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2002)

HD

主演:吴军,胡靖钒,辛柏青,叶小铿,卢思思,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2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3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4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5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6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3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4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5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6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7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8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19小城之春(200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婉约佳作

    昨晚在电驴闲逛,发现终于能下载《吴清源》了,很是兴奋。虽然暂时未能一瞻一代围棋大师的风采,但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看过的田壮壮版《小城之春》。关于导演田壮壮,早就知道这是个好导演,后来慕名看许多他的影片,颇有感触。《蓝风筝》除了题材敏感,没看出好来;《德拉姆》倒是拥有许多让我爱不释手的理由,再后来找到了这部《小城之春》,总算又让我过了一把田壮壮的瘾。
    记得当时看完《小城之春》,我在豆瓣上写下的感受是:“好像要发生点什么东西,又什么都没有发生。”事实上,影片委婉细腻,意在言外的氛围确实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挺喜欢这部电影,只是很烦男主人公的妹妹。演小妹妹的演员专业一定学得很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可惜她爽朗的声音总是震得我耳膜嗡嗡作响,她的表演跟影片内敛含蓄的氛围极不相符。至于演玉纹的那个女子,我倒是认为她拿捏得恰到好处。她略嫌生硬青涩的举止常常能让人感受到冷若冰霜的脸下暗藏的热情跟欲望。至于两个男的就不多说了,对比鲜明,形象立体,均与影片氛围配合得天衣无缝。
    豆瓣上关于影片故事的简介写得极有水平:“小城黯哑的城墙垛子,卧在乍暖还寒的季节。一夫,一妻,一妹,一客,再加上个老仆和几只待客的鸡,五个人一个大院,几天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凝固的处境里,一个旧人突然出现。他是夫的好友,是妻曾经的情人,是妹心中的爱人。他们眼神的闪烁,心头的颤动,一波波细腻的情感波澜堆积成了那一年的‘小城之春’。”
    写得比我好多了,寥寥数语就把故事极其氛围交待得清清楚楚。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陷入叙事的俗套,而是通过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来表现这个故事。比如志忱刚刚到来时与玉纹的相遇,他们嘴巴上说着非常“礼貌、客套”的话语,而眼角眉梢却时时流露出或疑惑或失望或兴奋或缠绵的复杂内容来。这让比电影里常用的“桌底调情式”高明许多,少了桌子的掩护,当着丈夫的面不动声色地与情人交流无疑需要更高的技巧。他们做到了,至少我一眼就能看出玉纹跟志忱的关系决不简单。
    等你沿着导演为你铺垫的情调往前走的时候还能在电影里发现很多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地里却波涛汹涌的场面。所以,玉纹绝不像他的丈夫礼言描述的那样“冷”,在爱情面前她也炙热得像团熊熊燃烧的火焰。
    最终,在一场生日宴会上,玉纹跟志忱的婚外恋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仿佛只要一个轻微的暗示他们就能突破重重枷锁投入彼此的怀抱。然而他们还是忍住了,茫茫长夜,几人轮番上场,都为自己的辗转反侧向礼言讨要安眠良药。这时,礼言也察觉到了妻子与志忱的微妙关系。故事发展到这里时,老屋虽然依旧沉默,可是屋内的气氛却剑拔弩张,紧张到了极点。可是,影片却迅速把我们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为了成全自己的妻子跟好友,礼言居然服药自杀。
    志忱跟玉纹要是强硬一点狠一点,他们的爱情也就到手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流露出老百姓常有的软弱跟善良。出于良知跟道义,身为医生的志忱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回了礼言。这样一来,玉纹与志忱的这段爱情插曲也只能悻悻然无疾而终。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是“仿佛要发生点什么,终于还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电影的小题材小场景限制了它的格调,也许它的小打小闹会让人觉得影片繁复啰嗦,不大气。但摒除门派之争,在婉约派的艺术领域里,它绝对是部经典之作。

