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尔德

HD

主演:西尔维·泰斯蒂,蕾雅·赛杜,布鲁诺·托德契尼,埃琳娜·勒文松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法国,德国语言:法语,英语,德语,意年份:200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卢尔德 剧照 NO.1卢尔德 剧照 NO.2卢尔德 剧照 NO.3卢尔德 剧照 NO.4卢尔德 剧照 NO.5卢尔德 剧照 NO.6卢尔德 剧照 NO.13卢尔德 剧照 NO.14卢尔德 剧照 NO.15卢尔德 剧照 NO.16卢尔德 剧照 NO.17卢尔德 剧照 NO.18卢尔德 剧照 NO.19卢尔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相比于罗马,我更喜欢她的文化。而louedes缺少那么一分,回味。

被治愈

浅显来看,需要治愈的的肉体,是肉体的残缺。
实际上是每一个抱着“被治愈”的心态需要治愈。

病的不是肉体,是灵魂。
这觉悟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得到呢?

总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是看得透实质的。殊不知,现实总是违背人意。总是要到真相大白的时候才会令人得出结论:啊,原来我是错的!

而能够真相大白的,又有多少人呢?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生活,有多少人是活在自欺欺人之中呢?
或是,终其一生也未能寻到一个答复呢?

实践
实践是要受到鼓励的。哪怕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成为永恒的真理,哪怕结论有悖常理受到世人的嘲讽,哪怕实践的最后是回到原点。

她的眼神,沉迷于欢快的音乐中,沉迷在真知即将流逝的路上,没有失望。
对比于自暴自弃的前身,不满于现实赋予她的一切,敏感暴躁。知足吧,想都没有想过的关注、爱情她都经历过了。相比于不幸者,自己实属快乐的。

哪怕是快乐过。

 2 ) 信与疑

我不相信作为无神论者的导演杰茜卡会用一部呕心沥血的电影去向宗教乃至神学致敬,她有兴趣探讨的至多是熙熙攘攘围绕在神龛前以追寻神迹为出发点的芸芸众生,亦即灵与非灵。

我甚至怀疑她连这一层动机也不曾有过,那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具有典型代表的现代旅游生态如何去与历史传承下来的宗教文化资源更为和睦友善地共融共生,与我国鼎盛的寺庙道观旅游产业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讲回到神迹本身,耳熟能详,从旧约的亚伯拉罕献子为祭,到出埃及记的逾越节羔羊之血,及摩西绝境中杖劈红海,再到后来耶稣受难与复活,新约……其共通点始终就在于一个“信”字,不仅要信,更要全身心地信,将自身完整托付地信。

每一次神迹的降临,无不是对信的又一次考验,那是人类匍匐在神的脚下,虔诚祷告,神也未必肯施舍的一点点自证。大家知道,同为大预言家,耶稣最终成为了弥赛亚,而诺查丹马斯则被后人从科学的角度挖掘出了脑袋里的第四维度,而在神学界,他甚至一度如同哥白尼那样是有罪的,最低限度也是个邪恶的、欺世盗名的天机泄密者。区别在哪?还是在于一个“信”字,一字解千题。

作为一个朝圣地,卢尔德每年要接待数量庞大的游客。人们渴望遇到神迹,脱离苦难。那么这个地方究竟有没有神迹出现过呢?有!还很多次。

据可靠记载,1858年2月11日,有一位14岁的牧羊女贝尔娜岱特来到波河岸的洞穴附近拾柴,圣母玛丽亚突然出现在她的前面,此后圣母玛丽亚曾18次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有一天,圣母命小女孩:“请到河边喝点水,洗洗脸!”当贝尔娜岱特挖开洞穴附近的地面时,泉水喷涌而出,并多次出现用泉水治愈疾病的奇迹。因此,卢尔德成了天主教最大的朝圣地,身患重疾的人更是蜂拥而至。

