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英语

HD

主演: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爱德华·福克斯,约翰·吉尔古德,约翰·米尔斯,马丁·辛,丹尼尔·戴-刘易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3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4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5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6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7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8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19甘地传英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甘地传英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1893年,24岁的甘地(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受邀前往南非任律师职,决心在当地带领印度移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活动,并因此入狱。出狱后甘地回到祖国,在三八朗地区建立了高僧修行所,加入了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独立运动,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理念。运动中甘地曾四次入狱;在其不懈努力及国大党的带领下,印度独立终于提上议事日程,甘地也于1931年赴伦敦参加商讨独立的圆桌会议。然而随着独立的临近,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又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新挑战……  本片获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最佳男演员(本•金斯利),最佳原创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剪辑共八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化妆,最佳电影音乐和最佳音效三项提名。谋杀启事惊爆银河系祖鲁邪灵一招半式闯江湖饭前祷告斗鸡1990年轻的阿迈德大日子魅祸啦啦队青春派之舞力奇迹红伤骑士X最佳爱情漂流的夜1960少林与武当噩梦城市开心超人之时空营救悬案密码4:64号病历买凶拍人Q10婚事爱心咖啡网红喵星人唐伯虎点秋香(普通话版)百战天龙第一季关注者我靠摆摊娶富婆北京屋檐下富贵再逼人恋爱小恶魔暗夜迷踪狂刀江湖风雨情游戏学院《星际穿越》中的科学金曲青春我的1919(独家修复版)凯特·威廉姆斯: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愿君心似我心第三季远大前程幸存者:同一个世界第二十四季她很漂亮2015拐个皇帝来结婚大力神(普通话版)一代枭雄曹操

 长篇影评

 1 ) 非暴力的两难抉择

印度圣雄甘地24岁时在南非就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比起历史上血溅疆场你死我活的正面冲突抗争,他的方法消极得近乎天方夜谭;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似不合理的斗争方法,却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取得空前成功,震动整个西方世界。

甘地的“非暴力”斗争主要用来对抗不合理的社会法律制度。他在南非带头烧毁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在印度公然对抗英政府的食盐公卖私自制私盐。在三八朗地区被捕后,被法庭喝令离开三八朗,甘地不自辩,不服从,直言自己是知法犯法,甘愿坐牢。后来在冲击达拉撒纳食盐厂行动中,他的追随者们一排一排走上前直面守卫警察的大棒,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滚下田埂。一排倒下了,妇女接应包扎,下一排再义无反顾的冲上去,毫不反抗,悲壮的迎接血的洗礼。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中心是用自我牺牲的行动反衬统治者压迫者的残暴丑陋,用高尚对比卑贱,让对方自行醒悟从而幡然悔改。这与基督教的“打完左脸打右脸”和佛教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做法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后者是比喻,甘地则是血的实践。从电影的短暂描述中分析,这种与人的本能反应完全逆向而为的民权斗争方法之所以能起作用,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媒体的自由报道;二是英国政府的面子。

不管是南非还是印度,英国政府都自诩其殖民为对方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civilization)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面前打出的王牌,不管背地里怎么偷鸡摸狗烧杀抢掠,表面上总得正襟危坐仪容严谨各处小节一丝不苟,才能代表皇室之尊文明之邦。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刻画了一个在“老英国府”谋差事的假洋鬼子丁约翰,他并不了解英国,但英国人的做派可学得兢兢业业,就是送个信也右手背后,左手高举托盘搞得极有风采,翩然来去形同舞蹈。

面对这样一个崇尚“文明”讲道理的政府,你若比他还文明,还人道,且被宣扬得全世界皆知,搞得他下不了台,那斗争的目的便达到了。但美国摄影记者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曾问过甘地,面对纳粹政府之流的集权专政,“非暴力不合作”也是最好的斗争方法吗?

