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泪国语

HD

主演:连姆·尼森,杰弗里·拉什,乌玛·瑟曼,克莱尔·丹妮丝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国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2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3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4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5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6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3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4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5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6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7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8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19孤星泪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孤星泪国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冉阿让(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因为偷窃面包而面临着二十年的牢狱之灾,被警长沙威(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释放后,囚犯的身份让他处处碰壁。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善良的主教(皮特·沃恩 Peter Vaughan 饰)收留。冉阿让偷了主教的银器企图潜逃,在被逮捕后主教却谎称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礼物。主教的这一举动彻底感化了冉阿让,他决定洗心革面,好好生活。  一晃十年过去,冉阿让隐姓埋名成为了小镇的镇长并结识了命运悲惨的女工芳汀(乌玛·瑟曼 Uma Thurman 饰)。冉阿让向命不久矣的芳汀承诺,自己会照顾她年幼的女儿珂赛特(克莱尔·丹妮斯 Claire Danes 饰),与此同时,一直都在追踪冉阿让踪迹的沙威亦察觉了镇长的真实身份。爱在别乡的季节蔻贝动物特种部队 第二季上门狂婿捉贼记友谊全球冰封我打造了安全屋复仇的痕迹巴切斯特传最强王者归来笨鸟大冒险偷来的女儿安息日她的伤痕荣耀请修理好我的男朋友出走女朋友心痛白鹿原2017高斯奥特曼VS杰斯提斯奥特曼 最终决战走入欧洲装腔启示录王者天下第二季我们恋爱吧 第三季风和日丽昭和元禄落语心中颤抖吧阿部之朵星风云苍天有泪铠甲勇士捕将触目惊心苗翠花黑暗复仇三陪保姆危险爱人里相棒3爱情公寓番外篇:辣味英雄传 第二季开端2022花牌情缘美国派9追踪者游戏W职权骚扰的上司是我的前女友武林外传成名之路朦胧的欲望

