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城1965

DVD

主演:埃迪·康斯坦丁,安娜·卡里娜,阿基姆·坦米罗夫,让-皮埃尔·利奥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3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4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5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6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7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8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19阿尔法城196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尔法城196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亲爱的爱德华变相怪杰2:面具之子美女与野兽2017松香御猫传我们诞生在中国国语奉旨宠君进击的夫人希特勒:职业生涯金沙别墅美国精神病人2无罪证明美国派(番外篇)4:集体露营董子源 第一次爱的人混蛋出逃记班班和莉莉的小王国女王蜡像1988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四季对话杀人魔:杰弗里·达默访谈录妖怪手表:光影之卷之鬼王复活奇情侠侣瑞普·凡·温克尔的新娘(电视版)妈妈我爱你地下吻灰色花园中的比尔母女布莱泽奥特曼电影版:大怪兽首都激战漂亮女人巴黎寻真爱第一季打渔杀家人的价值真人秀我要我们在一起深红战场青春选择题美女总裁独宠我封面女郎1944名校风暴(印度版)第一季百分之十第一季大侦探芝加哥烈焰第十二季劫心恋人猩猩王死神剧场版:黑色褪去 呼唤君之名欲望保姆到火花中去暗花20126级暴逃(上)

 长篇影评

 1 ) 阿尔法城观看一半时的影评

如果你身边有喜欢保持沉默,行事作风严谨,幽默感缺乏的人(尤其是理科生)那你一定能明白阿尔法城是啥性格的城市。

影片开头就已经把阿尔法城介绍得差不多了,“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但丝毫不影响导演给你一个个“惊喜”

惊喜一 即便是个路人,也要去居民管理局登记。如果你是个健忘症患者,还有妹子来三番五次提醒你哦

惊喜二 把人的生理需求摆在台面上,伴以亮到闪瞎的镁光灯。无论是旅馆里三流小姐的主动和遇事不惊,还是在阿尔法内部的活裸体照明设备,都让人心里小小不舒服了下。电影里的性都用一种表面平静但实则极为不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刺激与诱惑,又没有唯美和妩媚。它就是一种需求,这种需求被逻辑化然后变成数据,由城市掌管者统一提供。Oh no!
 能让观众稍有怜悯爱惜之情的恐怕只有会掉泪的女主。在她说“不,我没有流泪,因为这是禁止的”的瞬间,影片的主题和脉络已经清楚了。

惊喜三 泳池枪击。一开始还以为是群政客在排排队正儿八经地欣赏游泳比赛,后来发现是阿尔法城独有的枪击模式。罪人穿着体面地在跳水石上宣扬自己的“信仰”,然后砰的一声,就坠落水池。有的人话太多,就是砰砰砰。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刽子手不仅仅是开枪的人,还有几个水上芭蕾舞者。在把罪犯彻底溺掉之后,镜头切换到她们优雅的舞姿上。我想导演选择芭蕾实在太聪明。这种优雅至极却以被"装进套子里“为代价的舞蹈,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哀伤。你看那舞动的脚尖,在空中划出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笑容。


惊喜四 背景男声。如果已经确定这就是地狱,或者人间之外的领域,那就称之为撒旦之音吧。混沌低沉,睡不着又没睡醒的状态,好像要把人拉进泥潭。倒是说了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阿尔法60的心声了。它说,我创造了自己,我也将毁灭我自己。因为我的名字叫绝望(我瞎编的-。-)


这应该是作为科幻片来看的。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科幻片,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电影已经有实验性质了真不容易。
在计算机尚未普及的时候,导演已经高瞻远瞩了计算机将带给人与人相处模式的变化以及认知世界的方式,种种,只能说世界上永远不缺天才。
只不过为什么是走向规制严谨而不是放纵享乐,(这与”死于安乐“的那套媒体理论相去甚远)我想是因为,我们今天的放纵,都是被计划好了的,就好像,老鼠正在享用的甜蜜毒素,是人类经过计算后投放的。


真是不守规矩的科幻片 : )

