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

HD

主演:费·唐纳薇,威廉·霍尔登,彼得·芬奇,罗伯特·杜瓦尔,尼德·巴蒂,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7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8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9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视台风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妻子的死给电视台王牌主播霍华德(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痛苦和悲伤中无法自拔。电视台决定解雇已经无心工作的霍华德,霍华德的老朋友麦克斯(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成为了传达这一噩耗的不二人选。得知自己即将被 解雇,为电视台做牛做马多年的霍华德十分愤怒,在第二天的节目上,他竟然向观众们预告,自己即将进行自杀直播。  霍华德的这一出格举动惹恼了电视台的高层,更让一直对麦克斯心存不满的总裁弗兰克(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发现了找茬的机会。在隔天的新闻直播中,霍华德理应按计划对自己的不慎言行做出道歉,可是恼羞成怒的他却大放厥词,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密战黑茶山律师本色第五季龙王下山记我才不会喜欢你牺牲:集结号故事真相探索之旅亚瑟赛神机妙算刘伯温漂流家园等等啊我的青春2019美国恐怖故事:洛亚诺克第六季制片人泰山的秘密宝藏靓足100分机器战警3越狱大逃亡第二季血誓地狱之渊一拳超人OVA倩女幽魂2:人间道 (粤语版)犹在镜中古庙迷杀终极蜘蛛侠第二季闺蜜的反击罗斌的烦恼拳神新相亲大会 第四季森山中教习所触摸犯罪心理 第四季怪兽婆婆在无爱之森呐喊喜力绑架案迷色荣耀之殇龚囝天命抉择非常靠谱汽车先生和圣殿骑士团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棺材的传说忠贞幻影车神2吃货横扫曼谷千金归来之楚少对我宠上天