 长篇影评

 1 ) 八个最——Les Miz观感

观看Les Miz电影版真是个痛苦的过程,必须得时时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大声吐槽爆粗,不能站起来喝彩拍手,激动时不能大笑,感动时更不能放声大哭。一部电影能让人入戏到这等程度,已经算是成功,即便满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于是在此将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而无法抒发的情绪,化作撰写review的力量。该电影版总体而言,既不像之前观trailor留下的恶劣印象所想象的那么糟,也显然也有硬伤使其减分不少;本文将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点可圈之处。 电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 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刚柔并济的Stars,唱尽铁血男儿心中一片热血与那别样的丝丝柔情。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独白,令多少观众为剧中的大反派而倾倒,却被Crowe唱成了不温不火,好像一盆凉了的洗脚水的味道,你对得起导演苦心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么?简直是千古罪人!与25th anniversary中一样烂得没争议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后者是那种畅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则糟得有些暧昧不清,说不清楚究竟哪儿不对劲,可总是浑身不适,似乎没有一处在对的位置上。他的嗓音粗粝豪放,本就不适合舞台剧,又缺乏改进的天赋。于是他就像是个误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虽然卯足了劲但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小警察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后陪着一块儿挨骂,这才是真爱啊呵呵后。作为诸主角中最具舞台剧经验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饰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无亮点形同路人,不仅大失原剧水准,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准。不知是演多了金刚狼还是怎么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状态,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兢兢业业中规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时候,就像这首Bring Him Home一样,我甚至觉得一开嗓导演就该喊“Cut!”了吧。虽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们不曾奢求超越的经典,但将一首悲天悯人的内省独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样义愤填膺,实在有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真的好想问问Jackman,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被粗着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么? 电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 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约是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缘故,这两首歌曲的戏剧性不如原剧那么强烈,低声无措的自问与之后的高潮转折形成的对比总觉得不够鲜明,可是这两首歌的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正在于灵魂撕裂的张力啊!没有了这些戏剧效果,Jackman只是走过场一样将应当表达的人物性格转变与剧情发展交代完毕就了事了,可没有了这两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让Valjean这个角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讲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损不少。 电影中最酱油的歌曲: 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剧迷对电影版演员的表现最失望的大约当属Samantha,On my own这首在25th被萨妹子演绎得如此甜美感伤的情歌在电影中却真正成了首不咸不淡的过场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个场景和气氛都根本不合拍,于是两人再怎样落力演出,都显得有些无厘头,观众可能已经涌上心头的莫名情愫却也不知该安放何处(导演万死都不该连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让萨妹子藏纸条这个细节上的改动不知是否为了照顾剧情节奏,但真正是牺牲了Éponine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了原剧中虽然卑微却因爱情而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戏份只将她塑造成一个为爱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真想为萨妹子喊冤,多么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为她可惜,以她的实力和表现明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纯吐槽部分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来谈谈让我欣赏的部分。 电影中最突破原剧的歌曲: 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问我此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是谁,Anne!一定是Anne!绝对是Anne无疑!听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简直就想掐死导演,那该死的trailor实在太忽悠人太埋没了Anne的演技。首先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为好过原剧的安排,原剧中Fantine在赶出工厂时唱这首歌时的情绪似乎不过是出于对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当嫖客从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两个小钱时,她也是无动于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There was a time...”,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她想起生活怎样摧残了她的梦想,她的爱情怎样变为噩梦,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颤,而更让她疼痛的是,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即便身陷地狱之中,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这最后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时,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见。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沉浸在她的歌声中,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看到这里,只有能以浓浓的朗诵腔说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中改编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 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剧迷在看了trailor之后都会吐槽导演对one day more的低调处理,这首歌曲在我看来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一刻,剧中人物的众生相栩栩如生,正是这种既圆满又充满山雨欲来的紧张期待感叫人热血沸腾。而在电影中,这首歌却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运用不当的镜头切换和寒掺的群众场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劲,于是纷纷质问导演你到底在干什么。看过全片之后才知道,导演对Les Miz的节奏处理和舞台版很不一样,比如将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场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后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许是为了方便电影观众跟上剧情节奏,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来说,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场戏,若是做成一个万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则后面该如何顺利衔接过渡下去便成了问题。导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间加了一场出殡戏,也是合情合理,毕竟舞台张弛有度的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足够了,但对电影来说让故事合情合理讲下去的细节桥段则必不可少,于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不仅必须呈现也显然得是个高潮,所以其实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给匀到了这场戏上去,使剧情能顺利过渡。在ABC咖啡馆没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感觉少了半口气,而放在这里实在是一个亮点,军警拉起的警戒线中黑色的灵柩慢慢行进,拥挤的人群一片肃穆,虽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却已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空气中的愤怒已经膨胀得就像干柴一样亟待引爆燃烧,这时一两个学生低沉压抑的声音响起,轻声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坚定得不容打断怀疑,于是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军警们慌了神,Enjolras冲进警戒线挥起红旗,更多的人冲破人墙占领了马车,站在灵柩上的学生们满脸都写着骄傲与自信,带着挑衅的眼神俯视着与之对峙的军警,战火的号角就此响起。这一幕让人心跳加速,而看着这生动的场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学生们竟不是那么遥远了,他们不仅仅活在19世纪或小说书中,今时今日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不也总在上演,不也总活在我们真实的记忆中么?这葬礼,这哀悼的人群,这年轻稚嫩却无所畏惧的孩子,还不令人熟悉么?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惜你们不知道在前头等着你们的是什么。 电影中最佳视觉效果歌曲: The Final Battle: 这次的影片中,我想导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诠释与表达的大约还是学生戏吧,这一幕几乎和原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说舞台板的battle是学生们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么电影版呈现的就是现实中这场革命真实的面孔。当影片镜头的上帝视角恰到好处的那么一拉时,在观众眼前的是偌大的一个巴黎城,大得无法想象,黑压压的一片,这时才意识到,这些学生们的街垒是多么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么渺小,渺小的几乎变得可笑了。于是这场革命不再是想象中理想主义者的奋起与斗争,不过是以卵击石,蚂蚁绊大象,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怜,几乎可笑。于是连army officer的喊话都像是带上了一丝无奈的怜悯与劝解:孩子们,你们肯定完蛋了,还是别闹了,救救自己吧。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实的意义,因为这才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影片中凸显的张力不在于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更在于学生们革命的意义,他们牺牲的意义,在final battle之前,他们怀疑的不是胜利的可能,而是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的意义,人民的冷漠与叛逃,这零落不成气候到几乎可笑的尴尬场面似乎在质问着他们,你们这么做有谁领情,你们要拯救的世界与人民根本就不赞同也不需要你们。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还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导演充分利用了这些在短短几分钟内定义了他们的信仰,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正在于那以血肉之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胸膛扑向子弹,此刻的站立与坚定便是意义。 而与舞台上交错的灯光与偶尔的火光迸射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带来的抽象效果不同,电影自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看见学生们怎样在街垒前倒下,怎样在绝望地拍打着紧闭的大门向居民求救,怎样退入ABC咖啡馆手足无措惊惶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我们看到,军队对抗的并非揭竿起义的革命者,不过是握着几杆枪却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们目睹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我想这是导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理想幻灭,这不过是一次以卵击石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学生不是我们会崇拜向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们怜悯的无辜的孩子,每个年代的人们看待学生运动与革命都会有不同的视角,而我想这大约更贴近这个时代所认同的定义吧。于是我几乎谅解了导演对Enjolras的淡化处理,几乎原谅了他把Enjolras只写成一个普通的学生领袖,如此亲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后当Enjolras带着无畏的表情看着那对着他的十几个枪口的时候,导演还给了他一个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着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许因为导演想写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悲剧英雄,不过是一群志气相投而彼此相守的伙伴们。然而总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最终导演还是给了他那个倒挂的身影与血红的旗帜。 特别想补充的是,剧场版远远强过电影版的一处绝对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终记得在电光火石之后的那突然的万籁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诉地响起,观众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究竟发生了什么?胜利了?失败了?有没有人生还?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静,独有一支双簧管唱着忧伤的歌。当街垒渐渐转向正对观众时,交响乐忽然排山倒海地响起,人们看见Enjolras,像个殉道者一般倒挂在街垒上,身下的红旗像血泊一般将其包围,全死了,所有的学生们,他们全死了。那种厚积薄发的张力与感染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当导演煽情地让Jarvet将勋章摘下颤抖着放在Gavroche的遗体上时,我在脑中忍不住出现的还是那触目的血红与Enjolras。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歌曲: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位小雀斑是让我最惊喜的角色,几乎做到了演与唱俱佳的地步。不仅是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几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让人沉醉而赏心悦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痴情,in my life中的紧张激动与深情,还是valjean离开之后几处的担当与果敢,他让Marius从只识谈恋爱的小白脸变得立体饱满,每一个场景中所能表现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紧紧抓住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直叫人眼前一亮。而他的演技大爆发莫过于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经罪恶地总是忽略的歌曲,他没有滥于以煽情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悲伤,一开始他压抑而麻木地如同游荡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馆中,忆起昔日的时光却有一丝讽刺与迷茫,怀念旧友他的愤怒悔恨难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泪却诉尽了一个未亡人那难言的遗憾与伤痛。 电影中最忠实原剧的歌曲: 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一首终曲,果不其然,从感情到表达上便是对音乐剧的一次完美复制,忠实传达了原剧所要表达的意义。而最值得一提的两个亮点,一是在Valjean的灵魂离开躯体走向天堂的时候,在圣堂的门外,那一如片首的烛光闪烁的小圣堂前,我们看到主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着Valjean,这个细节虽是煽情,却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场天路历程,最终的归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第二点是我一直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最后的群众合唱,他会为天堂里的灵魂塑造一个怎样的归宿呢?我没想到的是竟那么简单,不过就是巴黎的广场,人们站在街垒上,就好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一切都未曾改变,不过是天空变得洁净光亮了,人们的脸上有了希望与微笑,我喜欢导演这最后的定调,天堂不是存在于他世的寄托,不是个超越现实的别处,它就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当下。天堂的再临,是降临于人们的面容之上。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后的吐槽,从一个音乐剧粉的角度来看,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变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酒店老板跟老板娘就跟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纯粹在浑水摸鱼,Stars与Bring Him Home被彻底毁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心里头一路吐槽,可眼泪还是哗哗得留个不停,被感动到很没用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脱离舞台,仅仅靠歌词和音乐都足够丰富的一部音乐剧,这大约也是电影版依旧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然而这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个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呈现版本。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音乐和故事,呈现出一个他所理解想表达的版本。至于这个版本如何?他的特点鲜明,一喜欢苦情,二喜欢苦情,三还是喜欢苦情;对于学生戏的演绎发挥空间最大,至于效果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就是见仁见智;而对于我听剧中最着重的Salvation与Redemption这条线,他却几乎没有着重,发挥相当有限。可至少,相对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达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圆其说的对Les Miz的呈现。 于是最后我问自己会给这部电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想当我要给别人推荐Les Miz的时候,我会不会推荐这部电影,还是会像对待POTO电影版一样赶紧撇清关系,我想我会推荐的。这,便足够了。