 2 ) 阿尔法城

       晚上时候,没有晚饭。抬头看天的时候,星光黯淡。瞧不见月亮的影子。我回到房间,寻思着今晚要看的电影。选择自始至终都是难题,索性按倒叙排列,拉向最底部——阿尔法城。
       这部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情节曲折,出人意表。让吕克.戈达尔耗了不少心血在上面。最终荣获柏林金熊奖。其实获奖倒还在其次,重要的是有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流传下来,实在是值得庆幸的事。
      阿尔法城,是一座以“沉默,逻辑,安全,谨慎”为生活坐标的未来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表情木讷,思维受到严格控制。人们早已被称为“阿尔法60”的超脑计算机统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人们不能有爱和欲望。不能流泪,不能伤悲,不懂得感情,没有创造力,没有思想和信仰。一切都遵循计算机的逻辑。违反者都会被枪决。
       外来世界明为记者实为特工的约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爱上了设计者的女儿娜达莎。他为这座城市感到悲哀。他教给娜达莎诗歌,让她感受爱,流泪和悲伤。约翰被捕了,要判死刑。不甘的他逃跑了。并开始反抗。最终阿尔法城在博士的死亡中开始解脱······约翰带着娜达莎离开阿尔法城。
       这座痛苦之都,活着却扭曲,没有爱,没有光,没有翅膀。没人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良知”的意思。因为在妻子死时落泪的行为不符合逻辑而被判死刑。这样的绝望之城,如何不痛苦?可悲的是,城中的人感受不到痛苦。所以约翰说,你们这个垃圾场不应该叫阿尔法城,应该叫零蛋城。没有画家小说家诗人梦想家哲学家,不是零蛋是什么?
      死者的特权是不必再死
      照亮黑夜的是诗歌。
      没有诗和远方,生不如死。当娜达莎学会读诗歌的时候,她似乎是活了回来。
      有些东西无法被改变,日或夜。因此,过去揭示了未来。它将沿直线前进,然而最终回归原点。过去现在未来,三点一线。现在最为恐怖,因为它的不可逆转。因为它像铁一般坚固。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所有生命的形态。这个特性,采取任何手段都无法改变。时间就像一个无穷无尽旋转着的圆圈,下降弧线如同过去,上升弧线如同未来万物都被下了定义。存在者的语言不能改变他们表达的含义。含义亦不能更换代表它们的语言······
      未来之城,一切都已被写好。永无惊喜。永无阳光和雨露。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相比习惯于幸福安康的人,更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这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不会跳进同一条河流。在我们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没有人,我们孤独的存在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怕的唯一性。阿尔法城,让唯一不再是唯一。
       所有人都有编号,所有人都已被定义,所有人都不可以走未被设定的路。试想一下,如若我生活在那座城,早已被杀死许多回了。
      我喜欢娜达莎穿的毛绒绒的裙子,看着有那么一点儿与众不同的意思。我喜欢枪决犯人的那一桥段,拍的很是给力。非常之令人记忆深刻。片中时不时的仰视镜头恰到好处,而时不时跳出的字符则令我眼花头疼。
       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有多少人和住在阿尔法城里的人一样,一贫如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部值得铭记值得珍藏值得观赏的佳作。

 3 ) 《阿尔法城(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粗糙科幻中的爱情【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5/alphaville-une-etrange-aventure-de.html

阿尔法城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本片获得1965年第15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通过一个科幻故事,讲述一个计算机专制的城市生活。男主角是一名特工,奉命来到阿尔法城执行任务,即杀死或抓住设计阿尔法系统的教授。男主角先见到教授女儿,又去见了另外一名特工,但他已经沉沦。之后,在教授女儿帮助下男主角遇见教授,想要动手时被抓住,并被计算机审讯。计算机难以理解男主角的回答,就让他参观阿尔法系统,男主角趁机逃脱。回到酒店,教授女儿来见男主角,交谈中两人产生感情。很快又有人来将男主角抓住,并带到教授面前。教授在与男主角交谈时,男主角开枪打死了他。最后,男主角带着教授女儿逃离阿尔法城,前往另一个星系。

这部电影是我这个才疏学浅的普通人无福消受的,所以片中的故事与情节以及拍摄方式都让我无法评说,也没有资格评说。只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电影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专制,至于其他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了。其次,电影对白在我来看大部分没有意义,即使有意义也是哲学上的、思想上的,这些对于只想简简单单看电影的我来说太深奥——实在不想动那个脑筋。第三,电影表现形式是费解的、乏味的,而且是“反电影”的,当然与其相对应的是好莱坞传统叙事。还是那句话,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难了,也太难看了!总之,“新浪潮”导演确实非同一般,能把电影拍得这么难懂、难看,堪称艺术电影的代表了,只是这样的电影对我来说只能是烂片。

