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

HD国语

主演:米雪,金兴贤,林国雄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198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尘 剧照 NO.1风尘 剧照 NO.2风尘 剧照 NO.3风尘 剧照 NO.4风尘 剧照 NO.5风尘 剧照 NO.6风尘 剧照 NO.13风尘 剧照 NO.14风尘 剧照 NO.15风尘 剧照 NO.16风尘 剧照 NO.17风尘 剧照 NO.18风尘 剧照 NO.19风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念念不忘

很喜欢影片里的风景,好美好自然,旧式的砖房,长满青苔的楼梯,陈旧的路灯,几棵大树,树下围着大人孩子,孩子追来追去,有宝宝大哭,妈妈泼辣的骂人,男人们喝酒,聊工作,吹牛。老人有愚昧的样子,要守对祖先的诺言,阿远当兵放炮,确实是乡村的样子。

人物生活气息浓厚,阿公,妈妈,爸爸,都像是身边的人,神态语气太亲近。连那些底层的年轻人,痞子样的,读过书的,没有读过书的,还有印象深刻的当兵的指导员,自带符合身份的官家气质,问弟弟几岁了,这是你父亲?点头回应,脚上不时踏几步,太传神。以及阿远工作遇上的老板老板娘,性格不同,但都是认真生活的人。

阿云和阿远的爱情虽然是主线,阿云也很美,羞涩的模样令人心动,但是电影没有陷入爱情最大的恶俗格局里去。爱情失去了,生活还在继续,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引起的淡淡忧伤,最终,会在我们认真生活的过程里,漂成一朵云,一片海浪,一根烟。

 2 ) 恋恋风尘

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修复版的观感还是舒服许多,大师就是大师,现在看来有太多电影都借用了这部的故事外壳,却没有一部能超过,对懵懂般初恋的处理恰到好处。如此缓慢的叙事大概没有几个导演能做到让人不厌烦,除了几个长镜头,几乎没有炫技手法,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怀念起故乡来。王晶文和李康生太像了。

 3 ) 恋恋风尘

文/布宜诺斯

空故纳万境
       在中国台湾电影史上,1986年到来得波澜不惊,甚至显得有点惨淡。年初,美国电影输出协会持续施压,年中,执行了31年的外片配额制度宣布废除,山雨欲来,本土影人倍感生存压力。而在随后的1987年,一群新电影创作者和支持者联名发表“1987台湾电影宣言”,明确表达了对环境的忧虑——“台湾四年来发展出的‘另一种电影’的微薄生机,就在此刻显得奄奄一息了”,与此同时,香港也有人出版《新电影已死》,给曾经轰轰烈烈的梦想增添一抹愁容。其后学者也一向习惯将台湾新电影定位在1982-1986,[恋恋风尘]就是这样诞生在“新电影”的尾巴上。后来,焦雄屏将[恋恋风尘]与同年杨德昌的[恐怖分子]放在一起,认为其“代表了两种电影观的成熟与潜力。这样的电影,是文化上的大丰收,是电影界的荣耀”。1986年,就这样在时光中慢慢被沉淀和评定,正如曾被[恋恋风尘]打动过的人,也都贪恋逝去的时光。

       在决定着手开拍[恋恋风尘]之前,是侯孝贤举棋不定的十一个月,一方面,他的上一部作品[童年往事]备受国外各大奖项青睐,一方面,本土评论界对“新电影”的质疑已经甚嚣尘上,他的手头堆积着不下六部拍片计划,其中[悲情城市]已经进入选角阶段,却因和嘉禾公司未谈拢场地协调而被迫搁浅。幸好吴念真及时贡献出自己的初恋故事,让侯孝贤和朱天文带到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新导演,新电影”影展,征得詹宏志(台湾地区知名作家、出版人及电影人)拍板。于是,让侯孝贤起念拍摄[悲情城市]的《港都夜雨》也被先一步放在阿远为阿雄参军的饯别宴上。