 2 ) 无公害吐槽时间又到了,耶~

不是我不想写正经评论啊,每次正经的都被你们抢着写完了嘛真是的~

一腔才华无处发泄的悲愤感角你们是不会懂得的哼。

说在前面的:没看过音乐剧也不打算看,就当电影版外国春晚看的,求别拿音乐剧来跟我理论说XXX才不XXX真正牛逼的是xxx好么……我没有高尚的艺术修养我承认还不行么= =

————我是吐槽开始的分割线——————————————————

1、狼叔就算挫到开篇胡子拉渣衣衫褴褛以及掉到臭水沟里满脸陈翔,嘴唇还是一如既往红润动人……不禁让我想起007丹叔的“如果选一个人搞基我会选休,因为他的小嘴总是粉嫩粉嫩的,有一层润唇膏的珠光……(囧)”

2、本来我以为狼叔是里面最能唱的一个,结果……恩……反正……无论怎样我还是很爱他的啦。

3、安妮的那段I DREAMED A DREAM真是一颗巨大泪弹,我千防万防又是喝饮料又是看手机又是想念金城武分散注意力还是没挡住跟着哗哗哭。人演员唱得多好啊声情并茂还要兼顾镜头从头到尾大特写做表情,你们不要黑她了嘛真是的。

4、没看之前所有人都在吐槽罗素克劳唱得差,电影开始前20分钟我还没有这种feeling心想大家果然又在装逼啊,可是STARS唱完我就知道距离在哪了——全曲我都在等待仿佛郁钧剑老湿歌唱祖国时踮起脚尖冲击最高音般的壮丽高潮,结果直到他唱完我才知道高潮已经过去了……

5、安妮姑娘卖完身躺在箱子里,我一边忙着挡眼泪一边感叹:姑娘这时候还不忘擦当季新款腮红啊,橙红色真好看果然衬皮肤白……回家果断淘宝。

6、艾潘妮的腰细到人神共愤,她出场的时候我左右的姑娘和大爷纷纷点评——个么这个姑娘是不错的怎么不是女主角啊这样那样。看来女一招人恨女二万人迷真是从张爱玲奶奶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7、小雀斑的雀斑放大到银幕上真是头那么大一颗然后如银河系一般璀璨的汇聚了好几百颗……虽然这样也还是很萌了你们看我真的没有黑他~

8、下水道那段我是本着公共场所最后的礼貌底线才没有吐出来的。这么想想玛瑞斯还是很幸福的不知道自己曾经在屎堆里几进几出好几次整张脸都泡进去……啊不行了我又要吐了

9、狼叔扛着未来女婿逃命的时候多次给出特写,但是吧一特写狼叔的颜就要顺便特写小雀斑的屁股,满银幕的屁股啊就这样晃来晃去……我是本着最后的艺术之心才忍住没有现场点评起雀斑的美臀指数这样。

10、跳出当年崇敬的拜读世界名著的小学生之心来看,雨果老湿真是1800年代的男版琼瑶,或者台湾的九点档乡土剧女人花系列,或者欧版渴望创作者。刨掉那些风土人情描写(这样原著的一半应该已经没有了= =)和宗教情怀,整个故事就是“谁敢比我惨”大挑战,唯一的区别,引用我的高品质室友胡细腿的原话,就是“渴望只虐刘慧芳一个,悲惨世界是虐包括冉阿让在内的所有人”。连反派都死得那么不省心还要惹人怜悯真是太讨厌了啊雨果老湿!


好了都凑够十个了差不多就这样啦吧反正之后还会有一百倍的反吐槽来淹没我的= =+

 3 ) 以悲悯拯救悲惨--《悲惨世界》观后

最重要的最先说:请以下演员的NC粉注意,这部片你们必须看。这些美人是(排名分先后):

 
休·杰克曼 Hugh Jackman


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


海伦娜·伯翰·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埃迪·雷德梅尼 Eddie Redmayne


萨曼莎·巴克斯 Samantha Barks


以上是我认为表现很好的演员。虽然本人讨厌罗素克劳,但是这片里他演得好,咱不能徇私不报。休杰克曼和安妮都有让人泪下的表演,Eddie令我鼻血汪了一地,而一曲"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也唱得非常动人,就是满脸雀斑,像碗诱人的黑芝麻糊。海伦娜从不失手但也没有突破。萨曼莎是舞台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演员,唱得当然非常好,长相略嫌现代,但最终还是被她打动。另外,下面这位小正太非常刮拉脆,虽然是第一次登上大银幕:

Daniel Huttlestone


------------------------------

接下来是相对不那么重要(XD)的东东,有具体剧透,如果不想知道更多,请止步。不过,《悲惨世界》的故事该知道的人也都知道了吧。

这部《悲惨世界》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影视剧改编,所以没有比较。原著则是遥远的少年时代囫囵吞枣看过一次,印象非常依稀,故此也没有比较。比较鲜明的一个记忆是芳汀雪地接客,被恶客塞了一团雪在单薄的衣衫里。的确是很虐的一幕,他们保留了。


个人觉得这个片有很多东西可以看可以咀嚼,从音乐到画面到表演到演唱,从内容到细节到主题,换言之,相当充实,有娱乐性,有惊喜,也不乏深刻。故此给了8分。



《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海报是童年珂赛特的特写,电影版的预告海报也用一样的概念。以前一直没在意,昨晚看了片子才想:为什么用珂赛特?

