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风之中

HD中字

主演:Einar Hillep,Ingrid Isotamm,Laura Peterson,Mirt Preegel,Tarmo Song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横风之中 剧照 NO.1横风之中 剧照 NO.2横风之中 剧照 NO.3横风之中 剧照 NO.4横风之中 剧照 NO.5横风之中 剧照 NO.6横风之中 剧照 NO.13横风之中 剧照 NO.14横风之中 剧照 NO.15横风之中 剧照 NO.16横风之中 剧照 NO.17横风之中 剧照 NO.18横风之中 剧照 NO.19横风之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横风之中》特别的冷

一个关于前苏联大屠杀的故事。

导演的叙述方式比较特别,基本全程摆拍的手法。就像一幅幅厚重的油画,一张张无声的照片,就像我们去战争历史博物馆里看到的那些黑白照片那样。不过通过那个被流放的爱沙尼亚女人的信件里那苍茫的诉说中,将静止的画面里的故事慢慢包裹住聆听者的心。

什么是家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什么时候活着,什么时候死去……

自然而然,风从不停止,北方的风再没有如此寒冷。在北京的冬夜去看西伯利亚的寒风,比冷还冷。当一个孩子的圣诞愿想除了面包还是面包。谁还能想到这个世界会有多大。也唯有对爱的信念才能支撑一个人在寒风凌烈中一步一步地回到家乡。

那个时代的声音,除了广播,就是被压迫人群的压抑低沉的闷吼声。然而,那个时代的结束,却是在斯大林重病不治之后才得以喘息。也是一片痛哭流涕……

没有那个时代的经历,永远都不会懂。痛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唯愿生命不再是种族的附属。

那张孩子的画面,让我想到了马拉之死。阳光下的视角能看出那黑白照片下的寒冷么?

 2 ) 屏息凝神的景观与静观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东与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5个北京,人口131万,大概是北京朝阳区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个弹丸小国的首都叫塔林,有个出生于1987年的导演叫马尔蒂·黑尔登,他于2014年拍摄了导演处女作《横风之中》,这部作品在2015年曾在北京电影节的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单元展映过,之后在上海电影节也有展映。——即便如此,这部作品在某著名网站上的评分人数,还不到五百人。

这是一篇迟到的影评,这样一部震撼到让人目瞪口呆的作品,值得被充满敬意地推介。在正式进入电影之前,需要对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论述。爱沙尼亚的历史复杂而尴尬,充满了悲痛而无力的被支配感,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俄国占领或统治。从1710年开始,被沙皇俄国蹂躏,直到1918年愤而独立,爱沙尼亚领袖请求德国军队入境,抵抗沙俄,德国与沙俄签订合约,爱沙尼亚归属德国治下。仅仅几个月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苏俄试图收回割让德国的爱沙尼亚,引起德军和爱沙尼亚军民的奋力抵抗,苏俄不得已在1920年2月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地位。

接下来的二战阶段,苏俄于1939年与德国密谋,将爱沙尼亚划入自己势力范围,1940年苏俄军队全面侵占爱沙尼亚,废除爱沙尼亚的政治体系,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41年,德军全面进攻苏联,再次占领爱沙尼亚——因为爱沙尼亚与德国的特殊关系,爱沙尼亚人将纳粹德国视为“解放者”,再次共同抵抗苏俄——这也是二战后苏联对爱沙尼亚深恶痛绝的原因。

1944年击退纳粹德国入侵后,苏俄恢复对爱沙尼亚的统治,爱沙尼亚军民成立了“森林兄弟”敢死队,一直零散抵抗到70年代。——这段游击队抵抗的历史,与《横风之中》电影中的剧情息息相关。

原谅笔者以上啰嗦的历史介绍,因为爱沙尼亚作为一个国家,几乎不为国人所知,而这部《横风之中》正式关于这段近代史的深刻再现,了解这些背景历史,是体会这部作品的关键。纵观爱沙尼亚的近代史,爱沙尼亚像一个羸弱的孤儿,周旋在德国与苏联之间,与恶人为伍对抗恶人,而后独自对抗恶人。

这样的国家历史,充满了压抑的愤怒和怨恨,乃至于模糊了道义的界限,一切都以独立自由为追求,哪怕引狼入室也在所不惜。《横风之中》对这段历史的处理视角很稳健——没有采用宏观全面深入的方式去探究,而是个人记忆对历史的管窥测豹式的展现。这也是许多经典历史片的视角,正是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横风之中》讲述的就是一名爱沙尼亚女人厄娜,通过口述旁白的方式,娓娓讲述惨遭苏联俄国流放折磨的经历,以及对身为抵抗人员的丈夫的深沉思念。本片片长仅87分钟,如此短的篇幅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与感情,当是一件难上登天的挑战。而导演马尔蒂·黑尔登采用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方式完美处理:在黑白画面的色调中,让时间静止,而后用亡魂般的主观视角,在场景中、静止的人群中来回游走,极慢,又极稳健而柔滑,几乎没有任何抖动的痕迹。——片中八成的场景都是这样的处理。

