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长眠

HD中字

主演:哈维尔·巴登,洛拉·杜埃尼亚斯,阿尔维托·阿玛里利亚,贝伦·鲁埃达,玛贝尔·里维拉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200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深海长眠 剧照 NO.1深海长眠 剧照 NO.2深海长眠 剧照 NO.3深海长眠 剧照 NO.4深海长眠 剧照 NO.5深海长眠 剧照 NO.6深海长眠 剧照 NO.13深海长眠 剧照 NO.14深海长眠 剧照 NO.15深海长眠 剧照 NO.16深海长眠 剧照 NO.17深海长眠 剧照 NO.18深海长眠 剧照 NO.19深海长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深海长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雷蒙(贾维尔•巴尔登 Javier Bardem 饰)在一次跳海运动中出了意外,全身瘫痪。原本英俊壮健的他要在煎熬中度过余生。他忍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中过活了26年,已经无法领会到活着的意义。他一再申请安乐死,却无法获准。他请来律师朱莉娅(贝兰•鲁达 Belén Rueda 饰),这个女人在与雷蒙的相处中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她不幸也身患绝症,二人更加惺惺相惜。朱莉娅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有一个少妇知道了雷蒙的经历,力劝他不要放弃生命,并深深爱上这个不幸的人。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把雷蒙从瘫痪的煎熬中重生过来。然而他还等着朱莉娅一起告别这个世界。首席女部长路的远方多大事啊印度女孩大上海2012加菲猫国语绿箭侠第七季恶意一起用餐吧2错爱成真战栗黑洞光影造梦师2斗魂卫之玄月奇缘 第四季逆战2012悠长假期道士出山3:外星古墓(上)亚特兰蒂斯2019新人皮灯笼(粤语)地下少先队温暖的,甜蜜的战胜自我赤狐书生 独家幕后寻她绝世帝君海妖的呼唤:火之岛生存战东游传但是还有书籍我的野蛮女友2017千金归来马甲掉一地废柴联盟无耻之徒(美版) 第五季孪生陌生人糖豆八部魔胎1983与40岁女,90天内结婚歌行灯1943路边新事新:离婚后,我被前夫舅舅宠坏了少年师爷之智慧快乐侠江湖告急国语版联合舰队她与他1963坡道上的家黑执事:豪华客船篇Trace~科搜研的男人德云社纲丝节相声大会2014

 长篇影评

 1 ) 用让他去死的方式爱他

一个人无法自杀的人成功自杀了,帮助他的人不是憎恨他,而是因为爱。有许多讨论死亡的影片,但这一部是最直接、最透彻、虽有建设性的之一,简直就是一片论死亡的论文。因为片中对白与玄思太多,主人公雷蒙又是一个只能躺在床上的高度瘫痪病人,所以显得不够动作和火爆,但是影片照样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自杀,在各种层面都是不被允许和鼓励的,通常自杀的人都被认为是脑子有毛病的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的死是耻辱的。《深海长眠》无疑是自杀颂,非常完美地说明了“人活着是权利,而不是义务”这样一个几乎不被讨论的问题。
雷蒙不是不热爱生活,也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缠绵病榻28年的他认为,“像我这样活着,是一种耻辱”,他希望肯以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不可以,那么就要有尊严地死去。他需要有人帮助他去死,但是无法找到,没有人会做。如果爱雷蒙,就让他死去,这样的悖论使影片挑战着伦理和道德,当然,在法律上不被允许。
影片有一节,当时胡丽雅因为突然生病跌倒在地,而已经爱上他的雷蒙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不能动弹半步,他绝望地呼喊着胡丽雅的名字,这时,影片给了他的眼睛一个特写,那是一团火渐字熄灭。雷蒙是一位诗人,他不能忍受自己只是索取却从不付出,而且注定永远是这样。他每活一天,都在欠自己所爱的亲人的债务,尽管他们从未这样说过,这确实是一种煎熬。
影片虽然讨论死亡,却非常阳光,雷蒙迷人的微笑和风趣调侃驱散了主题中的阴郁。
死亡,如雷蒙所说,就像在水里游泳。当然,这是他的想象。不过,既然谁也没有见过死亡,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想象得那么恐怖呢。
据说这是根据一宗安乐死案件改编的。如果需要表决的话,我是赞成安乐死的。

 2 ) 朱丽叶为什么爽约?