 2 ) 新旧两版《小城之春》对比

太困了,简单写一下。

一、新版取消了女声旁白。个人以为,原版的旁白在点明人物心境和每个人的性格上作用很直接,而且不冗余。

二、城头的作用明显削弱了。开头时,玉纹象征性地在城头上出现了一下,而旧版则花了几分钟,而且配上独白,说明她的苦闷。结尾时,新版以玉纹在窗下刺绣而结束,而旧版又回到了城头。小城之春,这春色在新版里是院子里的红花,而在旧版里多半是通过城头。城头的作用既弱了,那么郊游、私话都选在城头,就没什么意义了。

三、三人的出场,在旧版里,一一花个几分钟,但是新版里通过一系列剪接,变成一个横向的进行。尤其是志忱的出场,少了老仆人往街里洒药的情景是一个遗憾,而且通过老仆人与他的惊喜相见,其实更能衬托出志忱从前与李家的密切来往,而新版里用直写李与章的叙旧,未免不够含蓄。

四、玉纹与志忱的见面。旧版中,玉纹在见面前已经得知是旧情人,心情之纷乱是精彩之笔。新版中完全不知情,而见面后也表现平淡,又没有旁白,后面的旧情难忘很是突兀。

五、玉纹的梳妆。新版中,玉纹时常对镜梳妆,仿佛只是一个爱美的女人。但是,旧版中玉纹的梳妆都是在与志忱相见之前的,足见她的用心。

六、新版增添了志忱去小妹学校跳舞的情节,为的是表现志忱的个人魅力。旧版不刻意说志忱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七、仆人老黄,在新版中话多了很多,而且是江浙口音,似是暗示一个南方小城。

新版虽然在人物造型上努力靠近旧版,甚至连讲话都有意放慢语速,但是形似而神不似,相去甚远。




 3 ) 壮壮梦已醒

拍续集是危险的,倘若有经典在前,大部分想赶英超美,不小心就成了自取其辱.续集尚且这样危险,更何况重拍经典.田壮壮拉上李少红,协同阿城叶锦添,拉开架势的时候,打着向前辈和经典致敬的招牌,姿态是低到尘埃里去了,白花花的银子,难道只成就了他们谦恭的一鞠 ?
  
跟着经典唱戏,一个办法是老老实实拍戏,本本分分做人,按照前因后果,依次排开,添加些今天才有的红花绿叶,特技武打,也算是与时俱进;另外一个办法是,想来干不过经典,做不了皇帝,索性把反骨边上的头发剃掉,另起炉灶,冒天下之大不讳,甩开膀子干上一票再说.壮壮从前的风格是怎么样的,我不清楚,但是看看班底,我们就该明白,写诗的薛涛遇见了写词的李清照,风味梢有差池,那眼风流转的末梢倒是一样的.
  
片名出来,字也不知道是谁写的,本来是行草之间,却又是渐渐从那一片条幅上显出来,安静温柔,进的了平淡温和的生活.叶锦添的服装自然是不会错的,玉纹出现在50年前她曾经流连的城墙上,脸色是温润的玉色的,旗袍是风也揉不进去的和体妥帖,藐藐的眼神正和腿角飘飞的一抹旗袍,天光照处,这一幅<春望图>往日里枪炮风沙剥落,只见的小家碧玉,落寞春愁.她的身段样貌,恰好在这样的院子里绣一副戏水鸳鸯,反倒是费穆版的玉纹身段温润,面貌峥嵘,仿佛无限春光都憋不住了,有崩溃的危险,出墙的热望.
  
戴家的院子即便经过战乱,看起来规模依然宏大,一墙之隔到处是断壁残垣,戴礼言着实感慨:幸好这一些房子还没有被轰炸掉.即便从故乡走散到重庆,又从重庆走回到故乡,对于一个从不曾穷途末路的贵族子弟,病可以照旧生,脾气可以照旧发,家人依然在近前使唤,院子里的红花绿叶里,读一部离乱里花前月下的<花间词>,正是当令应景.他不如费穆版中的戴礼言瘦,而且高,他温和敦厚,虽然被费穆版的他施了定身法,但是在院子里繁华落尽的惆怅寥落,总觉得他宽厚的身板顶得住,那差点要了他的命的药并不是他吃的.这一夜,玉纹和志忱都曾经来过他的房间,玉纹还曾经在无意中说:除非他(戴礼言)死,如果不是玉纹陷害,也不是章志忱色乱心性,这药又是谁放在他的嘴里呢.
  