贝尔娜岱特的遗体安放在位于巴黎东南讷韦尔城的圣日尔达修道院的礼拜堂内。每年有700辆专列火车和400架次飞机抵达卢尔德市,运来150多个国家的朝圣者达500万人。

我不相信《卢尔德》存有信与疑的困惑,完全没有,你就把这部电影当成是一部宗教旅游片来看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3 ) 关于电影“卢尔德”

 电影拍摄手法很现实简练,色彩冷艳,很理性,很德国。跟之前的窃听风暴和白丝带一样,用现实得让人觉得冰冷的态度去探讨一些严峻的话题。
    这次导演试图以人的角度去理解人与神的关系。对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我可能比一般无神论者更有体会,我妈妈就是一个基督教徒,偶尔会灌输一些东西给我,她的朋友也一起到过我们家做过祷告。当然,对于这些我也只是半信半疑,因为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既然是上帝是万能的,那牠应该会知道在未来,牠所造的人类最后会变得邪恶,变得不再相信牠(现实就是这样了),然后上帝来场大洪水类似2012各种大招毁灭人类,净化人类。然后再反复......这是为了啥呢?我想来想去就只想到一个可能,上帝一定是闲的蛋疼。当然,上帝有没蛋还是个问题。再或者说,为什么会有上帝。这个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当然我已经问过我妈妈了,她当时说,这个问题不能问。所以我跟她说我想和她去教堂然后紧抱住教父的大腿,问教父这个问题。结果被她臭骂了一顿,不肯带我去。
    这些问题都是我以一些一般逻辑去思考的,或许上帝那里会有牠的另一套逻辑,那我就不知道了。我认为人类的思维总是局限在一定的逻辑里,不可能真正跳开它。
    回到电影,关于人与神-------“供与求”
    电影里的朝圣者(与其说是他们来朝圣不如说是组团观光)不是一般的信徒,他们都是身缠恶疾,企图上帝能够治愈他们身体的伪信徒。他们对上帝没有感恩,只是一味的索求。电影里有很多讽刺的情节,比如那些志愿来教堂照顾这帮朝圣者的年轻少女,一个个都只想着和男志愿者搞在一起;神父和他朋友拿耶稣和圣母玛丽开玩笑;最虔诚最接近神的修女cecil病倒了,而抱怨上帝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女主角却遇到“神迹”,四肢恢复知觉了。(这时我想到钢炼里那句“太接近太阳的只会被烧得什么也不剩”)这里我有些体会,我妈妈和我那些朋友在我家祷告的都是一些什么保佑爸妈身体健康,发财,保佑我学业有成之类的。这未免太世俗,当然也不能说我妈妈他们是些伪信徒,她们也会对现有的向耶稣感恩。但电影里边人与神简单地只有供与求的关系,而且是供远远少于求。所以电影里边当人们看到女主角身体变好后,有些是看热闹,有些则是心存妒忌,尽管“神迹”就在他们眼前,但他们也丝毫不虔诚,人性的污点将他们所谓的信念给抹黑。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些话未免也太唯物太理性,但却肯定了人在与所谓的各种各样的神交流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人跟神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就是人跟自我灵魂的深层次交流,对于灵魂,我可是坚信不疑的。
    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来自地球的男人”,里边说有一个男人活了数万年,他是上帝,是耶稣,也是释迦摩尼。一切宗教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人类对他的一些幻想。当得知这些事情后,一位老基督徒傻眼了。或许我很难去体会当自己信了大半辈子的耶稣是个普通人,而且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眼前的时候是有多么崩溃。也很难想象支撑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的信念居然只是一些混蛋编的谎言时的痛苦。但这又引向另一个问题:人应当为什么而活着。我多次尝试很理性地去分析,去解答这些问题,可是都无功而返。而我又不愿不经思考地就按照一些教条式的做人道理、为人处世的哲学方法去对待生活。这样做的人就像是一个磁力很强的磁铁,把所有好的东西都吸过来的同时,也完全遮盖住了你自己。于是乎我变得很唯心。只在乎我的感受,你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我自私。那些令我愉快的,我会接近他们,那些令我痛苦的,我会避开他们,人也就那么几十年,爽快地过了吧。如果你觉得信神安逸,就信吧,不信也没啥,爽快就好。
   最后,可耻地说,不内涵地说,我是半个伪信徒。

 4 ) 神啊,你为何离弃我?