       那时[恋恋风尘]还叫[恋恋风城],吴念真原名吴文钦,正因为对初恋念念不忘,遂将笔名改作“念真”,足见这个故事里灌注的情感多深多浓。而这一份炽热回忆遇上的却是自少女时便能用漠漠的目光洞察世事的朱天文,已经调和掉几分直白的情感,到了侯孝贤手里,更是用镜头化成一片云淡风轻。比如剧本中原有阿远心疼烫伤手却只涂了点酱油的阿云,气恼地替她买药,让阿云念上几次“怎么那么贵”;阿云在阿远服兵役前夕发呆泼洒了粥、又连夜为1096个信封贴上邮票……诸如这般担得起“渲染”二字的桥段,被侯孝贤统统舍去不要,所剩最多宣泄只是阿远想着弟弟信中阿云嫁人的事实,恸哭着锤了几下床板。让吴念真感叹“[恋恋]里很多事情是我自己的深通经验,但他给我出来的是那么清淡的电影,第一次看完我满头大汗,觉得好可惜!不过后来越看越耐看……”

       这份“耐看”放在侯孝贤口述诠释,是“从少男的情怀辐射出来的调子,纯净哀伤,文学的气味会很浓。是诗的。”朱天文早也论断,侯孝贤是个抒情诗人,而非说故事的人。秉承从沈从文处得来的“冷眼看生死”视角,其中又有“最大的宽容与深沉的悲伤”,[恋恋风尘]在甚至在拍摄中都在用摄影机最大限度地观察和捕捉生活,而非刻意排演什么。片中饰演阿公的李天禄老人(即[戏梦人生]所纪录的布袋戏大师)是首次拍戏,侯导既不让他背台词,也不去切分镜头,于是,他一场场浑然天成的“唠叨”,足以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暖意,成了影片最鲜活的部分。至于阿公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干伊三妹”,却是老人家不愿无故无礼问候别人母亲,自行发明的,吴念真解释道“因为李天禄觉得,一般人应该没有那么多妹妹吧”——骂人也要如此温柔敦厚,这边是侯孝贤电影所氤氲出来的境地了。

静故了群动
       朱天文曾说,侯孝贤电影“露出银幕上的永远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大部分是活在观者的人生阅历中。”也只有中国人能真正明白,那远山绿水,徐徐炊烟,晃动车厢穿过黑黝黝的山洞,暮色中随风扑闪的幕布,都意味着什么。东方独有的含蓄之美,在[恋恋风尘]中达到极致。除上文提及的隐去剧本所有阿远阿云二人浓情蜜意的桥段,只留下几个饱含情感的眼神,还有阿爸在儿子参军前为他点上一支烟,然后喝醉去和人搬石头比力气,却说不出半句动听的“祝福”;还有一家人搀扶着走过那归家的桥,镜头就那么远远地望着,把山和云都放在里面,寥寥无几的几个音符响起,《岁月的船》,荡在所有停留在哪儿的时光里。

       侯孝贤在访谈中提到,[恋恋风尘]是他拍片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的拍片方式完全改变了,虽然并不完全一样,但又回到了以前那种自然。在拍这部片时,我了解到技术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重点应该是要捕捉从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果不其然,他捕捉到的是天、地、人亘古存在的一种状态,所有伤痛和遗憾放在里面,都是最自然的一种发生,无须在意。

       关乎成长、爱情、城乡的话题,其实[恋恋风尘]全部延续了侯孝贤前三部作品在讨论的东西,依旧是细细远远的旁观镜头,依旧有连接着小村和城市的铁路,安静寂寥的小站,小地方的家长里短,阿公阿婆给儿孙的浓浓慈爱。一代年轻人的惶惑躁动,在[风柜来的人]中,是少年懵头懵脑被骗的失落,其实也是映射工业化飞速发展之下,整个七零年代的不安,而在[恋恋风尘]中,尖酸的老板娘也有,厚道的老板也有,阿远却被隐去哭泣愤懑,讷言而平静地面对一切。[童年往事]里,阿婆最终孤寂地死去,[恋恋风尘]的阿公还在用力咒骂番薯比高丽参还难伺候,一旁的阿远似听非听,仰头望了望快要起雾的天,一阵浓一阵淡的云。是的,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那些成长中曾经在意的,都在[恋恋风尘]中百川归海,成为“阳光地底下的事”,不用挖掘,无需批判,我们只需记得,时间在远走,阿孝咕在长大,生命中所承载和谅解的,也越来越多了。至此,对于成长的话题,侯孝贤终于说尽说透了,进入下一个历史的议题。