壮壮找来的章志忱,猛一看简直就是黎明,有黎明一样的身高,一样的轮廓,甚至一样的优柔寡断,单少了些被娇惯的富家乖宝宝气而已.他从火车上下来,叶锦添私好的麻布软面料西服套装正衬托他玉树临风,可是火车轰隆而去,仿佛他也要被裹胁了去,站不稳似的.他带着治病救人的药箱来,又带着它孤零零的走,送他是戴秀,不是玉纹,我疑心,这样的章志忱只有戴秀那样的小女生才会真的有心想送.玉纹,一个滴溜溜熟透了又被悬挂起来,红樱桃一样的少妇,想来费穆版干练忠厚成熟而又健硕的章志忱,才值得她芳心大乱,痴心纠缠.
  
就是那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戴秀,热情也有,长相清秀,对白也说的不温不火,没错,是个漂亮姑娘.只可惜从前那个有男孩气的戴秀配着她嫂子的独白,就是那样朝气蓬勃热辣辣的站在那里,大声的说,大声的笑,介乎儿童和成年的少女气质如阳光一样大大方方洒进潮湿的庭院,打破这沉闷窒息的空气.我是喜欢壮壮找来的戴秀的,可是,这戏中的其余四个,恐怕更喜欢费穆找来的不漂亮的戴秀.
  
这样说起来,对壮壮一干人苦心经营不太公平.他们将玉纹的独白舍掉是好的(我一直以为独白是最偷懒的编剧和导演的选择,虽然费穆版的独白并不很坏),他们把院子里的花草上了色是好的,他们增加了一条手帕,又唱了一首外文歌,虽说是借曲传情,听不懂的调子正和这含混暧昧的情绪融洽.摄影尤其出色,剪接也几乎做到起落无痕,现放着便宜的群众演员宏大的影视城不用,仍只叫这五个人在城墙里打转,看不见飞鸟,人烟断绝,也是难得的定力.
  
费穆版中玉纹几次到志忱房中的角力,仿佛探戈,错落而热辣,两个人一进房门就像各喝了半斤白干,有恍惚的情欲在其间荡漾汹涌.壮壮也安排他们在房中谈情说爱,只可惜他的玉纹和志忱,肉体上总缺乏旧版中的诱惑,感情上说的又是明明白白,仿佛费穆犹在梦中,壮壮春梦已醒.
  
梦醒后的壮壮,找不到粟离之悲,连春情缱绻都不够迷离恍惚. 原本,费穆叫这五个人如鬼魂漫游,痴人说梦,团团围困在小城中,一个个看起来甜言蜜语,温良恭让,暗地里剑拔弩张,刀光剑影.壮壮眼中的玉纹,心潮纵然澎湃,仍撑不破重重叠叠的春幕,章志忱抱玉纹都显得勉强,戴礼言扔药包仍的缩手缩脚,戴秀学起嫂子,没有费穆版戴秀的天真热烈,春潮动处,仍是书香门第.
  
费穆的<小城之春>里,家国之恨只是背景一样茫茫的如同大气,本心其实就是自家园地里春梦一场,他的好就在于梦中的热烈,紧张,局促,恍惚,几乎电影外的观众如大梦初醒的怅茫.壮壮这一次拍<小城之春>,仿佛醒来后躺在床上回想50年前的旧梦,故事都还记得,可是那声音,气味,颜色,进退腾挪,桌椅布局,却是又些记不清楚了.摊开本子,打开镜头,大意如此,更有几笔添减,繁华落尽,寥落梦不成矣!