全身瘫痪后,雷蒙用了26年来思考,要不要安乐死。最后他选择了,要自己决定生命的终点。
他的律师朱丽叶积极努力,申请安乐死,却始终无法获得法律许可。在与雷蒙的相处中,她爱上这个坚强的人,也慢慢认同了他的观点,于是承诺帮雷蒙出版诗集后,就和他一同赴死。
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朱丽叶也身患绝症,最后没有赴约。雷蒙在女粉丝的帮助下,独自远走、长眠不醒……

本来绝症应该让俩人更加惺惺相惜,但是朱丽叶为什么会爽约呢?
刚看这部电影时,以为是她胆怯了,被她的丈夫和家庭说服了。
可是最后她接到雷蒙的遗书时,已经不记得他是谁了——是不是说,她没有赴约,是因为她当时已经开始患上健忘症?
我宁愿朱丽叶是因为发病,以致当时根本无法行动,甚至遗忘了和爱人的承诺。
每个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同,我们不能强求一致。所以观众会痛惜生命的逝去,会怜悯被禁锢的生命,甚至能理解选择安乐死的无奈和执着。
法律是不是也能更有点同情心?

在这部片子里有不少欧洲电影的优点:演员的表演知性、从容、不温不火,情节的编织完整可信、细节饱满,摄影大量采用自然光,亲切平实。比如朱丽叶在拿到书的时候,看到切书机有条不紊而冷冰冰地运转,眼神由欣喜到凝重的转变。还有她在没人的时候把玩起一小盒氰化物,阳光从背面洒进来,镶起一道金边,好象是作为另一个角色在默默地注视这暗暗惊心的一幕……这就是欧洲电影的魅力吧:叙事之人也是有情之人,导演不是故作玄虚,而是保持对观众的尊重,以旁观者的姿态,饱含深情地把他感受到的一切记录下来。

本片还有几个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年轻时的雷蒙和年老的非常像,是同一演员还是选角的原因呢?当时,年轻的雷蒙可是神采飞扬。而年老雷蒙连身体都萎缩了,这个是特技还是演员本身?
女配角单身母亲演得不错。从一相情愿地来帮忙,到逐渐爱上雷蒙,最终毅然放弃自己成见成全爱人,表演不夸张,感觉真实。那样一个各方面都不起眼的女人,爱上高位截瘫的男子,如果以这个为主线,故事就俗了;但作为副线、伏笔,却很好地串联起整部电影。此外,她既是工厂女工,又兼职播音员,这在中国难以想象。
当最后终于有机会亲吻爱人时,罗萨却选择只吻他的额头,这是意味什么?我以为是她终于同意了爱不止是占有,更是放手给他自由(尽管不一定真心理解雷蒙)。

优雅的朱丽叶越老越美丽。不知道演员是哪国人,但是我固执地认为是法国人。象凯瑟琳·德纳芙,时光在她们脸上总是比较柔情,岁月让她们衰老,反而增添了她们永恒的魅力。

那个怀孕生子的女人马诺拉自称是经纪人,但是电影介绍说是妹妹。似乎妹妹要合理些,她哭了好几次。
年轻的侄子,帅气逼人,可惜演技生硬~

雷蒙在白天忍着痛苦,表现得平静,半夜却嘶咬着床单哭喊。现实的残酷让人心酸。  
雷蒙说:他微笑是因为意识到他必须要麻烦别人。这话真是真实得可怕!所以电影里凡是他微笑的时候,我都不能认为他是真的喜悦,除了他飞翔在大地和大海上……

 3 ) 对于生命和爱,拿得起亦放得开

“当我发现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而活下去的时候,我就学会开始面带微笑。”这是一心向死的雷蒙对于个人脸上的微笑语言的诠释,让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所幸,这口气并没有憋屈太久……

