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国语版)

正片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萨钦,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希特·萨拉夫,维克拉姆·戈克哈尔,雷伊·舒克拉,阿西夫·巴斯拉,加纳特·拉玛妮,侯赛因·达拉尔,伊万·罗德里格斯,坤纳·斯内德,哈许‧梅尔,什库马尔·苏布拉马尼亚姆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印地语 / 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2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3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4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5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6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3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4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5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6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7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8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19嗝嗝老师(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你全力追逐梦想时,连高山也会为你让路

努力的最大障碍不是懒惰,而是恐惧。比起意志坚定朝既定目标前行的学霸,更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努力了仍然会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反而不敢用尽全力。如果付出了50分心血,因为早有意料,没奢望,能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接受结果,久而久之就把那丝原始渴望忽略了;可是如果付出了100分心血,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那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是整个世界的坍塌。这样的打击连成年人都不见得能接受,更何况青春期的少年。在普通领域,决定我们成败的不是智商,往往是心性。大部分人最缺乏的成功特质是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女主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声语型抽搐和动作型抽搐为主,奈娜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和摇头。这个疾病的出现率在儿童中占1%~3%,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将症状持续到成人,奈娜是这其中不幸的少数人。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在学校会面对怎样的歧视和嘲笑,大家可想而知。学校将奈娜退学,建议她去特殊学校学习。嗝声成了她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分水岭,强行把他们分成两个世界。奈娜的妈妈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智商没有问题,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应该遭到歧视。她的坚持换来丈夫的不理解,学校的不赞同,经历过十二所学校退学后,才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奈娜的学校。

一位好的老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奈娜站在讲台上时,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问她:你希望学校怎样对待你?小奈娜说,和别人一样。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平的对待,公平的机会。当老校长对奈娜做出保证后,暖色光调下,校长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他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瞬间,妈妈在流泪,众人在鼓掌,我却看到了她的勇气。那个藏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发出打嗝声把卫生纸拼命塞进嘴里的女孩消失了。她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在讲台上为众人解释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她抛弃了自怨自艾,把自己和普通学生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多年后,奈娜成为一名理工科的双学位学士,她本可以选择很多职业,却始终忘不掉老校长对她的激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教师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工作,老师除了授课,还需要言传身教,以自身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一个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嗝的老师,怎么能在讲课时保持课堂的严谨气氛?奈娜多次面试都铩羽而归,她却勇敢把自己的最大短板暴露在人前,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奈娜唯一的机会是给一群所有人都嫌弃的学生当班主任。这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性格敏感又顽劣。奈娜因为身体原因遭受歧视,这群孩子因为家庭和出身遭受歧视。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垃圾时,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只配做一个垃圾。大家都知道,在印度,种姓制度依旧盛行,高种姓女性不能与低种姓男性通婚。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最受歧视。生活在贫民窟,为一顿饭一口水发愁的9F班学生,可能连首陀罗都不是,而是最卑微的达利特。因为新教育法,这些公立学校皮肤黝黑,鼻翼肥大的达利特走进了贵族学校,和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婆罗门、刹帝利同处在一个校园,他们站在一起时,哪怕穿着一样的校服,视觉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两个群体。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想把这群扎眼的贱民赶出学校,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9F班学生的叛逆是自尊心受挫后的本能自卫反应。

奈娜有一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人们总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群体产生偏见,在印度,人们认为低种姓等于低道德。长期养尊处优的9A班学霸因血统和家庭地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面对与自己差距太大的9F班学渣言行傲慢。9A和9F互相敌视,产生了数次矛盾。奈娜向校长保证,会让9F的成绩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部及格,请求校长不要解散9F班。她让全班学生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撕下这页纸,折成纸飞机,从楼顶掷出。这些远飞的纸飞机代表着与昨日彻底再见,赶跑心底的恐惧,努力改变为未来而战。这样的决心在外人看来是个笑话。没人会相信,这群粗鄙的孩子能够赶上精英班9A班,没人认为他们会真的学好。奈娜却透过他们桀骜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需要的是勇气,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使奈娜更加明白,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奈娜的梦想和学生们的梦想缠绕在一起,期末考试不仅是9F班学生对面未来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奈娜证明自己的第一步。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智力、爱心、能力超群的非凡老师。她会用各种办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她虽然打嗝声不断,但的确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近乎于完美的理想老师。老实说,每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都会成材,奈娜兼具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同时充当了‘教师’‘母亲’‘心理医生’‘姐姐’多种角色,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每个遇到这样老师的人都应该庆幸上天的馈赠。