 4 ) 残垣断壁,春光微细

破败的小城,像患病的戴礼言,咳嗽不断,绵弱无力。残垣断壁间,人孤独来去。玉纹步态轻盈,浅色的旗袍风中飘扬。战争结束,伤痕深烙,更兼家道中落,身体抱恙,屋院冷清。章志忱的到来,一切破局。

章志忱和戴礼言是同窗好友,玉纹和章志忱是从小在一起玩的邻居,戴礼言的妹妹戴秀,见到风度翩翩的章志忱更是心下欢畅。隔了几年的烽火烟云,人世扭结,各人已无从挣脱。玉纹16岁时,章志忱向她求婚,被玉纹家里拒绝。戴礼言和玉纹,应媒妁之约,成了夫妻。本不喜欢,结了婚,只有逼迫自己喜欢。种种不如意,令戴礼言脾气大变,身体也每况愈下,两人闹到分床而居,已是几年。膝下无儿女,床第无欢乐,都只在责任的范围里忍耐。

年华流转,玉纹也到底想着志忱,她拿自己精心培植的兰花,换西院书房里的霉味。她在戴秀16岁生日的晚上,穿上自己结婚时的衣服。她固执得可爱地要和志忱拼酒划拳,划的还是他们以前经常划过的拳。她像是几年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终于遇见阳光,压抑而又迫不及待地重新生长。她还年轻,也还美貌。她心有不甘,他也只能望而却步。敏感的戴礼言,对妻子和好友的关系了然于心,他甚至想,如果玉纹嫁的是志忱,该有多好。他服下安眠药,以为以死能成全他们。但最后被志忱救过来,志忱离开小城,生活似乎又恢复原样。

《小城之春》最后,是四个隧道一样的出口,左边三个连在一起,都可看见出口之后的光明,右边一个又矮又小,像是死胡同。这部电影很安静也很干净,但是不闷,画面简单,但是有话。对话简短,但是话中有话。玉纹“我就来”,说了两遍,是拒绝之后的表态。“小妹妹,我告诉你,你今后没有16岁了!” 志忱对戴秀这么说,也一定说出了自己的隐痛。整部影片浅色着墨,内心戏却异常激烈。它把千秋家国和儿女情长放在一起,扼腕之余也心生悲凉。

不过电影的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小城之春》的“春”,不是英文译名中简单的springtime,在中国的语境中,春极有象征意味,这种意味又相当统一为希望。大音稀声,大象稀形,这大概是导演田壮壮向导演费穆致敬的原因。

 5 ) 观《小城之春》小感

早起,把昨晚没看完的《小城之春》看完。 昨天睡前打坐了一小会儿。其实这个片子不算太闷,至少不憋人。情绪在很多细节里都有流露,基调还是健康向上的。疑问在礼言其实是个挺热爱生活的人按他的同学志忱说是学校最早能够做倒十字的人,为什么婚后身体越来越弱脾气也越来越差。
后来想,也许早该明白,来拜访他的老同学志忱当然是跟他太太玉纹是相识的,玉纹自然还是对志忱念念不忘却因为遵循了旧式的婚姻制度嫁给了礼言。
     跟一个人过日子,心里却想着另一个人。难免心里会有股哀怨气。这股怨气无疑是对爱她的人的最大伤害。礼言是极爱玉纹的,玉纹跟他分居,他觉得是自己的脾气不好分居对两人都好。最后志忱要离开,觉察了其中的情感暗涌的礼言决定服安眠药解脱三个人的痛苦。当他被志忱救醒后,玉纹说你怎么这么傻,他只说,我睡醒了。玉纹擦掉刚才趴在礼言怀里哭落的泪。
     然后,该走的还是要走。志忱离开小城回上海。春天刚刚到,但是又要走了。小城的生活照旧,也许玉纹会对礼言多一点温情。也许礼言能从自己生出生活的力量。也许小妹在他们身边能使这个三口之家更融洽。但我还是隐隐的担心。
     这个片子开头让我觉得有点像纪德的《背德者》的感觉,主人公米歇尔也是殷实之家的长子,患了肺病脾气变得古怪,而米歇尔毕竟是幸运的,在妻子全心全意的照顾之下痊愈并恢复了健康。
     另外,玉纹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毕竟只是玉石上的装饰,人或许美,但是似乎并没有内里。

