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粤语)

HD

主演:张曼玉,李子雄,陆小芬,田丰,加地建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7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8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9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惊魂双头溪我的独裁者雨树之国进化岛钢铁黎明透视狂医最好的我们2016边缘故事婆婆大人看狗在说话之旧金山历险记五行世家拆·案白色强人 粤语重启快乐大本营2018日月双飞侠这一刻,想见你午夜邂逅2014战警密令快乐到家风流家族 風流家族凶火1984双娇夫妻黑水仙我的长颈鹿好朋友终极特区尚衣院伴你高飞1996夏日香气桐籽花开扭曲规则与你随行如月疑云怪物之子拨云见日空难余波明天就是今天公主出逃记[普通话版]雪莲花混乱信息新海神号历险记村里新鲜事流言终结者第一季女煞葛洛莉1980Specialist古剑奇谭之悲歌咒 (2021)今天我愿意女老板

 长篇影评

 1 ) 凉风有信 秋恨无边--张曼玉 许鞍华《客途秋恨》

1990年,在对一些类型片的尝试之后,这一年四十三岁的许鞍华导演奉献出了一部上乘的佳作----《客途秋恨》,这是一部有着许鞍华自身浓重自传色彩的影片,虽然自传体色彩浓厚,但是主题更为多元和深远,电影中小到家庭情感,母女关系,大到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的纠结,依旧对于香港、澳门、中日之间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接,人到中年的许鞍华导演沉淀出更为深沉的艺术魅力。除了特有的女性意识,以及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之外,许鞍华从这部电影开始为自己的影片注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对漂泊者的情感关怀。这在她此后的电影作品中是很明显的。

电影以张曼玉饰演的女儿晓恩与陆小芬母亲葵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消融为主线,通过母女两个人不同的回忆展开剧情,但是我知道,至始至终这部电影起着支配作用的是许鞍华导演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

电影开始的时候是从在英国留学的晓恩开始的,她接到了自己妹妹的结婚邀请,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一个她觉得隔膜的家庭。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张曼玉正是26岁的花样年华,而许鞍华导演年轻的时候也确实留学英伦,1975年返回香港,在TVB工作,1979年开始投身到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

从晓恩回来一进家门,正在打麻将的母亲的言谈中我们能直觉的感觉出这对母女之间的隔膜。金马影后陆小芬饰演母亲葵子,我个人总觉得她在外形上与张艾嘉有着几分相似。在随后剧情中,母女二人在穿衣服、烫发、言谈等很多方面总是发生着冲撞。

在晓恩的记忆里,儿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有亲情感的,而那时沉默寡言的母亲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显然很不好。许鞍华导演本人1947年出生在中国东北辽宁鞍山,这也是她后来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把鞍山作为影片人物背景的原因之一,在两个月大的时候,许鞍华就随父母迁居到澳门,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有着一段留在澳门的童年回忆。这段温馨在电影中是被很幸福的表现出来的。

祖父是中医,钦佩的是学西医的孙中山,有着一颗报国心,听着大陆解放的消息,也觉得自己的老家要有希望了。对于澳门在祖父祖母的心中是客居的他乡,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香港也是客居之所,而晓恩本身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也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体验中逐渐明确的。

母亲与祖父母之间的矛盾爆发,父亲接走了母亲,而晓恩作为母亲情感寄托的人却不愿意随母亲一同走,隔阂从这一刻已经生成了。

祖父祖母回到大陆的家乡去报国了,晓恩来到了香港,回到了父母身边,对于每天无所事事的只是打麻将的母亲,却依旧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晓恩是看不惯的,母女之间多年来情感挤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而也就在李子雄饰演的父亲父亲的责打之后,晓恩才知道,自己的母亲葵子原来是日本人。二战日本战败后留在了中国,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民族对立情绪严重的情况下,母亲生活是没有安全感的,打麻将也是她逐渐的在适应中国人的文化,派遣这异乡的寂寞。吃惊的晓恩,依旧还是没办法化解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她一个人出去住了。

许鞍华导演的父亲确实是一名国民党的文书,她的母亲也确实是一位日本人,她本人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身世,此前她只是以为母亲是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据说许导最初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母亲是不同意的,不过许导还是坚持拍摄了出来,后来母亲也不声不响的看完这部电影,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感情是很好的。

