的电影从来都简洁明确,所有的「水分」都被挤掉,只要是他认为没有意义的镜头、声音、人物、情节,就绝对不会呈现。

如果说《大幻影》通过暧昧的道德立场的展现了丰富饱满的人性,那么《死囚越狱》中一切暧昧难明之处都被取消,连道德也不再重要,所有人事物都被抽象出来成为一种概念性的存在,一种只为服务于「越狱」主题的存在。在布列松看来,事关道德倾向的美丑根本无所谓,他向来更在乎「清晰」的美。

主人公方丹被送去严刑拷打,镜头一切,他已经头破血流地被扔在囚室的地上,布列松认为即使你完整地拍摄他如何受尽折磨,观众还是会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表演,他自己二战时被德军俘虏,所亲身经历的也不过是,「隔着门听到有人被鞭打然后听到人倒地的声音」,在他看来,这比你目睹暴行还要残酷十倍,毕竟最可怕的东西,一直都来自想象。

甚至连「声画并行」都被他嫌弃成繁复,他一直坚持认为,「如果某一刻,声音的作用能够取代画面,那就剪掉画面或者尽量让观众忽略它,视觉只能停留在外部,听觉反而能深入到环境的内部。如果一定要让声音和画面彼此辅助,那么一定要确立主从地位,势均力敌只会两两抵消,到头来反而效果全无。」

《死囚越狱》是一次对电影创作过程中声音元素的运用的前所未有的先锋探索。他用声音创造景深,在画面以外开拓空间。当狱卒关上门离去,画面的表现力被阻断,此时警棍敲击栏杆的声音响起又随着脚步声远去渐熄,狱卒的威吓、囚徒对自由的向往,就在这声音建立起来的空间中叠加回荡。

什么是对自由的向往?布列松说,是你枯坐囚室中,听见外部世界的声响。

20181111

 5 ) 沉静的力量

        不论他犯了什么罪,从他被捕的那一刻他就决定要离开这里,一有机会他就要离开这里,对警察和监狱管理者来说是越狱,不论他是否犯了罪。在被送往监狱途中的逃跑失败后,他并不气馁,继续在狱中努力达成他的目标------逃跑。
    在被暴打之后,慢慢洗净身上血迹的同时想着自己本来罪孽就很深重还屡犯戒律,为什么不干脆一枪毙了自己,觉得自己对死亡失去了感觉,但却为了活下来本能地伪装虚弱。在日复一日的监狱生活中无事可做,他细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每一个人,开始为逃跑做准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同陌生人搭上线,可以寄信的希望以及食品的补给让他精神大振,与其说这是偶然,不如说是他惊人本能所导出的必然。很难厘清他的本能来自于对家人的爱,对组织的忠心(讽刺的是他是以间谍罪被判处死刑的),还是对腐败体制的憎恨而生的希望,所有情感和理性交汇形成巨大的沉静的力量。
    一切是那么有条不紊。他打磨勺子柄并用它划开一道道木板,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整部电影除了开场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几乎没有配乐,却有一种强大的神圣感和宗教力量,那是来自专注和坚定目标。突然想到要是《越狱》取消了所有配乐,看起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就像影片的另一个名字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风吹向它想去的地方,它从何而来,你无从得知”。影片几乎让你忘记了他是罪犯,让你根本不在乎他犯了什么罪,因为你早已确定他是无辜却被囚禁,如同监狱里面的其他很多人,都只是政治的牺牲品。尽管是黑白片,他那穿在身上从未换过的被鞭子抽打留下血迹的衣服,依然扎眼。你只希望他能够平安地出去,去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他的监狱是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汹涌,一如在影片开场时,他的身体几乎没有大幅度的移动,只有狡黠眼光下绷紧的神经和伸向车门把手那细长的手指。在人人都谨小慎微的监狱中,他找到朋友跟他一起完成这次自由行动都仿佛是出于对朋友的爱,朋友们觉得他的行为是理想主义的空想,却又参与其中,多少出于对自由的渴望,多少出于监狱生活的无聊。
他是个独行侠,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可以自如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他甚至要通过别人的发抖来判断自己可能也是害怕的,他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他决定带上因监狱满员而来的年轻狱友一起离开而不是将他干掉,因为看着这还是孩子的士兵,他下不了手。孩子懵懂地跟着他,机械地拉钩放绳,在翻过围墙、爬过屋顶之后,双脚稳稳地落在了监狱外的土地上,像风一样融于雾中。

 6 ) 真实故事的再次发生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有两处让人感觉反常的地方:开片的介绍和画外之音。对于前者,打出的如下字幕——“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以最大的真实度还原往事“——与常理相悖。按经验,冠以片头说明的往往是虚构故事的那句“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真实的改编则放置片尾(这是传纪类的故事片常用手法);而后者的反常性质在于它的多余。只要去细看画外音表达的内容,无外乎如下这些:“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及发生了什么,而这些 内容除了“想到的”几乎都可以从画面直接读出,对于极力探索影像纯粹性的布列松来说,这种“再解释”显然没有必要。

我们当然不会说这是布列松的疏忽,相反,刻意的反常正暴露出背后的用意。

可以先来看看画外音的特点。冰冷,一如布列松电影里的演员,感情色彩被挖空,以一种“念”文本的方式展现。即便在观众的下意识里,声音已经被预设为主角的声音,但靠着这种机械的念白方式,它与角色保持着距离。于是,声音从角色身上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元素。再来考虑一下画外音的时态,正如在上面已经指出的,画外音的内容既然是一种“再解释”,那么它的时态便该也是现在时,如此才能将画面的发生与声音的解释一一对应起来。但在《死囚越狱》的一开始,布列松既然已经煞有介事地点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电影就是对该故事的再现,它就该是以一种已经发生过的过去时来讲述的,这种相悖性怎么解释?
 