除了以上感觉之外,我无话可说。此外要提一下片中的影像风格,太粗糙了!竟然把科幻片拍得如此简陋,也只有欧洲的艺术电影能做到这样吧。

演员方面同样不多说,只有Anna Karina的美貌让人留下印象。Anna Karina确实很漂亮,而且在片中那么年轻!女人还是年轻好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我眼中的烂片,不管影评说得如何,电影毕竟是给大众看得,拍得那么晦涩难看,何必呢?

Anna Karina

Anna Karina 1

Anna Karina 2

序列:1037

阿尔法城.Alphaville.1965.D5.MiniSD-TLF

2013-05-11

 4 ) 人类的本质——循环的艺术与逻辑微积分

希望有人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阿尔法城》的视听语言,这是本部影片的精髓所在。黑白的光影和肌理,耸动而抓人的配乐,早于《太空漫游》的,营造出一种未知而略带惊悚的“哔哔”声,以及阿尔法60——由一位喉咙做过手术在学说话的病人配音——低沉而神秘的声音。很美。然而本片的剧情是简单的,可以试想将它写作一篇小说——不加作者的思维发散,仅仅描述影片呈现的内容——甚至会有一种幼稚的感觉。可以说这是我没那么喜欢它,甚至是它没有那么完美的原因,《处女泉》也是一部情节非常简单的电影,《太空漫游》是让人完全看不懂的情节,但它们的内容和形式让人感到和谐与统一。

但这不妨碍我去理解本片的意思,就像听一位不善言辞的哲人用不流畅的话语讲述了深刻的道理——不是说戈达尔不善言辞,他是视听语言的高手——可以从科幻片的角度看待阿尔法城从而理解我这个比喻的意思。

我不认为对本影片的分析一定要死死的抓着逻辑——就好像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时反复念叨一个不会出错的词。本影片是在分析逻辑不错,但能够带领我们往更深的地方走去的是情节本身出现过的观点,即阿尔法60的表态和男主杰森的“谜语”。阿尔法60说:人不能活在过去,也不能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的所有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能说的全部,除非语言改变它的意思。它又说:我们现有的语言的整体意思将会迷失,个别的词会被理解。当我们知道1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已经知道了2,因为1+1=2,但是我们在一开始忘记了一点,“加“的意思是什么?所以人类将会在几个世纪的漫长遗失中走向逻辑上的毁灭,而它,阿尔法60只是毁灭过程中的逻辑工具。男主后来破坏了阿尔法60所建立的逻辑的城市,并给出了一个阿尔法60无法解开的谜语,他说:当你明白他的意思,就意味着我们是同一路人。男主说:过去预示着未来会沿着直线前进,但它会以轮回的方式终结。此前阿尔法已经用它强大的逻辑在概率上证明了自己的胜利,它证明了那些”没必要存在的人“被消灭的必然性,但是男主回答它: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一个民族不会所有人都消亡。

在这背后,是关乎我们整个人类的两大经典课题的对话,甚至说,这两个课题及其引申出来的含义攘括了人类的所有:逻辑和爱。阿尔法说的语言的消亡,无非就是诗的消亡,它治理国家的方式也是消除所有的诗及为诗的产出提供素材的所有人类行为:哭是违法的,写看不懂的字句也是违法的。男主逐渐意识到呆在阿尔法城所带来的影响:仿佛意识变得失真和透明。他采取的对抗的行动——就像他对女主所作的一样——让人明白他们缺失的爱。结尾女主自发的学会了说:我爱你。因为男主说:你要自己说出来,否则就会像阿尔法城一样逃不了消亡。女主的出生地不在本地,她在男主的诱导下想起了那些诗句体会到了爱情的感觉,有了那段绝美的光影交错伴随着她喃喃念叨的诗歌。而那些早被逻辑洗脑的人民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结局和男主所说的一样,也和阿尔法60所预料的一样,坚持逻辑的阿尔法城在直线上走向了灭亡,而心存爱的男主女主顺应某种命运的曲线生存了下来去向化外。