母亲疼爱的妹妹远嫁到加拿大了,剩下的是这对隔阂的母女,“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这句台词很好的表达出母女之间的关系,可也就在此时,两母女逐渐走向了解和和解了。女儿毕竟年轻,没办法理解母亲在不同文化差异中的生活,而母亲对于亲生女儿和自己从小的疏离也是有着自己的怨恨的。两个人和解的转机就在下面的日本之行发生了。

陪同母亲回到日本的故乡,下车以后晓恩感觉到母亲在自己文化之中的适应,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的她,恰恰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理解了昔日母亲在中国时的难耐。

日本有母亲昔日的哥哥,友人,甚至初恋的情人,而对身为女儿的晓恩却是完全陌生的,导演安排了一个细节,晓恩单独出行的时候,被一个日本人追,是怕她吃了手中的有毒植物,但是晓恩却害怕的逃跑,直到两个人找到一个懂英语的老师才完成沟通,那时候晓恩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种感觉,让我有着很强烈的共鸣,无论在蒙古国还是在埃及生活,当一个人对你大声说着你不懂的蒙古语和阿拉伯语的时候,你也会内心感到一种本能的紧张和惶恐,而并非我和他们母语的英语却成了唯一能交流的桥梁。这样语言代表的文化差异是经历的人很容易体会的。

母亲从小最疼爱的弟弟,却不认同姐姐,他意识中还是二战神风特工队的战争状态,这种亲人的敌视让母亲的伤心,也让晓恩体会到自己对母亲的伤害。

在母亲的回忆中,弥补上了她与父亲结合的故事。日本从东北战败逃亡的时候,她为了给生病的小侄子找大夫,得到了晓恩国民党父亲的帮助,两个人相爱结婚,母亲就这样留在了中国。

“人生真是奇怪,当初要不是冲动我也不会要到满洲去,日本要不是战败,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好像缺一样,人生就不一样了。”晓恩母亲的这番感慨,让我也充满了感伤,有那些时候我也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在浦东机场抛下那一枚硬币,如果去成的是韩国,而不是乌兰巴托,如果从埃及不待那么久回来,我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呢?看着国内的朋友们的生活,也许也和他们一样,适应了这个社会,适应了一切,也许,也许······

晓恩的拥抱,标志着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终于被理解消融了。这理解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变迁,真是奇怪。

关心时政的许鞍华导演,在电影的最后表现了香港70年代的民权运动,那是他们那代人经历过的,电影的胶片帮我们保留下了那段记忆。在后面的《千言万语》中她继续抒发着这种关怀。晓恩成为了一名报道民权运动的记者。

与女儿和解的妈妈也改变了对晓恩爷爷奶奶的态度,晓恩回到了大陆,来到爷爷的故乡看望他们,十年浩劫之中爷爷没有看到家乡的希望,但是还是勉励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粤曲《客途秋恨》中影片结束了。

日本的季节与香港的对比,香港的社会变迁与大陆之间的对比,历史的伤痛与现今的对比,穿梭其间的都是一个个的家庭和家庭中的人,他乡,故乡何处是所皈依,爷爷倒在了自己的故乡,却没有看到故乡的希望,客途的人生之中,我们又何所皈依呢?

最后,还是一曲曾淑敏演唱的这部电影中国的主题歌《客途秋恨》,一曲哀歌,道不尽人生客途几多凄凉,几多无奈······

“秋天的风,就这样吹了一生,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的恨,躲在她的裙摆,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朝夕不定,海角天涯。”

(本文写于2009年9月12日 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发布)

 2 ) 那年的大年初一……

    本来打算写《The Books Of Secrets》的评论,不知为什么却想起了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被抹去。

    5年前的大年初一,我在家看这部电影,泪流满面,被妈妈狠狠教训一通。那时的我,在异乡求学,和父母一年团聚一次。时隔多年,电影的情节已经忘记,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张曼玉灿烂的笑脸和看这部电影时被触发的悲伤的心情却至今不能忘记。

    一个坏毛病,真正深深打动我的电影从来不看第二遍,看完以后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回味,直到再也想不起来细节。离那个泪流满面地大年初一已经五年,在今天的这样一个夜晚,远离家乡的我,想了起来。