在此,我们触碰到反常的意义。可以说,《死囚越狱》中多余的画外音形成的是一种阻扰,而这种阻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消解相邻画面之间产生出的意义(蒙太奇),也就是说,画外音的存在是为了让单个画面从蒙太奇效应中脱离出来,让它自身的意义显现,而不再是依附于蒙太奇之下。也正因此,故事不再是讲述了,它被展示(讲述意味着是对过去的讲述,而展示则是现在的展示),而且是不间断地被展示,每一个画面都因为画外音的“解释”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由此,影像的在场性被爆发了出来。而这正是布列松的目的:让观众亲历“越狱”事件,让观影有屏住气息的紧迫感。

同样,这也是布列松的创造之处:如何让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再此“真实”地发生了一次。

 短评

不错的越狱片,可以打8.5分。只是如果说这电影要比《肖申克的救赎》要好的话,这话一定是***说的。

5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施拉德说布列松的电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但到底是哪一个灵魂获得了自由?也许都是。布列松在电影中始终强调对观众视野的控制,“强迫”观众和主人翁站在同一立场上,但绝非重合。电影本身是一次让世界逐渐明朗的过程,对于戏中人而言是争取自由,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体会解放自我的震撼

9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干脆、紧凑的越狱,没有一丝累赘。你没必要看到的场景,导演一眼都不会让你看到。

11分钟前
  • 何碰碰
  • 力荐

很文学化的叙事方法,人在核心位置,连监狱仿佛都是为其而设。精简直白的镜头语言和从不离题的内心独白,布列松以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清晰和专注来剔除一切杂质,在核心的人物之外包裹一层紧密的事件,事件之外的场景搭设也全都不存在浪费,恐怕是我看过最“功利性”的电影了。

1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归来】罗伯特·布列松代表作,越狱片鼻祖。1.叙事极简,但对越狱准备的细节描写极为详尽;2.限制观众视角:大量工具与囚犯面部特写,却无狱卒,军官正脸及监狱全景说明,制造未知和紧张气氛;3.声画接力,对荧幕外声音的重视:脚步,锁门,拷打;4.非职业演员+旁白;5.简明,高潮张力满满。(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熨平画面,影像服从音响”景深和空间是由声音制造出来的。

1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http://shooter.cn/xml/sub/266/266567.xml旁白太多,镜头再克制极简也没用啊

22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布列松真是精准又冷酷,音效尤其细致,特别棒。电影节奏这么好的情况下,他还不允许观众过分激动,我每次坐如针毡地换个姿势坐,心想,刺激的要来了!又被他生生按回去😂… 另外:肯尼斯罗纳根(及其他很多人)必须好好跟布列松学学古典音乐做配乐的用法

2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偏纪实性的越狱片,相比《洞》要闷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铺垫部分,冗长又无趣。好在结尾紧张感营造出来了,不然都快睡着了……

2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在布列松的《死囚越狱》中,“战争”语境之于视觉退化为囚室与周围的狭小区域,而诉诸听觉的“话语”还有产生于银幕外延伸区的音效指向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与对抗—囚室设施以及紧得令人窒息的构图相对立,扩充。形成几近“室内战争片”的语境,并将动作赋予抽象甚至精神性的对抗。

3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类型片在这部面前瞬间变成垃圾

3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篇阐述电影叙事中多与少、简与繁关系的完美论文;当布列松简洁快速地推动发展的同时却又事无巨细地刻画着细节,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击得人颤抖。

3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一直是在做加法。回头看来老电影更像是命题作文。简单来说这部电影是肖申克救赎的极简版,老片重在内容的高度概括,现代电影重在形式的细化。本片忽略了前因后果戏剧化的表现,繁锁的表现了越狱方法,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自由

43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精密又静谧,有趣的是,看似多余的内心独白居然让影像更朴素厚重。用声响制造景深,开拓画外空间的范例,自我限制才能自成风格,我甚至怀疑人物的每个动作导演都自行操作过。至此,一种素描风格进入电影史。

46分钟前
  • 长发奎因
  • 推荐

简朴、干练、冷静,让我毛骨悚然的好!看到后二十分钟,我必须双手捂住胸口才能平缓心脏的剧烈跳动,画面外的信息太强大,很怕突然间跳出一只枪扼杀了希望。。。ps.从《扒手》到《死囚越狱》,布列松终于完全俘虏了我,下一部《乡村牧师日记》

51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完杀[肖申克的救赎]。人的力量。布列松可以用最简练的方式讲一个最惊心动魄的故事。人的力量,磨炼之后的获救。布列松式的特写。当然比较坑爹的是这个监狱貌似建在郑州火车站旁边……

5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2012年3月@影城重看;一种全新的、无法复制的电影语言,刻意间隔、淡漠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另一种戏剧化的表现;心理台词虽多,但相比于今天之简洁剪辑,忽视亦无所谓。

5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一场越是成功的越狱,就越需要不动声色的观察,就越不得不隐匿自己的情感。这种不断的削减与简化,完美契合于布列松电影美学观。在这部不带温度的电影里,它所制造的悬疑与惊悚,是与表现主义无缘的,与现实主义不同的,充满逻辑学的明晰与几何学式美感的细思极恐。

5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精练有力,通过局限视角来创造张力悬念。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另外一种纯粹。布列松是一个源头,我个人偏爱的哈内克和杜蒙,都可以上溯至此。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