这种处理并不是在卖弄形式,而是切实完美地承载了表达内容:人群静止,所有动作停在某个瞬间,这像是一种3D全景的照片,或者说场景雕塑,镜头在这之中游走,滞重与轻盈,静止与运动,囚困与自由,种种主题上的隐喻就如此若隐若现,在观众目瞪口呆的同时,缓缓撩拨你的神经,不知不觉热泪盈眶。这种处理方法,让这部仅仅87分钟的电影成为“迷你史诗”,而深刻性与感情厚度丝毫没有损伤——这种观影像是参观了一次历史博物馆,人、物、景都定格在原处,你情不自禁地会放慢放轻脚步,感受这组形象带来的深沉震撼。

参演这部电影的演员令人敬佩,明显经受了大量身体训练,保持一个动作静止不动,偶尔有风吹拂衣角,偶尔眨一次眼——提醒我们,他们活着,这一刻也是活的,我们作为观众经历了一次时空穿越,从此时此刻的某地,穿越到彼时彼地,观察、体会、感动于那段悲惨历史的人们。令人叹服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在形式的美感中显得轻浮,对历史细节(从道具、服装到建筑的细节)的还原非常严谨,而且充满了叙事上的小伏笔,比如斯大林塑像被当做帽子架——这也是镜头语言的用意,让观众能专注于细节、体会细节,不需要展现多么剧烈的冲突,细细看,身心便会被影像音的漩涡卷入,没有贩卖感动与同情,克制到流泪都显得万分艰难。

女主角厄娜的旁白是这一切形式的点睛,充满哀伤与诗意的思念呢喃,夹杂着冷静而绝望的叙事,不仅有抒情,还有描摹,抒情的是对丈夫生死未卜、女儿挨饿病死的疼痛,描摹的是苏联俄国军官士兵的暴虐、强奸与腐败。斯大林死后,爱沙尼亚迎来了一丝光明,至少厄娜结束了流放的日子,收到了丈夫的消息,他已经死了,和她相约在东风西风交错的地方,横风之中,将再次相遇。

这部黑白电影很美,让人时不时想起贝拉·塔尔的作品,关于历史,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因为伤痛已经形成,以缓慢的诗意来承受血泪记忆,这不是取巧的形式,这是一种尊严和体面,是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尊严和体面。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几个月后,苏联解体。

 3 ) 人们在一起,会生活得容些,所以我在梦中,踏上了回家的路,而她说我不该,再

上铺女人的眼睛是我们黑夜的灯光,车厢的窗檐是,永驻家乡的相框,我不能忘记,记忆中温柔注视着我的你,在三人两两双膝如木的春天的小船上,为我系上腰间丝带,我们是大自然的奴隶再没有,比我们拥有更多广袤天地无限空间,却渴望界限的奴隶了在,如果人们的选择跟看起来的一样那么,我看起来像谁,像你像我们的孩子像丧钟眼皮底下的受难者还是,黑暗之中许多事情的规则与白昼不一样,黑色枝桠向天空生长,或许你,就在我身旁的铁轨,在栖息风声的潮湿灌木丛里,一言不发,时常梦见你的梦境里,你一言不发,只是一面叹气一面微笑,告诉我,那么,我看起来像谁呢,她说我不该,再一个人,去树林了。