 3 ) 秋来如何不遗恨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粤曲《客途秋恨》

 

       很久没有看这么引爆泪点的电影了,虽然是90年的老片子。据说这是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我信。里面的感触只有羁旅之人才能表现。
      一气看了两部用这首曲的电影:《胭脂扣》《客途秋恨》。这首小调在《胭脂扣》中被唱得风情万种,在《客途秋恨》里却是一阕凄凉的尾音。葵子多年羁留异国他乡的恨,可以在回乡之后消散吗?片中说,母亲从日本回来以后变得拘谨,甚至一夜之间老了。也许是数十年的回乡梦被现实打得破碎,葵子清楚,她再也回不去了。

      客途中有恨的何止是葵子?晓恩的爷爷奶奶回“祖国”效力,爷爷却被红小兵弄到中风。人在故乡,但他们是否真的回去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魂牵梦萦的是当年,回乡却只是一个炫富叙旧夸耀怀念的符号了。

      梦中的故乡,还是你回去的故乡吗?

      飘在外面的人,秋来如何不遗恨?

      看到晓恩的舅舅说:“你父亲说要和我喝酒,喝到醉,可是他没有来。你代替你的父亲,陪我喝,喝到醉。”瞬间又触到了泪点。请干一杯吧!为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错过。

 4 ) 客途秋恨

    喜欢许鞍华,应该是在多年之前的一个黄昏,静静地看了《半生缘》的唏嘘之后。
    虽说将张爱玲的小说搬上银幕,总是难免惹得一身诟病;而且她还不止一次地知难而进。然而相比于《倾城之恋》所遭到的冷遇,《半生缘》至少也可以达到毁誉参半的地步了。
    其实我本人比较欣赏许鞍华的这次尝试,尽管仍然无法像原著那般让人欲哭无泪,却也似乎找到了字里行间的一丝感觉:那一低头的冷清与羞涩,那一转身的华丽和寂寞……吴倩莲的曼桢与梅艳芳的曼璐尤其印象深刻。记得后来和朋友一起看她的专访,她说自己很庆幸当年决定破除万难从香港移师上海来拍这部电影,事实证明,这一步没有错。我当时在想,值得庆幸的应该是我们。
    之后的《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再次让我领略到她在香港、乃至华人影坛特有的美丽与哀愁。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歇斯底里;貌似平平淡淡,实则如泣如诉;许多情绪都只是一笔代过,并不刻意地对之进行渲染,常常在镜头之中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客途秋恨》,这是我最新看过的一部许鞍华的作品,却是我的收藏中她的最老的片子了。同样是一个黄昏,同样是一个人静静地看完,沉淀下来的,是一丝淡淡的乡愁和伤感,一股浓浓的母女温情。据说这部电影带有半自传的性质,许鞍华的母亲就是当年战乱滞留在华的日本女子,怪不得如此感同身受啊。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自行车轮的定格,然而是经过处理了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其实仔细看也看不出,还以为一面沉静的湖水上微微泛起了涟漪。直到影片真正开始,才发现车轮一转,小恩(张曼玉)骑着单车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小恩在伦敦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她甚至已经拿到了BBC面试的通知,却最终因为赶去参加妹妹小惠的婚礼,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回到了阔别的香港。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小恩的返乡却因为自身的经历,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愁绪。影片于是在这里开始穿插许多回忆性的镜头,并从此将整个情节放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展开,传递着一种怀旧和伤感。
    回到香港与母亲葵子(陆小芬)的第一次交流,便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之间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影片的张力便在这里。

    原来葵子是一个日本人,抗战结束之后染病为一名中国军官(李子雄)所救,因感恩而独自随夫留在中国生活。由于对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没有安全感,空虚,寂寞,甚至亲生的女儿小恩也和自己有着不小的隔阂。直到随夫迁离婆家广州,才逐渐投入香港妇女的生活圈,变成一个喜欢打牌玩乐的居家女人。
    长女小恩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有着很深的感情,对母亲却一向感情冷淡,在母亲负气与父亲迁至香港之时,她仍然愿意留在广州生活。等到成年之后搬回香港,却已经发现与母亲、与父亲、与这个家有些格格不入了。绝望的她决定背弃这个家庭,一个人搬去学校宿舍里住。即使是父亲在她临走前告诉她母亲是日本人这一消息,年轻的她也无法理解这与她们冷漠的母女之情有什么关系。
    毕业后小恩便直接去了伦敦读大学。香港的家对她而言,似乎只是一个码头,一个渡口;而自己,就像一个永远的旅客,无牵无挂;也只有广州,才能勾起内心深处那一抹马不停蹄的忧伤。也正是如此,我才理解了小恩为什么无论在哪里,都总是万分关注电台那边的中国,那边的广州,以及电视里的文革。

