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

HD中字

主演:马丁·辛,史蒂芬·朗,杰夫·丹尼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葛底斯堡 剧照 NO.1葛底斯堡 剧照 NO.2葛底斯堡 剧照 NO.3葛底斯堡 剧照 NO.4葛底斯堡 剧照 NO.5葛底斯堡 剧照 NO.6葛底斯堡 剧照 NO.13葛底斯堡 剧照 NO.14葛底斯堡 剧照 NO.15葛底斯堡 剧照 NO.16葛底斯堡 剧照 NO.17葛底斯堡 剧照 NO.18葛底斯堡 剧照 NO.19葛底斯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战争的真实

典型的美国主旋律史诗片,除了4个多小时有点过长,从场景到武器到战术都很符合历史真实。可能你会觉得战争场面非常搞笑,但这是受武器条件制约下的真实战术的再现。李将军可能在整个内战中只犯了这一个错误,可却是致命的。中国的电影应该好好借鉴人家的拍法,同样是主旋律片,不能仅仅是统帅部的真实,更应该有敌人的真实以及士兵的真实。

 2 ) 南北之殇

通片不断地,通过人物交流,向观众表达南北战争时期人们的战争观,这是一场无奈的战争,没有意识形态,没有正义或邪恶之分,双方都是英雄和爱国者。
解放黑奴,在当下的价值判断中普遍认为是无可辩驳之正义,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并非这么简单。当然,从道德上,南方自知有愧,但奴隶制并非这一代人发明出来的,而是千百年来的传,凭什么让他们这一代人来承担变革之痛,这是种情绪。
另外,美国是因欧洲白人追求自由而产生的,自由已经融入在美国人的血液中,北方对黑奴问题的干涉,在南方人看来是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和财产,他们打的不为了黑奴,而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

 3 ) 谁是赢家真的很重要吗

连续观看了4部反映美国国内战争的影片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光荣战役》《冷山》观感

想走捷径,用较短时间了解美国南北战争历史,便找出《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三部曲之前两部(最后一部《终极决战》还没拍摄完成)、《光荣战役》《冷山》共4部总时长达13个小时的好莱坞电影观看,前两部主要通过宏大场面和高级将领群体形象表现历史和战争,后两部则主要通过中下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塑造来表现历史和战争。长篇巨制有点考验体力和耐心,还好终于看完。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以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这是除独立战争,在美国本土发生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战争。在信仰着同一个上帝的同一片土地上,因效力于不同军队,亲人朋友挥戈相向,手足相残。所谓解放黑奴政治上的正确,掩盖不了人性的的悲剧,更无法弥补留给所有人的创伤。美国内战片在反映战争和历史时候,更多的是反思:

第一,生命就是生命,不分他是哪里的人,不分他的信仰有什么不同,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和珍重。虽然可以不认同南方人的价值观,但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不是妖魔鬼怪,当残酷战争让一个个一群群活生生的人倒下的时候,就不能用他们被“消灭”了而忽视“死亡”的真相。北军和南军100多万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美国会有200多万人以上的人们流泪。真正的赢家是对政治家而言,就普通百姓而言,谁是赢家真的很重要吗》

第二、捍卫独立与自由,誓死保卫家园与解放黑奴的正义都是值得尊敬和赞颂的。南方人主张联邦制国家,他们不接受北方联邦制国家的主张,不愿接受北方的统治,排除保留黑奴制度,他们为追求实现自己独立意志而战,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仅仅就这个层面上的意义而言,与北方崇高使命的解放者又有多大区别?这类电影的成就远远就超越了传统成王败寇的歌颂的局限。

 4 ) 中西方战争片差异

同样是战场,不,同样是战争片,但中国和美国两国的体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是真实的战争现场差异还是电影表现形式差异?
1、军装,美国将军都是穿着的军装,一排排整齐的纽扣;而中国将领服装很随意啦。
2、乐队,第一次在战场上看到乐队,有人打鼓、有人吹喇叭,还有人拉小提琴,而且还是乐队!虽然知道有一定的命令作用。但是伴着军号的节奏出发的军队,总给人莫名的喜感,感觉严肃的战场似乎变成喜庆的阅军现场了。印象当中中国除了吹喇叭、打鼓,而且只是个人。
3、信仰差异,美国人无论是出发前还是战争时,都不忘喊着:“上帝与你同在”“上帝会保佑你的”“上帝在看着”之类的语言;中国似乎没有
4、个人思想斗争的体现,这部影片有很多谈话或个人独白,或探讨战争的原因?(分别两方借助谈话阐述战争原因;或将领说服;或新兵参军原因)或纠结战争的继续?(战争前的纠结;重要领地前的犹豫。)或与友为敌的无奈?(得知第二天对手是自己好友的震惊;)中国影片塑造个人形象比较单一,人物不是好就是坏;打战原因也是单一。
5、人物比较立体,军人、士兵都显露了害怕犹豫,想要逃避的心理,并不像是中国单一一句“冲啊!”就一堆人不怕死的就冲出去了。