电影中,与奈娜相对应的角色是瓦迪亚先生。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身姿笔挺,总是穿一身质地精良的西装,外形上有种老式的绅士派头。奈娜老师在生活中不常见,瓦迪亚先生在生活中常见。这个男人固执、古板、护短、严苛、有属于他这个年纪和身份的一切缺点。他虽然不苟言笑,却想把最好的一切给自己的学生。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对学生的爱护并不亚于奈娜。他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改变,面对奈娜的授课方式,他嗤之以鼻,‘学习的重点不是快乐’。他想赶走9F班,出发点也是想赶走害群之马,免得影响其他的好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们都曾遇见过,对待学霸他如父亲般慈爱,对待学渣他如同对待敌人般无情。

瓦迪亚先生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人头涌动的大礼堂内,他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把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说出那句‘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先生被9F班的努力打动,他认同了奈娜的教育理念,认可了9F班的成绩,当他亲手把级长徽章递到奈娜手中时,理想之路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了希望。一粒草籽在自然界中无比卑微,可是它能够在春天发芽时顶起沉重的石块;一滴水没有任何力量,可是天长日久的坚持滴水能穿石。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想去开飞机,当梦话说出来也会被人笑话,可是在课堂上迈出第一步后,通过一步步的考学,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不能成为飞行员?

梦想是一粒种子,它安静地躺在内心深处,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如果选择懦弱,选择轻松地随波逐流,这颗种子会慢慢失去活性,天长日久之后和灰尘融为一体,埋在心底最深处,成为一句卑微的笑话。如果选择勇敢,选择用尽全力的去追逐,你永远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羞于谈梦想,认为那只是小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成年人谈自己的梦想既幼稚又可耻。我们忘了那些儿时想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外交官的憧憬,跟随时代潮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上代人,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不断兜圈子,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嘲笑那些把梦想说漏嘴的人。这不是聪明,也不是现实,其实只是因为恐惧,午夜梦回时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你才有资格拥有它。梦想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徒劳,它像光,像水,能够照进黑暗,能够打动人心,当你全力以赴时,它的力量会超出你的想象,你也许会化身为移开太行和王屋的愚公,也许会化身成分开红海的摩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像电影中瓦迪亚先生留下了9F班,9A班和9F班打破了种族篱障成为朋友,身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女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2 ) 又一部看哭的印度片,这次是因为这种病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熊孩子总是让人头疼。

作为老师,班上全是熊孩子……

呃,祝你好运吧。

根据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可以将老师分为这几种类型:“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嘛”、“以暴至暴”、“放任自流”、“嗤之以鼻”。

还一类致力于发现熊孩子的闪光点,用爱与激情助攻熊孩子走上人生巅峰的——这类老师实乃业界良心、世间瑰宝、少之又少,能做到如此境界的,自然是主角。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做出正确示范

[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珠玉在前,这印度女版[叫我第一名]催人泪下,除了一如既往地关照现实,少不了女主拉妮·玛克赫吉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种特殊的疾病——图雷特综合症。

矛盾升级,病症加重

[嗝嗝老师]这片名听着、看着都挺奇怪的。

女主角奈娜从小止不住“打嗝”,因为奇怪的噪音和频繁的抽动,顶着硕士双学位的学历,奈娜在应聘老师的道路上,依旧频频碰壁。

被要求“停止打嗝”,女主解释道

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图雷特综合征

图雷特是Tourette的音译,又译作妥瑞氏症,患者表现出一些不自主的抽动,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并伴有不自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和一些怪声。

关键词是不自主,而且目前不可治愈

作为老师,一言一行颇为瞩目,奈娜碰壁也算意料之中。

贵族私立学校——圣蒂克学校递来橄榄枝,奈娜欣然应约,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她面对的,正是一个班的熊孩子——立下赌约后,他们变着招儿整这个有些古怪的老师。