 4 ) 赏春香还是旧罗裙

侧风之忆
一篇漫长的抒情诗。美人为主角。
当她回乡的时候,已经枯萎。穿着丈夫曾系过腰带的旧裙,读一封作者尸骨已寒的信件。信中说了很多美好的希望,但其实见不到写信的人,她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不能流泪,苹果花在开着。<图片1>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那样,他们还是需要彼此。
不厌其烦的长镜头。要好好查查长镜头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补上这一课。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叙事,长镜头的推移,加上主人公的独白。除了她以外,所有的人物都只有表情和肢体,好像经年被冻僵了的黑白照片,冷清清在哪里。如果不是导演在推移,你以为它们早已经不存在。如果主人公不是美人呢?如果全片台词不是她的信件汇总呢?
也许导演,想呈现那时人心中的时间吧,就像这些凝滞的镜头一样,没有方向,沉重,苍白。
但不知为什么,相似题材的《辛德勒名单》似乎对我这种普通人而言,更有代入感一点。
但导演以一种精致的角度,描述一个女人梦的破灭。河流之上夕阳与花束的遗失。
她喃喃自语很多,与其说是一个民族史诗在一个女人身上的微缩,毋宁说是一段感情,遭遇了时代的波折。因为女人心中只会惦记那么多的,如果我自由了呢,如果你当初带我一起走了呢,如果园中的苹果花,经年之后,还是我们一起在看呢。是的,失去了丈夫的女人被称为寡妇,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被称为孤儿,可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呢,一个称呼都没有。
只有丛林中,萧萧的白。
首尾呼应,罗裙已旧,还记得当时低首的一瞬,还是很感人的。
一些渐变的镜头,也很惊艳。当世间万物,都成为浓淡相异的符号,我们读不懂所有的情愫,它们也缄默。
她喃喃独语全篇,在寄出这些字句时,收信人,早已不在。<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
贴一首夏夏喜欢的诗(虽然不是很贴合情景):
《Why Did I Dream of You Last Night? 》
Why did I dream of you last night?
Now morning is pushing back hair with grey light.
Memories strike hom,like slaps in the face.
Raise on elbow,I stare at the pale fog,beyond the window.
So many thing I had thought forgotten.
Return to my mind with stranger pain.
Like letters that arrive addressed to someone.
Who left the house so many years ago.
【译】
为什么昨夜我梦见了你?
此刻清晨灰光推拂着鬓发,
记忆正中要害,如耳光落在脸颊;
用肘撑起手臂,我凝视窗上白雾。
这么多我以为已经忘掉的事情,
重回到我心间,带着更陌生的痛苦,
好似信件终于到达,收信人却
已在很多年前
离开
<图片8>

 5 ) 我喜欢的形式感体验

      黑白影像的静立摄影,形式感很强,配合书信形式的画外音,有种将书面在我们脑中产生的影像还原的感觉。但是关于美好回忆的流动影像的意义是创造出强烈的对比吗,我倒觉得这种刻意的对比稍微有点矫情。不过两种方式的画面都很美,同时这些影像所记录的故事又是悲凉凄惨得很,这种矛盾有种奇妙的虐感,我觉得有的人会不喜欢,将如此悲剧的历史用形式感极强的镜头来表现画面的美好是不是有种消费悲伤的嫌疑,但是~~~好吧我承认我还挺享受的,尤其是这些画面的真假性让我着迷无比,我除了要去注意听不懂语言下的字幕,还着魔一般得观察这些静立画面下的“纰漏”,某些室外场景的动态细节让我觉得这是实拍,但是这些人物真的可以这样一动不动吗,好神啊,当然有几个眨眼的镜头还是漏了,但是我却愈加兴奋,又是一出奇妙的体验,其实导演是不是故意的呢~~~~

 6 ) 形式与内容相互深化

新颖独特的影像语言拓展和深化了主题。用诗人的话来说:“我觉得这世界的罪孽实在太深了,枝节的改变,是要不到的。人们不根本悔悟的时候,不免遭大劫,但执行大劫的使者,不是安琪儿,也不是魔鬼,还是人类自己。莫斯科就仿佛负有那样的使命。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短评

惊喜之作,极具实验性。把运动的影像留在了故乡,其余时刻影像统统静止,可随着摄影机推移、穿行,在被身体、器物遮挡的地方又隐藏着演员调度。将对暴力、残酷的展现降到最低,仿佛历史在注视着那段凝固的时间。

6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苏联对爱沙尼亚的吞并以及报复性流放、处死50多万爱沙尼亚人是共产主义政权千千万万灭绝人性之事的九牛一毛。面对沉重的历史主题,本片竟抛弃传统叙事风格,匠心独运地采用独特摄影手法,以油画般的定格场景展示失去自由的爱沙尼亚人所经受的屈辱折磨。大胆巧思让人钦佩。四星半

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作为一个年仅28岁导演的处女作,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抽离演员们对白和动作并加强环境声的同时,用缓慢流动的真假长镜将一个个场景变为造型艺术,给人感觉就像在看动态的黑白油画或摄影作品,一开始还挺新鲜,随即让人感到单调枯燥,情感表达也受制于形式,只能靠配乐煽。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资料馆1.4 用静止的时间、运动的影像将书信影视化,形式上别具一格。所构成的三维画卷有着强烈现实主义风格,展现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种族大屠杀的暴行。同时书信所展现的情感和思念,被残酷的现实、无尽的时间所溶解

19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那里。”