甘地的回答是贯穿全片的名言:“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甘地的回答是超越生死的高度。在他看来,犹太人面对纳粹的屠杀,甘心赴死更能让敌人们最终明白什么叫做人性与尊严;逃离巴勒斯坦的难民也该面对阿拉伯人的枪口自觉挺起胸膛接受子弹,哪怕在黑海中被淹死也好过竖起中指暴力反抗。

我觉得甘地自我牺牲的人性尊严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很有道理,或者说,是一种信仰。甘地终生食素禁欲,奉行非物质主义的极简生活,自己纺线织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早已超越了物质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躯体只是一个暂时借住的皮囊,精神上的完满才是最终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尺。对于这种信仰来说,生并没有那么重要,死也没有无比可怕,多活一天与少活一天区别并不显著。在印度独立运动中,甘地曾四次绝食。电影中强调的两次,一次是1922年为了平息印度平民针对英国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一次是独立临近后,印度国内穆斯林与印度教人民之间的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甘地为了平息蔓延全国的宗教仇杀,执意绝食直至所有暴力武斗全部停息。可以说,在推行“非暴力”理念的过程中,甘地绝对身体力行,走在前列。也正是他甘愿自我牺牲的行动,印证了他的信仰,将原本最为孱弱的精神力量推至无穷,竟能影响印度全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堪称“圣雄”。

但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在实践上却困难重重。先不说面对危险镇定自若大义赴死有多么不符合生物本能,就是自由媒体+面子政府两条就能把一大批地区拉下马了。北朝鲜在单方面撕毁核不扩散条约的时候考虑过面子吗?苏丹总统巴希尔被国际刑事法庭指控犯下十项种族灭绝罪后一怒之下把十三个外国援助组织踢出国境,并关闭三个国内援助机构,最后遭殃的还是达富尔难民。

那么“非暴力”的反面是否一定就是暴力?

我觉得也不尽然。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尽管太纯粹极端缺乏广泛实践意义,但有一点我坚信不疑:以暴制暴会使反抗者们降格到与损害者同样的洼地,而通过暴力反抗终于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因为亲自领教过暴力手段的便捷直观,今后会很难自我制约——由上自下的暴力统治比起以下犯上的暴力反抗可要容易得多。正所谓冤冤相报,无止无休。

如果把甘地式自我牺牲的“非暴力”与暴力这两种极端都排除的话,民权运动似乎只剩下了法律维权这一条路。但这又回到了甘地民权运动的初始问题:如果在位的法律本身是不公正的,要反对的正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准则,该怎么办?

也许美国的同性恋民权运动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1971年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明尼苏达州的Michael Wetherbee在州最高法院法庭上争辩州宪法应给予同性配偶以婚姻权利的时候,一位法官干脆转过身去不看Michael Wetherbee以示鄙夷;三十七年后,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佛蒙特州,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都宣布同性婚姻合法或拒绝同性婚姻权违宪,新泽西州与纽约州也正向着这个方向前进。David Cole在2009年七月的《纽约书评》“同性未来”一文中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同性恋民权组织策略的正确:在法律上避免相对保守的联邦法院,采取从州到州的斗争路线;避免激进的一步登天式斗争方法,采取策略性的小规模蚕食,从人权基点出发,先取消同性恋行为的非法性,再为同性恋人士争取相同的公民权益,随后建立“民事结合”的概念,并赋予同性夫妻除“婚姻”名号之外的所有相关权益,直到最后,州最高法院会发现“婚姻”与“民事结合”除了名号的区别外再无任何实质区别,在法律上维护一个反对另一个,只能是歧视的体现。

这个策略在美国能够成功,有赖于美国宪法的实效性。美国最高法院1996年曾陈述过宪法的历史“就是向一度被忽视被排除的人群提供宪法权益与保护的历史”。但若一个国家没有宪法或架空宪法,政府不保护公民的宪法权利,那么分步骤蚕食的策略性民权斗争恐怕依然行不通。

难道“非暴力”的反面依然只能是暴力吗?在一个缺乏宪法保护的国家,面对暴政独裁及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是否还存在另一条非暴力的文明抗争途径?我不知道。深思下去只觉得人类文明进程举步维艰,处处皆苦难。