 5 ) 《葛底斯堡战役》

最近两天我的苹果电脑坏了,只好送修。原先电影都是在电脑的27寸屏幕上看的,没了电脑也就看不成电影了,当然也就没有观后感了。郁闷之中,突然灵机一动,把我的外置硬盘接在电视的机顶盒上,果然很灵光啊,上面的电影基本上都能看,只是没有什么新电影。除了看了十几集的《西部世界》电视剧外,只看了一部1993年拍的《葛底斯堡战役》。

这部电影全长四个半小时。讲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场转折性的战役。说到南北战争,原因很复杂。起源是南方的独立运动及北方的反分离主义。人们广泛认知的废奴运动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并非是它的根本原因,至多也就是推动战争发展的一个动力。其它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诸多原因。战争之后,人们进行了普遍的反思。时至今日,这场战争的孰是孰非的问题仍然没有停止争论。所以,和其它战争的动因不同,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独裁与反独裁、压迫与反压迫那样明显的是非界线。看这电影不能预设立场,战争的双方,都是些有理想有信仰的人。

影片集中了展现了战役中的三个典型事件。通过这些事件使我们对战役一窥全豹。

一是南军的决策过程。李将军的失败在于两个失误,首先是轻敌,一直以来他率领的大军无往不胜,打的北军灰头土脸。而葛底斯堡战役的第一天,南军又获小胜。更使得他晕了头。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其次是敌情不明,他派爱将斯图尔特率骑兵去侦察敌情,结果这位老兄在战役开始后两天竟然就不在战区!影片描述了李将军对归来的斯图尔特大发雷霆的情景,但显然为时已晚了。平心而论,李将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曾经担任过西点军校的校长。在北军和南军中,他的桃李满天下。战术老到,思维缜密。所带的部队,士气也十分旺盛。可无奈的是,这次上帝是站在北面的。当李将军知道败局已定回天无力时,他对部下和所有的士兵说:“这都是我的错!”不知道在战场上,还有哪个指挥官能够有这样的魄力和担当?

二是北军缅因第二十团的小圆顶防御战。小圆顶是整个北军防线的制高点,是整个阵地的关键。如果说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那么小圆顶战斗的胜利就是葛底斯堡战役的转折点。守卫小圆顶的是缅因第二十团,团长是学者出身的张伯伦。虽非军事科班出身,却有着为自由而战的坚定信念,并感染着所有人。他当时手头的兵力只有385人。在南军的猛烈攻击下,防线几乎崩溃了,结果硬是撑了下来。整个团几乎几乎全部伤亡,只有不到80人安然无恙。当南军又一次出现冲锋的征兆时,张伯伦上校意识到这次是不可能守住的了。这时张伯伦要求手下所有的士兵全部上上刺刀,所有人站成一排,并率领所有健全的部队冲下了山头。结果这样出其不意的正面进攻使不知山上情况的南军一下子不知所措,退了下去。于是在这充满戏剧性的冲锋中,防线的最南端安全了。

三是著名的皮克特冲锋。战役的最后一天,南军集中了所有火炮,对北军的墓园岭阵地实施了近两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硝烟未尽,南军15000人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的小碎步发动攻击。所有的师团指挥官一手拿指挥刀,一手握左轮手枪,身先士卒,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战役结束时,这些指挥官非死即伤。而对面的北军戒备森严,拼死抵抗,在墓园岭前1000公尺的开阔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南军方面,李将军和其他的高层指挥官明知道不论是赢是输,这些冒死冲锋的士兵们都不可能回来了,仍然咬着牙命令他们前进。战争的残酷可见一斑。

整个战役,南军伤亡28000人,北军伤亡23000人。应了那句“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话。而战争的胜负其实不是用伤亡数字可以体现的。而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战略目标。自这次战役之后,南军元气大伤,失去了战争主动权,已成了强弩之末。

