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HD

主演:周子龙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敬佩阿浪们

关于山村教育和支教,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我的母亲曾是一名山村教师,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她辗转于交通不便的村庄里,从有五六十个孩子学校到后来只有三四个孩子的学校,见证了山村学校的落寞。

其实对于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仅仅在大城市才有,农村同样存在。小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大村庄,大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县城,而县城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省城。老师们也希望去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学校,小村庄条件艰苦,基本上是留不住老师的。像我母亲这样自愿往深山里跑的公办教师属于极少数。

我上中学时,母亲所在的那个山村不通汽车,爬山路进村要三个多小时。村长带着孩子们在村口迎接母亲时,指着远处的山头豪迈地和母亲说:史老师,你放心,用不了两年,我们的路就修好了。直到四年后,村里不再有学龄期儿童,母亲离开那个村庄时,山路还没有修好。

母亲后来去的那个小山村,路是通的,勉强有三轮车可以进村儿,但出行依旧不方便。留在村儿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食用水要步行半个小时进山打泉水,母亲每次都背个大水桶,中途休息好几次,才能带回来小半缸水。学校教室屋顶漏雨,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学校
随母亲步行四小时,进村时拍的照片
这是母亲背水回来的身影,她说路太远,不让我跟着去,我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她瘦小的身影在山路间起起落落,偷偷抹了半天眼泪。

母亲在这个山村里待了六年,送走了村里最后一个小学生,学校也随之撤掉了。后来母亲去的那个学校也是一个复试班教学的地方,母亲在那里一直到退休,学校最终难逃教学资源整合的命运。

山里的条件确实艰苦,吃穿住行更是不方便,母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山村教师,她没有阿浪那样美好的理想,教师对她来说就是一份职业,把孩子们教育好,教授孩子们知识,是她的义务也是她的责任,我从来不认为母亲作为一名教师有多么伟大,甚至在我年幼时是怨恨她作为母亲的失职。但是,我尊敬她,也佩服她。

我自己也是师范院校毕业,也曾去山区支教,教育孩子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然而生活远比理想更复杂,不是说你有一颗赤诚之心就万事大吉的。除了诗和远方,我们还要面对的是生活的压力,物质和精神的协调。我曾经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无私的教师,然而现实确是,熊孩子们每天都把我气个半死,每天要和几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斗智斗勇,也是心力交瘁。学校食堂的饭菜永远都是老三样,宿舍冬天暖气极差,半夜都要冻醒,村里的小卖部买不到我想吃的零食,每天上完课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夜晚更加难熬。支教生活一点儿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面对着光秃秃的大山,我不禁有些恍惚,如果真的这样过一辈子,生活会不会太无趣?

熊孩子们的课间操时间
熊孩子们送给我的雪人

后来,我没有从事教师行业,支教时带过的孩子们成了我唯一的一届学生。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更加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她的环境比我支教的地方还要艰苦的多,可是她却坚持了一辈子。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山村教师更加值得我们敬佩。尽管时间短暂,我并没有教给孩子们很多知识,但是孩子们却惦记我很多,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借了电话打给我,诉说没来得及的当面告别,我在电话这头很没形象的哭了。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全了,依然有几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我,仅仅为了说一声,老师,我想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年少时我过分苛求,孩子们不可能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段过程缓慢,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我把《阿浪的远方》推荐给我的同学看,她问我是不是类似于《死亡诗社》?我想了想,一点儿也不像,《阿浪的远方》就像是中国老师的成长史,我们怎样协调教育和教学?我们怎样处理教学大纲和教育方式?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孩子们的未来?