 

珂赛特不是主角。主角是冉阿让,是沙威,是芳汀。可是为什么海报上放珂赛特?我觉得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理解了这个故事。

 

冉阿让少年时因为偷一块面包给姐姐的孩子,被抓住判了5年,服刑期间他屡次越狱不果,结果累计坐了19年牢才得到假释。出狱后他带着囚犯的烙印,走投无路,没有人给他机会。他心中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仇恨。终有一天,他被一位主教好心收留,离开时却偷走了教堂的银器,又被抓获。警察将他带到主教面前,主教却替他圆谎,开脱了他。冉阿让心中剧烈交战,从此改名换姓,重新做人。休杰克曼在唱这段的时候,演技非常精湛。囚徒造型和化妆也很赞,看戏回来读到杰克曼为了这个造型减重30磅,拍戏前更是断水36小时使自己面目狰狞。

八年后,他成了工厂主和一个市镇的市长,公正仁慈,得人爱戴。但是警官沙威八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追捕在假释期间消失的冉阿让,命运把他们带到了一起。因为沙威的出现,忐忑不安的冉阿让没有及时处理厂里女工间的纠纷,女工芳汀被凯觑她却一直不能得逞的工头趁机开除。芳汀当年被情人抛弃,未婚育有一女,失去工作后沦落风尘,十分悲惨。冉阿让再次遇到她的时候,她已经病入膏肓。冉阿让答应会照顾她的女儿珂赛特,芳汀安心死去。安妮接演芳汀,形象上牺牲很大,但是作为演员的野心应该得到了满足。演得相当有感染力。但是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美丽娇俏太深入人心,苦情的安妮总是有点令我出戏,这是我不好。

冉阿让去接了珂赛特,再次逃脱沙威的追捕,销声匿迹。沙威在牢狱出生,长大后投身警界,为法律效忠,嫉恶如仇。他相信坏人不会再变好,对恶人就是要赶尽杀绝。罗素克劳那副欠扁的样子,演这个角色太合适了。公平地说,他也赋予了沙威层次和深度,压得住杰克曼的阵脚。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冉阿让所代表的悲天悯人与沙威所代表的严刑峻法的冲突。

一晃九年,珂赛特长大了,冉阿让在抚养她的岁月里,感受到了真正的爱,完成了从仇恨恐惧到忐忑不安到大慈大悲的转变。这时巴黎将爆发一次起义,一个革 命 党 人马吕斯(Hot Eddie)对珂赛特一见钟情,她也爱上了他。冉阿让在街垒战的阵地又遇到沙威,他被革 命 党 人抓住了。冉阿让放了他。街垒战革 命 党 人失败(很多帅哥牺 牲了),冉阿让将受伤的马吕斯救走,沙威虽然有机会抓住冉阿让,却因为内心的矛盾,没有下手。沙威对一生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无法面对自己,投河自尽。

马吕斯伤愈后跟珂赛特结婚,冉阿让也走到生命尽头,在两人的陪伴下阖然辞世。用咱们的话来说,这个故事里有情皆孽,无人不冤。所以叫做《悲惨世界》。

 

现在回到开始那个问题:为什么海报上只有珂赛特?

 

我想,是因为珂赛特代表了这个悲惨世界的救赎。她代表了爱。她是芳汀活着的目的,她使冉阿让享受到一个孩子能带来的幸福,马吕斯革 命失败后身体和心灵痛受创伤,她给他慰籍。换言之,她是个女神。她近乎一种概念。所以珂赛特不是个特别有趣的角色,演她不容易讨好,如果造型也不出众的话,就更不容易讨好。不幸这种情形在此发生了。

 

但这并不是说珂赛特不重要。她也许不是个有趣的角色,但对整个故事她的确是关键,没有她,世界就真的从头悲惨到尾。贫穷和不公,卑微和绝望,抗争和矛盾,各种痛苦,一直如此。因此《悲惨世界》是经典,永不过时。芳汀的遭遇。最近那个被强奸虐待致死的印度女孩。冉阿让的遭遇。我们有一大把这样的例子,因为小过被严遣,于是被逼成大恶。沙威的遭遇。占据道德至高点的,打着正确的旗帜做着恶魔的行径。马吕斯的遭遇。革 命,到底是什么?到底带来什么?拿什么拯救我们?

 

维克多雨果的答案,是悲天悯人。像这样多重主题的宏大故事,几乎可以肯定,绝对答案是没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合理的动机,包括那对无耻的酒店店主。雨果的伟大是能够把这些动机和行为交织成一幅严丝合缝的绚丽的风云图。然后作为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他愿意相信我们的世界有一个解决问题的理念。

 

我也愿意相信。但我只能做到自己去实行那个理念,而且不能保证自己所做会有什么结果。




说完故事说电影。音乐剧的电影版唱功自然不能跟舞台版本,但是好在养眼,其实唱得也不错啦,至少我听着过关。但是我不太喜欢这个剧的音乐。片子也带着浓重的舞台特征,一开始需要习惯一下,特别是开场众囚犯拉大船那一幕,前头乌云密布,拉么大的浪头打下来,而囚犯们身边水面的涟漪居然有点小清新,再一转头,银幕的另一边厢居然透着阳光(还是打灯的关系?)。很纳闷后期制作不能调一下颜色么?看片过程中时不时会被这样的因素带出戏,但是演员的卖力表演又把人拉回来。占不少篇幅的巴黎街垒战,给我一种比较怪异甚至坎普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想起了毛主席语录:革 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谦让。不过人家法国革 命好像没有这么肃杀?