 6 ) 【转存】姜文和田壮壮对谈新版「小城之春」

10年没拍电影的田壮壮重拍费穆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是这一年间的一个热门话题。去年8月份开机的这部影片即将在北京上映。关于重拍是否成功,业内早已众说纷纭,现在,轮到观众来检验田壮壮的“10年磨一剑”了。

姜文看完影片后激动不已,很多想弄明白的问题让他彻夜难眠,并且突然有了一种客串记者采访田壮壮的冲动。

记者:姜文

被访者:田壮壮

姜文:田壮壮先生,能够采访到你,我是非常荣幸、非常高兴、也非常紧张。看完电影之后,我记得跟你表了一下我们的心意、心态,提到了肃然起敬, 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不像这个时代,虽然《小城之春》是个老片,但它还不是大家平时能想象的一个作品。为什么?就是觉得它是一个很有作派的电影,不是那种讨好观众或者给自己穷打扮一通出门见人的那种感觉,所以我特别肃然起敬,我注意到有一次电台采访您,你 说起《小城之春》时有一句话,说不想赢,也没有可能赢,跟费穆,那我想不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你显然不是不想拍好,那这不想赢该怎么理解?

田壮壮:其实拍《小城之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不属于一个原创的东西,是咱们看到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有感而发,然后想拍这么一个电影,觉得从电影这个角度上也表达出我的一个看法或感受。《小城之春》是被很多人包括搞研究的人痴迷的一个电影。在他们看来,这个电影上世纪四十年代拍的时候好象没什么人去说它,现在好象是'我们给养大了'似的,你碰它是大逆不道的,哪个已经完美到一个及至了。但我有一个很奇怪的感觉,1999到2000年,转世纪的时候,这全世界闹哄了溜溜两年,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怎么这样啊, 这有什么值得这么折腾的?我老觉得人类好象有点迷失的感觉。就有一天看《小城之春》,不知道为什么特别激动,以前看过几遍,就觉得它不错,确实好,那天看完后就有个感觉,这故事挺有意思的,我也不知道它那打动我,我想拍,然后就找咱们尊敬的阿城老师,请教这个问题,阿城说:我觉得这能拍。我就去谈投资,很快投资人就找到了。我跟阿城说,我不知道从哪儿下家什儿,下嘴咬这个东西,后来阿老师就说咱俩聊聊你有什么希望的东西。第一呢,我就觉得它文明戏的味儿太重了,得改改;再一个我觉得画外音显得很特别。今天拍呢,我想离得距离远一点-----很快,阿城回美国就改出一稿剧本来,我特别感动,他也没提钱啊什么的。然后就开始操作。费穆家里开始寄来了关于费穆的一本书,他们整理的,还有一些能搜集到的费穆的资料。我才觉得呢,这雷趟的有点大扯了。我原来没想到《小城之春》被评价得这么高,而且有很多人菜网上说不能够拍这东西。我自己 挺喜欢这三个人的这组关系的,觉得拍起来会有意思。掌握每个环节上的分寸,这种似进又退,欲罢不能,纠缠在一起的这种东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又不可能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和表示,挺有戏的。 还有一个心理,说不上来的一种心理,就是一种哀怨在里面,不知道哪根筋就碰到哪根筋了,就拍了。一读理论方面的东西才感到,这东西挺难做的。这就面临一个,你大概会遭到很多非议,怎么拍,能不能拍,就变得非常------那时候刚把剧本弄好,还没找演员呢,这期间我突然明白了:我是去临张画儿,临的再好,也是一赝品。最差就是我已经输了,我还怕什么。