影片对150多年的那场战役进行了真实的再现。让观众了解到那时的战争是怎么打的。先看武器。士兵手里用的基本上是M1855式燧发前装滑膛枪,咱们叫火统枪。射速慢,精度差。如影片中所见,打一枪,赶紧装药,再拿统子使劲统,再击发。让看电影的观众无比着急。命中率基本上是瞄准脑袋打屁股。要有效的杀伤对方,只有增加射击密度和瞄准时间。所以就有了排枪步兵团方阵。在火炮方面,通常使用M1857型的前膛野战火炮,也即所谓的“拿破仑炮”。射程1400米。按理说,这种火炮的炮弹重5公斤,威力是不小的。但前提是打得准才能产生威力。由于是滑膛炮,精度很差。观测和通信设备也很初级。基本上靠嘴和耳朵。南军在实施皮克特冲锋前,进行了两小时的炮火准备,而对北军的战力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相比较一下,我本人曾经参加过的79年对广西方面的作战,参加的火炮中,射程通常都在10公里以上。炮火准备45分钟,敌军战力损伤40%。

再看排兵布阵。电影中无论是进攻方或防御方,都采取密集队形,人挨着人,军官喊着口令齐步走。进攻出发阵地到对方防御前沿也就二三百米。完全是对方的活靶子,实际上,采取这种队形也是无奈,前面说过排枪射击,而那时火力密度和人员密度是一致的。而通信手段主要靠指挥员吼,太散了就听不见了。火炮由于射程近,阵地只能安排在步兵后方几十米的地方。步兵指挥员一回头就可以告诉炮兵打哪儿。美国南北战争共死亡68万人,超过了美军之后所有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正是这些血的经验,才产生了后来的前后三角的散兵进攻队形。

这类战争史诗片曾经看过一些。相类似的有前苏联的《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日本的《日本海大海战》,中国的《三大战役》等等。与后者相比,《葛底斯堡战役》在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更周到一些。虽然很少那种宏伟的大场面,却也反映出当时战场的真实景况。在细节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作战方式、鲜艳的军服、宿营的帐篷,双方血和肉的厮杀。充分展现了150年前那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本人评分:7.5。

 6 ) 当你的家乡反抗祖国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场战争,独立战争诞生了美国,而南北战争则奠定了美国成为超级强权的基础。《盖茨堡之战》就是反映南北战争的,也是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比较全面的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受官方历史书教育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带来的震撼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勇敢的心》被我们奉为经典,那一声freedom让不少人潸然泪下,但是对比这部片,勇敢的心就是一部娘娘腔的史诗。用网友的话,好莱坞要是想感动人,那么绝不仅仅是勇敢的心那种程度。
  
    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有四个多小时,完整看下来也是一项考验体力的事情,很多观众还没等到高潮就已经精疲力尽了,所以这也影响了它的传播。
    《盖茨堡之战》主要描写了盖茨堡战役,北军的波多马克军团在这次战役中击败了伟大的lee将军率领的北弗吉尼亚军团,使得南军元气大伤,lee将军再也没有能力北上。影片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lee将军,他的祖先是英国的贵族,而他则是华盛顿家族的族长,而华盛顿家族就生活在弗吉尼亚,讽刺的是,正是在弗吉尼亚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对于弗吉尼亚人来说,这是第二场独立战争。而我们的课本基于某些目的把这场战争解释为解放黑奴的统一战争,其实这场战争的开始和黑奴压根没什么关系,解放黑奴不过是打击南方经济的策略而已。而北军在进攻的南方的时候,对南方就像是对待敌对国一样,烧杀抢掠一样不落。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chamberlain上校,他是大学教授,为了生而平等的价值观念,他走上了战场,并在这场战役中以一个步兵团阻挡了三个步兵团的进攻,子弹打光后还发起了刺刀冲锋。即使战损达到了80%以上,他的阵地也没有丢。《盖》对北军着墨并不算多,影片描写的北方将军们也远没有南方将军们那般魅力十足,chamberlain上校算是北军唯一的亮点
    影片的高潮是最后的皮克特冲锋,1.5万人要穿过1200米的空地,面对是北军的200多门大炮和数千只步枪,最可怕的是北军还占据着高地,使得他们的武器的射程和精度增加,而且他们还有一道石墙作为掩体。无疑这次冲锋简直就是自杀,但是这些士兵还是挺着胸膛前进,并最终突破了那道石墙,最远的一个冲到了石墙后90多米,并长眠在那里。但是最后南军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被反扑的北军夺回了阵地。如果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士兵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冲锋,他们的勇气来自于家庭,来自于自己出生、成长以及坠入爱河的家乡,为了不让家乡饱受战火,为了使后代能生活在自由的空气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其中有人的祖先曾对英国国王说过,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我想这句话也是很多南军士兵的心声,也最反映那些清教徒们搭乘五月花号到达这片自由土地的精神。
    很幸运的美国对于内战的反思很深刻,各种思想都可以出现,所以美国才能成为美国,才能在文化上如此的强势。而我们则很不幸的打着五千年文明的口号到处宣传文化却没人鸟我们,因为我们除了老祖宗那点事之外对世界的文化又有什么贡献呢。