万幸的是,苦难中也总有甘地,有十二月革命党人,有马丁·路德金的点点星光照耀,并非彻骨黑暗;而他们似乎一直都在说别灰心,继续摸索。这路的尽头,终将展露曙光。

 2 ) 相比于历史报道,电影还是太苍白了。

今天上课的时候,读到了合众社对于甘地被刺的历史报道,于是找出了这部电影来看。可惜,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还不及那篇一张A4纸的报道。

甘地的一生,如今看来,只能是个传说,是一个仅仅诞生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传奇。
没有可复制性,尤其是对于天朝,对于P民。

甘地的许多行为如果放在天朝,根本就没有可行性。
(太祖绝食,估计还有点效果。当然,也要是那个时代绝食才行。)

现在的世界,多的是政客,少了的,是什么大家自己揣摩。

而且甘地的出身决定了他所混迹的圈子果然是能有影响力产生的上层圈子。

因为他曾是贵族姓氏,却放下贵族身份去做了贱民的工作,于是人们觉得他了不得。

可是那些贱民的工作本来就是存在的,在甘地去做之前,又有多少贱民就是在做着这些工作的呢,又有谁关注了呢?

甘地绝食,利用的是民众的爱戴。

甘地要求民众不暴力的消极抵抗。变相的是全国罢工影响了英国人的经济利益,于是起了作用。

去海边制盐,如同电影里分析的,也是经济上的一种手段。




总结甘地看似理想主义的行为

实质上就是,
一,联系住最广大的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二,从经济上确保自给自足,并对敌人的经济造成破坏。
三,有效的利用传媒的力量。(第三点尤其重要,看完电影我只觉得,如果没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媒体,甘地的行为根本掀不起如此巨浪)

但是,复制到天朝。根本不可能。

民众没有信仰,金本位朝拜,于是,你看,如果大家都去街上走了而不工作没钱,吃饭就成了问题。影片里倒是一直没有说大家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就连甘地都是想绝食就绝食,绝食结束马上又吃的。