佛家,犹太教,以及西方早期的哲学家,都不约而同的有过有关轮回的说法。佛家的六道轮回,犹太教义中的“人死后将复活。”以及西方哲学的灵魂不死。哲学上的论证非常有意思,他们认为:生与死是相对的,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生死倘若是绝对的发生着的话是不成立的。所以,死亡不是全部,死后还有生,而灵魂就是媒介,当一个人死后,灵魂会进入新的躯体。基于轮回的观点,上述三者看待世界的角度虽仍不尽相同,但是都是教诲人们行善的,它们向自我的内部寻求的事物多过一切,因而有了“爱”“艺术”等等。但同时人类也发现了逻辑在生产所起到的非同凡响的作用,我是这样理解逻辑的:就像对一段原本圆滑的曲线进行微分,得到一条条可以去把握的定向直线。我想起尼采说过的一句话:科学是从人伦中取出来又塞回去的东西。我可以很明确的表示:我的确认为艺术大于科学。我持影片中的死刑犯行刑前最后说的话一样的态度去看待世界:人就是由爱、激情、勇气组成的。现实生活里,人都是复杂的综合体,现今理性主义的论调已经不是陌生的,但也仅仅是爱和逻辑在单一个体上权重上的不同。倘若真的存在一个完全逻辑的城市呢?就像阿尔法城一样。我们会看到,在逻辑单线的推导下,人类的终点是灭亡。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科技和工业的无限制繁殖,最终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任何哲学家都还没有足够的本事用逻辑推导出这句话,但我们的确能够看到,科技和工业的无限繁殖,会引起战争。

逻辑和爱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有诗,即艺术。逻辑的世界里,圣经是一本字典,每天都有词语被删去、禁用。艺术的确是非逻辑的,是让人看不懂的,但是它在扩充我所说的那个圆圈的边界。艺术和科学一样,重心在于圆圈以外的东西,正所谓“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科学作了一条相切的直线延展出去,推导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必将毁灭的命运。而艺术则是让现有的圆圈变得越来越大,攘括得更多。倘若你反对我的话,你要留意反驳的论调说出口的瞬间是否是因为受到了现今已然繁荣的科技和工业的惯性的牵引。毕竟,我看不出金钱、科技、荣誉对个体生命的必要性。

 5 ) “Je vous aime”

《精疲力尽》是细碎的是轻盈的,青年男女的呢喃絮语,柔软肢体在夏风中跳跃,连小吵小闹的口角之舆都像是在卖弄学识与风情,于是有点接近《戏梦巴黎》。可两个巴黎又不同,贝托鲁奇用意大利导演的眼光拍六八前的巴黎,情感过于浓烈,色调过于秾艳,少男少女被局限在一方窄室,激情壅塞在胸膛,仿佛等待璘石擦燃的火柴,一点即着,像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戈达尔就不同,黑白色调驱散缤纷色彩,调情和暧昧只能借言辞火花交锋,只能在明度不一的光影里堪堪栖身。不过减去了色彩,情感在游刃的光影里显出一种永恒的裕如:《精疲力尽》里珍茜宝穿条纹水手服,给观众一个精灵般的侧脸,有种调皮的善意。《阿尔法城》里正对着镜头的女人掐一支香烟,男人在画外说“跨越九千公里,就是来为点一支烟”。同样的台词王家卫也拍过,不知是致敬还是对同一种“一见就痴情”的偏爱。

从巴黎扯回《阿尔法城》。《阿尔法城》当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幻,感觉像是新浪潮手法对“fictional future world”的技术尝试与异托邦的美学塑造,背后藏着新浪潮艺术家的肺腑忧虑。戈达尔自己称Alphaville为“a fable on a realistic ground”,他用些典型的时代意象,比如夸张的霓虹灯、自动点唱机和电脑主机,来证明这好像还驻留在那个颠簸的六十年代。他也用些反人道的设定影射他对现实政治的挂怀,比如说“催你自杀”,是“三十年前某城就用过的了”——执掌秩序的人规劝“异端”,用一种故作和善的方式将人逼至虎口,好像和今天的情形也无异嘛。又比如阿尔法城里那些无法适应又不想自杀的人,就得被强行处死。用城外人的价值观看,当然很奇怪:“适应期”都不给,直接跃进到生杀予夺的一步;本质还毫无道理——你不听我的就得去死!