 长篇影评

 1 ) 《电视台风云》:苦逼时代中失控的癫狂呐喊 三个奧斯卡表演奖收入麾下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反映电视行业的电影,影片深刻地对电视新闻的经济利益和幕后强权的政治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由好莱坞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作为一个电视行业出身的元老,西德尼·呂美特在影片中虽然是以电视业作为讽刺对象,但其更大的主题则是反映媒体的虚伪和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伪新闻,全片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节奏紧凑,剧情极佳,而且依然是他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影片在特定的情境中,巧妙地设计了人物的矛盾冲突,并以气势逼人的故事张力,为我们袒露了一群电视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压力。这是一部充满了戏谑口吻的严肃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霍华德·比尔的一次疯狂性举动——说自己要在电视上自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最终霍华德·比尔成为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主播的故事。
     电影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加入了UBS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制作的新节目以及她和霍华德·比尔的老友、前新闻部主管麦克斯·舒马赫之间的感情两条辅助线。通过这样三个活跃在电视节目一线工作者的塑造,影片将电视机前的普罗大众和电视网高层的行政人员及股东串联起来,向观影者揭露了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以及这些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一向擅长人物和场面控制的西德尼·吕美特凭借《电视台风云》再次展现了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观看《电视台风云》是一个比较考验人的过程,一面要费力消化大量台词,一面又沉醉在演员们近乎于癫狂的表演中。这部电影看完后不会有那种一下子就拍桌子叫好的快感,而是在回味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坚定地给它贴上经典佳片的标签。
     电影开始霍华德·比尔是一个即将被开除的新闻主持人,因为心中愤懑和酗酒原因在节目中说自己要在告别节目中自杀,引来满城关注。清醒下来的霍华德·比尔没有在节目中自杀,反而发表了一通愤世嫉俗的言论,时值美国大萧条,电视台高层对此大为光火,可这一通泄愤言论深得民心,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收视率重新高升。霍华德·比尔在一个夜晚自言自语,仿佛是在与上帝对话,继而在节目中大为癫狂的发表言论,再次爆红,电视台利用这点制作了新节目,不断地利用霍华德·比尔的疯癫,直至事态失控……其实霍华德·比尔是第一个在这种电视模式中陷入疯狂的人,作为一个曾经高收视率的主持人,面对职业低谷、功利无情的电视台和衰败世道的多重夹击下,他崩溃了。他像是得到了上帝旨意一般将心中对世道的不满宣泄出来,他的犀利言论得到了同样压抑不堪的民众的拥戴。似乎疯子一向都掌握着真理,那些疯言疯语直捣社会弊端,其实他们是最清醒的人,也正因如此,当霍华德·比尔意识到无论如何呐喊,依旧得不到回应和改观,社会已经腐化的无可救药时,他的激烈言论带上了浓浓的悲观绝望情绪,可又有几个人愿意承认现实无路可走?于是一个清醒的疯子,路走到了尽头。
     相比于彼得·芬奇去世后问鼎影帝的角色霍华德·比尔,威廉·霍尔登饰演的麦克斯·舒马赫,这个人物看得清形势但不尝试去改变,他就是想安稳的度世,他不会像电视机前的愚民们沉醉于虚构世界,也没有野心像霍华德·比尔那样成为上帝的代言人针砭时事。是丢了工作,但自己这把年纪了也没必要斗争什么了,留着一条命多过几天日子更重要。所以他说霍华德·比尔是个疯子,却在他落魄无家可归的时候收留照顾他;他跟老婆摊牌爱上了戴安娜·克里斯特森,他也清楚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爱上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与中年男人相恋这个剧情的“剧本”,可还是决定和她在一起;最后和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分手也是这样,他虽然请求她爱他,可心里明白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要还能感受到快乐、痛苦和爱,就说明他还没疯,他还能在这个苦逼的时代里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虽然麦克斯·舒马赫不算功成名就,他安于现状的活着,卑微怯懦,也过的潇洒。这也应该是大多数的人的活法,就算不满,也不得不顺着这个时代的毛。
     麦克斯·舒马赫说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电视的化身,对痛苦漠不关心,对快乐感觉迟钝”,这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有的价值观都从电视里汲取,作为节目制作人的戴安娜·克里斯特森,脑子里只有收视率开机率这种东西,甚至约会吃饭做爱时口里不是绵绵情话,都是对节目的规划,是这些东西让她着迷让她深爱让她高潮。跟生意人的高管比起来,她是臣服于电视节目的一个机器。找来那些革命党人不是为了宣传政治理论,而是利用他们本身的争议性去博收视率,她完全没有正义感,做这些事情无非要证明自己是个成功的制作人。所以最后因为收视率的原因跟高层合谋谋杀霍华德·比尔时,她冷漠坚定的像块石头。 没错,霍华德·比尔在节目直播中被射杀,只是因为他的收视率一降再降。没有过多的铺垫和废话,甫一出场,没容他多说一句话,就被乱枪射死。而这血淋淋的一幕不过是作为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档播出,态度平缓的就像在直播杀一只鸡,跟其他时段的广告混在一起,又会有多少人在意,两三天后可能都没有人再记起这样一出直播的杀人事件,不会有人追究,大家还有新的电视节目要看。
      影片的另一层思考是针对新闻的。什么是新闻?如果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的恐怖分子新闻,枪击主播新闻算是新闻?那么新闻的正义何在?如果新闻是可以被制造的,那么新闻的意义何在?在财团利益控制下的新闻机构,是否存在着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新闻正义?电视新闻是否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发展方向?西德尼·吕美特很敏锐地觉察到,新闻行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如果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人野心和私利在其中很可能造成危害,而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便要在这样一种道德焦虑中不断地反思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对电视本身带来的意义的思考,对电视节目制作与成功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按照理性的诉求来进行的,其间同样参杂了不确定性。比如主持人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时无法抑制的情绪波动或疾病,像霍华德·比尔一样,可以导致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负责人也可能因一时的意气用事,放宽了把关,比如麦克斯·舒马赫不顾上层的责难将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播完。