24分钟前
  • 楚小白
  • 推荐

桑塔格说形式要大于内容,内容才得以表达,而不是被表达。反常的形式让故事得以自然地流淌,像一首忧伤的古典长诗。苏联大浩劫碾压过她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与她一同躺在苹果熟透的秋天的那个男人,只能横风中再见。中国完全也可以拍一个,可惜拍了也不一定好,好了也放不了。结尾太煽情,我就喜欢煽情

28分钟前
  • chillybuster
  • 力荐

陈列在《横风之中》的是一件件活着的雕塑和一段死去的历史。这部摄影颇有马力克味道的爱沙尼亚电影最终成了一首影像抒情诗,静态神秘的复古风很好的回应了《野小子们》那种戾气张扬的形式主义美学。然而黑尔登却把在影像空间里构筑历史感与在历史空间里建立影像感画上了等号。他将电影理解成了存放记忆的媒介,并将它们收藏到这件肃穆的纪念馆里供观者瞻仰悼念。可惜历史终究不是白纸上的黑字,它是不可见却可感知的横风。

32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我宁可是一阵径直横穿的风,卷走一切,不愿转弯,不愿在黑暗中逡巡。流离失所,人生只剩寥寥瞬间。镜头扶风,穿过人群和场景,撕开苦涩的记忆,剧痛感同身受。死寂中没有动作和对话,却使人潸然泪下。僵硬感加深了痛苦印象,似乎不这样做便不存在丝毫肃穆。结局使结构完整,但不够好。四星半。

35分钟前
  • Superhat
  • 力荐

西边吹来了一阵新鲜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在那里。

36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机缘巧合,正好前两天刚看Ruiz的《被窃油画的假设》,所以静止世界中运动的镜头没有惊艳到我,反而是开头淡淡的钢琴声配乐的甜蜜回忆更让我轻松喜爱~虽然不恰当,但太嫩的导演对于一种技法的单调使用让我想起如何区分儿童涂鸦和现代艺术:前者技法单一,后者多种技法同时使用并能够保持形式感统一。

38分钟前
  • 还行

摄影机是一阵风,穿行在历史的一个个瞬间中。这种大胆创新的风格为片子加分不少的同时却削减了事件本身的力度,展现了独一无二的画面却无法通过画面和信件的结合中让这个故事得到应该有的表达程度,怎么说呢,可能这种手法不是很适合这个故事。7.6分★★★★

40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可以说导演手法先锋,理念大胆,也可以说叙事方式过于懒惰。镜头穿过定格的人物和场景,以纯粹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沉重历史下的人民每一处痛苦的细节。画面很有美感,细节考究,看得出每一场景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彩排。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总是想到阿巴斯的《24帧》,同为实验电影,《24帧》更接近电影本质,是致敬,是返璞归真,而《横风之中》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电影”的范畴,更适合作为美术馆电影吧。

4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还行

散文电影,斯大林病逝前后爱沙尼亚镇压与流放事件,苦难历史部分演员如舞台雕塑,游览式的镜头是一种全景捕捉,感知与追忆的方式,空间化的时间,而人物运动也是角色自由的部分,梦幻、伤感,有流动的情绪。特殊形式旨在表达,又借由旁白予以柔化与弥补,杰作,简直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

49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几乎全都是静止的黑白画面配旁白(信件内容),对无法忍受的人来说,这是不能再装逼了;对能沉静下来的人来说,可能会被轰得内脏挪位。

54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光影构图一流,令人震撼、悲痛的实验电影,偶然为之,可也。关键是这还是导演28岁的处女作

58分钟前
  • 野野
  • 推荐

黑白的影像,静止的画面,缓慢的移动,低沉的诉说,一切只是为了让你凝视与反思。

1小时前
  • Clyde
  • 推荐

看到有人同样想到阿巴斯的「廿四帧」。诗意的长镜头调度,旋停旋走的静止摆拍,于绝望处一潭死水,于希望处漾起波澜——微风拂过花朵、裙摆、水面,跳脱静止,变成图画中最瞩目的元素,比较极端的动静对比构图。但文本诗意却略嫌流水帐,诗意与美感多于感情,令观众只能置身事外地审视。

1小时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1.被驱逐出自己故乡土地、家园和亲人的人,就好似稻草人一样有体无魂,移动的镜头扫视静默不动的人们,悲伤在其间弥漫;2.等待着一场横风,让相距甚远的两个地方下的思恋可以相遇。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回忆的长廊,来回,来来回回地走,瞧,哪里,哪里都是你,哪里,我把家留在了你那里,从此以后,所以从此以后,哪里也去不了。

1小时前
  • il
  • 推荐

1. 导演胆大,用这种拍摄方式,几乎静止的画面,来呈现历史,仿佛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去看那已经定格的过去。2. 59万,跟我国比起来,哎,论及统治、奴役术,我国乃宇宙第一。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