由于话题本身的严肃性,《神迹疑云》一直呈现出冷峻的色调和缓慢的节奏。它容易被人说是沉闷,但事实上,《神迹疑云》的画面叙事十分精彩。
  
说《神迹疑云》(Lourdes)之前,不妨先提下《密阳》。它们一样关注女性,同为宗教题材,同是以地名做片名,中间又有些治愈疗伤系电影的错觉。过去十年,韩国是个备受瞩目的基督教国家,李沧东的态度是质疑加批判,《密阳》有很尖锐的地方,好比全度妍的崩溃型表演,而这些,在《神迹疑云》里是找不到的。影片注重摆事实、给说法,展现了朝圣活动中的一组组群像,衍生出来的一些疑问也更温和,更接近自我反省。从《密阳》到《神迹疑云》,这是东方到西方的距离,也是基督教刚夺取主动权和延续数百年兴盛的差异。
  
由于话题本身的严肃性,《神迹疑云》一直呈现出冷峻的色调和缓慢的节奏。即便是人潮汹涌的室外场景,也绝少有喧哗吵闹的场景。人物说话的感觉都慢半拍,总要顿一顿才开嗓子。女主角和几名配角也时常紧绷着脸,很难挂有笑容。但这些特点容易被人说是沉闷,事实上,《神迹疑云》的镜头感和画面叙事才是重中之重。
  
不妨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入手。这是一个标准的长镜头,包含了从固定机位到变焦拉近的变化,完整表现了朝圣活动的一处重要场景。一个人到数十人,各式朝圣者和不同的看护人员先后出现,观众无法判断哪个是主角,第二个镜头完成补充说明。回到房间后也没第一时间给出空间全貌,镜头切换了,你才知道还有一位老妇人同住。这种手法贯穿全片,正是对画面外空间的高明表现。
  
两位服务人员在床边祈祷时,看着有种镜面反射的效果,《神迹疑云》相当注重构图,讲究协调对称。或许可以做这样理解,女主角身上包含了两种心理投射,一是想恢复健全的人,一是现实中轮椅上的人。
  
这种痛苦被夹在了病症信仰、求医朝圣以及奇迹有无当中,难以解脱。相对应的,朝圣者里也有心怀不满的,服务人员里也有认识差别。即便是神父,他也有玩笑时间和难以解答的时候。面对共同的宗教问题,影片里的人群样本选择足够丰富,并没有搞一面倒或者灌输说教。
  
《神迹疑云》有个精彩的结尾,一样的多人物和长镜头。最后的画面女主角面带喜悦,老妇人面无表情。这处大胆的留白,把想象空间完全留给了观众 ———有没有奇迹,你我说了都不算。(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电影要探索的是生命神秘不可知的部分,而不是它的确定性。          ———ManohlaDargis(《纽约时报》)

 5 ) 负能量满满,我喜欢

电影有点haunting。其实中间也睡过去了,后来找时间分几次才看完(这几年看电影都是这个状态)。没想到断断续续几个月来,里面有些场景时不时会钻进脑海来say hi。片尾Lea Seydoux 唱的Felicita也成了我的单曲循环。