     这些意外之事,最终却促成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哈克特接手之后,一期指向老板的评论却因老板对霍华德·比尔的个人期望,没有宣判死刑,而是走入了乏味的节目衰退期,并且因老板的个人喜好无法扭转。这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收益,纯粹的电视制作理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电视人、新闻人,可以说是一个光辉的职业,可是在它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歇斯底里、看到了万般丑陋。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丑化自身形象,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当霍华德·比尔愤世嫉俗的言语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表达了“我已经疯了,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的真切感受时,戴安娜·克里斯特森高兴得扔掉电话:“靠,我们挖到宝了。”他们的疯狂达到了高潮。她不顾霍华德·比尔的好友麦克斯·舒马赫的劝告:“他(霍华德·比尔)精神不正常,他对他自己不负责任,他需要照料和治疗。”她的宗旨是: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性的制片人为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疯狂的比厄为了金钱丢失了尊严。貌似神圣的职业,真的就如哈克特所说的:“我们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我们就是个青楼妓院。”为了解决老板对节目的控制,制作组做出了惊人的决定,给电影一个讽刺的结局——一场直播的暗杀。霍华德·比尔成为了制作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牺牲品。电影的最后旁白 “这就是霍华德·比尔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印证了这是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电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制片人的难题化解。
     回想一下,影片从由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开始,逐渐推向右下角的主播,开始讲述第一个因为收视率底而遭到暗杀的主播的案例。影片结束的时候依然定格在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上,从霍华德·比尔遭到枪击的现场逐渐转到海浪拍石的镜头和由两个小孩主演的广告。四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就是影片选择的载体——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电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实质也是人们以为生活世界的“真实面目”。我们看到,这张网里,有霍华德·比尔的死,有儿童产品的广告,有旅游风景,也有战争新闻。生活被解构成一个个虚幻的符号,在这样一个躲猫猫的世界里,一个霍华德·比尔走了,新的一个又会来,被捧红,而后衰落被废弃。但电视将一如既往的播出,不管是谁来播,甚至不管播什么。正如圣经里说的“一代来了一代又去了,太阳照常升起”,而这,才是影片最终要告诉我们的真相。《电视台风云》的最后反思针对电视本身。既然电视人并非完美的人,而这些不完美的人又以不完美的行为控制着电视,比如将赤裸裸的暴力引入电视,甚至利用电视(片中的UBS总裁杰森,便成功地利用了精神脆弱的霍华德·比尔解决了公司的政治困境),那么电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片中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场面,比如疯子霍华德·比尔倡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去呐喊,他让大家发电报给白宫,次日白宫就真的收到了几百万张电报——电视的巨大煽动性令人震惊。霍华德·比尔的疯狂直播如果继续下去,会不会在全美成为一种疯癫的邪教?这也许是笑谈,但却不能一笑了之,它是西德尼·吕美特对电视可能造成的舆论妖魔化的一次及时提醒。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电视的影响力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网络出现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它可以左右言论,也就可以颠倒是非黑白,尤其直播,可以立刻和观众互动,那么它可能造成的破坏也就尤其严重了——这方面,它的能量实在远远大于电影。那么由谁来控制电视呢?政党?财团?凡此种种都是利益集团,不可能不通过电视渗透他们的思想和权威,那么谁来监督他们呢?
     西德尼·吕美特无愧于“社会良心的标尺”的称号,他用他的镜头戳穿了那些掌镜人们的丑恶嘴脸,他从不畏惧,从没有多余的镜头。开场是多画面的杂乱镜头,那里的霍华德·比尔是活着的失败者,结尾时也是用多画面,霍华德·比尔还是一个失败者,不过他已经死了。谁都想在苦逼的时代里呐喊,可谁又能保证自己能顺利发声,能安存于世。无论电视里的世界有多精彩,那始终是虚构的,可以借鉴,不敢沉迷。《电视台风云》另一大亮点就是演员,本片有三帝一后,可以和著名的《教父》(1972)阵容相比美,影片在当年奥斯卡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导演等多项提名,其中最佳男主角获得了两个提名,最后彼得·芬奇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费·唐纳薇获最佳女主角奖、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获最佳女配角奖,它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二部获得3项表演奖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这部电影也是演员的盛会,每个人都献出了最大的力量,它用《欲望号街车》之后的3个奥斯卡表演奖项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向来擅长人物和场面控制,充满戏剧张力的《十二怒汉12 》(1957)是其早期最精彩的代表作,而这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台风云》,则把矛头指向了曾对美国电影产业造成巨大冲击(毁灭性打击)的电视产业,然而西德尼·吕美特此举并非电影人对电视人的一次恶意报复。
     虽然整部影片不乏对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的夸张和嘲讽,但在整体上,它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等等所作的严肃思考,依然体现了西德尼·吕美特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费·唐纳薇高傲狂野的特性,把《电视台风云》中那个为追求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电台节目部制片人黛安娜演绎得形神合一,于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费·唐纳薇历年来最精彩地一次演出。此片为费·唐纳薇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她坚韧、冷漠、高傲的气质很适合出演女强人,而她在荧幕上精湛强势的表演,也常常令人感觉这就是费·唐纳薇的本色。最后,引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实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至今我们仍被资本和技术这张网圈着。在对媒介环境学有所了解后再去看《电视台风云》,尤能体会那警示意味后面的人文关怀。顶着媒介决定论者的帽子,其实强调的只是世人忽略的偏向而已,不是一种判断而是一种源于内心对乌托邦的希冀。诚愿我们都能在资本与技术的入侵面前多一份警惕。