    《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开始思考独立问题。我们一直以为统一是个无需证明的真理,以至于网络愤青甚至扬言要用核武器统一台湾,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统一呢?我想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而且确实也非常的有道理,也是最符合我国的利益。但是难道寻求独立错了吗?比方说你加入一个俱乐部,当你不想继续参加时,你是否有权利退出?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如同《洞穴奇案》虚构的那个案子,一群人被困在一个洞穴里,快要饿死时,一个人提议抓阄,抽到的人就要被吃掉,结果抽到自己,这时他反对被吃,但是还是被吃掉了,那么吃他的人是否应该受处罚?如果不吃那个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死,吃了则触犯了刑法。这样的问题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人的人利益不同当然立场不同,并没有对错,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答案本身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而这自由才是真正值得用生命去捍卫的,才是美国南北战争最宝贵的遗产。

 短评

美国内战主旋律片,太长了 ,制作还算精良吧!

4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9分。4个半小时。史诗作品,豪迈配乐,气势细节都很棒。片中不乏哲理性台词,或激动人心或耐人寻味。这场战争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信念,参战的军兵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和贫民。博弈双方又不乏兄弟好友,这就是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无法忽视的胡子,片中的胡子真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

8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270min的加长版,比起《众神与将军》里的几次战役,对葛底士堡的战役背景熟悉得多,不知不觉间竟然完整看下来了。 也许是美国史上动用志愿群众演员最多的一部电影,虽然组织调度起来困难,场面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可这排队枪毙的效果还是CG来得有质感的多。史实还原高,可惜对北军高层的描写太少,8分。

10分钟前
  • 子安
  • 力荐

空有史诗的野心,却无史诗的气场——但至少展示了什么是有礼节的战争,南北破裂但永恒的兄弟情谊让人动容

12分钟前
  • 安魂
  • 推荐

4个半小时再次突破单部影片观看时长记录。总体故事性稍偏弱,有点纪录的风格,能做到公正客观从双方各自视角来描绘人物还是非常难得的。南北战争中共有75万士兵死亡,远超二战中美军阵亡人数,许多前晚还一起喝酒的好兄弟,转眼就成了敌对阵营在战场相见。影片对于战争双方都给予了同样的描绘和尊重,这也是美国人对于这场内战的态度,战后南军的罗伯特李将军也依然受到优待和尊崇。至少在对待内战的态度上,美国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16分钟前
  • 传说北美狗鱼
  • 推荐

2004/1,New Haven,下载

19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四个多小时.我略掉中间一半的时间.或许导演要述个完整的.就电影来说就算是史诗也不要那么久.

20分钟前
  • 古鼓北宸-🌧️
  • 推荐

剧情上紧接着《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南方联盟军和北方联邦军的大会战,罗伯特·李太有范

23分钟前
  • 悲哀的亡灵
  • 力荐

比起《众神与将军》一口气讲五场战役而言,这部只讲一场战役,对于战略战术目讲述更为详细。战争的愚蠢以及挥枪向故友同胞的无奈展现的也更深刻。遭遇战,小园顶战役,皮克特冲锋三场战役拍摄的非常细致壮观。那个时代火器不发达只能靠命堆胜利也挺残酷的,但那个时候好歹可以拉司令一起感受命运无常,现在就只能自己当炮灰了。被过分寄托期待并且确实有改变别人命运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幸福的事,选择很多,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能承担失败的打击并重新奋起真的很难,这也是李将军即便是败军之将也被尊崇的原因之一吧。现在恐怕也不能拍对畜奴的南军有客观同情的片子了,真不希望以后美国讲南北战争也只说是为了解放黑奴,那样太悲哀了。之前太忙断续花了几天才看完,其实应该是泡茶吃点心,静静的抽几个小时认真看的,希望未来有这个机会重温。