粉笔变火柴

联系方式被公开,奈娜还成了应召女郎

教室暗藏杀机:学生自制杀伤力炸弹

[叫我第一名]里,男主最大的困难是找工作。

当上老师后,同事们友爱有加,班上就一个男娃有些不听话。

全是小天使

奈娜还要应对同事的质疑、全班熊孩子的挑衅。

而这背后,是印度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异——这个班的孩子全部来自贫民区,因为原来的公立学校被拆,14个孩子单独编班,遭遇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挤后,愈发反叛。

虽抱着“世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的信念,考验一波接着一波,到底有崩溃的时候。

图雷特症还一个特点,承受压力时,紧张啊、激动啊都会加重不自主的症状,奈娜此刻万念俱灰,竭力控制不可控制的行为、声响。

摆头、怪声更加频繁

砸窗、咬手、哭泣、抓头发,生气、绝望、不甘心各种情绪通过动作,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看着就揪心。

扮演者拉妮·玛克赫吉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人的特征:“很难表现这种状态,不单单是模仿,还要反复思考,让大家都能真切感受到。”

悲伤与愤怒杂糅的状态本身难以把握,又要有意识地加上“不自主”的动作与声响,玛克赫吉的表演毫无违和感。

图雷特 ,电影常客

作为一种罕见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多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它的症状十分明显,不可控、不可减轻又不影响寿命。

[叫我第一名]由真人真事改编。

主演找到原型,咨询并模仿了他的行为。

两人的合影(左边的是主演)

关于这种病,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受意识控制的自然感

心情平静时的抽动——

男主接受工作面试

心情激动时——

想到女朋友会离开自己,情绪激动

主人公患有图雷特综合症,而扮演者本人并没有这个病。

既要如实地再现患者的状态,又不可让图雷特过分“喧宾夺主”,因为电影背后,一般还承载着励志等意义。

把握这个度,至关重要。

表演好了,观众不仅会关注到这个群体,同时获得共情,图雷特成为一切“不一样特征”的载体。

主人公乐观的态度、克服阻碍、得到他人认可的过程,成了励志的典范。

在图雷特综合症患者不自主发出的声音中,有部分是有具体含义的秽语

这个症状常常被拿来营造喜剧效果。

[我眼中的世界]中,17岁的女孩伊娃满口脏话,漂亮的脸蛋与污秽的语言形成反差。

在睡觉时,随着神经系统的休息,图雷特的症状也会消失

[方形]中,策展人正在举办讲座,台下的观众也有一名图雷特综合症患者。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在座的文人雅士们出于理解、包容的态度,整个讲座伴随着这些咒骂、噪声进行,极具反讽效果。

除了这些,还有“垃圾、婊子、露出胸部”等冒犯语言

[和莎莫的500天]中,图雷特综合症甚至成了发泄情绪的借口。

两人放肆地喊着“Penis”,谎称患有图雷特

无论哪种面貌出现在电影中,显然,一项共识是——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绝非异类,不应该是嘲讽的对象。

对于患者来说,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终生的标签

症状无法治愈,就只能接纳它。

患者的接纳,是把它当作“朋友”(奈娜语),当作“好老师”([叫我第一名]男主语)。

非患者的接纳,就是了解病症,然后“别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

-

文:范什默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嗝嗝老师》: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你面对一群冥顽不固的孩子,你会放弃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站在他们的身边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放弃吧,我们会以固有思维认为他们无药可救,还怎么让他们成为好孩子。

本周最后一节课,我还在因为无法很好管理学生而惆怅,课堂纪律失控时我很诅丧,我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安静,回到正常课堂氛围里,成为了我的难题。

当看到《嗝嗝老师》,我就隐约知道这就是一部老师如何让一群不听话的学生最后变优秀,应该是一部励志片。带着自己的“难题”,看起了这部电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罗静说,没有坏孩子,只有坏父母。

影片里嗝嗝老师认为,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所以说,即使面对一群糟糕透顶的学生,我们也不要放弃他们。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嗝嗝老师是一位德拉图雷特综合症患者,她的身体总是不由自主地抽动,还会时不时发出怪叫声。

小时候,老师们认为她在扰乱课堂秩序,常常责骂她,当得知这是一种病症后,又建议她退学,她辗转过多个学校,甚至连她的爸爸都认为,她该去残障学校。

直到她遇到了一位接纳她的校长,校长让全校师生把她当成正常的小孩看待,而不是一个发出刺耳叫声的怪小孩。校长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让她决定做一名老师。