 2 ) 电影微评:电视台风云

精彩!如果说《晚安好运》,《新闻编辑室》等等是从正面表现新闻工作者的良知,那么本片就是从反面讽刺了如果没有底线而追求收视率,最后会导致什么。回过头想想,当年的这一切,如今不也正在发生么?不知道该钦佩当年导演的先知先觉,还是应该哀叹如今媒体人的腐化堕落。。

 3 ) 大胆


1.黑色幕布,四位主播2.我会在节目中开枪自杀,失去生活信念的人3.电视台内部4.电视台标志建筑仰拍,冰冷而木然5.影中影6.对职业的执着6.「毛泽东时间」躺枪7.抱怨和愤怒8.脸盲了...9.不动感情的空谈家10.政府发言人11.我们为了得到客人不惜手段12.新闻的严肃性?13.当一个愤怒的预言家,声讨这个时代的虚伪14.电视即是演艺事业15.变异下的节目16.经济萧条17.混乱的新闻节目18.特殊时期下的人心惶惶

 4 ) 电视台风云!


    电视台风云
    Network

    评分: 9/10
    出品:1976 美国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编剧:帕迪·查耶夫斯基 Paddy Chayefsky
    演员: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麦克尔·舒马赫)
          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霍华德·比尔)
          费伊·达纳韦 Faye Dunaway (戴安娜·克里斯特森)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弗兰克·哈克特)
          内德·贝蒂 Ned Beatty (亚瑟·杰森)
    片长:120分钟
    类型:剧情、喜剧
    分级:R
    首映:1976年11月27日

    西德尼·吕美特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了戏谑口吻的严肃喜剧,但戏谑并不等同于嘲弄,在尖锐的讽刺背后,影片自有一种难以制止的悲伤情绪。

   【故事】
    1975年,纽约。
    霍华德·比尔曾经是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但最近几年,随着妻子离世,他的精神状态和事业都在向低谷滑落。由于节目收视率持续下跌,公司决定在两周后解雇他。新闻部主管麦克尔·舒马赫是霍华德多年的老朋友,他不得不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霍华德,然后,他们一起去酒吧解酒浇愁。情绪沮丧的霍华德突然说自己要在电视上自杀,麦克尔玩笑说,好,那我们可以就势做一个专门报道凶杀、灾难和战争的节目,就叫《一周恐怖要闻》,收视率一定大涨。
    谁也没想到,在第二天的电视直播里,霍华德竟然真的宣布说自己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这一失态举动引来媒体一片哗然,UBS电视网高层更是十分震怒,刚刚接管了UBS的美国通讯公司主席弗兰克·哈克特,在电视网主管们面前大发雷霆,然而敏锐的麦克尔却注意到,这个野心勃勃的新任总裁的矛头并非单纯指向霍华德,而是他负责的整个新闻部。最近一年,新闻部节目收视下降,亏损严重,弗兰克·哈克早就有心对其开刀。果然,在第二天上午的董事会上,弗兰克·哈克特擅自宣布将新闻部降级,麦克尔恼羞成怒,找到UBS原总裁尼尔森,然而已经没有实权的尼尔森对此也爱莫能助。
    晚上的新闻直播,原计划是让霍华德为前一天的失态向观众作出合理解释,然而深感前途无望的霍华德却再次大放厥词,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当代美国国民精神状态的不满和愤怒,而麦克尔当时就在现场,心情复杂的他并没有阻止霍华德,反而借霍华德的愤慨之词,出了一口恶气。
    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UBS一位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她是一个工作狂,思维敏锐、遇事果断,且善于利用男人,她正在策划一个相当冒险的电视节目——利用恐怖分子(一伙自称革命者的武装无政府组织)自己拍摄的行动录像,作一个类似今天“真实电视”的系列暴力节目。她对“霍华德事件”非常感兴趣,发现可以加以利用,于是找来最近两天的收视率调查结果,去说服和自己关系暧昧的UBS主席弗兰克·哈克特。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霍华德“丧心病狂”的直播,意外造成收视率的直线上升,弗兰克·哈克特也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决定支持此事。在第二天电视网高层的早餐例会上,他以强硬的态度压倒了保守派和反对者,UBS决定让霍华德继续他的“马戏表演”。