我敬佩所有的阿浪们,愿你们怀揣着诗和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未来。毕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希望,未来我能够重回教师行业。

 2 ) 出发,便是远方

这个电影是满满推荐我去看的,她只说了这是讲一个老师去山里支教,看哭了她,我应该也会喜欢。 那我就只带着对支教,对山区的念想,看完,有欢笑,有感动,最后细想还是有一点真实的触动。再看完第二遍,才敢写下这一篇文,结合个人经历的一点点想法,不求苟同,也接受意见。 关于剧情 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诗)。当最纯净的灵魂(小朋友),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阿浪),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 关于人物 阿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某县城当语文老师,不喜欢为了考试的教书,而唯独喜欢讲诗。为了自己喜欢的诗,或者说心中的诗和远方,勇敢地去往了山区教书(诗)。 王校长。当初插队来的二郎山,在这扎根便是五十年,一直陪着这小学和孩子们,到现在也一直操心着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也算是这村里的一个leader,思想和眼光还是清晰和清楚。 王小花。喜欢诗词,喜欢唱歌,但却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去的阴影,不愿去热爱自己喜欢的东西。性格有一点点小孩般的叛逆,却也着超越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刘二蛋。一个懂事的孩子,一个典型的山村里朴实的孩子,勤劳,踏实,有礼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于诗和远方 对于诗和远方,我一直以来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但有些许向往。喜欢接触有趣的人和新鲜的事物,一直在路上,朝着远方。 电影中的阿浪,也算是像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热爱心中的远方,也勇敢地在追寻。可是,现实总会让你有所改变,也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收获。 阿浪的远方可能就是简单纯粹的教诗,让更多人喜欢诗词,具体点就是在一个学校,只教孩子们诗。因为他对诗词的热爱,他觉得孩子们对诗词的喜爱,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绝对比考试和试卷强多了。可是,当他到了二郎山,似乎并没有他想象的远方。由于一些矛盾冲突,他还是得按照教学大纲,教孩子们语数外等课程。这时候,他有点失落,这点失落,也改变了他的想法,或者说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远方,就这样变成了“扫地王诗社”。一个社团活动,在之前的学校他也能搞的,与其说这是他在追求远方过程中的屈服,倒不如说这是他认识自己的责任,明白自己内心热爱的事物的开始。 我们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远方,永远值得你出发,在哪里停下,在何时明白,那便是远方。 关于山区支教 阿浪最初想到去支教,第一个原因是,当下学校的教学安排他适应不了,他热爱诗,所以喜欢教学生诗,但学校只能给他教学大纲。所以他想逃离,想去远方,去教自己喜欢的诗。这样子的心态,也是少数年轻人才有的吧,我不说对与错,但至少很纯粹,也许他的想法也只有到二郎山,和这一群小孩儿在一起,才有有所实现,有所改变。 最纯净的灵魂,最需要的是陪伴。我一直以来对于支教这个事有一点向往,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它的意义,纠结着便没有出发了。如果说,我只是作为名老师,在那个地方待一个两个月,上课,考试,改卷,然后离开,留下他们。就像电影里的王小花一般,他们并不开心。我听到过一个观点,如果你去山区支教,仅仅是短暂性的,那就完全没必要。确实,短时间内,你不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却可以唤醒。你可以像阿浪一样,有着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影响他们,去唤醒最纯净的灵魂。你也可以只是短暂的陪伴,只是和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多年之后,他们可能会记得,小时候有外面的大哥哥大姐姐来过,告诉了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关于淳朴的人们 在城市里,多的是霓虹灯,车水马龙,没有山村的清净,秀美。城市的人们,来来往往,互不相识,小山村的邻里老少,确是有说有笑,相伴多年。在电影中,二郎山的村民迎接李老师的盛宴,王校长把娃娃的花名册交给李老师的那种仪式感,都透露着里的一种淳朴的气息。阿浪也会喜欢这里,热情的人们,世外的桃源。 这样的人们过于淳朴,可能只有陶渊明的文中才有的。在电影当中,这些都是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每次王校长和家长们的对话,阿浪去家访二蛋时,村民们为了小花一起过来找李老师时,雨天又一起出来寻找孩子们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为利而往,铜臭味便由此而生。也许是我经历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才会这样子想吧, 这样的王校长就是一个leader,也许就是这里拎得清的唯一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衬托,以其他村民的一点“愚昧”来衬托王校长的文化人的眼光,大局观。其他的家长们有什么事都能听王校长的一番话,就在小花的事情那里,王校长的一番话可谓瞬间点醒了一群人。这样淳朴的生活,这样淳朴的人们,可能都是因为有人一直的陪伴吧,但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有。