    其实小恩对葵子的感情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因为从来没有得到母爱的眷顾而怨恨,也不仅仅因为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歉疚。在改善母女关系这一问题上,她无疑是主动的、耐心的,至于最初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那完全是因为时机不对。
    机会来自妹妹小惠的远嫁。
    小惠出嫁移民去了加拿大,无可奈何的小恩只能头一回一个人陪着母亲生活。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无疑是一种煎熬,幸而小恩是耐心的,在葵子做出赴日本省亲的决定时,不放心的女儿毅然同母亲一起,踏上了另外一个异乡的旅程。也只有到了日本,当周遭的一切突然变得陌生——陌生的风物,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情,只能俯首埋声,孤单惶恐——小恩才彻底明白了母亲当年的处境,才理解了常人所无法理解的那种“客途秋恨”。
    影片的高潮是在母女二人深情的依偎中出现的,那轻轻的相拥,足以化解任何藏埋在心底的恩怨情仇,足以沟通任何母亲与子女的心灵!
    最后的小恩,终于得以再次回到广州这一心中唯一的“家”,得以见到了自己深爱着的爷爷和奶奶,尽管此时的爷爷由于受到文革的迫害而中风。也只有回到这里,小恩才知道这里才是自己永远的家!
    这时耳边响起了小恩的一段独白,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声叹息:
   
    “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象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也是绝望地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年我才15岁,而妈妈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她还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赎解吗?”

    我不是女孩,或许不能理解一些母女之间感情特有的复杂,但这却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就好像许多女孩都不可能和我一样,对《大河恋》中的父子、兄弟之情有着那样真实、切身的体验,这也依然不能影响她们对它的热爱。

    后来才知道,“客途秋恨”这个片名,出自粤曲名伶白驹荣的南音;而台湾有一个名叫曾淑勤的台湾女歌手,也曾唱过一首叫做《客途秋恨》的歌曲,歌词很凄美,甚合我心,可以作结:

    秋天的风 就这样吹了一生
    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
    急急缓缓 甜甜酸酸

    秋天的恨 躲在她的裙摆
    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
    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
    朝夕不定 海角天涯