很显然没有学校想要一位会发出怪叫声的老师,即使她是有双学历的高材生。

最后,她的母校再次接纳她,也只是因为迫切需要一位老师。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一个由学渣们组成的班级根本没有老师愿意教。

他们在嗝嗝老师来上课的第一天就打赌,这位老师挨不过一天。

嗝嗝老师解释了自己的病情后,他们还编了一首RAP,说嗝嗝老师就像老鼠一样,会发出吱吱吱的叫声。

他们给椅子做了手脚,让嗝嗝老师一坐,就摔到了地上;

他们给粉笔里加了料,让嗝嗝老师一写字,就像打火机点了火一样;

他们还利用化学实验搞了个小爆破,把教室的玻璃炸碎了。

校长决定解散这个班,让坏小孩们滚蛋回家,一直被捉弄的嗝嗝老师却说,炸坏玻璃是她上化学课时发生的意外,不是学生们的错。

出现了一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的学霸班男老师,他认为并且告诉嗝嗝老师:他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无论你怎么替他们背锅,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是不可雕的朽木,他们的成绩永远不会及格。

而嗝嗝老师说,从他们的恶作剧里能看到他们的计划和智慧。

她认为,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

嗝嗝老师不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就算自己背黑锅被嘲笑,依然为他们争取权利。

当学校的重点项目被毁,校长再次做出让他们退学的决定。

嗝嗝老师依然为他们争取考试的机会。她说:这不仅仅是考试,关乎他们的未来。

能为学生考虑未来的老师,真的是少了。很多老师都是想着眼前,并没有这么长远的眼光。

最后考试机会是争取到了,可是这群孩子没有了踏进学校的机会了。

嗝嗝老师很难过,尽管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依然因疾病影响不断发出像狗叫一样的声。

她无法控制自己,情急时,便一下下狠狠地抽打自己的脸颊,但越是激动、越是想控制自己,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来得越来越频繁激烈。

最后结局也是大家能猜想到的,这群学生通过了考试,还有人成为了尖子生。

好老师不会放弃他的学生,他会激励他们,给他们自信,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这里我学到了原来孩子的皮,是他们的保护色,因为不想成为老师或者父母口中那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才会把责骂当作耳边风。

所以人是需要被鼓励,被激励。

幸好那个学霸班的男老师发现是自己骄傲的学生陷害这群捣蛋鬼,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导致了骄子来陷害其它同学,是自己的偏见放弃了这群捣蛋鬼。

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不该武断地评判并且早早放弃。

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4 ) “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成为一个普通人罢了”

国人对印度电影认知此前一直停留在宝莱坞是好莱坞的山寨、五毛特效、警匪神剧和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层面上。

印度神剧片段

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随着《我的名字叫可汗》、《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席卷全球,印度电影俨然成为世界影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剧照

事实上,所谓“宝莱坞”并不是单纯指印度对美国的戏仿,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生产基地。印度电影的产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与好莱坞的出口路线不同,印度电影大多面向本土观众。在印度,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永远是板球,而电影院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休闲娱乐选择。

印度观众在影院(图片来自网络)

10月12日又有一部在当地广受好评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在国内上映 。

《嗝嗝老师》海报

本片改编自身患疾病的美国教师布莱德·柯恩的真实经历 。同样是战胜缺陷和歧视,同样是做教师的梦想,但当电影把视角从美国男性转变到印度女性身上时,便产生了非常与众不同的效果。

《嗝嗝老师》在情节上属于典型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励志片叙事路线。影片讲述了身患图雷特综合症(又名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女主人公奈娜,由于身体缺陷而遭遇歧视,在经历数次应聘失败后,终于克服困难,带领“差生”走出低谷,成为一名优秀高中教师的故事。

以梦想、自由、平等、人性、亲情等温情的主题为核心,对故事做出喜剧化和本土化的加工是印度电影成功的秘诀之一。这些特点在《嗝嗝老师》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本片涉及到的图雷特综合症并不是生理缺陷,而是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图雷特综合症在电影《寄宿学校》和美剧《无耻之徒》、《百年酒馆》中都出现过。在励志电影中,无法改变的生理或其他缺陷实际上赋予了主人公“异类”的色彩。如何处理异类与主流认知/歧视的矛盾一般会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线索。