我们劳苦大众有些人家目前根本不想绝食,但常常也被逼无奈的揭不开锅,差距啊。



思路混乱,可能被和谐。随便写写

 3 ) 看过所谓的文明,庆幸自己活在暴政之下。

    剧情简介的第一句话是这么着的:本片记录了印度圣雄甘地史诗般传奇伟大的一生。
  哎哟,啧啧,历史上动厮扯上圣啊神啊的,九成九都是美丽的谎言。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所谓救世主,但偏偏有各种砖家和追捧者喜欢玩这种老把戏。从诸葛亮到鲁迅,从雷锋到焦裕禄。国外的咱不列举了,看看各种资本泡沫就会知道,人类的共性从来就没有消失过。
  扯远了,看看圣雄带给了阿三什么吧,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印度先后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内两个自治领。而让我们看看印巴分治吧。(亦即“印度分治”,Partition of India)是指于1947年8月14日和1947年8月15日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从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诞生二个新生国家巴基斯坦自治领(Dominion of Pakistan,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
  非暴力抵抗运动,多么美丽的神话。多么漂亮的结局,啧啧,印度独立了。但这在我看来恰恰这是印度灾难加剧的开始,我曾经看到过这种奇谈怪论: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可我认为这恰恰是英国对于印度无法全局掌控,采取分而治之的高明战略。 英国人和所谓的圣雄甘地玩了一把漂亮的游戏,结局是穆斯林和印度教斗争加剧,印度的贫富差距至今依然越拉越大。比起这点来,相信我D还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毕竟我们在伟大的毛主席带领之下,解决了温饱,扫除了文盲,完成了工业化建设,怎么说也是曾经辉煌。而阿三至今仍然在扯皮之中,自我陶醉在文明和民主之中。其平民不得不爬和挂在交通工具周围,其行业亦只有为美国人软件外包这种不需要任何基础设施的玩意。
  那么我就奇怪了,为什么美丽的童话是这个结局。因为从始至终,所谓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就是彻头彻尾的闹剧,您说您自个玩就算了,结果带动整个民族,结局就是如今的冲突不断,贫富之乱。因为阶级斗争从来都是需要对抗的,天地之下并没有免费的和平。团体之间的博弈可以是非暴力的,但是谢谢,在一个铁血年代,你没有暴力,拿什么来征服你的对手,因此自然,需要暴力,需要斗争。
  我不否认在一个完成统一,稳定的年代,在完成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非暴力抵抗运动。但是在强大的阶级敌人面前,拿什么去争夺你的话语权?曾经年幼的我非常不理解所谓的阶级斗争,认为这是扯淡的玩意儿,世界上总是有着美好的童话和善良的人们。但如今成长过程中,逐渐明白了,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从来就是无法妥协,只能在博弈过程中取得平衡。说所谓阶级不需要斗争的废话,无疑就是在为阶级斗争这一铁血事实作最好的背书。也不要轻易去嘲笑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性,这不过是一个英雄的悲剧,试问文化大革命放在如今,是否有其合理性?虽然结局依然会是失败,但这仅仅因为人性使然,人性之不可知,绝对不可能通过一两场所谓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能改变的。我们的英雄,不过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悲剧,而希望这场革命能改变人们的宿命,却殊不知。泡沫最终都将堆积,对于泡沫的消亡,只能是自我泡沫化之后的破灭。
  正如同当代的今天,我们活的如此的憋屈,但是请大家记住,就是这样充斥着三聚氰胺和苏丹红的年代,同样是先辈们在无数的鲜血背后才换来的。只不过如今的胜利果实被小部分特权阶级所占有。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民主,您阿三;我暴政,我独立。

 4 ) Winners don't punish

    "You have heard that it was said,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But I tell you, do not resist an evil person. If some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someone wants to sue you and take your tunic, let him have your cloak as well. If someone forces you to go one mile, go with him two miles. Give to the one who asks you, and do not turn away from the one who wants to borrow from you."
    —Matthew 5:38-42, NIV

周末在礼堂看了《甘地传》,三个小时的片子,稀稀拉拉十几个人,看完了呆坐在椅子上好半天。脑子里一个问题在回响:“Winners don't punish, but why?”

Winners don't punish ——

这是上个月Nowak小组发表在Nature上一篇文章。我认为此文的结论有些问题,这是后话且不谈。本文的关键亮点在于首次将报复与反报复的机制放置于实验当中,结果确实很震撼。Milinski在同期发表的评论中将Gandhi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例子极好。

作恶之人有何惩罚不得?Gandhi有一句名言:“An eye for an eye makes the whole world blind."我想它就是来自于《马太福音》中的那一段话,虽然他是一个印度教信徒。这世上真正的执意作恶之人并不多,所犯错事多半属无意之举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类行为如缺乏宽容之心而严加处罚,往往会触发报复心理并使之蒙蔽心智。世间之绵绵战乱纷争大多起于此,如家族之世仇、民族之矛盾、国家之冲突、宗教之纠葛。

有人作恶,却惩罚不得,该当如何是好?耶稣说:转过另一边的脸给他打。这很愚蠢吗?不,至少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很聪明。因为人类,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纯粹自私的经济动物,他们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叫做“感动”,所以亚当斯密才要同时写两本书:《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无论是乞丐还是君王,发觉自己做了亏心事以后都不免“内疚”,这乃是人之常情。转过脸去给他打,正是为了唤起对方的愧疚,至少是尴尬。而若从耶稣那里算起,人们明白这个道理也至少有两千年了。不知道其他动物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动现象,如果没有,那么人类的这种本能又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当然,书本上的道理和实践中的运用是两回事情,不然的话,孔夫子当年也就不必四处流落了。感化往往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所以人们本能地更倾向于简单粗暴的方法。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原则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这个人大概就可算圣人了(比如耶稣、孔子和甘地)。如果想要暂时的太平,则尽可以倚重残酷严苛的法律,将违法乱纪者一律关押、流放甚至处死,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现代的新加坡大概都是如此。但如果想要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感化就要比惩罚有效得多,动辄叫嚣武力威胁或是给人扣上一个反党叛国、阴谋破坏之类的大帽子,逞一时口舌之快,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能加深误解与敌意。