26分钟前
  • 豆友189957096
  • 力荐

罗伯特·李,率领“叛军”反抗联邦的败军之将——"perhaps the most beloved general in American history"

31分钟前
  • 弗雷泽
  • 推荐

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荣耀与关怀,还有那种最真实的无人掌控全局的战争不确定性都拍出来了,关于内战缘起表达得也很平衡,可以说很客观,州权利与联邦权利的对抗这场战争过后也没能取得平衡,但我们不能抹杀历史。这场战役是内战的转折,但它没有提供一个非黑即白的历史观,反观当下美国抗议的过火行为,只能感叹某种倒退。

34分钟前
  • i小筑
  • 力荐

这部片的名气很大呢,怎么会看的人这么少。个人看的版本是148分钟,和公映版比几乎是剪掉了一半的剧情。有点地方叙述模糊不清,分辨南北军都不太容易

35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电影很长,花了几个晚上才看完,不过还是值得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描写南军和北军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颇。

37分钟前
  • 天兵
  • 推荐

看了一个多小时,才分清楚大胡子们;原来冲锋号和熄灯号都是美国人弄出来的;Lee感觉很业余,Longstreeet很牛逼。

38分钟前
  • BURN·E
  • 推荐

美国人用一次“关税战争”完成了殖民地独立建国(法兰西两肋插刀力扛英国间接导致王朝覆灭),用另一次“关税战争”达成了国家统一并确立了“普世价值”的核心主旨,其实转化过来和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他们又多了个自由之精神和信仰之坚持(民有、民治、民享),体现在具体事物上可以参看“葛底斯堡阵亡将士公墓”,南北双方的阵亡将士获得了同等对待,幸存者在战后也未遭受大规模大清洗运动的迫害(对比超级大佬托洛茨基被暗杀,"红军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被枪决等)。影片的视角很客观,并未偏向于哪一方,比起天朝的量产钢铁侠横扫一切全无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要客观许多。在“爱憎分明”的“仇恨教育”的引导和灌输之下,许多人连自由(自主)思想的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才是真·悲催。

39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荐

表演场面都是史诗级的。 影片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反正坏的一面,完全看不到... 美国人也是很会掩饰啊... 算你牛

40分钟前
  • bugz
  • 力荐

节奏很好,虽长达4个多小时,但不觉无聊,并不避讳战争的血腥残酷,也不吝于表现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视角并不只偏于北方,事实上对邦联的正面描绘更多,当你看到众人激动地向李将军欢呼握手和请战,很难不为此动容。甚至我觉得拍得更好的是文戏,从士兵到将军,无不体现出南军的家园归属感(强调为弗吉尼亚而战,反感外部势力左右弗吉尼亚),也体现出北军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我觉得太过理想化,电影中对军官与士兵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理想化,南北都如此,南军尤甚,我觉得开头那段逃兵体现出的隔阂可能更符合当时战场实际),而这种观念的巨大鸿沟甚至影响到了今天。虽然电影中每每感慨同室操戈,但不同理念又紧密联系的人,不是最为彼此恨之入骨了么。

45分钟前
  • 雪莱
  • 力荐

7.0 【271min】看了一个月。更多以南军视角描绘战争,以歌颂的方式刻画南军将士或许是属于南北战争的主旋律,渲染战役重头戏皮克特冲锋这一悲壮的大失败调动观众的悲悯之情,在这场看起来只要最高指挥官不一意孤行就能避免的集体自杀之前甚至不忍心看下去,但是真到战争场景,场面却并非很有感染力,或许是十九世纪的作战方式辜负了电影,然而突然想到苏联《战争与和平》,又觉得还是水平不行。而文戏则是以一种后知的视角回望,甚至台词都明显如后来人所写的而非当时人口中应说的,最过分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起你感情波澜的配乐,规模甚至不逊于战役本身,太让人厌烦了。

47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51分钟前
  • 看我的手势
  • 力荐

线列战术时代的最后一场大型排队枪毙,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生活方式的自由,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黑人的自由。

52分钟前
  • 曼特宁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