       虽然影片当年获法国南特三洲影展的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及最佳摄影奖,瑞士卢卡诺影展银豹奖、影评人奖,葡萄牙影展最佳摄影、音乐奖等,今年又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40周年12部作品展映,但就像《电影手册》主编傅东所言——“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我自己。”对于西方评论界来说,那毕竟是“另一种”眼光,新鲜,惊艳,有力,但是只有东方人才能知晓,侯孝贤因何为侯孝贤,侯孝贤之所以为侯孝贤,从他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千年过往,世事浮云,是凭直觉悲悯那些亘古不变的生生死死。作为中国人,看侯孝贤,看[恋恋风尘],也应该看到那个更深更好的自己。

原文载于《看电影午夜场》2010年10月号

 4 ) 青春心事,无迹而终。

看《恋恋风尘》之时,一直在想,现在的侯孝贤在很多人心里,已经热得同岩井俊二差不多了吧!我不敢说我懂侯孝贤就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但如果一个人被其他人争先恐后地谈起时,正是误读最厉害的时候。就像很多人说岩井俊二,谈来谈去一部《情书》(或《花与爱丽丝》)、一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残酷青春、唯美爱情,似乎岩井俊二就是他们唯一的代言人。殊不知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同于他人的,更没有人有能力将这不同的青春作代言。
我这么说可能会被很多岩井俊二的粉丝骂。但骂恰是无力找到自己的又一证明。当拼力去拥护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时候,其实正在不知觉地失去。岩井俊二最好的一部作品是《梦旅人》,他所谓的唯美与残酷两极并置的美学在这片子里差不多用尽了,后来的是力度过了,前面的是没到力度。如果不能将《梦旅人》作梳理,谈岩井俊二听来实在有点可笑。

《恋恋风尘》如果拿给一个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看,可能看到的只是浅浅的一层所谓的忧伤,如风划过皮肤,有些想落泪,然后真的落了几滴,便认为感动了——其实,那是很表面的,就像一个南方人对北方的向往,说北方粗旷有劲道,却又接受不了北方人性格里的粗野——一句话,潜意识里的过滤,只想只愿留下想象中的好的而已。但实际上,好的和坏的,从来都是并存的。而好与坏,也从没有过绝对的标准。
影片最后阿远的阿公反复念叨的是:种番薯比种高丽参还要辛苦。我脑子里一下想起了很多过往。番薯我也种过,绿色的藤,还会开一种小花。过段时间,是要用一根长长的棍子翻藤的。如果不翻,养分会被藤吸尽,番薯便长得很小,吃起来不甜。翻藤不是件浪漫的事,起初干起来,很轻松,但要不了一沟,身体就会疲惫,另加动作的反复——可能要那样重复着弄一个下午,没一个人跟你说话,你只是为翻而翻。很单调,却又不得不做,不光那是父母交给你的任务。
其实从农村走过来的小孩子(懂事的小孩子)都明白,种庄稼不容易;而更重要的是,当你在收获的时候吃那些味美的番薯的时候,你会记得某个天气闷热的下午,你一个人在地里沮丧地翻番薯藤的场景,一沟一沟地过去,还是看不到一个人影,还要小心蛇——很多蛇就藏在那一条条绿色的藤下,便成了一种食自己果实的美。
想想电影里的阿公跟我爷爷多像啊!他见我也无非那几句话,今年的和去年的,甚至和前年大前年的,都没什么鲜明的变化。重庆怎么样?习不习惯吃米饭?等等,像电影里的阿公。但他是我真实的爷爷,一个老农民,抽的永远是劣质的烟,关心的永远是土地、儿子和孙子。