姜:不知道是哪跟筋碰到哪根筋了,是在这样的心理上想做,那我感觉到,可能这样一个心态,比刚才谈到的输和赢,对你来说更重要。

田:那当然。我觉得拍《小城之春》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件很狡猾的事情,因为《蓝风筝》之后,很长时间没有拍电影了,我自己心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觉得好多人拿着棍子等着你呢。我就想,现在人家可能举累了,我可以出来拍了。拍历史题材财务负担比较大,从题材上说,现实题材可能轻一点,我老认为,现实题材,真的找到挠到你心里很舒服的一个,很难碰到。这10年里,我都找过什么剧本,井上靖的小说,赛珍珠的《大地》,《赵氏孤儿》,和邹静之一直商量写一个插队的戏,还曾经想过去拍刘恒的《虚证》------这10年里就怕去片场看拍戏,滋味确实很难受。你在现场倒没关系,就好象不是在一帮烟民里面,倒不是感到特别想抽烟。到了片场里面,锥心地疼。

姜:抽这二手烟挺难受的。

田:难受,然后就想,那就弄这么一个电影,这等于有这么一层防范的意义在里头。我是觉得,重拍,没有通不过的危险,这么四五个人,在小院里花不了多少钱,哪知道现在拍电影这么贵。我想可能会安全着陆, 但对媒体说的话可能挺冠冕堂皇的。依我的性格,当然喜欢拍有创造性的片子了,而且拍起来也觉得重拍挺麻烦的。

姜:我想理解成,现实社会这种浮躁的痛痒是你根本就不屑的,《小城之春》里,其实是很有痛痒的,所以我想再问一下关于创作方面的痛痒的一些事儿,感觉是你拍出了一个很讲究的很有味道的也是质量很高的一部影片。在我看来,好的导演是不需要经验的,而是靠他们内在的激情和对事情的分析判断来拍戏,我觉得《小城之春》就证明了这一点,在电台,你谈起费穆来很有感情,说他教你拍电影,说你所过的瘾是别人不能分享的,从你的语气里我觉得这是非常真挚的一件事,能不能谈谈你和费穆之间?

田:费穆为人我挺赞同的,他痴迷于话剧和电影,别的事他不会,也不想。他好象我行我素。我觉得特有一个自己的天地吧。他自己着迷的一个天地,他跑不出去。他也不是做给谁看的。属于那种把戏拍好就行,别的事不管,也不问。拍《小城之春》的时候,其实是在等一部戏,拿这个去垫。剧本是李天济写的,三年没人用。我就觉得费穆在拍这个戏的时候,用镜啊,语言啊,演员去,包括景,就是很随意的景,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都不重要,就是把戏按照设想拍好,我就挺佩服他这一点的。

在拍摄的过程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费穆的叙述,镜头的表述和组接的明快,单纯和简约,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明确的方式来传达这组人物关系。这是费穆给我的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姜:话外音的事,画外音里有几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玉纹说,一个是没有勇气死,一个是没有勇气活,去掉以后你在影片里是怎么表现的?

对,这个就会弱一些。我不明白画外音是原作里的还是费穆给加进去的,一直没得到解答有些事我得到了解答,比如这两首歌,是费穆的长女费明仪提供的。

姜:不是王洛宾写的吗?

田:费明仪喜欢唱歌,那时候特别流行这首歌,我请教国阿老,他说那时候,抗战结束之后,要振兴,不能够唱情歌,外国情歌又太靡靡之音了,王洛宾那种很健康的情歌自然就特别容易在民众中流传,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姜:那为什么这次不用这首歌了?

田:它现在不流传了,好多人不懂,而且王洛宾作品的版权特别麻烦。所以我选择了19世纪一个意大利的歌。再说画外音,我就一直没弄明白费穆当时是怎么设计的,有时候'我坐下'、'我到妹妹房里绣花去了',有点像看图识字;有的画外音又写得特别棒。我想,费穆在几个地方是觉得用画外音是最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从没见过这样的画外音,是最幼稚和最有魅力的一个组合。

那这个拿掉呢,还有距离感上的考虑,画外音一个是距离近了,另外还是玉纹的视角。再拍的时候,我想退得比费先生再远一点。是平视角,今天的一个视角。

姜:去掉画外音你觉得有更大的障碍吗?