可惜,圣人太少,而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近视眼。

 5 ) 马马雅虎

今天是马丁路德金日,是美国一公共假日。明天,马丁路德金的一个梦想将成为现实:黑人奥巴马将宣誓担任总统。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是跟印度甘地学的,甘地呢,是跟梭罗学的。甘地在南非期间被逮捕,在法庭上念的就是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说梭罗这一篇文章,促成了印度的独立,奥巴马的上台,也不算多夸张的事。所以我们说:笔胜过剑。顾炎武说过一句话:易降猛兽,难服寸心。利用极其暴力的手段制服一个人,是不具有长期效果的。甘地在解释他为什么要用非暴力手段对付英国殖民者的时候,他说他是用他的非暴力,衬托出敌手的残忍,显出他们的不义来。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义与不义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从历史上看,即便是打战,大家也讲究个“师出有名”,因为人心向背,决定着仗是胜仗是败仗。强大和专横不是纵横四海的好理由。

但无法让人心服口服的时候,一些暴君就去惩罚人的皮肉。“他们奈何不了我,便打定主意惩罚我的身躯。就像群顽童,无法惩罚他们憎恨的人,就冲他的狗撒野。”(梭罗)可是惩罚人们的皮肉,你能得到的,最多只是一具尸体,一不小心还会造就一个“烈士”。

梭罗、甘地、马丁路德金这三个人有三个共同点,一是崇尚非暴力,二是不合作,三是他们都是强驴,执拗得让人无可奈何那种,梭罗拒不向不废除奴隶制的政府纳税,乃至入狱。甘地拒不使用南非政府的良民证,“打死了你得到的是我的死尸,不是我的服从”。历史是一些倔强的人写的。对了,我忘了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关注社会正义。这个社会正义超出了法律。就如同甘地到了印度(当时是英国殖民地)后一样,有些法律是恶法。在恶法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是胳膊拗不过大腿,顺从罢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像甘地一样,当着警察的面,忍着敌手殴打,将一张张做顺民的证件扔进火里。

《甘地传》的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甘地领着一群人游行的时候,一个矿区老板派来大批骑兵要向人群冲来。这时甘地的一个伙伴叫大家全部卧倒,卧倒之后,马就原地踏步,不来践踏了。后来的英国将军,对一群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开展大屠杀。两相对比,想来人连马都不如啊,因为马尚且不去践踏已经卧倒在地的人。《格列佛游记》里头说的马是一种文明、高尚的动物,人都是Yahoo. “雅虎”这个翻译方法挺好,人看上去挺雅挺美,心里是老虎野兽。《军火大王》(Lord of Wars)电影里,军火大王(尼古拉斯-凯奇)的弟弟在厨房贴了一招牌: 谨防恶狗。军火大王问:你这里没狗啊?弟弟说:我觉得我心里有只恶狗。

形形色色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些运动的倡导者叫人去驯服心里的恶狗,让外在的那些恶狗自证,故而在道义上胜利了。一旦在道义上胜利,在人性上胜利,践踏者就已经败了一大半了。

人何必相互践踏呢?甘地有次走在路上,和狭路相逢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拦住,甘地说了句话: There is room for us all. 是啊,以天下之大,容得了你也容得下别人,本是同根生,相践何太急呢?不能比《甘地传》里的马还没有人性吧?