比较起来,我该是农村小孩子中,相当不懂事了的。很多的事情,城里的小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考虑,但如果生在农村,那需要老小就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去担。
就像阿远,他并非不欢喜念书,但爸爸的身体、妈妈的辛劳、正在念书的弟弟妹妹,这些都要去考虑。不是他非要去承担责任,而是他觉得,作为家里的长子,是不能太自私的。牺牲点自己的利益,只要妈妈爸爸、弟弟妹妹脸上能多些笑颜,是值得的。

农村的小孩在城里小孩面前,有天然的自卑。不管成绩多好自己多优秀,在那些一无所是的城里小孩面前,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第一次去城里时,真可说处处在意自己。而在城里好几年,某些东西仍是放不下。总觉得自己很愚蠢,衣服穿得不像衣服,说出去的话不像话。——当然,这些东西《恋恋风尘》里没反映。侯孝贤另一部作品《风柜来的人》对此说得很透。
我记得我第一次去麦当劳的时候,紧张极了。看起来比我小很多的小孩子熟练地掏钱买可乐买汉堡,我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我想干脆撤出去算了,不吃了。想想《风柜》里那几个少年,也是时不时紧张地拉着自己的衣脚,我就有心酸又安慰的感觉涌上心头,而这些,怎是那些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小孩子能体会地呢?

还有爱情。
阿云结婚的消息传到阿远的耳朵里时,他无力地躺在床上,然后是伤心的眼泪。失恋的故事人人都有,但农村少年,尤其如阿远那样的少年,是把爱看得很重的。青梅竹马长大的女孩,转眼为了别人妇,难过涌上心头是小事,受不了的是某种对土地的背叛——这话说得一点也不远,也许农村孩子也在城里混日子,但让他最想流泪的,永远是操劳的父母和给予他粮食的土地。——
我不知道浪费粮食是否可耻,我现在不自觉地经常浪费粮食,但如果能吃勉强吃完,我会把自己所点所做的食物(哪怕不好吃),尽量吃完。
大概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有个姐姐同一个城里人结婚了,消息到我这里时,我有种现在回忆起来已经变了形的难过。虽然她是我的姐姐,但阿远的悲伤,应该是与那时的我相同的,虽然,那时我不过十多岁。

侯孝贤的早期电影,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青春片。它里面牵涉的另一种对土地的情感——大陆——是最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的。这部片子里也有此细节:一家广东的渔民遇难,几个台湾兵友好地给予他们帮助。这种情结,放在现在喜欢侯孝贤电影的人那里,通常就被简单地刻意地忽略掉了;或者,读解起来,也是随意的青春一种而已。——那怎会是青春一种呢?其实那是很痛的伤口。大陆就像是对立的城市与农村中的农村,台湾不该对它遗忘,更不该对它伤害,因为养育我们的,永远是土地。——这些,侯孝贤说时,是相当隐忍的。

所谓青春心事,无迹而终,只是一种粗略的浅读。隐藏在这无痕迹而终结的青春背后的,实则相当沉重,有时都不忍说的东西。

 5 ) 再见少年,恋恋风尘

满心写满决绝的时候,在一个下午第一次看侯孝贤的片子,放的是《童年往事》,在那个光线昏暗的地下室里一个人坐在屏幕前,几度昏昏欲睡,直到影片结尾,年迈的外婆不知何时死在了自己的床上,看到把她身子翻转后身下那一抹早已干涸的黯红,才觉得忽然间醒过来,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 暗想这个沧桑的英文名,隐约中感到某种安详或者从容却又同时不甘,怎么能如此冷静地旁观,安静地讲述?我要的是那种刺目而挣扎的当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少年杀人事件,腐烂在心底,笑容绽放在脸上,连同我所有不可一世的小小孤独。