跟戈达尔同期的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从此可借创作序列阐释影片复沓主题。戈达尔是瑞士-法国双国籍,出身富裕,十八岁时与一堆朋友浸淫在巴黎的电影圈,后来他们纷纷成为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先锋。戈达尔无疑是这一批先锋里最高产的(之一?)。2018年戛纳电影节上映《影像之书》,主办方请来戈达尔,他颤巍巍说“做电影,取决于我的腿、手和眼睛”。2020年疫情期间,戈达尔在ins上直播,引发全球影迷狂欢。反正语言不懂没事,疙瘩爷爷的绿背心还是在橙色软件上畅销啦!

……对比批量生产、模式化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电影作者论”的提出好像是呼应了欧洲的人文传统。但又不尽然,在一个全然异质化的时期,重新复归“人”,已不再带着启蒙时期的光环,反而像是在反抗乏味的程式化世界,在狙击物品横陈的文化想象。《阿尔法城》里的人也如此。一方面是自作缚,自己陷入自己编织的枷锁:男主最终找到制造出阿尔法60的科学家,想带他离开,却得到一个断然否定。一方面又在“超高神”的监视下麻木又冷酷:泳池一场,有觉醒的人喊着“人类的本质是爱与恨、勇气、温情、宽容和牺牲……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你们盲目无知地发展造成的”,旁观的人不为所动,按下扳机。

至于“阿尔法城”的核心,“超高神”阿尔法60,来自人工创造,但它的意识与评判标准来自某个更高的,“颠扑不破”的准则——“不是阿尔法60本人或者制造它的科学家发动了这场革命。大部分普通人是不配享有他们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那些位置的”。在把合法性带给“杀死反秩序者”这一行为的同时,又悬置了隐藏在准则后的“元凶”。阿尔法60很有意思,它是逻格斯迷狂后的产物(“在这种毁灭中合乎逻辑的工具”),喃喃着一种虚伪的最高道德(“我做这些是出自终极的善意”),奉承一种绝对乐观的未来主义(在审讯男主时指责他留恋过去,觉得未来才是应然的),拥有对阿尔法城的双重义务和责任(“对入侵者负有敌意,但骄傲主宰一切的能力”)。

阿尔法60持有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时间就像一个无穷无尽旋转着的圆圈,下降弧线如同过去,上升弧线就是未来”。这里想到,循环往复,是“非线性”,暗中杜绝了“进步”内涵。欧洲16世纪以来的时间意识伴随着空间扩展而逐步展开,时间“进步”与空间“拓宽”并重(比如大航海重新定义全球视图,殖民统治变动了权力秩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新一轮景观……)。无论是何种“时间”,到发展完熟的20世纪,都能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公/私时间的界限不再分明,进入市场就像是在无限循环,在互相内耗。此处无奈的宣言,收敛了奋进的势头,也是对一个饱受技术扩张弊痛,陷入自我怀疑的时代的最好注脚。

不过,戈达尔还是相信爱。影片中男主用艾吕雅的诗歌教会女主说“conscience”和“love”,结尾女主也颇不容易地拼凑出了“Je vous aime”(不用Je t’aime可能是想表达verbatim逐字的庄严)。就好像他对电影的热爱,也仿佛是戈达尔对人类智识与本性的坚定与期冀。

 6 ) 戈达尔的预言

每个人对于城市都有不同的定义,而阿尔伐城却是一座出人意表的机械之城,当技术统治一切,技术开创一切,技术代表一切的时候,人的感性思维看起来格外多余和不应景。

沉默之城:

阿尔伐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歌舞升平,情感的压抑带来的必然是城市生命力的衰亡,生命完整的组成部分是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结合,而在本片中,我们能够看见以及感受到的仅仅是理性思考罢了。为什么要摒弃感性思考,是本片中的核心问题,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统治者总是希望被统治者耳聋,眼瞎,身残,脑残,这样在管理起来比较方便。阿尔伐城对于死刑犯的定义很特别,妻子去世的时候留下眼泪的男人会被处死,因为妻子的死触动了他的感性思维;写作统治集团无法理解的诗歌和文章的人会被处死,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文字具有煽动性,会危及到他们的统治;谈论爱,温情这类词语的人会被处死,因为爱蕴藏着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而这也是阿尔伐城的统治者最担心的地方。

逻辑之城:

在阿尔伐城中我们随处可见用一些表情呆滞,言论刻板的人,与其说他们是人,不如说,他们是机器,科技统治了这个城市,所以他们要做的只是用行为来维系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生活很大一部分的精彩都来源于人们的感性思维,在这座城市中,人不能有爱欲,不能流泪,不能悲伤,不能拥有一切情感,自然也没有创作力,所以一切都只能遵循着计算机既定下来的生活轨迹,一旦超过这个既定的法则,那么面临的就是死刑。纯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在错误逻辑的引导下,生活会正常吗?