诚然,生命中有众多我们称之为“有意义”的东西,但这些“意义”往往是建立在大众认可的基础上,个人的、主观的、背离“大多数”的部分往往是被忽视甚至是孤立的。然而,撇开人的社会性,我们终究是独立的存在。对他人的认同,总是伴随着多多少少的妥协,而妥协这个行为,又建立在对部分自我的放弃上。自我的缺失,势必反过来质疑人的独立性。

我们试着从个人利益去看待死亡。如果生命中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部分缺失了,我们做出放弃生命这个“大多数”看来怯懦且愚蠢的决定,算不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勇敢?无论算不算,我们还是应该拥有做出这种选择的权利。而这样的权利,究竟是属于约定俗成、道德、宗教或者法律其中的哪一个层面呢?将会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对于它的认可。

雷蒙对于死亡的坚持,并不是我们习惯性理解的厌世的表现,更不是自暴自弃,从他的眼神、文字、臆想和关于各种装置的设计细节,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深沉如海的热爱。曾经拥有的,那么理所当然的健康,由于一次意外而彻底远去,他们无法接受,硬生生地被世间的万般美好所抛弃的疏离感。比起“需要”,“被需要”才更加证明我们的存在,不是么?当生命中只剩下“需要”,请让我改用“死亡”来替代。死亡,是对活着最好的证明。

当我们连决定头顶上是否要出现那个滑稽的帽子的权利都失去;当我们在爱人发病跌落时只能背着身子焦急而绝望地呼喝;当结束生命都需要依靠别人才能达成……从来都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爱,因为爱是共鸣,它会将我们从孤独里一巴掌拍醒,原来”这里“除了我,还有别人。直到,胡里娅因为绝症而引发失忆,她偏离了原本商定的爱的路途,终于,连爱都轰然倒塌,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样子……

直到,雷蒙可以成功地死去了,他终于可以跃出那个窗口,飞过田野、道路,飞过山头跃入海里。

我深吸的那口气,早就不知不觉中就呼了出去。

********************************

P.S. 对于一些失去生存能力、谈不上生活质量的人群,我们能做的,不是残忍地宣扬什么“身残志坚”,而应该更为实际,提供给他们可自愿选择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至少让他们在生存不成问题之后,能拥有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家人和朋友去相处。

 4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虽然这部影片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每次点击继续播放,总是很快地被带入到影片当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情感之中,无法自拔。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这部片子很闷,但于我而言,这种所谓的闷只不过是没有华丽的外壳罢了,可人物的内心戏和情感流动却可称得上波澜壮阔。就像无风时的大海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再加上主演和几个配角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演技,可以让观者毫无违和感地代入其中,甚至跟随主角的视角,体验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除去情感上的白描表现,影片中还自然而然地设置了几对矛盾,不着痕迹却又随处可见。首先是宗教信仰和意志自由的矛盾。这其实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从古至今,每一个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它。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实这个问题的倾向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宗教信仰是个人的自由,但为了宗教信仰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宗教的俘虏,这是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大概会一致反对的。男主和牧师之间的对话十分精彩,而这对矛盾在其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读读茨威格的《良知对抗暴力》,可能会对这个命题有更直观的认识。另外便是体制需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对于现代人,尤其是身处天朝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集体由个人组成,当集体的安全与个人的自由发生矛盾,该如何取舍?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当然,主角的设定使这个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加特殊化,但这样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个人的三观,更决定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后便是生与死的矛盾。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从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发问起始,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但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典,正因为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要面临它。对于一个意欲自杀的人来说,基督教是将其列为不容宽恕的罪行的,但抛开宗教来谈,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尊重的同时保留劝解的权利。毕竟生活本身是流动的,人的心绪也是不断变化的,一时想不开的事在将来回看可能付之一笑,今天过不了的坎在未来可能不值一提,生命毕竟是充满可能性的。但主角的设定将这对矛盾推向了极端,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面的死去能否成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优选择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这样的选择应当被人所尊重。正像主角所说的,他的选择并不代表任何与他有着相同情况的人,只代表他自己,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自己的生命理应由自己定义。再一个便是爱与被爱的矛盾,这一点可从两种异性之间的完全不同的情愫,亲人朋友与主角之间的情感互动,主角和精神伴侣的双向奔赴以及最后天真女人帮助主角实施计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不必赘述。