然而我那时却没有真正看懂侯孝贤

至于今夜,近乎强迫地让自己又重新在深夜坐下,试图找回那种暂时抛开一切只想眼前之事的感觉,还是因为侯孝贤,因为昨天晚上看了他的《恋恋风尘》(dust in the wind)。少年人在大时代里的情,17岁。两人站在火车末节车厢看经过的风景和隧道飞一般向身后疾驰而去,没有任何多余的言语,没有暧昧,甚至掩藏了所有心底酸楚而青涩的温情,他后来去当兵了,她后来嫁给了每天给他们送信的邮差,一段让人唏嘘却也仅此而已的少年往事,却让我在许多个几乎静止的镜头下几乎有掩面哭泣的冲动。他去当兵之前的某夜,少年们围坐在路灯下的宵夜摊前,互相敬酒,谈论未知的将来,最后一起高唱起《港都夜雨》,终于让我真正明白了侯孝贤不可言喻的哀愁。这绝对是一种东方式的个人哀愁:含蓄,深重却又充满温情,彼此关怀。不管那盏路灯照耀于哪个时代,哪条路旁,最好的时光永远是个人成长历史上的那段过去时,路灯下互相敬酒的少年仍然只能从共同唱起的《港都夜雨》中触摸彼此的寂寞与苍凉。

我想起看到的一段关于侯孝贤的文字:“十二岁父亲去世的隔年夏天,吃过午饭,少年侯孝贤照例赤着脚,通过后门来到县长公馆的前厅,坐在墙上偷摘芒果。墙外面就是马路。通常小孩摘了芒果就跑,少年侯孝贤选择镇定地待在原地享受他的战果。整个街道非常寂寥。远远传来脚踏车吃力轮转声,声音如此微弱,分不清脚踏车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树下面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人出来转一圈,一会儿又不见。坐在树上的少年侯孝贤清醒地感受到微热的风,安静的蝉声,人的活动。他突然感到寂寞。好像时空整个凝结在那里。这个印象一直到他长大开始创作,成为他作品最重要的基调:一个俯瞰人世的旁观者。温暖,但带着距离,所以绝对的清醒。”然后我想起那些独自走在这个异乡城市街道上的夜晚,灯光妩媚,夜色迷离,如果走在河边会看到夜晚灯光映射下的波光粼粼,于是往往在某一瞬间感到悲从中来,无比孤单,尤其是在月亮逐渐显得苍白的季节。直到重新看到候孝贤,我终于发现,那个偶然时刻的孤单,也许就叫做风尘。

开始懂得风尘的时候,我终于心甘情愿地接受了那份平静与从容。

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
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导演侯孝贤

 6 ) 恋恋风尘

这种或逃避现实或寄情虚幻或空洞乏味的电影情形,在80年代台湾新电影出现以后开始了变化。在87年发表的由詹宏志策划撰写、众多电影人签名的《台湾电影宣言》中,我们可以明白地听到对另一种电影的呼吁“我们认为,电影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活动,电影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甚至可以是带有反省和历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动!

 短评

知名不具,查无此人。

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

9分钟前
  • L***
  • 推荐

小帅哥吴念真失恋记。这部电影的各方面都实在太恰到好处了,时局动荡,生活艰苦,那些细腻的情感却得以放大,永远嵌进心底。阿公实在可爱,我小时候也遭自己阿公喂饭,他也说把菜汤浇饭里最好吃。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喜欢这样云淡风轻的胸怀.一切的起伏跌宕都让它回归到自然中.自然拥有最博大的胸怀,能够包容一切.配乐很出色.尤其是吉他。

16分钟前
  • 2013
  • 力荐

“查无此人”,只有风尘。

20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还行

这几部看下来,他的电影总是片段式的,没有太完整的故事。就像回忆中的时光,也都是些模模糊糊的碎片。却又很亲切,总会让你想起过去.