 6 ) 原来非暴力的成功还是要靠暴力

《甘地》这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佳片有约上看过一次,那会儿佳片有约还是走精英路线,放的都是大师级的片儿,不像现在《斯密斯夫妇》之类的都可以上了,完全不知道取向何在。

记得那时候看《甘地》特别感动,还为此写了一篇作文,盛情赞扬了甘地伟大的情操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近偶然的机会下又看了一遍,除了悲伤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孔子》怎么拍得这么渣,也有了点不一样的感受。

最明显的一点是,我这次更加明白到甘地为什么可以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战胜英国的殖民统治了,不是因为英国人的道德修养特别高,也不是因为英国人讲法治而甘地懂法学,唯一的理由仅仅是,在甘地非暴力的背后,有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暴力威胁,这让英国人如针芒在背。

虽然《甘地》这电影的英国导演极力想营造出甘地善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对抗的情形来,但他的艺术良知同样也让他毫不避讳展示,英国官员对甘地的尊重,仅仅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可以阻止印度民众暴力反抗的人。每当甘地谈起自己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世界大同理想时,每一个英国官员都仅仅只是露出轻蔑的微笑;当甘地向一个英国牧师谈起耶稣“如果别人打了你的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给人打”,这位牧师尴尬地表示,这只是耶稣的一个比喻而已,不能当真。

甘地总是说,当我们用我们的正直和诚实去面对恶人的暴力,而不是用暴力去面对暴力,最终获得胜利的将是我们。历史上,罪恶也许会暂时得逞,但最终胜利的,永远是爱和正义。但悲哀的事实却是,英国对甘地的一再网开一面,不是因为他品德多么高尚,更不是因为甘地所宣传的爱与正义,而仅仅是因为,英国害怕失去了甘地后,印度民众的愤怒将再也无人可以控制。

所以,甘地对英国的胜利,不是因为爱与正义面对暴力获得了胜利,而仅仅是面对潜在暴力的威胁,英国选择了与非暴力的甘地进行谈判,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印度民众不想直接与英国的暴力对战,而英国也不愿在二战之后马上与印度民众的暴力开战,于是双方默契地同时选择了甘地的非暴力。

所以影片最悲哀的部分,是英国离开之后,印度国内的暴力再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甘地惊奇地发现,他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甘地被自己的民众所抛弃掉,最终甚至被自己的民众所杀死。

这个一生都相信爱与正义的力量的人,这个一生都在与人类的暴力欲望作斗争的人,他知不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其实恰恰因为暴力在他背后助威?他又有没有预见过,他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此彻底地败给人类的暴力欲望,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国民抛弃掉,杀死掉?

多么希望这只是一个电影故事,然而它却是一个事实。

 短评

本金斯利的演技出神入化几可乱真;3个多小时,让我明白一件事:以非暴力不合作、绝食抗议达到民族国家独立,那是有前提的,人须有信仰、须有敬畏、文明和思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秀才遇到兵,我们老祖宗早就预言过了。

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才叫沾了题材的光,即使流水账般的汇报甘地生平,也不会差不到哪里去。用他在南非的经历铺垫其个性宗教,记录了从“大英帝国”的律师到支持印度独立的精神领袖的转变过程。遗憾是对于南非和印度人民追随他的原因没有做更深的探讨,而局限在英雄的个人见地与魅力。82年大概是需要这样登高一呼的气氛吧

9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本质而言,剧情片没有忠于现实的义务,也没有树立道德价值标准的必要。但是剧情片肯定会有自己的道德价值倾向,也肯定会与现实产生关联,尤其传记电影,关联会更紧密。39岁的金斯利演活了甘地,整部影片在技术和表达上面也趋近完美,大结构上很有想法,是一部无死角的杰作。而现实中的甘地争议非常大。许多人认为他成为了帝国主义延长殖民统治的工具,许多人念念不忘甘地曾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感化希特勒,曾告诉蒋介石不要开战,如果日本人杀了两亿中国人,那么剩下的两亿也决不会屈服,到时日本就会成为中国的奴隶。许多人也清晰地记得甘地晚年的“禁欲实验”,与自己的侄女等同床裸睡。还有祝福准备攻击巴基斯坦的印度战斗机,打了自己非暴力理念的耳光。于我而言,我看到了他的局限性,也明了他的闪光点,并清楚地知道未来不会再有第二个甘地。