谨慎之城:

之所以给阿尔伐城贴上谨慎的标签,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而在统治集团看来,这便是他们想要的结果。谨慎,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保护,既然是纯逻辑之城,那么谨慎之意也就不会存在。念小学的时候,班上会竞选班长,老师这个时候就会说,小心翼翼的投下你们宝贵的一票,这关系到班级的管理等等,其实无非是给自己选择一个“奸细”罢了,方便自己来统治学生。我一直喜欢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学校就是一个大型的统治机器,在考试的时候,尤其是语文。当你在语文试卷上写出你自己的看法,而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无关的时候,那么就意味着你输了。

《阿尔伐城》在一定的意义具有预言的性质,但是对于现实的抨击和批判依然显而易见。机器或者说科技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戈达尔在本片中借助科技来批判工业文明,这在他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出,《美国制造》,《周末》等等。除此之外,对于这种机械式的统治也在批判,比如对于言论自由的禁锢,思维方式的禁锢,以及情欲的禁锢的等等。

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娜塔莎在念一段诗,这个时候的光线,构图以及蒙太奇的应用和整部电影的基调完全不相符。

纵观本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第一就是对立的世界,计算机控制的世界没有人情味,但是没有战争,没有核武器。第二个就是感性和理性层面的探讨。还有比较隐晦的一点就是,工业文明对于艺术的冲击,在本片中出现了保罗.艾吕雅的诗集《痛苦之都》,这正说明了,戈达尔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捍卫他心中的艺术世界。

如果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科幻片来看,并不算是上乘之作,除开电影中的暗示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之外,在制作上似乎有点敷衍,既然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世界,但是全片设计的地点是没有搭建半点布景的巴黎实景拍摄,这种设计很难让观众感受到“未来”的感觉,唯一具有高科技的设计是一个转动的抽气风扇,而这个抽气风扇我家的厨房也在用。可能戈达尔自己也没想拍出一部华丽丽的科幻大片,让每一个意向都具有象征意义比背景的搭建更重要。

 短评

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这不是1984,α-60也不是老大哥,他只是个遵从人类逻辑的机器;这不是科幻片,戈达尔也不是奥威尔,相反,他心中的乌托邦幼稚的可笑,他把音画分离,玩转负片只是为了讲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人类需要自知,于是有了《飞向太空》;需要未来,于是有了《2001》;需要语言,于是有了本片。

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对工具理性的指控是明白易见的:堆砌E=mc²、ε=hf、海森堡、费米等符号,指向原子能这一现代性的终极武器,多少有些简单粗暴(工科出身的观众看来尤其如此),以爱之名的反抗也皆在意料之中; 但影像演证(demonstration)的手段依旧亮眼:人们常聚焦于戈达尔早期作品中的跳切,却易忽视他同时也是一位长镜头大师――本片严肃阴郁的气氛正是由多处一场一镜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构建起来,其并不以摄影机复杂的运动技巧取胜,而总是简洁、果断而有力的; 声画对立的运用承接自《女人就是女人》,戈达尔无疑极爱卡里娜,以至于不惜用类似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手法,为她的段落加上特别的背景――它由阿尔法城的第二主题变形而来,是弦乐奏出的"光环",是照亮黑夜的诗歌.