 5 ) 故乡啊故乡

片子看了二分之一的时候,我脑海中出现的一直是:祖国啊祖国,多么令人魂牵梦萦,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想那个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更应该是“故乡”是一种乡愁。众所周知,1990年,澳门和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但是隔过20多年的岁月再去看,我更愿意将他定义为一种乡愁。
电影的一开始,是年轻的张曼玉在英国的青春飞扬,一张火红的喜帖将下一个镜头切回香港。晓恩走进家中那讪讪的神情和母亲不愠不火的迎接,就已经看出这对母女之间存在着问题。许鞍华仅用几个镜头就说明了一切,一个镜头是婚礼前母女三人去做头发,母亲说,谁谁谁家女儿出嫁,母女烫了一样的头发,一看就是一家人。然后,她又黯然的接到,就算烫了一样的发型,你也不当我是一家人。另一个是晓惠出嫁的前晚,母亲拿出珍藏的项链送给她,并且答应等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再买一条。晓恩很漠然的回答道,也许回了英国就不再回来了呢。晓惠嫁人离开香港,当晚妈妈和晓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说她要回日本。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位香港气十足的母亲竟然是日本人。
电影的节奏一直很缓慢,没有明显的高潮,但是从晓恩和母亲回到日本之后,很多悬而未决的误会都慢慢有了缓和的松动。晓恩看着母亲和舅舅交流母亲和从前的朋友聊天玩乐却一句话也听不懂。在妈妈离开的清晨,晓恩和舅母因为语言不通,互相不理解弄出了很多不愉快。晓恩骑着单车出去遛弯,结果迷路了。她回来陪着舅舅和妈妈去赴和小舅舅的约会,结果妈妈不见了。晓恩在街头寻找妈妈,站在日本的街头,张曼玉的眼中都是惶恐和不安。想象一下,在一个你一个人也不认识一句话也听不懂的地方,站在傍晚的街头,看着热闹却完全不知所为的陌生节庆形式,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晓恩慢慢的理解了二十多年前的母亲。
看过一本书,写的是日本战败前那些去“满洲”的日本人,在战败后,回到日本或者没有回到日本的一些人的生活。于是在电影中很仔细的注意了葵子大哥的表现。他毫无疑问,是当年去“满洲”讨生活的普通日本人中的一位,但是电影没有过多的表现他们的寻根心理,唯一有点牵连的是,这位舅舅藏了一辈子当年葵子的丈夫送给他的酒,在做出卖掉祖屋的晚上,和晓恩喝了这瓶一直珍藏想要和自己的小舅子喝的酒。电影的背景是宏大而且复杂的,从4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有多少人丢掉了故乡,又有多少人找到故乡却圆满不了自己的乡愁呢?
葵子是回来了,回到了她魂牵梦萦的故乡。然而,到了故乡的她,却也终于失去了故乡。从前,她总归还是有个可以思念可以追忆的地方,然而,祖屋被卖掉了,她不在习惯那些生冷的食物,甚至,她说起中文来更为流畅,最终,他乡为故乡,故乡,只变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乡愁。同样的,是晓恩的祖父母。不管怎么样的阻碍,他们最终还是回到了广州的老家,就因这一份乡愁,他们也抛下了最最疼爱的外孙女。即便是生活再怎么困顿和艰难,却还是要和赶来看望他们的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祖国情怀,有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乡愁,但是,历史风云变幻,不过二十年,我们就在不可以将乡愁和祖国情怀混为一谈了。所以,这怅惘的情怀也只能说是一种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多年后,他乡为故乡,故乡成为一种乌托邦的寄托。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多少人找不到故乡,多少人认他乡做故乡。在时代的车轮里,那微小的个人情怀又算得了什么呢?电影的结束,张曼玉为自己的爷爷拍打着扇子,阻止不了眼泪的泛滥。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乡愁是最适合在秋天感怀的。她只是惆怅岁月的老去,可是谁说,她不是在忧伤那说不出口永远也缠绵不绝的乡愁呢?

 6 ) 客途秋恨,羁旅旧梦

昨晚看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录像带的画质,模糊,我记错了,认为是80年代初的片子,后来查资料知道是1990年的,难怪,张曼玉已不是花瓶的举止。

一路看来,知道是许鞍华的自传,分外凄凉——什么事情知道是真的,就在道德上倾斜了。当年看《胭脂扣》,片尾如花还给十二少胭脂扣,毅然决绝,我唏嘘不已,两个演员也是魂归天国,谁信一语成谶,把命运当绝句来做,精彩,也短小,亦发没有余地了。

许鞍华在忆旧梦。回忆幼时与祖父母在澳门的生活,似在梦境,老街老巷,黄昏的阳光,黑黢黢的楼梯吱吱呀呀,祖母打牌、买点心给孙女吃,扇子摇摇。母亲永远绷着脸,紧张又倔强。不算新鲜的题目,因为人情温婉,是旧时的经历,有份真诚和理直气壮,会撬起哪根怀旧的神经,由衷的理解。想我小时候在祖父母家,上学前班由二老接送。祖母带着我和堂妹去核桃园市场买菜,会切一方蘸着芝麻的热油饼做点心,水萝卜下来时节就着烧饼在小院子里边吃边看天。那时候祖母是权威,连天冷时能不能去院子玩儿都要她批准。现在我在家时中午送她去打牌,晚上睡觉前要给她按摩腿(老太太关节炎),我又成了她的权威。那日去祖父母的旧居徘徊一阵儿,还是熟悉,马上在里面住也不惊愕。