    这一事件到此算是圆满结束,戴安娜和麦克尔之间却发生了新的意外。一天夜里,戴安娜突然来到麦克尔的办公室,借口对《无线新闻》提建议,以当年的崇拜者和女学生的身份向美国新闻界元老麦克尔调情,麦克尔抵挡不了戴安娜充满激情的诱惑,同意和她一起吃晚餐,随后,他们顺理成章地睡在了一起。麦克尔发现,戴安娜是充满了新闻细胞的新一代电视人,她极度危险,但同时也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霍华德·比尔的节目越做越疯狂,虽然收视率一直都在上涨——正处于70年代中期极度压抑和道德失衡的美国观众,显然非常认可他的这种疯狂表演,但麦克尔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个老朋友其实已经精神失常,他强烈要求停止这个节目,早就对他不满的弗兰克·哈克特趁机把他开除了。渐渐失控的霍华德突然无故失踪了整整一天,他在大雨中被淋地湿透,赶到电视台的时候节目已经开始,他冲进直播室对着镜头咆哮,建议电视节前的观众和他一起嚎叫,以宣泄内心的愤怒和压抑。有趣的是,美国各地的观众果然都收到了霍华德的这一“召唤”,一时间,似乎整个美国都在把头伸出窗外,在夜幕下疯狂的喊叫。麦克尔看着这疯狂的一幕,哭笑不得。这期节目播出后,UBS《无线新闻》的收视率再次狂飙。
    戴安娜开始具体执行她“真实电视”计划,通过中间人,她已经和一个臭名昭著的武装无政府组织接触并正式签约,由这些恐怖分子负责向电视网提供片源,所得利润则按合同分成。她把几个极具煽动性的节目捆绑在一起,对《无线新闻》进行了大胆的改版,将暴力、占卜等等和霍华德的“空中疯狂预言家”共冶一炉,这个大胆出位的新闻节目,迅速成为了UBS的支柱。
    麦克尔主动找到戴安娜,他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危险的女人,两人再次走到一起。戴安娜的确是个异乎常人的工作狂,对电视新闻有着超越时代的敏感,但她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女人,因为即使是在做爱的时候,她也无法停止喋喋不休的对工作的狂热展望,但麦克尔,还是义无反顾地和她住在了一起。直率的麦克尔选择了向妻子摊牌,虽然他非常坦城,但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是感到非常愤怒和痛苦。麦克尔搬出了自己的家,和戴安娜住在了一起。
    UBS和恐怖分子进一步细化了他们的合同,与此同时,UBS则召开了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戴安娜成为公司新的副主席,她的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就在酒会当天,霍华德却在节目里一语道破美国联合广播公司高层和阿拉伯人“非法交易”的内幕,他号召美国民众声讨此事,并向白宫发电报施加压力。第二天,白宫竟然真的收到来自美国各地的几百万份电报,作为UBS执行主席的弗兰克·哈克特再次暴跳如雷,他担心总裁亚瑟·杰森先生会为此事炒自己鱿鱼,可是没想到,神秘的幕后老板亚瑟·杰森,却要求立刻面见霍华德。
    在亚瑟·杰森幽暗的会议室,霍华德听到了一个真正的现代大资本家最赤裸裸的演说,杰森有关垄断、独裁和弱肉强食的理论大大刺激了他,他深深为此而折服,并荒唐地以为自己见到的其实就是上帝本人。霍华德回到自己的节目,将昨天节目里对资本主义大财阀的抨击轻松一笔勾销,转而谈论空洞的存在哲学,并将类似话题一直延续了下去。他的谈话内容越来越令人沮丧,越来越不着边际,节目失去了大批年轻观众,收视率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这时候,麦克尔和戴安娜不理智的婚外恋情也终于濒临崩溃,他们几乎天天都在争吵,终于不得不承认,彼此在生活和新闻道德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他们依然对对方怀有爱意,但却又互不妥协,结局就只好是分手。
    新一轮的调查结果显示,霍华德的节目已经对UBS的整体收视造成了威胁,UBS高层终于决定砍掉这个节目,但总裁杰森坚决不同意。权衡利弊之下,UBS高层主管们竟然策划了一次骇人听闻的谋杀直播——霍华德在直播现场中被两名刺客枪杀,杀手就是戴安娜另一个节目里的那伙无政府主义者。霍华德真的在直播现场被枪杀了,但有关电视收视率的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画外音平静地说:“这就是霍华德·厄尔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
 