11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非暴力倡议者最终被暴力终结了,可终结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明白,肉体而已。他说如果放下屠刀是为了他这个小老头不死,那就太傻了,可见意外被杀的事实,象征他对人的愚昧程度还是有所低估。他没有失败,只是还没成功,他的付出没有落空,只是修得正果的时候,要俯瞰才能见证了。

12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作为20岁以下的小孩子,崇拜明星、军事家或者优秀的统治者之类的情有可原,但是随着你慢慢步入成年,会逐渐意识到某些高尚的人格力量,才是人类真正值得宝贵的东西。

14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力荐

我感觉很羡慕印度人,他们曾经有甘地这样的人,唤醒并改变他们的心灵。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他相信love and truth always win, and tyrants and murderers will always fail no matter how invincible they appear. 不知道现在的人类还能不能有这样的信仰,以及对和平的信仰和对暴力深深的不喜?不同的人之间的猜疑、争夺和仇恨也似乎永远难以消除。我最喜欢尼赫鲁和爱因斯坦对他的悼词。

19分钟前
  • Adieudusk
  • 力荐

三小时的片长,恐怕仍忽略了诸多细节和背景。然而人物和故事原型本身实在太富张力。任何民众广泛参与的政治运动,往往容易失控,更不用说涉及种族和宗教的矛盾重重。甘地既有直面死亡的决绝,又能时刻保持隐忍、克制和冷静。虽然或许也只是历史大潮中,顺势成就的事业和功绩,但确实无怪乎是一代伟人。

21分钟前
  • Syc
  • 力荐

8/10。甘地是把身体痛楚推广为新闻干政的先驱,利用警棍、子弹、绝食与身体的极端对立坚守不屈:广场屠杀中千发子弹呼啸/深井血痕,民众一批批走向盐厂大门/妇女扶起受袭人群救助;升旗仪式的喧嚣和空旗杆下的静场交融象征圣人独自承受印巴独立带来的分裂苦果,干柴烈火洒向恒河的骨灰找到了信仰归宿。

2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得胜利,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最终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25分钟前
  • therealran
  • 力荐

绝对经典!30年前的大片现在看来也一点不老气,宛若今天。甘地,必杀技绝食,一把盐打败日不落帝国;伟大的灵魂,让对手也肃然起敬;只是国父看着儿子分家,还是无可奈何。非暴力不合作犹如神迹,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不会显灵。而印度独立33年后英国能够拍摄出这样的电影,同样让人钦佩。

26分钟前
  • 歌辞
  • 力荐

如果不是遇到英国这样的文明国家,圣雄的非暴力不合作也只能是孤掌难鸣。

29分钟前
  • 羅北山
  • 力荐

相对于甘地这样一个直杀灵魂底线的人,这片子的水准是有愧的

31分钟前
  • 嘴客
  • 推荐

英雄无数但圣雄惟一,上帝无言而众生平等。

3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次火车之旅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电影最让我最震撼的地方是借他的朋友说出的一句话,甘地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能让疯狂的人平静下来。这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向你展现信念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34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一个问题:甘地在知乎,会不会被形容成白左?

36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甘地是伟大的,然而非暴力不合作能成功的前提是,如他在南非初登场就高举的标语:WE ARE CITIZENS OF THE EMPIRE!甘地是可以说服一个法制民权的绅士把善分享给更多子民,却绝不可能让一个信暴力的恶棍不开枪—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同时恶的方法又无法产生善的结果,故某已注定被神所抛弃。

38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85/100 伟大的人告诉人们众生平等,然后身体力行成为众生。虚伪的政治骗子也会告诉别人工作不分贵贱,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心甘情愿的替他们卖命。

41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

43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其实他一生最大的胜利并不是那些政治上的成就,而是曾凭借一己之力,带领着人们走出疯狂。这才是最难最难的。

45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即使考虑到这部片子里的无数政治正确,它还是部优秀的电影。本金斯利是个一流的演员

46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