以此为题材的励志电影所要表达的无非是这样一个主题:我这么努力,不过是想做一个普通人。

印度励志电影之所以在国际上受欢迎,不仅因为他们塑造出的独特喜剧和歌舞氛围,而且由于其中折射出许多现实问题和人文关怀。比如,《神秘巨星》大谈离婚和家暴,但外壳包裹的是女性的梦想;《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直面刀刀见血的种族和宗教争端,但走的还是喜剧和温情路线。

《神秘巨星》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

今年4月在国内上映的《起跑线》依旧是包装在家庭喜剧之下、反思印度教育的现实题材,该片在上映后曾经是当地的热门话题。

《嗝嗝老师》也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其中不仅牵涉印度的教育公平,而且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就业、女性权益、贫富差距等都有细致的刻画。

初看之下《嗝嗝老师》像是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但其实本片与其他两部颇为不同。

《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从这些教育励志电影的叙事模式来看,主人公一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障碍,发现自我,赢得尊重。这个过程通常也伴随着歧视环境本身的变化,即主人公的特征不再被周围人视为“异类”,如电影《自闭历程》、《美丽心灵》、《奇迹男孩》、《疯狂动物城》和《天才少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通常需要具备或者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智商或情商。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方式是以成为“天才”来被区别对待,从而实现的。

《嗝嗝老师》的独特之处在于:奈娜不但同时代表了被歧视的印度女性和有缺陷的疾病人士,而且在电影中与同样被“上层阶级”压迫的放牛班差生结合成弱势群体的统一体。

如果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守旧与创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碰撞和较量,那么《嗝嗝老师》在其中还加入了弱势群体与刻板偏见持有者、富人与穷人、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级对立。

此外,与《奇迹男孩》不同,奈娜并未在小时候就依靠家庭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而“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尽管她已经成年,甚至比同龄人优秀(取得了双学位),但仍然在生活中遭遇甚至来自亲生父亲的另眼看待。换句话说,奈娜之所以成为“普通人”不是来自歧视环境的改变,而是自己适应了嘲笑,产生了歧视耐受体。

《奇迹男孩》剧照

这恰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被歧视“异类”所面临的境遇,他们并不具备约翰·纳什或《自闭历程》中女科学家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的天赋才能,只能调整自己的心理去适应歧视者的异样目光和戏弄。

在这种情况下,奈娜的母亲极力为她争取普通人生活的行为显然是非常勇敢和可贵的。

众所周知,整个印度被“种姓制度”割裂为由高到低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几个等级,这些等级不但代表着社会地位,也直接体现在物质和经济差距上。

《嗝嗝老师》中对班级的划分正反映出印度社会的这种等级差别。从9A的尖子生,到9F的差生,不但体现出学习成绩的高低,而且家庭经济状况也有着天壤之别。(班级的英文class也就是阶级的意思。)

《嗝嗝老师》剧照

这一点在家长会那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尖子班的富人家长纷纷赶来参加时,“放牛班”却一位父母都没有出现。奈娜在家访中才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甚至学生本人都在为生计忙碌,根本无暇参加。

显然,随着印度社会阶层的固化,底层与富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已经进一步演变为教育差距,而教育的差距又会进一步拉开了物质距离,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对贫民窟的穷人来说,维持生存尚且困难,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在电影中,作为富家子弟的尖子班和校长、老师骨子里都认为他们与“放牛班”根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也不应该在同一个校园。在他们看来,穷人和劣等生是野蛮、无知和粗俗的代名词,“共处一室”不过是无奈的权宜之举。

这何尝不是整个印度,甚至所有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所面临的窘境。

作为人口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社会问题其实非常严重。而女性在印度千百年来都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被划分到最低等的贱民行列中。在联合国《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印度的性别平等状况在144个国家中排名第108位。(中国第100位,韩国114位,日本118位)。

虽然在少数大城市,女性可以自由、独立地生活,但在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印度女性的婚姻都由父母决定,甚至在结婚当天才第一次见到新郎。而诸如童婚、强暴等耸人听闻的新闻也经常见诸国内媒体。

正是在这种现实的映照之下,影片中的父亲代表了印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反动”父权和男权形象。他既是《厕所英雄》中极力阻止男女主角修建厕所的父亲,也是《神秘巨星》中家暴、蛮横的父亲。