 3 )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4 ) 梦想与远方的力量

电影《阿浪的远方》让我想起经典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同样都是一位老师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感染着学生,并与学生一同经历成长的故事。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却也有不同,《阿浪的远方》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太多的商业化元素,整体基调活泼轻快,略带一点诙谐幽默,呈现出一种清新温暖,恬淡舒适的日系风格。

影片拍摄地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影片中每一个镜头的取景都真实地展现出村庄里的原生态美丽景致。除此之外,参演电影的演员除了男主角李阿浪,其余的都是当地的素人演员,虽然他们完全没有表演基础,但最终在荧幕上的表现都着实令人惊叹,甚至是年纪尚小的小演员都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是一个关于“执念”的故事,主角李阿浪是一位对诗词抱有强烈执念的青年教师,他从城市的学校里辞职远赴二郎村支教,从一开始自己的教学理念得到村长以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到反对,再到“扫地王诗社”成立后却历经波折,但幸运的是,最终他带领着十六名学生一起实现了自我成长,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李阿浪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完美,就像是一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青年。在旁人看来他有些痴傻,他对于诗词的情怀是执拗甚至有些不可理喻的,但他的快乐也是简单纯粹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简单纯粹才使得无法与现实对抗,他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所有的课程都改为诗词课,完全忽略了学生们要考试、升学的现实,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李阿浪的的执念与学生王小花的执念产生了碰撞。

女学生王小花是村长的孙女,从小喜欢唱歌,却因为小时候独自外出唱山歌,父母着急寻找不幸跌落悬崖,从此在小花的心里埋下了很深的愧疚。父母生前一直期望小花能够走出村庄考进北京大学,对于小花来说她的执念是完成父母的遗愿,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内心的愧疚。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使得她看起来有一种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但是在这些自我塑造的保护壳之下,她也只是一个十四岁叛逆纯真的女孩。

王小花的成熟叛逆遇上李阿浪的简单执着,实际上是现实与理想主义的碰撞,于是形成了全片最大的一个戏剧冲突。小花认为升学考试才是最重要的,她想要考进县城里的好学校,而李阿浪却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于是王小花的反抗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般,通过她的村长爷爷和乡民家长们的参与,李阿浪逐渐从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转变成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另外一名学生刘二球是少数支持李阿浪的学生,他淳朴懂事,在木讷的外表下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的执念,他的执念相比李阿浪和王小花而言并不强烈。刘二球在受到诗词的熏陶以后破天荒地尝试着自己创作了一首诗,一时间令大家刮目相看。“扫地王诗社”成立之后,在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无动于衷的时候他第一个举手加入,他在李阿浪失意地坐在河边发呆的时候给予安慰,刘二球的支持就像是当理想主义险些倾覆之时依稀摇曳的希望火种,他的执念亦是他性情中的善良和质朴。

因为刘二球的支持,“扫地王诗社”很快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就连王小花也主动表示想要参加诗社里的郊游活动。在郊游结束返程的途中突降大雨,十六名孩子和李阿浪被困在雨里,却依旧相互鼓舞大声唱着改编成曲的《赤壁怀古》,也正是因为这场大雨,王小花和李阿浪终究是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在电影的结尾,剧情伴随孩子们在全市中小学歌咏比赛上合唱的《声律启蒙》达到高潮,清脆悦耳的歌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演唱结束之后王小花轻轻后仰身子,冲着后台的李阿浪送上一个俏皮可爱的微笑,这是整部片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因为在影片前期的王小花几乎是没有笑容的,她沉默、生气、忧伤、不屑,负面情绪贯穿始终,然而故事却是定格在她的笑容上,这样的设定是十分动人的,与其说是李阿浪影响了她,不如说是诗词的魅力改变了她。