除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流动,影片的运镜和意象化表达也极其出色。两次长镜头从窗外出发,穿过田野、草地,直达海边,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了一次由必然到自由的奇妙旅程。主角服药前的对白以及服药后的表情变化,以及几次坠入海中的镜头,都使得片子具有不能言说之意,大大增加了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深度。下一次,一定要完整的观看一次,我想,如果以后我的小孩爱看电影的话,我也会和她(他)再看一次。好的电影,不同时期看必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5 ) 用多大的勇气生?用多大的勇气死?

关于死亡,被提问最多的莫过这样的问题,如果生命还剩下N天,你会怎样度过这最后的时间。

很多的人会选择提前将未来的生命进行精华的浓缩,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精彩作为生命的完结;我的答案是,如果预知生命的完结点,我宁可选择在即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我无法想象一个已经知道死期的人该如何看自己一步一步迈进死亡。

所以我可以想象雷蒙为迎接自己的死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抗争。因为死亡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生存的价值。

生是希望,死是绝望,这是一个正常人关于生与死的逻辑。但是对于一个高度瘫痪28年,一只脚已经触摸到死亡,仅仅依靠呼吸与大脑来维持生命的人来说,生与死的界限完全进行了360度的颠覆。“生”是一幕别人舞台的作秀,“死”是一场自我尊严的回归;“生”是别人的负担,“死”是自我的解脱;“生”是捆缚,“死”是自由。当所有关于“生存”的乐趣都敌不过“死亡”的价值,对着这样的生命,正常的人又如何能依据自我的价值观来进行衡量与评判?所以他们大抵只能说,既然有死的勇气,为什么没有活下去的决心?

《深海长眠》是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入围的还有张导的《十面埋伏》。在星光大道上张导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都败在西班牙导演手下,这次也很难讲。”大奖尘埃落定后,国内媒体纷纷使用“惜败”的字眼。

现在看来,置两部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电影于同一起跑线上本就滑稽,“惜败”一词用的更是嘲讽。在这样一部直指生命与尊严的影片面前,《十》宛若是出自幼稚园的涂鸦。

这实在是一部上乘的佳作,所有的人物设计都附带着“生”的不同寓意,新生命的诞生是“生”,生活状态的转变是“生”,了结毫无尊严的生命是“生”;所有看似不经意的台词都是落地有声的人生哲理,“扼杀生命的自由还能叫自由吗?扼杀自由的生命还能叫生命吗?”;所有的微笑背后都沾染着无尽的枯涩;越是充满生机的生活场景,越是让人感到一种无助的绝望。

当躺在床上的雷蒙幻想着自己如小鸟般地跃出窗户,掠过平原与山脊,行人与车辆,站在树林的高处俯视那片那片给予他生命的价值又转瞬夺走的大海,直至一头扎下,坐在黑暗中的我们,能做的只剩下伴随他一起飞,呼吸泥土的芬芳,感受清风的佛面,飞过他曾经辉煌生命,却转瞬陷入连绵不绝的深渊。

生命之前,死亡之后,未知的世界,一如深海。


附: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指让患者无痛苦的去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
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国建立了安乐死教育学会。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安乐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举行了“国际安乐死的讨论会”,宣称要尊重人“有尊严的死去”的权利。
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立法的国家。其后两年,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的法案。2002年4月,比利时议会通过的安乐死法,成为世界上第二个以法律形式准许实行安乐死的国家。
据有关民意测验统计,进入90年代,美、法两国支持安乐死的比率分别为90%和85%。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
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