另外三位男性长辈的身份同样非常符号化:校长虽然是中立角色,但他充当着男性权威裁判官,而且属于对缺陷和差生带有刻板印象的人;优等班老师和教工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都直接作为反面角色存在。

《嗝嗝老师》剧照

《嗝嗝老师》采用了印度电影和励志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但最后的情节设置颇值得玩味。

影片最后,奈娜老师带领的9F班之所以最终能够获得荣誉勋章,决定性因素并不完全来自他们自己的努力,而是来自作为富人和优等生代表的“反派”男老师的“良心发现”。是由于他基于对教育和师德的觉悟,才成全了放牛班的成长。

此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片的批判性基调。但这其实是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始终面临的视角问题。

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上映后,片中的女主角被许多人视为印度新女性的代言人,但也有批评者认为,她们的成长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受到父亲的强迫达成的,归根结底牺牲女儿的人生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冠军梦。

不得不说,这样的批评有失公允。因为在影片的关键情节中,父亲其实并未在场,女儿通过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依靠自由选择和自由意志获得了冠军。

脱离社会现实而空谈弱势群体和女性的权益是毫无意义的。无论是女性电影还是表达弱势群体题材的作品,既需要来自群体内部的“自我控诉”,也需要来自他者的同情。许多优秀的印度女性电影都出自男性导演之手便是很好的证明。

从整体上看,《嗝嗝老师》虽然题材严肃,但情节幽默、节奏明快、风格清新;其中“求职”、“家访”和“寓教于乐”三段快速剪辑的场景,在浓郁印度特色的背景音乐中展开,体现出印度电影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每年印度出产的剧情电影中,有70%都属于歌舞片,足见印度观众对歌舞的热爱。甚至有的影院遇到情节精彩的歌舞片会把某个的片段反复播放,观众在放映厅里一起载歌载舞。所以在印度电影界流传着一句话:做好了歌舞你就做好了电影的一半,同时也成功了一半。

《嗝嗝老师》剧照

而在《嗝嗝老师》中,除去影片结尾的煽情歌曲,其实只有两段算是比较正宗的印度歌舞,这两段歌舞都来自学生取笑老师时编出的“嘻哈音乐”。这说明印度电影已经在逐渐尝试走出过分依赖歌舞的创作模式,不但开始偏重剧情,而且音乐也与国际接轨,玩儿起了嘻哈。

《嗝嗝老师》剧照

这几年,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日本、韩国和印度都产出了许多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品,而国内网友在提到“阿三”时却每每带着大国的轻蔑和优越感。

然而事实是,这些大热的印度影片在豆瓣的评分动辄9.1,9.2,不但口碑爆棚,而且诸如《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陆就豪取了13亿票房。目前在中国上映的5部印度电影中,有4部票房都超过了2亿。

借着印度热的东风,成龙和王宝强也与印度投资方合作,先后推出了《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等热门影片。正如《嗝嗝老师》中表现的那样,无论现实的境况如何,尊严始终是需要自己去赢得的。

这些饱含人文关怀和励志精神的优秀印度电影作品,或许正是要给我们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

 5 ) 关于教师和电影

作为一名教师 看完此电影 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分享。今年是我从业第二年。还记得去年刚当老师的时候 幻想:为每一个学生制作成长日记;每周为自己写一篇教学日记与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这些幻想直到今天一件都没有实现。因为我发现学生太多了 教学压力太大了 教学任务太重了 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将那些幻想变成现实。

看到电影里嗝嗝老师新颖的上课方式 我第一反应: 这不可能。是的 根本不可能。中国的课堂教育永远不可能是开放式的 寓教于乐也只是说说而已。好像卓越真的都是辛苦得来的。还有,其实我特别讨厌电影里的一句话“没有差学生 只有差老师” 这句话我一直不敢苟同。我相信无论再过多少年 我依然不赞同。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而不是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永远要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多。

当然,观影途中几次被感动落泪。当嗝嗝老师面对校长 面对父亲 面对学生的时候,我是动容的。我无法想象一个被拒了n 多次的人还能一直坚持当老师。我也无法想象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想接纳的人还期待谁去接纳。我更无法想象面对一群顽固不化的学生时 得付出多少耐心 智慧 和爱去浇灌他们。是的 做教师的应该反思自己。