田:去掉画外音,第一我觉得那些理论研究家肯定是要大骂的,因为很多理论家对画外因就写过整本书。

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黑白《小城之春》里用了很多仰拍的镜头,尤其开始那一段,而且加上一些很有激情的音乐-----仰拍带来的是背景比较干净,有的是植物被风吹动时哗哗的那种动感,甚至在拍兰花特写时也有点仰。但在你的片子里没怎么用,那你怎么来处理,和画外因一样,我觉得它仍然是一个特点和优点,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达到原来的水准?

田:其实你观察到的东西,都是我觉得特别精彩的地方,真的觉得挺完美的,如果按照他那个拍的话,你会在很多地方就不知道该怎么拍了,就是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去传递他这些东西。

--------------------

原载中国青年报,侵删

 短评

毕竟是致敬之作,田壮壮并没有对费穆原作做太大改动,除了画面变成彩色、隐去女主角的内心独白、主角里少了几只鸡之外,其余基本照搬过来

10分钟前
  • 雲無憂
  • 还行

8分。2023.3二刷,这是中国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民国年间的人们是如何搞暧昧的。同时也有象征意义,一个病恹恹的老长衫与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思想。另外,女主胡靖钒真的是一个眼睛会说话的演员。

15分钟前
  • 老罗
  • 推荐

3.5 与老板无奈、落寂和破败的基调相比,新版从画面取舍和环境的刻画上更多的是一种压抑和阴郁的感觉。新版更加注重画面的流动性,多使用长镜头的移动,有一种欧洲式的凝练,但因此在人物的关系和活动的细节上则远无老版刻画得细致。表演和人物外形有点感觉不适,结局没有老板的希望,但表现得也挺好。

18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小城之春」好便好在情绪的一种持续的流淌,隐忍压抑而不外放。情绪的体现靠行为。这里,情绪多次被打断,多了情绪直接表现,哭泣喜悦一览无余,也便少了逐步积淀之后的集中呈现的张力。少了内心独白,便少了一层表现的空间。女主行为的略微差异却改变了故事内核。原版结尾多好。

21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阿城將玉紋旁白拿掉,田壯壯又要李屏賓把鏡頭拉遠,使故事由第一人稱轉為第三人稱;雖然在禮言和志忱的背景上多描幾筆,演員們重新詮釋的對白卻不再寫實而彷彿邵氏電影的配音……全文:http://hou26.org/zeta/golden2004d.htm

23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拍法上基本就是固定机位+摇摄,基本上就是各种摇摄,造就了一整篇的移动。后景无疑是在变化的,人物也是在运动的,都是在强调运动性,这是在和费穆做区别和旧电影的形态做区别。回看故事,细节上改得挺多的,悄然地置换成了现代语境,你会发现人物的反应就是这个变化后情景下的产物。但所有的一切却都没有落在针尖上,演员的表演和旧作比较,效果居然是相反的,表演之下是不自然的状态,人物失了魂。人物之间的对白,剧情的改动都让很多情感的表达不见了,其容量不够你感受。2022-05-23重看。大部分表演都是当代感受的激发。小妹生日众人围桌喝酒那场戏调度有意思,丛一开始礼言背对观众到自主做到中央面对观众,再到被众人挤出画外。实在是可怜。剧本改编是阿城,摄影是李屏宾。看了花絮,理解了一些拍摄理由。

25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虽然开场就摆明了上限,但还是渐入佳境。表演的相对生活化消解了原版的非自觉间离性(所谓话剧感),大量无意义的镜头运动却又平添了廉价的电视剧感,中间教跳舞的戏把封闭感破坏得莫名其妙,城墙边的几场戏是创新意识最集中的部分。但无论如何,在色彩和声音上做文章是最理所应当的,所以只开发到这个程度(包括去独白)很难不让人质疑翻拍的野心和诚意。结尾那一收,是全片唯一不一言难尽、有功无过的改动了:同样“止乎礼”,却不再有相依城墙的一幕,一怔一叹一个空镜让人物状态从主动落回了更缥缈也更可信的被动,意蕴和多元的指向都有了。但依旧是局限于文本而非视听的破立。后知后觉,论气韵的继承和重构,《花样年华》是真正的当代《小城之春》。