 6 ) 亲爱的死神,你好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不爱思考严肃的问题,和许多对凝重的东西有着天生狂热的人不一样,对于人生的各种认真不苟的态度,总是会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所以我向往着过上一种无忧无虑的,轻飘飘的生活,天天不思进去,闲逛逛,谈谈恋爱什么的,当然,不用结婚的那种。直到后来开始写东西,才渐渐的开始学会了面对一些东西,学会了点举重若轻的方式。

我并非就是要当米兰昆德拉,把轻啊重的问题再重新说一遍,而是想说明,我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会不喜欢《深海长眠》这样的一部电影,因为虽然我已经能够认真的去思考了,但死却依然是平时少想到的一个问题,逃避也罢,厌恶也好,总之是关于生和死的关系,在我这里亦然是沉重的。但是既然选择了看这部电影,就无可逃避这个问题。

这部片子比想象中要闷很多,因为总有一个人在那里很努力的寻死,所以无论雷蒙的笑容再怎样谦和,风再怎么温柔,海再怎么蓝,观众也不可能看得太轻松。在此之前,我看到过一篇影评,说到雷蒙最后选择了安乐死,却一直努力鼓励身边的人乐观的活下去,始终面带微笑。文章虽然不长,但通篇下来,却是寥寥几笔的把主人公刻画成了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很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常宣传的那一种,后来我就想,幸亏我看了这个电影,否则的话,我就会永远被这么扯淡的一篇文章给蒙蔽下去,许是写文章的人不知道一个一心向死的人为什么比那些死皮赖脸的想活下去的人还要微笑吧,于是就这样硬塞了个理由了事。要么就是说雷蒙是个失去了生活的勇气的人,人们想到了一种方法来帮助这些痛苦的人脱离苦海云云,这些文章虽然也不至于多么难看,但终究让我想起那句他人既地狱的话来。

他坚持要死坚持了三十年,这份执著足以折磨得他身边的人真的把他给弄死了。整个的过程都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他越想死,就越死不了,他的死成了社会问题,人们千方百计的让他活下去,很多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来帮助他,于是跑来和他谈活的意义,活的勇气以及活的责任,他总是静静的听着,然后微笑着说,请让我死。有时候他也会发脾气,但他拒绝他人对他的评价的抗议无济于事。于是所有人在一瞬间都成了哲学家,而雷蒙的存在的最大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哲学的问题,至于他干嘛非死不可,好像反倒是不重要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的。不然他的眼中就不会再有那么美的阳光,风姿绰约的女人,他的笔下也不可能再有那么美的诗句了。事实正好相反,只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才更明白健康的生命的价值。也许正因为他比所有的人更明白这些,他才会毅然决然的渴望着死神的拥抱吧。

自杀的念头并不是个少见的事物,必须坦率承认的是,它或多或少的曾经划过我们生命的天空,只是最后将之付诸实现的人,要少得多而已。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无法解决,或者我们只是单纯的厌倦了生活,或者是现实的桎梏让你感到难以呼吸的时候。人有时候是会想到不顾一切的去冲破这层层的束缚,去寻找一种解脱的。而这种解脱,是一种终极的自由,超越一切之上,且它的决定权一直属于我们,是谁都夺不走的属于你自己的权利,有了这种自由,你才会觉得无论怎样,你都至少有一种方式逃离,那么,现世的苦难与窒息,也才显得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没什么了不起的,顶多就是一死”遇到绝境的人这样对自己说着,会开始努力再作为生而挣扎,因为他看到了这结局,但是雷蒙却不能这样对自己说,他的绝境无休无止,他不得不保持着谦卑的微笑活下去。

加缪说,真正严峻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可否自杀。而实际上对于生者来说,你最后有没有去自杀,那是一个结果,它一旦实施,就已经不再重要,而重要的是,你知道你随时可以自杀,无论怎样,你知道你还有一个最后的选择在那里,人大不了是一死的,也正因了这个结果,像我这样的任性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勇敢的活下去,才有可能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来说,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和活的兴趣的人,不是生命本身,而恰恰是死亡。