   【鉴赏】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向来擅长人物和场面控制,充满戏剧张力的《十二怒汉》是其早期最精彩的代表作,而这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台风云》,则把矛头指向了曾对美国电影产业造成巨大冲击(毁灭性打击)的电视产业,然而吕美特此举并非电影人对电视人的一次恶意报复。虽然整部影片不乏对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的夸张和嘲讽,但在整体上,它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等等所作的严肃思考,依然体现了吕美特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
    在分析这部电影之前,首先需要强调一个细节,片中出现的那个所谓的UBS:美国联合广播公司,其实是吕美特虚构的,这个和著名三大电视网——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齐名的公司,它并不存在。
    导演对电视的反思和怀疑有四个层次,它们彼此依托、传递,充分体现了吕美特在电视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即具有的敏锐社会嗅觉。这反思的第一个层次较为明显,它首先是对主持人(主播)的怀疑,片中代表是霍华德·比尔。霍华德·比尔曾是UBS的王牌新闻主播,但是家庭生活的阴影却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妻子去世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偏偏在这时公司作出了将他扫地出门的无情决定,这无疑加重了他的沮丧和愤懑,于是他把一句玩笑话带进了电视直播,引发了随后的连锁反应。但是他最初的两次“不轨”举动,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职业新闻主播对公司的怨恨,只带有报复和恶作剧的成分,然而随后的事态发展,却把他一直引向了地狱,也把他的怪诞的行为无限放大。从收视率下滑到解雇再到节目热门,他本人成为一个电视神话,他的精神世界经历了剧烈动荡,他出现幻觉,开始歇斯底里和不断晕厥,他对着镜头胡言乱语,可是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越是失去理智这个节目就越是受到美国人民的欢迎,收视率就越高。任何人碰到这种情况,都会很容易迷失自我,偏偏这时公司又把最了解他的老朋友一脚踢开,他的世界失去了最后一个理性、清醒和值得信赖的人。于是UBS公司总裁杰森趁虚而入,成了他的“上帝”,成了他精神再度亢奋的催化剂,他彻底疯了,成了一个电视机前的小丑。这是一个喜剧一场闹剧,也是一个悲剧,所有故事都围绕这个失去理智的角色展开……如果一个主持人,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态进而失控,而电视为了收视率可以纵容这种人的异化,并恶意引导观众、控制观众,那么主持人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力量是否过于膨胀?这大约是吕美特针对电视的第一层反思和怀疑。作为一个不可能没有缺陷的个人,主持人(主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谁来控制他不负责任的言行?因为主持人的判断和思想将被电视放大,然而对公众的判断和思想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得不谨慎。
    影片的第二层怀疑是对电视人的怀疑。片中出现的电视人分两类,一类是处理日常新闻的一线工作者,比如疯了的霍华德,被解雇的新闻部主管麦克尔,野心勃勃的女制片人戴安娜;第二类是电视网高层的行政人员和股东,他们并不直接参与电视制作,但却事实上影响、决定着电视制作的方向和水准,比如UBS主席弗兰克及其幕后的总裁杰森。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可能存在精神病,但更可怕的是决定以精神病为卖点的女制片人。戴安娜是典型的媒体激进分子加投机分子,她嗅觉敏锐、不择手段,不但怂恿高层利用“非常规手段”增加收视率,更一手策划并实施了电视和恐怖主义的联合。她所崇拜的“新闻自由”充满了欺骗性,如果说她发现霍华德的疯言疯语能够提高收视率,并立刻抓住这机会令UBS的新闻节目翻身,她有意识地将大众娱乐引入新闻节目制作,还属于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她萌发制作女同性恋电视节目体现了她的超前意识,那么和恐怖主义分子合作拍摄暴力电视节目,则暴露了她的新闻价值观并非真正的倡导新闻自由和新闻正义,而恰恰是将新闻引向投机之路,且走向了极端。她对个人精神膨胀的迷恋,远远大于她对新闻的热爱,而她这种极端冷酷的个性则是促使麦克尔和她分手的根源,也正是有着这样细致的铺垫,她最后做出谋杀的决定,才不会显得突兀和荒唐。然而,除了疯主播和疯女人,吕美特还在电视新闻的一线放置了另一个重要人物,麦克尔。
    麦克尔是传统新闻道德的化身,他经验丰富,富有正义感和怜悯之心。在朋友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主动劝慰,对工作的态度总是冷静、客观,对官僚和缺乏主见的上司也会一针见血,并为此丢了工作。但他也并非一尘不染的君子,当他意识到前途无望、心灰意懒的时候,戴安娜的简单挑逗便令他越轨,当失去工作,失去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新闻事业后,他更是不惜放弃相濡以沫的妻子,选择了和戴安娜在一起。应该说,麦克尔选择戴安娜,依然具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他选择的并非一个女人,而是一个代表上升势力的新闻人,他爱上的并非一个不懂做爱的女人,而是这个女人身上浓郁的电视人的味道。麦克尔的确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连情人都是他理想的一部分,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疯子,他对新闻保持着冷静的旁观态度,对妻子保持着忏悔的浓厚感情,甚至对戴安娜,他虽然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和自己截然不同,注定要分道扬镳的女人,他依然在离开前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这是一个很矛盾的角色,吕美特并没有让他在片中充当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尺,而是同样赋予了他以复杂的人物性格。
    除了霍华德、戴安娜和麦克尔,另一个重要的电视人代表是BUS主席弗兰克,这是个野心家,也是个胆小鬼。作为购买了UBS的美国通讯公司新任命的UBS主席,他出现的第一场戏,一心想做的并不是解除电视网目前的危机(霍华德自杀直播),而是积极打击和排除原UBS的实权人物,扫清他权力道路上的障碍,麦克尔就是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当他掌握了UBS实权后,他也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新闻正义,事实上他根本不懂新闻,每当电视网出现危机,他只会咆哮,他关心的仅仅是收视率和公司利润,在第一次高层的早餐例会上,他还曾直言不讳地说:电视就是一场杂耍,电视就是马戏团!这一观点,是吕美特非常警觉的,但他并未做出草率的结论——电视是什么?它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它就像一块儿橡皮泥,捏成什么就是什么!那么由谁来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这是吕美特对电视人的反思。
    影片的第三层思考是针对新闻的。什么是新闻?如果戴安娜的恐怖分子新闻,枪击主播新闻算是新闻?那么新闻的正义何在?如果新闻是可以被制造的,那么新闻的意义何在?在财团利益控制下的新闻机构,是否存在着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新闻正义?电视新闻是否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发展方向?吕美特很敏锐地觉察到,新闻行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如果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人野心和私利在其中很可能造成危害,而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便要在这样一种道德焦虑中不断地反思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影片的最后反思针对电视本身。既然电视人并非完美的人,而这些不完美的人又以不完美的行为控制着电视,比如将赤裸裸的暴力引入电视,甚至利用电视(片中的UBS总裁杰森,便成功地利用了精神脆弱的霍华德解决了公司的政治困境),那么电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片中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场面,比如疯子霍华德倡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去呐喊,他让大家发电报给白宫,次日白宫就真的收到了几百万张电报——电视的巨大煽动性令人震惊。霍华德的疯狂直播如果继续下去,会不会在全美成为一种疯癫的邪教?这也许是笑谈,但却不能一笑了之,它是吕美特对电视可能造成的舆论妖魔化的一次及时提醒。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电视的影响力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网络出现之前的70年代,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它可以左右言论,也就可以颠倒是非黑白,尤其直播,可以立刻和观众互动,那么它可能造成的破坏也就尤其严重了——这方面,它的能量实在远远大于电影。那么由谁来控制电视呢?政党?财团?凡此种种都是利益集团,不可能不通过电视渗透他们的思想和权威,那么谁来监督他们呢?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电视也经历了一段跌跌撞撞的发展历程,到今天这个局面已经可以用来当作我们看这部电影的现实参照,甚至你回想一下中国电视的发展,会觉得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东西,其实就在眼前。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7r7