经常对一部电影谈不上喜不喜欢,就像对一个人,你只是觉得他有趣味,耐琢磨。他有无聊的部分,但最后却给你惊喜,让你因这一瞬间的光记住了他。

之所以会找来看,一来出于对宗教的好奇,二来看过《小小乔》,对女导演的细腻和理性抱有期待。正如一切有关宗教的电影一样,电影里没给任何答案,尽是玄妙。人漂浮于世的孤独怅惘,被施以援手后又撒手的落差,希望与绝望,都在一个故事里被静静的展示。那个女孩坐着轮椅,漫不经心的走访世界上的各个“圣地”,信与不信都早已疲乏得如碰运气一般。然而这次“神迹”竟出现在她身上,才刚能站起,就等不及享用自己新生的能力,去登山,主动吻青眼已久的男人,有意思的是,电影到这儿给影片内外的人的感觉,不是分享到她的幸福,而是预感她将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是个残酷的字眼,仿佛是神定的戒令。为什么欢乐有界限,超过便要受惩罚?这没有理由。当那首美如泡沫溪流的华尔兹蓦然响起,男人无比绅士的轻扶女孩的纤腰,两个人站在整个画面中间小心翼翼的起舞,极慢的享受着重生的每一秒,那一幕,谁人心中不激荡。

然而下一秒钟,魔法消失,她果然还是跌倒了。最后回到轮椅上是第二次跌倒,精神上的。人生啊,奇迹和爱也就发生那么一瞬间。青春逝去,轮椅还是站立,有什么分别呢。

 6 ) 神学什么的不太适合我们么……

看过两部关于神学、宗教方面的电影,看完之后,都觉得好压抑……难道是中国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么……(泪~)
这部片子我看打分不错所以跑去下了看了,而且非常有耐心的看完了(没有快进哦~),而且看的很揪心……

一开始看觉得卢尔德镇很有宗教的气氛。教堂的音乐,到处是朝圣者、圣母像,认真体贴的护工,而参观的地方也会给予坐轮椅的人们类似于快速通道的照顾,而同寝室的那个老太也眼巴巴的去帮女主角的忙。

但看着看着,怎么就觉得怪怪呢,群聚的朝圣者其实各有心思,护工志愿者开始忙着劈情操而至病人不顾,神父、修女长(?)和一个穿警服的男人(?)三人在一起打着牌,说着基督的笑话,对于前来询问的人们,神父的回答感觉很空洞,感觉只是在照搬圣经……

抛开宗教不讲(俺们也不是很懂),看似和谐的朝圣地,其实已经变味了。其中,导演给了很多人们的眼神的镜头,有冷嘲热讽的,怀疑的,妒忌的,冷淡的……而给女主角带来一丝生活、爱情的希望的那个Man,电影的最后在女主摔倒后,索然无味的离开了女主角的身边。

神迹真的存在么?正如片中人们所疑惑的,为什么是这个看似不虔诚的女孩,而不是那个绝对虔诚的塞西丽?女主角最后还是坐回了老太推来的轮椅,她是否又恶化了?我不知道。神学什么的。对中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以融入的吧。


好吧我知道自己文学水平有限,而且又不是严格意义的某宗教的信徒,片中的奥妙大家自己看了后理解吧~吼吼~

最后的最后,还是补充一句,做为结尾:每个人都期望着奇迹的发生,但同时又万分憎恶奇迹的发生。因为,如果奇迹没有出现在自己的身上,这意味着自己没有那么独特,独特到被奇迹选中。那自己祈求奇迹出现就没有必要了。
恩,就是这样。


9.21看到下面评论的补充:
既然上帝不是为“我”服务的,那可以推出ta不是为任何人服务的,不为人的意志改变ta的意志的,那祈求神迹又有何用?不是就像考前乱拜佛一样,只是寻求自己内心的安慰嘛~个么说来说去又要转到无神论去了……果然神学不适合我讨论……因为我的倾向比较偏无神饿~