2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世情何需刻画,时代怎能抒写,旁观方能客观,冷眼即是深情。膜拜不必媚外,大师就在台湾。

23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侯孝贤被说像小津大概就是这部片子吧,音乐+空镜转场,火车,铁轨,尤其发指的是车站的钟(这个时候侯孝贤好像还没怎么看过小津……),如果桌上的水壶不是铝的而是所谓爱克发红就完美了。侯孝贤跟小津的唯一区别是小津从来都是线性叙事(还有侯孝贤用运动镜头)。辛树芬真PP。这部片子真感伤。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侯孝贤的片子,主题都是时光。 留意到“恋”字的繁简体变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间是言,两旁是丝,被小心包裹在丝裹里的语言,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简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题:爱只要一颗心,恋要“亦心”。  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像我这样长在县城里去大城市读书的人,被两道不同流速的时光激流裹携,迷失变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28分钟前
  • icancu
  • 推荐

也许很多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样,吴念真先生的初恋故事就是《恋恋风尘》。而吴念真三个字的意义就是不要再思念阿真。真是伤感的故事啊,就好像阿远每次去看阿云都隔着一道铁栏杆窗,他们的最后不能在一起,最开始就已被注定了。也记住了杜笃之的声音,噪音和琴弦音的对位印象深刻的很。大银幕重温。

30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悠悠的山间火车,月台的红绿灯牌,吃味精和牙膏的阿远,不要偷摩托车,夏日露天电影,把鞭炮当蜡烛点,喝醉后搬石头,放鞭炮去当兵,387天退伍期限,有毒的馒头,查无此人的信,照顾番薯的阿公…如此惆怅而恬静,恋恋风尘,是无悔青春。

3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又是李天禄那溷浊的台语,述说着。好久没有看侯孝贤的电影,打开恋恋风尘,那一角山庄,那么绿,拾阶而上、拾阶而下,氤氲的雾绵长了那年少的一筐岁月。来不及死生契阔作誓,匆匆一场役使棒打鸳鸯。阿弟说,阿公让我告诉你,这都是缘分,无法勉强的了。少年人那一场青梅竹马的青春往事,一腔铮铮真情,却被一纸批纸告知,都结束了,你的爱情得重新上路了。侯导这一编排,何其苍凉。

35分钟前
  • 細細陳
  • 推荐

节奏的稳重清澈和无角度,让影片的大部分看起来很舒服,很闲散的注目。读书的,做工的,青涩初恋的,家长里短的,都正好拿捏到市井的松弛。少掉表面的戏剧化,却多了平实悠长:真实的生活不就是这样一言不发物是人非的么?另火车洞一节的绿很是另人心旷神怡。(DARKNESS-LIGHT-DARKNESS)结尾爷爷重复

40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你也有你的阿云吧

44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镌刻着时光味道的片子,每一帧都慢得很舒服。看到最后,青山、阴云、信号灯由绿变红、空荡荡的站台,你便能猜到是阿远回来了。而竹马青梅的爱恋那么轻,不过输给一封封查无此人的信件。曾为你修补临行前的衣服连对面失火也无心去看,站台上不忍告别独自跑出车站。普通人哪曾轰烈,全部心思化于风尘中。

4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那些爱,化作尘,散于风。

5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阿远、阿云,农村、台北,读书、打工、当兵,即使度过千难也可能输给一个邮差,即使种番薯要有个好收成也得看天气,番薯不比高丽参好种正如谁的人生都不比谁简单。整部影片清丽而纯朴,一份淡而烈的情感贯穿其中,却也由阿公等人折射了整个时代与世象。

54分钟前
  • xīn
  • 力荐

80年代的记忆扑面而来。那些吃苦奋斗、那些两小无猜,最后都被时间拉长拉远,留下胸中生尘般的惘然。静谧的生活流电影,能看出侯孝贤对自己的镜头有很深的情感。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画面很美很干净,女主角很美很清纯。他们都说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可我没有。

58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原来嫁给邮差的经典情节只是一笔带过。阿公把鞭炮当蜡烛点,阿公变换花样哄幼仔吃饭,阿公述说给阿远驱邪的迷信,阿公认真地磨一副拐杖,阿公熟练地吞云吐雾。在海的那边山的那边,时间组成了生活的全部。

59分钟前
  • snakespear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