看完《悲惨世界》,毕竟受到启发,也非常感动。

 4 ) Hollywood Musical at Its Best

Damn you all, 那些没有提醒我看这部电影之前需自备纸巾的音乐剧爱好者群众们。听着后排大妈们痛快淋漓的抽泣与擤鼻涕声,千辛万苦在大雪里开着车来第一场sold out被迫等了近两个小时看完还要在大雪里开着车回去的我忍眼泪忍得都快……哭了。

其实这片和King's Speech甚至Tom Hooper更早期的Elizabeth I一样,都是剧本的力度已经放在那里,他只需要以艺匠的手法串联出来就行——不同的是前两作的剧本都是夹在二等一等中间的质量,而这一部则绝对是要名头有名头、要高度有高度。不管是雨果的原作还是称霸世界音乐剧坛三十年的改编,再现于银幕的难度都够导演喝一壶的。虽说音乐剧已经将庞大的小说篇幅减而又减,但是其如歌剧一般的85%以上唱白如若拍成电影,如何让大部分并不熟悉这部音乐剧的观众(相信我,票房、口碑想要好观影主力一定不光是音乐剧死忠)不至于哑然失笑其实也是一个挺难解决的问题。这就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舞台原卡还是好莱坞明星?前者的唱功固然了得,但观众辨识度和他们对电影的驾驭能力显然大大成疑,而如果是后者,谁又能保证他们一开口观众不捂住耳朵纷纷退场呢?这种血的教训也不是没有过嘛(好莱坞的解决办法自然是请替唱)。

Tom Hooper一定也为这问题头疼过,因为哪怕他的卡司里确实是有亮堂堂的、可以信赖的名字——虽说绝大部分观众认识长腿休是因为金刚狼,但他在2006年奥斯卡奖上(以及没多少人看但是也的确惊艳的几次托尼奖上)的亮眼表现早已让很多人注意到了他的音乐才华;Anne Hathaway也是一样,和长腿休在颁奖礼上的“即兴”合作也好,之后在脱口秀节目上的偶秀峥嵘也罢,大家对她的唱功似乎也有挺好的心理准备;Amanda Seyfried在Mamma Mia之后再次接演音乐剧电影也不让人吃惊,不过剩下的两个人——银幕上下都以硬汉形象示人的Russell Crowe和Burberry广告里走出来的传统英式posh kid Eddie Redmayne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俩的角色可都是分量很重的,现在这个媒体无孔不入、观众挑剔贼精的年代,找替唱已经基本不可能了,就算再不成也得演员本人硬着头皮上(参见Mamma Mia里的众男演员——OUCH!),而如果沙威和马吕斯砸锅,这部电影也就一半完蛋了。

但是Tom Hooper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甚至还有很多惊喜的答卷,Crowe的沙威虽说唱功稍欠火候,但毕竟中气十足、远超业余水准,而且角斗士哪怕已经有了啤酒肚也依然凶神恶煞、气势逼人,演这个一根筋到被自己逼死的角色还是游刃有余的;而Eddie——哦那个能在任何维度上准确地让你心碎成渣的男孩,有天使一般的纯真眼神和清亮声音,他曾经是伊顿公学的音特生,现在是只会演戏更会唱歌的小云雀。不能否认我在知道这家伙的来头之前也怀疑过他能不能驾驭一个要和长腿休面对面打对场的角色,但是让人等到心焦的原声碟终于出来,我迫不及待地点开preview听到他第一个高音抛上去的时候……ohhhhhhhhh I must have died and gone to friggin' heaven. 他的声线太特别了,虽然训练有素但却不矫揉造作,似乎天生就带着感动人心的力量,那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有激光一般穿透力的男高音简直太适合马吕斯这个角色,再加上舞台神童的演技,他已经成为观众和评论界眼中该片最大的惊喜,甚至有大批影评人预测,如果学院足够慷慨(或者Universal足够不吝惜自己的公关银子),他将会取代Crowe在近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中占有一席之地。准备好吧,好莱坞,大英帝国的80一代已经气势汹汹地大举攻来,他们全都怀揣着近乎无可挑剔的教育背景、闪瞎无数人双眼的演艺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个都谦恭严谨、多才多艺、彬彬有礼,渴望接受各种挑战,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可怕的是,他们还都精力旺盛,一年能演三四部电影,还能抽空挤进几部舞台剧几集电视剧去,简直是没有能难倒他们的事情……在老年帮、中年帮已然一统天下之后,青年帮也悄然追随而来并且渐渐站稳了脚跟,在他们头上除了前辈的提携与荫庇,只有洛杉矶终年无云的晴朗天空。

Helena Bonham Carter和Sacha Baron Cohen绝对是两个太大牌的配角,尤其是SBC,每回出场的时候观众的情绪都会达到一个小高潮,而他的表现也再一次不负大家的期待,以及他唱得虽然荒腔走板,但其实嗓子可真不错;我不喜欢HBC的声音(Gee I don't like her anything),但看到她出现我还是挺惊喜的——老带新是多好的传统啊是吧,大明星甘做绿叶永远都是应该表扬的。

(以及我上回指出了大RADA有痛打学长、积极进步的传统,没想到我大剑桥也有。快乐的二一生们,你们前赴后继得很好,很好……)

(以及沙威的第一人选其实是Paul Bettany。There, I said it. Your move.)

对于Samantha Barks和Aaron Tveit,Barks曾是西区原卡,Tveit也是生在百老汇、长在百老汇的舞台老手,相信很多音乐剧资深粉比我更有发言权;演Gavroche和小Cosette的两个小演员太可爱了,相信很多人也为他们掉了眼泪。总之,配角群的表现非常专业且强势,在这样一部本来就应以致敬原作为追求的影片里也最合适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也差不多该打住。《悲惨世界》本是浪漫主义的顶峰之作,再加上宏大的时代背景,在文学史上有无法超越的地位;而音乐剧改编以其庞大的篇幅和包容万象的音乐可能(抱歉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也是音乐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名作。台前幕后,这部影片的演员和主创们都在讲着拍摄时的千辛万苦,光影虽纵然即逝,但胶片上的青春却永远不老,如果这部电影能让音乐剧死忠满意、让一般影迷叫好,也总算是不愧于这么多人的努力了吧。