无论是李阿浪、王小花还是刘二球,他们都曾经在自己的执念中迷途,而后又在执念中碰撞出成长的催化剂。其实至始至终她们的执念都不曾消失,只是他们在有所经历有所成长之后都领悟到,执念并非是一意孤行的自私和执迷不悟的偏执,而是从执念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成为更加温暖成熟的人。

纵观整部影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光和人文精神是本片的一大看点,另外,农村教育和支教也成了影片上映之后的一大关注点,并且引起了《美丽中国》等栏目对此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激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对于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热潮。在如今这样一个以情感、古装、玄幻为主流的电影市场中,《阿浪的远方》可谓是清新脱俗,用最质朴天然的情感和美好和谐的镜头来呈现最为现实和必要关注的现状。

然而在这些“世俗的现实主义”背后,影片所表达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正是故事更为深层次的内核,这样的对立,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王小花和李阿浪就是两个立场的不同持有者。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在故事以外,都同时存在着这样的对立面,着实颇具意味。

李阿浪这样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就是时下流行的“诗和远方”本体,他的执拗和锲而不舍,表达得十分简单直接,他让我看到一个质朴、天真、纯粹的追梦赤子初心不改的模样。李阿浪是幸运的,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他也是勇敢的,活得自由而肆意。影片通过刻画出这样一个鲜活的 “痴傻憨人”,从而酝酿出一个简单又复杂的道理,极不切实际的理想即便是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但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毕竟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是一枚徽章。

 5 ) 《阿浪的远方》你想要的诗和远方,在这里

文/李子衿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是诗和远方在哪里?长什么样呢?

阿浪从小酷爱诗词,他带着诗,来到二郎山,找到了他的远方……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心灵。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二郎山小学里, 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教诗词时,对他满是不满。即使在这交通不发达,学校都即将被兼并的大山里,人们依然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怀着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当然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以及想要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传扬下去的想法。

王小花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学生,她开始带头对抗阿浪的教学方式,家长校长无法让阿浪做出改变,但一个学生的对抗让阿浪开始按照课表上课了。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就不是阿浪的远方了。

他很快想到新的办法,他在课后补办了“扫地王诗社”,与这些真正热爱诗词的学生谈论诗词,刚开始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但很快,大家听到二蛋创作的诗词时,他们的诗社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

阿浪带着大家在山顶赋诗,这对热爱诗词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兴奋的事情了。

所有的故事中间,总是会有一些曲折,正他们兴致当头时,发现要下雨了,天也黑了,要下山已经来不及,而这里恰好是解开小花心结之处……

在他们安全到家之后,原以为家长校长会因此如何待他时,镜头转向了县里要把这所学校合并,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为此编排了一曲“天籁之音”!

这算是一部比较小清新的电影,其故事情况比较简单,在大雨后与到学校的过渡故事情节上似乎不太连贯,“二蛋”改名“二球”这里似乎也很生硬。包括男主的演技,在与小花和家长对立时,这个高潮部分演的也很是平淡。

即使有这些小小的不足,但依然希望这类的电影多一些。

电影的主题远方,是阿浪的远方,也是我们多少人梦中的远方啊。在达到远方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契机会让我们改变,那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面对远方。

最后结尾的歌曲觉得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堪称天籁之音。

 6 ) 《阿浪的远方》:随感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短评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5分钟前
  • 云烟过雨
  • 还行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7分钟前
  • 津五渡
  • 还行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12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13分钟前
  • kooperl
  • 推荐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16分钟前
  • 开膛手贝塔
  • 推荐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23分钟前
  • 微苒
  • 还行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25分钟前
  • 白木香
  • 还行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29分钟前
  • 星月孤痕
  • 力荐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33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35分钟前
  • 曲若木风
  • 还行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39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40分钟前
  • 敲钟小和尚
  • 力荐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43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三星

44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还行

不好看

46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很差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49分钟前
  • llao
  • 还行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50分钟前
  • 青石
  • 推荐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55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较差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58分钟前
  • Sahar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