而雷蒙却是没有这样的选择的可能的,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身体但凡还有一线希望能让他自由的选择生死,而不是依赖于别人,如果他知道他可以随时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他都有可能会选择生,而不是死。他微笑的时候,都是他坚定的认为自己可以最终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时候,而当夜幕来临,他感到自己被迫的这样无休止的等待下去的时候,才是他歇斯底里的时候。这样的人,如果你给他一次死的机会,他是一定会去死的,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来。他和那些随时可以选择生死的人不同。

向死而生的人,有时候身上总带着异常美丽的光芒,就好像雷蒙,我看着他的微笑,会想起三毛,三毛的一生都是博爱的,热情洋溢的,她给朋友写信,从来都不怕用上最热烈的词语,现在想来,许是因为在她的心中,早已经不在乎了世人的猜疑。因为她心里明白,她可以选择。很多年前,我曾经为她的离去而百思不解,除了伤心以外,甚至感觉自己是受了欺骗,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有了死亡,生,才可以如此尽情的灿烂。所以,每当我听到有人对雷蒙这样的人报以“有勇气死,就该有勇气活”之类的种种评价的时候,都只是心中淡淡,你以为你还有资格评价他怜悯他,但请记住,他做出的选择,是对你最大的藐视。

他站起身来,缓缓的走到走廊,然后开始跑向洒满阳光的窗,一跃而出,开始飞翔。天空很蓝,他飞过花园,飞过麦田,飞过小路,也飞过丘陵,丘陵的后面,是一片深深的海。

 短评

生和死的命题

5分钟前
  • 安那其主义
  • 推荐

“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失去自由的生命是否就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呢?这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而其实不切身体会谁也无法妄下定论。贾维尔巴登化妆得都要认不出啦,演得也真是好…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尊重死亡才能更好的尊重生命。贾维尔巴登很出色的演绎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生命的尊严。你会知道,西班牙不只有阿尔莫多瓦。

13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1.人的生存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义务?如果仅仅只是说是一种权利,是否太过于自私?毕竟人生于世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联结;2.当一个人活着却在无形成中造成了困住亲人和爱人的监牢,他是否还应该活着?3.只有处于相同境遇的两个人才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够彼此进入彼此的内容;4.真爱或许自私但也包容。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拖了很久断断续续的看的。恕我无法欣赏,还是不能忍受巴登那张长苦、隐忍而又蛋疼的脸。。。

1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那个纵身一跃、拥抱群山大海的长镜头,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但我一直醒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去除了生命的自由诚然不是自由,没有自由的生命也不是生命。生命是权利而不是义务。

25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正剧向的me before you.人物之间的交织日常却不乏诗意,贾维尔的表演如同一支悲伤的定海神针。我和安利这部电影的人聊起自尊与自由,有点难接的时候对方忽然说:所以爱情也拯救不了生活。嗯,好在大部分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值得被拯救。配乐其实是值得再加半颗星的,那些交响乐与风笛声

29分钟前
  • 紅豆生南京
  • 推荐

我在夢中飛翔,飛過那巍峨的山梁,飛過那葱鬱的林莽,飛過那浩瀚的海洋,直達迷幻著夢的天堂;但是,我醒來,癱臥在渾濁了千年的病床,無助和卑怯張牙舞爪地猖狂,憐憫肆無忌憚地在耳畔迴響。或許,讓我離開,這悲哀的世界上,已沒有留戀駐留的地方,畢竟,我嚮往那逍遙無羈的自由場,那裡,鮮花蕩漾。

32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为什么还要我如此艰难地活着。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那个主观视点的飞翔长镜头不错

38分钟前
  • 小老鼠
  • 还行

几次差点睡过去,而且很长时间内想到那个航拍的俯视长镜头就犯困。

42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一个人的深海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欢乐?为什么我会想死亡?

50分钟前
  • 400blows
  • 力荐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生命之痛楚在于没有自由,而没有自由的生命无异于死亡。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的权利。8.2

5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人应该有自杀的合法权利

1小时前
  • 思阳
  • 较差

主题沉重 过程沉闷

1小时前
  • 周鱼
  • 还行

生命是权利还是义务?很好的议题!

1小时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