6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呜呼!狗达在拍[阿尔法城]的时候一定是在恋爱,否则怎么会一反常态地把爱情塑造成一切的出路了呢?这样的陈词滥调也体现在他拿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结果自己的哲学思考显得亏欠。不过狗达的脑洞依然很大,他也意识到人类自己才是这堕落的始作俑者。只有靠反逻辑的诗歌与爱情,这一恶性循环才能被终结。

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SIFF 重看。大型神棍,有很多奇怪的东西混进这片,这片自己后来又混进别人拍的很多奇怪的东西。谜之爱情故事,neon sign addiction晚期患者。将黑夜照亮的,是诗。

12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在阿尔法城收到两颗小豆,从零到无。太空歌剧背景下亲王《寂静之城》式圣经即字典每天删减的超级电脑控制下的小城,游泳池中正在行刑,诸如因妻亡而落泪之丈夫犯人们,枪响跳入池中,一群美少女接着跳入,将之淹死……随时有“今晚我们学习了生与死、两者同处于一个循环中”这样耐人寻味台词。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重看#SIFF@环艺;音画分离玩得溜,平移镜头随手来,背景色切换,负片影像效果,与画框外的沉默时间同步;一个反乌托邦的理想国故事,一次精神漫游的黑色科幻,不无戏谑,全无正经,疙瘩就要逗你们玩。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诗歌照亮了黑夜;一把手枪摧毁了阿尔法城!

23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疙瘩以为光年是时间单位。 2015-06-14 大银幕重温 ★★★★

24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初看还以为是控诉文科生建立的政治极权主义,细看才知道是吐槽理科生建立的工具理性极权主义。。一笑。以及,在美国会被拍成超人或英雄的故事,被戈达尔变成了冷冷的黑色电影。

2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疙瘩儿的迷人仍然在他硬邦邦的浪漫。有一些段落镜头真是太可爱了,但烦人的也多。处决剧院的装置就很好

31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SIFF# 环艺/九成。 戈达尔极具前瞻性(1965年就洞悉了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的科幻电影:对技术的统治(服从机器逻辑)、时间(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只有现在)、技术对精神(自由意志)的控制、艺术的沦陷皆有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结尾爱拯救一切太过简单化。

35分钟前
  • btr
  • 推荐

阿尔法60是一台飞利浦电风扇加灯泡,价值3美元。其声音来自某个刚做完声带手术,正学说话的人。黑色科幻电影,比2001太空漫游早3年,同样早于塔可夫斯基。有1984的影子,反乌托邦嘛。他那时仍爱卡里娜。粗糙不真实的动作戏现在已然风格化。他看穿了苏联,怎么若干年后被文革骗的晕头转向?

36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是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非常有意思啊,很多地方现在想想都很值得玩味,像是1984却多了浓烈的幽默感。虽然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没有完全看明白吧。。。但“我爱你”我看明白了。<3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怎么看出天朝的影子。。。他犯了什么罪?他们的行为不符合逻辑,他在妻子去世时哭泣;每天都有词汇从书本中消失,敏感词咩【例如“良知”】。。。

44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主要是在感受戈达尔对镜头处理的自由性和实验。画框外延续空间的表现是印象最深的点。

49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戈达尔标志性的无缘由画面乱入在本片中竟然产生了更接近传统叙事的效果——较比贴合这座乌托邦都市的神秘幻灭感。但感受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不会被其他那些叙事手法以及阿尔法60的模糊混浊单声调画外音早早引入困倦状态。

5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我还真看了。把1984、2001太空漫游、Matrix、痛苦之都搅拌后撒上诗意,就有了本片

55分钟前
  • tgm
  • 还行

戈达尔的反乌托邦科幻片,获柏林金熊奖。①阿尔法60的技术理性极权,沉默,死寂之城;②低成本黑色电影既视感,风扇,话筒,E=mc²霓虹灯;③跳跃剪辑+负片手法,奇诡突兀的音画分离,配乐足够先锋,滴滴声;④泳池枪决戏,魅惑无比;⑤粗重混浊的男声旁白;⑥艾吕雅[痛苦之都],以爱和诗对抗逻辑。(9.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戈达尔说过,声音可以独立于影像之外,尤其是音乐,“音乐有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像车子或街道是活的元素”音乐与影像 「以对位并行,音乐甚至可以否定影像。音乐是来自外面的 世界」。阿尔法里的配乐甚至里面的对话和影像几乎是脱离的,这个虚构的城的主脑一台名为Alpha 60的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的声音更是令人感觉置身于噩梦中。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极重要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画面不再重要。大胆的跳切、演员直视镜头的表现力,負片效果,以及其他特效。 还是倾向于认为戈达尔的影片解构了经验世界,解构了Orpheus。以符

1小时前
  • paracels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