话说最近在看《与神对话》~慢慢研究~~

 短评

仪式

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外面正在下雨,于是可以耐心看完,然后才觉得片子不错。

10分钟前
  • 陈小C
  • 推荐

不适合只看一遍这样的快速消费方式。

12分钟前
  • K
  • 推荐

神乎其神~

17分钟前
  • 呼笑成疯弗雷德
  • 还行

宗教是治愈精神而不是身体。and画面质感很好。(ps:在实验的间隙看完就不会觉得闷了。)

19分钟前
  • 碧水寒山夺命鸟
  • 力荐

只有看的了贾樟柯老师电影的人才能看这个片子

20分钟前
  • mark
  • 推荐

人心莫测,你究竟相信不相信神迹?所谓的神性和人性终究都还是在探讨人性,我不喜欢这类内敛平静的片子,但熬到最后它确实很棒。★★★☆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nothing tests faith more than a miracle, but who cares

28分钟前
  • mxx
  • 推荐

很不错,表面上是宣扬宗教精神,底下是暗潮汹涌,最后更是不动声色的致命一击,摄影冷峻简洁,很德语系国家的风格。

32分钟前
  • Enid
  • 推荐

不知片子反映的是否就是当代露德的实情:朝圣已成了一种“附赠病愈彩票”的恶俗旅游活动,信仰不过是期待中彩的附属品。令人唏嘘。

34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几个镜头比较精致,别无它物

38分钟前
  • 2wice
  • 还行

三粒半。还不错,有那么一两刻让我想起了老布。总的来说还不够凌厉,有些讽刺和幽默来得浮浅生硬。希望看到更好的作品。

39分钟前
  • sonoko
  • 还行

相信的力量

42分钟前
  • 熊院长大人
  • 推荐

鏡頭極其克制,用所有看似儀式化的畫面最終瓦解世俗賦予“信仰”的崇高屬性。

45分钟前
  • 蘇瓦特
  • 还行

信则以,不信也就罢,,

46分钟前
  • WAKEUPSTUPID
  • 还行

如今很少敢有导演以如此缓慢的节奏,严肃的态度去拍这种电影了。太多疑问与沉思。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相片儿流 没看明白

50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坐得靠前并不会离神更近,来得频繁并不会愈发虔诚。瘫痪时忌羡修女谈笑风生,康复后畅想自己重启人生。录像里蒙神眷顾的男人从未站起,睡梦中受圣灵启的女人重回轮椅。倘若上帝宽宏,为何神力短暂;如果神灵公平,为何是此非彼。圣地里有人生死未卜,有人如沐神迹,有人被眷顾抛弃,有人终身孤独无依。

5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卢尔德]拥有如哈内克一样看似朴素却精准到家的长镜头,它毫不留情面地揭示出朝圣旅游业背后的资本主义逻辑:它们贩卖的不是信仰,而是希望。但与她的奥地利同乡不同,豪斯娜并不致力于批判整个信仰体系,而是不无体恤地试图理解里面个体的心理状态。因此电影才最终落脚于蕾雅赛杜唱出的那个“幸福”二字。得神宠的就幸福了吗?影片显然挑战了信仰与幸福之间的联系,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才是最美的。电影唯一的弱点在于它结构的封闭性,尽管结尾看上去开放,但这出在上帝面前争宠和彼此羡慕嫉妒的大戏只有在朝圣地才有意义,离开了这里便失去了动力。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一段朝圣之旅,几个鲜明角色,对信仰甚至信,里里外外戳了个透。采访导演时,她说,“人类说白了,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其中,最强烈的观念就是爱……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知道,这并不存在。这就跟我们其他观念是一样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学……在当下,我们并没有那么相信上帝了,而我们很多人都会离婚,所以信仰和爱也没有那么强大了。”这样的主题,似乎她正一以贯之。与此同时,说的是信仰与神迹,却也附着嫉妒的人性常态。不幸者嫉妒幸运者,即使是崇尚大爱的信徒,也很难不被这种渴望与艳羡所折磨。假如真有万里挑一的神迹,这神迹宣示了上帝慈爱,还是挑起了某种内心争斗?

5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