 5 ) 一部讲述现实也讲人们心理的仍适合目前生活的电影

我们只看电视网络也单纯地相信了它们,我们忽视了现实只相信新闻或权威者告诉我们的,我们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我们容易被鼓动、去跟随却忘记去思考,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害怕事业,我们想要有精神领袖,我们想要有人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想要不稳定的生活,我们想要听到好消息或别人的坏但无害自己的消息,我们喜欢别人说我们喜欢听的、我们认为的、我们不敢说但敢想且想做的而不是事实。我们龟缩在小世界,等待别人出头,随时等着附和,期待别人的笑话而往往自己已深陷在戏中。
 
众多事情虽然复杂但本质没有区别,犹记下属向戴安娜汇报电视剧剧情梗概时:讲法学院的角色有一个顽固又仁慈的前任最高法官、一个医生、一个漂亮的女研究生和当地一个才华横溢但有时投机取巧的检察官;讲女警的角色包括一个仁慈又顽固总是被局长施以重压的副警官、一个强悍酗酒认为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呆在厨房的侦探、一个聪明漂亮的反对女权的年轻女警;讲调查记者的有一个顽固又仁慈主编……似乎习惯性的,头儿一般是顽固的,但也是仁慈的只要不是大boss,不然主角怎么施展手脚,顽固是为了衬托主角还有让主角去改造。角色间的冲突至妥协融合还有融合的多少就是剧情。没有不同。
 
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因为如影片中的戴安娜-我们是看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或者说,从电视里了解现实生活,把现实当成电视。(顿时有浓浓的yy气息)丧失了感受、表达情感的能力。在真实与构造的世界间困惑,逃避,追寻,又心生怯意以尖锐话语或冷漠或不在意去伤害别人让别人离开,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愿离开。内心里抗拒改变,表面有时会接受但最终还是不愿改变。
  
有信仰让人心安理得。影片中的霍华德认为有声音让他说,后来被boss杰森洗脑以此为信仰继续说,不管怎么样,他心安理得,(虽然疯了),他讲了事实讲出人民的声音,至少他活得坚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不茫然颓废浪费。在某些方面也启发了别人。当然这也让我不由得想到《格列佛游记》,作者借主人公格列佛之口讽刺现实最后也把主人公作为讽刺的对象。那么霍华德的塑造是否也是如此就见仁见智了,我觉得有相似。导演或编剧借霍华德之口指出我们已经疯了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经济萧条;通货膨胀;食物不适合吃;暴力事件频发而人们由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人们应该行动;而最后霍华德的看到了上帝并为商业交易宣传无疑是与前面言行不一致。话说杰森对商业的定位其实也有合理性,目前世界确实从经济方面已经是一个生态系统,循环、适者生存,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更便利地获取利益。