 5 ) 看到的和想到的

    先后看过三版《悲惨世界》。第一版是很小的时候在国内公映的老版《悲惨世界》,上译厂的配音阵容十分华丽,当时还不太记事,但感觉非常好;第二版是后来VCD时代看的贝尔蒙多版的《孤星泪》,三个小时,荡气回肠,以上两版都是法国的;第三版就是汤姆霍伯导演这个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对我而言,这一版的观感是最差的。
    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他的著作中是最鸿篇巨制的,但我一直不太喜欢这部小说。最喜欢的还是《九三年》,其次是《巴黎圣母院》。因为《悲惨世界》写得太炫技了,人物其实是比较做作的,而且雨果基本上是拿这部小说当法国的风情画来写的,冗余的内容非常多,光是关于当时黑话的章节就可以脱离情节地写几万字。故事片版的《悲惨世界》对于这些市井内容都还能够有所表现,但音乐剧中就很难有效还原这些东西了,因为基本没有对话,重在表意和抒发情感,整个看下来,感情是一直托着往上走的,但值得回味的细节并不多,对环境和时代的微观描述也是不够的,这不是导演的问题,形式使然。
    我是十年前开始听法国的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其实这里面我更喜欢《巴黎圣母院》。法国的音乐剧和美国的音乐剧不同,百老汇的音乐剧是歌舞并重,场面华丽,人物夸张,美轮美奂,百老汇舞蹈是美国流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拍成电影很好看,不仅是音乐,在视觉上也是有保证的,比如《芝加哥》、《妈妈咪呀》、《发胶》等。而法国的音乐剧更像是上妆的演唱会,演员只要在乐队前面完成演唱,加一些简单的表演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看到这版的《悲惨世界》,演员不停地在唱,全部是用歌唱来带动表演。第一场戏休杰克曼与拉塞尔克劳的对唱几乎让我笑场,反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效果,我也确实经历了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样的方式很间离,我认为对影片的节奏影响很大,对剧情的感染力也有损失,我看着还真不如看音乐剧DVD舒服。当然,法国的音乐剧总体来说作曲的水平还是很有保障的,影片一开始,《look down》的前奏一响,影院中的音响效果加上画面的冲击力,让我浑身战栗,这也确实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喜欢的一个反复出现的旋律,在我心中的地位超过了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不过我更喜欢的是《巴黎圣母院》,比《悲惨世界》要好听许多,我也期待着有人能将《巴黎圣母院》拍成音乐剧电影,听歌就能听醉。
    这版《悲惨世界》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全部是现场演唱现场收音,这个技术难度以及对演员的要求相当高。不过休杰克曼和拉塞尔克劳的歌声一起来我就很泄气,休杰克曼虽然在某次奥斯卡颁奖礼上展现过他的歌舞天赋,但是我觉得他的嗓音并不能驾驭冉阿让这个人物,他的声音有点飘,没有这个人物所需要的厚度和血腥沧桑。
    虽然总体感觉失望,但还是有几点让我感到兴奋的地方:
    1、安妮海瑟薇。从这部电影开始,我会把她当做一个真正的演员,在《i dreamed a dream》段落中,虽然演唱有助于她保持情绪的饱满充沛,但能经得起这样大段的特写长镜头,也实属不易。她通过这个人物所传达出的绝望感,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东西。这无关演技,关乎态度和追求。
    2、海伦那邦汉卡特和萨沙拜伦科恩。这两位扮演的德纳迪埃夫妇,自始至终在耍贱,还耍得很出彩,在这部整体悲怆痛楚的影片中,他们的挥洒自如奉献了难得的谐趣。
    3、萨曼莎巴克斯,即影片中的艾波尼。她是影片中演唱环节完成得最好的一位,因为她是原音乐剧班底,而且她的形象极好,大概导演也认为从综合素质上来说,没有人能比她更合适出演这一角色了。反正看完电影后,我爱死她了。
    4、影片中的很多歌词能带给中国观众以特有的现实代入感,那样的贫富悬殊和阶层对立,充满仇恨和戾气的社会,不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吗?“look down,look down,upon your fellow man!”这是我们正需要的呐喊,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视而不见。

    最后想说一句的是,这电影的观赏性可能不强,但如有可能,还是希望家长能够带孩子去看看,13岁以上应该都能接受,对于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普世价值观都有好处。

 6 ) 回响——从《悲惨世界》电影版谈起

    高中时的一天——我记得是个暴雨的周五——我来到家乡的一家碟店,看看有什么新电影。当然,碟店里大部分新片都是盗版,那时网络下载远未现在这般发达。那家碟店现在已经倒闭了,但当时却是全城最大的一家。我踱步到CD专区,在极角落的地方发现了《悲惨世界十周年演唱会》的CD2。喜欢音乐剧多年的我,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小城闭塞,可以找到这么一张下集已属不易,于是兴匆匆地结了账回家。CD入盒,出来的第一首是The Attack on Rue Plumet,德纳第埃(Thénardier)带着一帮人准备偷袭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住处,他的女儿艾潘妮(Éponine)唱道:I know this house……莉亚•萨隆加(Lea Salonga)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于是痴痴地听完了整张CD2,对着歌词,在脑海中想象着情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悲惨世界》。后来去上海看《剧院魅影》时在大剧院的商店里买到了十周年演唱会的DVD,于是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看这套碟——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我也要听几段才走。就这样《悲惨世界》陪我度过了高中,大学里有好几年我都没有再听这部剧,但里面的大部分唱段都依然耳熟能详,歌词也基本记得八九不离十。

    今年这部连演了近三十年代的音乐剧终于被搬上了大荧幕。从成片来看,这是近十年来最有诚意的音乐剧电影了。导演汤姆•霍伯(Tom Hooper)将自己对于原剧以及雨果原著的理解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在音乐剧电影化的手法上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创新。
    戏剧和音乐是现代音乐剧的两个基本要素。《悲惨世界》在这两方面都十分突出。之前在听音乐剧原声时,勋伯格音乐的力量时常让我情绪起伏,当这些音乐被直观地影像化后,它的力量被完全释放出来。电影版的《悲惨世界》将音乐的情感渲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比如芳汀(Fantine)去世、学生起义、艾潘妮弥留、冉阿让临终等等。非常创新的一点是,导演采用了同期声的制作方法。之前的音乐剧电影一般都是先录音后拍摄,通常录音和电影拍摄会间隔数月之久,因此在录音时演员对于歌曲情感的把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同期声虽然会牺牲一部分的演唱质量,但情感的真实却是录音棚无法带来的。只有同期声才可以保证演员从形体到声音的表演都是即时的,两者连贯一体。所以在电影版中可以听到一首首充满感情的咏叹调,演员的涕泪如此真实,让观众也很快受到感染。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饰演的芳汀演唱的I Dreamed a Dream,从正曲(即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开始,到全曲结束,导演用一个简洁的长镜头将所有表演空间都留给了演员。安妮•海瑟薇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让三分多钟的歌曲显得动人非凡。埃迪•梅德雷恩(Eddie Redmayne)饰演的马吕斯(Marius)演唱的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也让人印象深刻,人去楼空,故友不在,伟大的理想竟然失败地如此彻底,而自己却苟活在人世,那种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却要隐忍地唱出,以至于Oh, my friends, don't ask me的高音到来时,一种爆发感让角色积压数日的感情都喷涌而出。
    当然同期声的制作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尤其当演员演唱能力欠佳时,同期声对于角色的塑造便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拉塞尔•克劳(Russell Crowe)饰演的沙威(Javert)就存在这个问题。克劳的声线僵硬,歌曲处理得十分单调,导致本来性格复杂的沙威变成了僵着脖子努力把歌唱出来的可怜角色。另外德纳第埃夫妇的饰演者海伦娜(Helena Bonham Carter)和科汉(Sacha Baron Cohen)的嗓音表现也未能让人满意,Master of the House这首歌中那种戏谑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一直处于闷闷沉沉的状态。在舞台上这首曲子常常将观众逗得大笑不止,电影版对这一场戏的呈现则欠缺火候。