片中的母亲葵子(陆小芬饰)是日本人,嫁给了中国军官,言语不通,又无容禀,自不受公婆待见,丈夫外地工作,寂寞凄苦。在他乡的人未必皆苦,苦的是要彻底放弃原来的生活,去融入新的,还要被承认和接纳。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你不知道对方在讲什么,可以沟通,如果对方是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本能就有敌意。我看葵子回到日本,不是舒一口气,而是尴尬。即便踏上故土,看着站牌忘情的用日语说出地名,故土也生疏了。看她马不停蹄会旧友泡温泉,是想找回故乡的感觉。可怜被新生活改造的狠了,磨灭掉身体的记号,日本料理榻榻米可以激活本能,但本能只是本能,比本能更高级的不再为日本元素所左右,是被迫接受的他乡的教化。更难受的是亲情在岁月外的纠缠,她想寻回失落的温暖,可是应该想到她当年留在中国就必须有牺牲它的准备。唯一的安慰是看着旧友老去自己有在英国读书的女儿?不是,眼泪出卖了她,若重新来过,她宁愿选择和那帮旧友一样平庸的生活,做平庸的妇人,不必把自己交给历史的大背景安排,那样太残忍。她不会在日本终老,即使那栋房子不卖,因为她不再适应日本了,所有要留下的理由不成立,泡温泉时对女儿说“日本菜生生冷冷,没味道,还是广东菜好,真想煲汤”,教化成功了。代价太惨重,在哪儿都是羁旅,紧张兮兮小心翼翼。这种教化像缠足,经历了一番苦痛,一世行动不便。

小恩对母亲的叛逆是母亲压抑的爆发在女儿这一代的投射。一个在接受教化的人没有资格去教化自己的女儿——女儿不必经历这份再教化的曲折,比母亲理直气壮的享受生活。母女的心结难打开,旁人无意的对母女说“你可不像你母亲”或“你女儿可不像你”,真的不像?母亲当年能够抛弃家庭随丈夫来中国,这种决然和女儿头也不回的离开家庭寄宿学校何等相似。许多上一代和下一代关于成长的矛盾与心结,不是因为父母和子女不像,是因为太像,不像是指生活时代变迁的表象,但骨子里的优缺点继承的很完美。想起赖声川《红色的天空》里老李和儿子养老院吵架的一场戏,儿子对父亲的指责大吼:“我就是因为太像你!我越来越发现我根本就是你!”一家三口都在垂泪,舞台无声。女儿在日本也是言语不通,一人独自出门,迷了路,摘了有农药的果子充饥被主人喝止追赶,最终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通晓英语的教师,解了围。女儿的这番遭遇是母亲在中国的缩影。她理解了母亲。当母亲不被小舅父原谅并在初恋情人的酒馆买醉时,母女抱头痛哭,是惨然波折后的相认。
小恩回广州看望中风的祖父。那里还是文革时代。望着年迈的祖父母,熟悉又陌生,看着熟睡的祖父,她想“这样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了这个孙女的重量吧”。我看到这里像针扎一样,想起一次和哥哥在祖母家中翻出旧时的照片,看见许多祖父的,2003年左右和朋友的照片,已是老态龙钟的样子,强打精神。我对哥哥叹道:“那时候就显老了。”都没说话。祖父2005年逝世。头一次身边亲近的人去世,接受不了。老是做梦。不相信。现在谈到祖父很平常,无伤心之意,偶尔独自一人念及前事,只暗暗神伤而已。片尾晓瑜望向窗外的广州,响起了南音《客途秋恨》,“凉风有信,秋月无边……”

迁徙了很多次的人,哪儿都是羁旅,停不下脚。未被荒疏的记忆成了旧梦,对葵子来说,故乡是旧梦,对小恩说,祖父母的家里是旧梦。旧梦再好,也回不去了,羁旅是宿命。

画质模糊,片尾的字幕统统看不清。看片头字幕知道编剧是吴念真,总顾问是胡金铨。看在日本远山乡村的清幽淡雅,有胡金铨的风格。许鞍华的镜头是急促拥挤。胡金铨也是一生漂泊未曾有家。拍这个故事,可能有感触。

 短评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8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1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20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25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32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35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4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44分钟前
  • jimmy
  • 推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48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5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5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58分钟前
  • 57
  • 推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1小时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1小时前
  • 夏木
  • 力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1小时前
  • 半袖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1小时前
  • 大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