虽然时代一直变,观念一直改,但人们的心理是很难改的,从远古就养成的本能行为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理智中。在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双手的推动下,本能行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面对事情的做法往往大同小异,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也不为过。

 6 ) 一句话。

霍华德并非真正的预言家,但吕美特是。只看电视而变得轻信、浮躁、肤浅的大众们,到今日转战到了网络世界。三位演员近乎疯狂的表演告诉着我们,即便人类拥有先知,疯癫的悲剧还是同样会上演。

 短评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游戏规则,铺陈成网,继而会蔓延到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是巨大齿轮上无足轻重的一个齿,缺了你照转。垄断有着极权的影子,吕美特批判的不止是电视产业,而是向全世界张血盆大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贪婪的、物化人性的、残酷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资本主义体系

10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好于《热天午后》,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剧本感都很重,表述清晰而力道足。说回这部,电影完美的反构出了电视对世界及人自身的不可逆冲击,无疑影片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是这份了解最终带来了弥漫全片的巨大绝望感……

13分钟前
  • ample
  • 推荐

“这是一部针对电视行业的讽刺剧,对电视新闻受经济支配和幕后强权政治的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的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表演精湛,节奏紧凑,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批评商业化的同时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影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15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哦哦哦~~~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太彪悍了!简直想给十星!传媒的空虚与疯狂、大众的易受操纵与鼓动、货币与资本运作的核心本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预言、现代传媒社会中个人生活如作秀,情感速即、速朽、速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麻木不仁……对各个角度层面的犀利剖析几乎刀刀见血…酣畅淋漓!!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大老板jansen的演讲太强大了 一语道破全球化下的当代世界 至今记忆深刻 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疯狂力量 以及其后的资本的邪恶力量 疯到死!

23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提到Edward M了,傳說中的J school偶像啊! 那個胖胖的Diana的下屬是two and a half men裡面的berta,當年其實也沒有很胖,那標誌性的聲音一聽就認出來了.

25分钟前
  • Rachel
  • 推荐

剧本的确是精彩,霍华德每一次煽动式的“演讲”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更不用说雨夜大吼那场戏;镜头语言和调度也很出色,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总裁在昏暗的会议室的那场如表演话剧般的“脱口秀”。影片的群体表演更是不用多说,几乎狂扫当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

27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即使看过十二怒汉和热天午后这样的神片,但看完network还是被彻底给震翻了,如果说库布里克某种程度是把现实主义表现在超现实主义中,那吕美特就是把超现实表现在现实中

30分钟前
  • 老王
  • 力荐

片子不错,就是大家都有点太激动了;几乎每条字幕后都是叹号,建议咆哮小组收藏。

32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This was the story of Howard Beale: The first known instance of a man who was killed because he had lousy ratings."

37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极具预言性。1.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2.吕美特的影片总是偏重故事性,而非风格化,这回依旧几无配乐。3.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仅在影片中出镜5分40秒便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4.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反讽结构。(8.5/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娱乐至死》的电影解说?考虑到它是在《娱乐至死》之前出现的,所以显得有价值。

42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和对话构成了群星演技集体井喷的一次盛况。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43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如果有马景涛参演的话那就完美了!

47分钟前
  • 南迦巴瓦的八爷
  • 推荐

The whole world is business.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都看看,1970S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又何曾相似。最后我们都死了。

5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There is no America. There is only IBM and ITT...The world is college of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用一张温柔的精神控制之网统治世界,这是Network的真义。和Cyberpunk和废土流分享相似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赫胥黎的信徒。

54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写实之下的夸张、用力、癫狂,重申波兹曼诅咒。但已过去40年,电视时代离人远去,联想到互联网行业才能继续将其中的讽刺与现实连接。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表面看被金钱奴役,实际被信息奴役。技术革新带来媒介的新形态,还会继续加速人的异化。只是我不太喜欢舞台剧风的电影。

59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1小时前
  • (๑⁼̴̀д⁼̴́๑)
  • 还行

Faye Dunaway的表演太HIGH了~——亨利方达曾拒演霍华德,称这个角色“太歇斯底里”; ——到目前(2008年)为止,本片是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 ——Beatrice Straight(饰演麦克斯的妻子)创

1小时前
  • 刘建明
  • 还行

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是电视中的那样,但事实上现实要难多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真实逐渐在消失,徒留下来的只是电视等媒体所制造的狂热精神,我们正生活在失去信仰的年代,迷失是事实,对痛苦的漠不关心更是常态,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在媒体这个巨大的分离机器中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都在慢慢处理成信息碎片并逐渐死去,正如我们的思想一样,无所保留地成为了时代的墓碑。

1小时前
  • 炯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