    导演在《悲惨世界》中的镜头运用延续了《国王的演讲》的一些特点,比如斜角、虚焦背景等。在本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单个角色长镜头,尤其是咏叹调演唱时,常常是演员的面部占据了半个屏幕,没有做任何镜头切换或者闪回。这样的处理对演员而言是极大的挑战,但庆幸的是这一次大部分演员对歌曲的理解十分到位,在整首歌中将情绪分解地细致而到位,让人潸然泪下。雨果的原著是一部包罗世间万千苦难的巨著,这从他给此书取的标题就可以看出,Les Miserables是个复数统称,世间的可怜、悲惨和不公都被零零散散概括在了书中的故事中。这样宏达的题材对舞台音乐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原剧的剧本将冉阿让受主教点拨,立志从善抚养芳汀女儿珂赛特(Cosette)成人这条主线剥离出来,放在了1832年学生六月起义的大背景当中,再辅以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爱情、艾潘妮对马吕斯的暗恋、德纳第埃夫妇的下作勾当和沙威对冉阿让的追捕等旁支,将原作的精髓把握地十分好。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导演将原著的很多细节都加入了电影中,使得整部电影更加丰满。
    电影可以比舞台表现更多细节性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长中,电影可以比舞台传达更多信息。因此电影版显得比原剧更充实。然而由于电影受到时长的限制,因此在学生起义结束后,整个节奏有些过快,尤其原剧中,巴黎市民感叹学生起义失败的一场戏(Turning)被删减地只剩下了几句歌词。这场戏其实是极具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起义前民众纷纷支持学生,起义时却闭门自保,起义失败后却又惋惜感叹,世态炎凉尽在其中。

    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受瓦格纳(Wagner)“乐剧”理念的影响十分明显,《悲惨世界》是一部典型的无对白音乐剧(sung-through musical),所有对白都用宣叙调处理,每个人物都有明确的主导动机,因此音乐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然而电影的受众比音乐剧更广,因此导演在这一点上做了折衷的处理,将一些稍显无聊的宣叙调改成了简单的对白,也删除了一些宣叙调。同时在歌曲顺序上也做了改动,比如I Dreamed a Dream和On My Own都被调整了顺序,这样的处理从剧情上看是合理的。
    音乐剧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模式在近十数年里被逐步打破。早期音乐剧电影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将原剧的歌曲和舞蹈都放置到电影场景中,尤其是舞蹈的加入使得音乐剧电影的真实感较弱,似乎就是实景演出的舞台表演而已。比如《西区故事》中用舞蹈表现打架的段落,这样的电影化手法在现在看来值得商榷。
    艾伦•帕克(Allan Parker)在《贝隆夫人》(Evita)的电影版时做了一些创新,将音乐剧音乐放置在严肃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展现,舞台味浓重的舞蹈几乎全部删除,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于此类正剧题材的音乐剧电影化而言是成功的。这几年几部音乐剧电影中这一趋势似乎被沿用下来,《芝加哥》(Chicago)中现实与幻想两个世界分别用生活影像和音乐剧影像来表现;《追梦女郎》(Dreamgirls)中的歌曲很大一部分都是他们录音、参加比赛、表演等场景中演唱的,本身便比较合情合理,一些剧情性的咏叹调也是情绪所致,给人较强的真实感。当然也有《制作人》(The Producers)这一类依然延续传统歌舞片风格的音乐剧电影,但从票房和口碑上来看,这样传统载歌载舞的电影化似乎越来越不讨好了。
    英国音乐剧的舞蹈传统没有百老汇音乐剧久远,尤其是一些大音乐剧(mega-musical)中话剧性特点非常明显,很少用舞蹈去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悲惨世界》的舞台版中舞蹈因素就比较弱,浓重的写实色调与传统音乐剧很不一样。这种题材厚重的剧目在电影化时更需要将场景现实化,导演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历史场景的复原,无论是开头在水中飘荡的法国国旗,亦或囚犯们牵引的巨船,还是学生起义时用家具搭建的街垒,都将雨果原著厚重的史诗感表现了出来。
    舞台和荧幕是两个各具特色的表现平台。舞台表演因其硬件条件限制,常常夸张。对舞台音乐剧而言舞蹈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但电影表现能力更强,对细节的掌控更好,如果一味延续舞台的表现风格则会让人觉得过火。尤其是一些舞蹈,放在现实场景中容易产生违和感。导演深知这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悲惨世界》在音乐剧电影化的探索中应该说是成功的。
    当然《悲惨世界》改编的成功还在于其强大的演员阵容,主演中除了拉塞尔•克劳及安妮•海瑟薇外,基本都有舞台剧表演经验,其中几位还有音乐剧表演经验,如休•杰克曼(Hugh Jackman)、萨曼莎•巴克斯(Samantha Barks)等。而且众多配角都是西区或百老汇的音乐剧演员,很多人均参演过《悲惨世界》,因此他们对于剧情和音乐的把握都如火纯青。最突出的无疑是客串主教的寇姆•威金森(Colm Wilkinson),他是伦敦原版的冉阿让,被公认为这一角色的最佳诠释者,当年《悲惨世界》来华巡演时他曾领衔了第一周的演出。正是有这些实力雄厚的配角团才让整部电影底气更足,一部好的音乐剧是各个环节完美衔接的成果,一部好的电影也是如此。只有对细节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大局的完美无缺。
    当然,《悲惨世界》电影版并不是完美的,正如前文所说一些角色和戏份由于演员歌唱素质和录音技术问题存在缺憾。但总体而言,这依然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电影。