27分钟前
  • Ocap
  • 还行

电影中四个人之间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在内的情感纠葛,却经常以三角的动荡关系来叙述,这使得极简的场景蕴含着巨大的并不喷发的内在矛盾。近乎程式化的表演看起来青涩而有些虚假,但是同时,配合着简单的镜头仿佛作出了内涵大于形式的象征,这应该算是一部能给人充足回味的电影。

31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相比较于老版,江南意象更浓,演员表演更细腻。

36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在死水里扔一块石头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更大更绿的小城,平面外化的改编,志忱和玉纹的屋内对话,声音好像不在同一空间,还记得原版玉纹扑哧一笑后直接趴着哭,多次走路节奏的差异,原来的雕琢没了...《花样年华》才是有所继承有所开拓的改编吧

40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江南女子软软细细的声尾,有一点慵懒和倦怠。她在春日孱弱的光线里绣花,是百般的心无所踪。破败的旧院,久病不愈的丈夫,开始有萌芽意识的小妹,对她而言,都是外物,可有可无。甚而连带她自身,她也怕是要完全摒弃和忘记。唯一坚持的是与丈夫之间的距离。那里面有一道墙,在这段婚姻开始以前就构筑。

4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以前的电影,真含蓄,那些小情绪也真够美的。听说这是田壮壮的翻拍,不知道老电影还找不找得到。我喜欢老黄那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听着很贴近。

47分钟前
  • 一头鹿
  • 推荐

果然是一次像前辈的致敬,在他的年代,用他的方式,有他的理解和探索,也有向费穆导演的学习和传承,很好的驾驭了李屏宾的摄影风格,也拿来了李屏宾式的东方神韵。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几乎复制,但隐去了女主独白,替玉纹包扎伤口的由章志忱变成了丈夫戴礼言。李屏宾的推轨摄影,静谧悠远。

53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不觉得田壮壮比费穆差

5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昨儿在资料馆2号厅重温1948年版时,冒出了观看2002年翻拍版的念头:开场的几个镜头让我误以为本片要将《小城之春》的故事拍得更加写实生活化,结果,大量的缓慢推移长镜头+演员们偏话剧形式的表演,使得整部看起来更像是舞台剧化,至于在原版的基础上修改的部分情节也是喜嫌参半……累,一度看睡过去。

5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4- ♡相较于原作输在“聒噪”,台词、运镜、剪辑各个方面,像涂太满而不留空的画,尽管确实丰满了空间并填充了心理背景;演员的表演也稍嫌过火;一切都太实了,也没有积累起来的情绪。一种对立感更加被强调,一中一洋,被置换的歌曲,由此引出的摇摆立场与选择,未曾真正现身的上海/一种吸引力,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对原作的解读或研究之上。但是仍然,两千年过了,感谢还有导演愿意翻拍小城之春,以一种真诚的态度。

1小时前
  • マツハラ
  • 推荐

一直说随便,却不曾随便地私奔;一直说无碍,却不敢无碍地偷情。你就像春风一过,荡舟的歌,划拳的酒,枝杈上的手绢,残垣边的夕阳都春意盎然。我把房间的灯都拉开,反正生活总会将它们熄灭。其实,没有恨也会有战火,没有爱也能有婚姻,没有心跳也能叫活着,没有花开也可以叫春天。反正,也都没有你。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各种大咖,看时还奇怪哪个摄影师运镜这样好,竟是李屛宾,美术也很扎实,置景服装道具都棒,叶锦添真是百搭。片中摄影和美术营造出凄清的东方意境,与一场一镜的调度配合的恰到好处。划拳一场戏调度超凡,人物走位与焦点来回变换,难度极高。气氛营造成功,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好的翻拍片,离五星只差一点

1小时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