总体来说,印度拍的教育题材的电影都还不错。

 6 ) 没有坏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图雷特氏综合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抽动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以及综合抽动。这种疾病不会危及生命,但患病人群往往会因为异于常人的古怪行为而被排斥,误解。在电影《叫我第一名》里,主人公就身患这种疾病,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老师。

有意思的是,《嗝嗝老师》的女主角和前者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历程。但与此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个人励志”这个方向,而是更多的把重心放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上。某种程度讲,嗝嗝老师更像是《叫我第一名》的后续,是一种“娜拉出走后怎样”的预演。

或者说,《嗝嗝老师》更为直接尖锐地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成绩不好,到底是谁之过?和《死亡诗社》那种打破陈旧教育体制的理想精神所不一样的是,《嗝嗝老师》站在了一个更为务实的立场上,电影没有直接将矛头指向固有的教育体制,更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批判讽刺教育大纲,而是采用一个更为温和的喜剧形式来阐述自己的主题: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阐述何为“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一要素就是“传道”,传授做人的道理。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阿米尔汗饰演的敢于挑战传统的大学生就对僵硬缺乏人性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因为电影中的老师只会授业解惑,而所谓的传道却是丢的一干二净。

而嗝嗝老师在电影中的魅力正是她身体力行的传道精神。她会去做家访安抚学生情绪,会看到学生优点给予鼓励,会给每一个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她拒绝说教,主张用“为什么不”来替代“为什么”,对于“差学生”从来都不会放弃,真正用行动来给学生做榜样。

没有圣母光环,也不是天使化身,她有的只是无谓的改良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态度。

就像是一个深入虎穴的救世主一样,绞尽脑汁救贫民窟的孩子于水火之中。她带领学生放飞承载着自身恐惧的纸飞机,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北极星判断方向。她将学生的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其所作所为只是在解答之前电影所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错的只是老师教不好。

作为印度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嗝嗝老师的形象被设定为一个勇于创新的新女性,她所患的“打嗝病”一方面是她的最大敌人,但另一方面却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地方。

因为“打嗝病”这个设定的存在很容易激起观众对她的同情,而观众也会乐意看到学生最终包容理解她的温馨场景。换句话讲,电影正是“利用”了观众的同情心,况且她还是一位勇气十足的女性。毕竟她所面对的不仅是头疼的“差学生”,其实还有来自男权语境下传统年长老师瓦迪亚的压力。

瓦迪亚老师的设定其实蛮有意思的,他一开始是嗝嗝老师改良的最大阻力,是电影的最大“反派”。他所代表的是固执陈旧的传统老派,只是一味相信“没有坏老师,有的只是没有希望的学生”。

但他并没有像《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反派”继续黑化下去,而是通过一场作弊事件反省自己从而寻到了教育真谛,最终被嗝嗝老师的行为而感染。

他最后的那段演讲,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他深刻的自我反思证明了嗝嗝老师是对的。就像他所说的那样:学生做错了题,会丢分;老师教错了,却不会减分。学生其实做起来更难。

作为一部教师题材的电影,《嗝嗝老师》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它严格遵守“制造矛盾冲突——解决问题”的经典剧作模式,没有艺术电影一贯的烦闷,而是有着极大的观赏度和趣味性。剧情跌宕起伏,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紧跟电影情节的走向。

不仅对于印度,对于中国而言,《嗝嗝老师》都是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太多有关师生的反面新闻时,诸如小学生因作业不堪重负而离家出走,学生不听话被老师掌掴数十次等等。我们都会为此感到痛心:当今的教育怎么了?

在教育体制无法大刀阔斧改革的情况下,教育从业者是否应该反思: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方法是不是应该得到改良。在奉行孔子“因材施教”的同时,对于所谓的“差学生”更是不能轻易放弃。《嗝嗝老师》就为我们做了一出非常生动的比喻:如何让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的不那么刺耳,只需要折断一部分就可以,这种小小的改变,可以收获到显著的效果。

传授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人,才是教育的首当其冲。学生自我改变的同时,教师人群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审视,看看自身需要改变什么。时日当下,对于教育而言,我们不奢求出现像《死亡诗社》这样振聋发聩的伟大电影,但凡能有像《嗝嗝老师》这样能为人们指点迷津,拨云见日的电影就足以满足。

 短评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7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1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16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18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22分钟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27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32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37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39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4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4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49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53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5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1小时前
  • Sunflower
  • 力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1小时前
  • 还行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