2013年1月16日-17日 北京

 短评

比预期好,虽不满罗素克劳的唱功,也觉得时长所限无法尽展书中内容,部分场景转换生硬,但不得不说还是还原了初识「悲惨世界」时的感动:冉阿让虽然想象中更粗犷,但没有违和感,大部分演员都尽力了。哭了三次,小男孩赚两次,结尾勾起所有对故事的热爱一次,法国的那段历史太有魅力。

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和音乐剧有差距,作为电影足够好。之前还觉得Anne Hathaway too pretty to be Fantine, 但她真是绝对的亮点,情绪饱满又有感染力,Eddie非常让人惊喜,唱功很棒!最喜欢Éponine的演唱,cry a lot @眼泪横飞感慨万千的圣诞夜

10分钟前
  • 畸零人
  • 力荐

Oh Boy.头一回在电影院里哭这么惨,几小时后都还没回神儿过来。电影并不完美:close-up过多;Master in the house那段无聊;RC的singing voice...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悲惨动人。现在对Anne彻底讨厌不来了。小雀斑要火啊,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太棒了!从这首一直到结束,我特么整个哭到抖。。

11分钟前
  • Chelsea
  • 力荐

Anne今年絕對封神了……電影最大的成功就是Anne演Fantine然後最大的失敗讓她演一個那麼早就挂掉的角色……Anne唱I dreamed a dream那段秒殺了之後所有人的獨唱和表演……以致于之後的兩小時都在回味這一段而其它人的表演只讓我覺得索然無味。當然作為一個潛在的革命楞唱自由花那段我還是很感動啦。

16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意外的精彩绝伦,音乐剧和电影的完美融合,每段都可以单拿出来当MV,史诗、粗暴、滂沱、庄严、并不时引爆哭点,片头的阴暗和结尾的荣光相应成诗,157分钟稍纵即逝一点也不沉闷。最经典的还是Anne的<I Dreamed A Dream>,她为了这部片剪掉长发,减重25磅,哭了个惊天地泣鬼神,金球奖没看错~

2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汤姆霍珀完全没有发挥出国王演讲的水准,非常可惜。且不说人物感情无铺垫、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太割离,这是音乐剧嘛。但摄影和剪辑都有太大的问题了,独唱完全不剪,合唱半秒一剪,并且,这么优秀的场景设计和艺术指导,居然舍得就这样全用特写嘛?大概是音乐过多导致无法叙事,当然本身还是很好听的。

2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看到最后一场,所有死去的人一起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哭得稀里哗啦的。这可真算得上西方的主旋律电影了。

30分钟前
  • fateface
  • 推荐

场面宏大,表演激动人心,尽管演唱水平良莠不齐,几个重要唱段均有出色表现。海瑟薇的芳汀I dreamed a dream尤其震撼人心,层次丰富情感激荡,甚至超越音乐剧25周年水准,年度最佳女配。

3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可预知的催泪电影,即便是熟知的故事并有过音乐剧版的经验,电影版仍会数度被打动。毁誉参半的特写恰是我很喜欢的地方,它赋予了这个经典新的体验,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更近,情绪也更加饱满和浓烈,它弥补了演员在演唱感染力的缺陷。还有手持摄影,汤姆·霍伯的电影在摄影上一直很敢。安妮海瑟薇确实不错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遇见谁你就变成谁

40分钟前
  • 那谁
  • 推荐

敬畏苦难,就像爱人脸上越来越深的纹路。小时候一度认为冉·阿让是被珂赛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欢她。但这么多年再来看电影,终于懂了冉·阿让有了珂赛特之后获得的救赎。

45分钟前
  • miootree
  • 力荐

比预期好很多,并没觉得摄影有什么问题反而是很恰当的表现形式。而完全抽离对白,紧靠唱词和场景转换来叙事本就很大胆,在尽可能忠于音乐剧的前提下保证了电影的艺术性,完成效果已经非常棒了。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脑残粉各种老泪纵横,此生有幸……

51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力荐

超乎想象的好。。。罗素克劳为人诟病的唱功竟然也讨人喜欢起来,其他就不用说了。Iive-singing的拍摄手法没白用,很期待导演主演们谈谈这种史无前例方法的心得。喜欢音乐剧的人们看10次也不会腻烦。

53分钟前
  • 远远远远
  • 力荐

整个电影做的很考究。Anne的I dreamed a dream 跟Samantha的On my own 非常戳泪点.雀斑君整个王子感超强,唱的也好好。罗素克劳满眼深情真是最柔软的Jarvet,跟冉尔让对戏心中还是小小的脑补了下相爱想杀的戏码……本来就是音乐剧主力的几位感染力就更不用说了。

56分钟前
  • 欧古德
  • 力荐

汤姆·霍珀对于特写镜头的迷恋一方面浪费了华丽的布景,另一方面给现场演唱既要演唱又要表演的演员增加了难度,镜头总是牢牢的抓住他们的脸,这也让众人的演技有了发挥的空间。影片在氛围营造,演员的演唱情绪和感染力都很出色,泪点低的人能够抹泪七八次。学会爱别人,才能得到上帝的眷顾!★★★★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此片前强烈建议你上youtube免费看悲惨世界百老汇25年特辑音乐剧!(有字幕)让你在剧院看戏不会因为音乐剧英语消耗量太大而苦恼.

1小时前
  • 包子岛
  • 力荐

第五分钟就开始哭.... 视觉效果实在太惊艳,就算拍成3D也不为过

1小时前
  • 贱草
  • 力荐

外行看热闹,何况还有文化上的隔膜,好比一个美国人在看越剧电影红楼梦。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秒成为小雀斑粉!Eddie真是演唱俱佳><, Amanda 也好漂亮,Anne不用说了,真是各种令人惊艳,金刚狼还算不错,可惜罗素大叔= =那毫无感觉的声音白瞎了这么重要的角色了╮(╯▽╰)╭已经去电影院看了三次了><

1小时前
  • 俞鹅宝没余额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