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粤语)

HD

主演:薛凯琪,郭品超,彭敬慈,张国强(香港),张柏文,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挚爱(粤语) 剧照 NO.1挚爱(粤语) 剧照 NO.2挚爱(粤语) 剧照 NO.3挚爱(粤语) 剧照 NO.4挚爱(粤语) 剧照 NO.5挚爱(粤语) 剧照 NO.6挚爱(粤语) 剧照 NO.13挚爱(粤语) 剧照 NO.14挚爱(粤语) 剧照 NO.15挚爱(粤语) 剧照 NO.16挚爱(粤语) 剧照 NO.17挚爱(粤语) 剧照 NO.18挚爱(粤语) 剧照 NO.19挚爱(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挚爱(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永然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兄长瘫痪后她独立肩负起照顾哥哥与侄女的责任因为侄女的关系,她结识了台湾叛逆青年卓勤,因从小便与母亲缺乏沟通,就算家里还算富裕,卓勤仍选择自立更生,只能以盗窃为生。他在与永然一家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们两人也爱上了彼此。可是卓勤后来遭到黑道追杀,而永然又被证实患上绝症,两个人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到最后又能否冲破困难呢?我爸是战王奇妙声音之旅热气球飞行家国语高卢英雄:魔法的秘密爱在心中地下丝绒李清照好逑双物语护宝娇娃国语新九霄伊万的童年龙腾虎跃施琅大将军黑猫警长第二部鲜生史吉姆:詹姆斯·弗利传移民我们全家不太熟尸气逼人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一季无极身为女主角!纯情罗曼史2陪酒男打破巴尔比自古英雄出少年地狱厨房(美版) 第六季屠魔战神2022生死连2015老人和枪记忆黑色池塘假面骑士响鬼我想结束这一切外来媳妇本地郎第二部京都迷案漂流少年康纳一家第六季风流唐伯虎独立连超级飞侠第五季小鬼富翁城市猎人2024

 长篇影评

 1 ) 概念伟大情感充沛的算计之作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凭深厚的感情来对它严格要求,还是三星。

概念伟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在概念伟大的强烈情感共鸣下,看到太多电影技术上不足:

1.影片很明显能看出是由三种技术制作的:手绘油画、真实拍摄加后期油画效果处理、前两者结合(背景是真实油画、前景是人物实拍抠像加油画效果处理)。这种技术首先没什么问题,不算偷懒,但由于三种风格呈现出来的差别太过明显,导致观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强,以下几条详述。

2. 油画模仿原作部分,笔触豪放不羁,神还原梵高原作,画面动起来的时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风景画,也是预告片用得最多的镜头。而当人物和叙事出现的时候,绘画风格就变了,笔触细小了很多、光晕变化风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显演员表演、“油画效果滤镜”既视感。这个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叙事画面上都能看出来,黑白画面尤为明显。第一条所说的第三种手法,明显能看出背景来自真实手绘、前景人物来自实拍抠像,非常出戏。人类对自身面部表情和身体肌肉的观察度就很敏锐,我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都从“油画效果滤镜”里认出了认识的演员,观影过程中不断在说“这一看就是谁谁谁演的”。

3. 再说这三种风格制作,有几个共同的小毛病。根据影片整体处理不难看出主创想表达的梵高式油画风格是贯穿全片的,不是油画和木炭画、别的画相结合,也不是油画和真实拍摄相结合。那么在这个极高的概念和极伟大的致敬下,对油画风格的艺术处理就显得不够精致严谨。我看到了不统一的笔触、太过随意没有标准的笔触运动规律、最抓眼球的光点闪烁运动运用得太过随意,甚至还看到了多次人物抠像的周围一圈油画背景上有明显的处理痕迹。经常在同一个布光的场景下,人物或物体身上的笔触运动时有时无、时冷时暖、时粗时细、时动时静、抠像痕迹时隐时现,有很多美丽的变化不是因为布光的运动或人物动态造成的,而是纯粹的“为了动而动”,在我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职业病眼里简直是不能忍的乱动!这与梵高作品的伟大 — 目眩的抽象中蕴含着真实的具象 — 大相径庭。

4. 限于要将真实拍摄转换成油画质感的概念,为了能达到“整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导致叙事画面里的景别非常有限,这让90分钟的叙事显得单调无力,尤其这故事看得出来还有探秘、探案、悬疑的诉求。每当有人物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对白推动剧情了,景别却又只有两、三个,令观众看得十分疲劳无聊。影片后半部尤为明显,人物对白一出现景别就变成了情景剧式的三机位,而对白本身却又不够精彩抓人,让被影片带动着而期待层层剥茧找到真相的观众开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条的“疲劳感”看到很多短评都提到了。其实叙事的孱弱、技术的纰漏、滤镜效果的穿帮这些都不是一个伟大艺术概念的绊脚石,但却是一部完整电影的完成度丢分项。试想一下,如果主创大胆放弃“完整电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计,把它制作成30分钟内的短片,我们看到的作品该有多惊艳!浓缩了真实油画的冲击,减少了滤镜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叙事紧凑、欲说还休、结局开放!想想就非常激动。

6. 剧情的拖拉和对于悬疑手法的不合理运用很多影评都提过了,我不够专业也不赘述了,综合到上一条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怜悯和追思。当后世人对他致敬时,创意的大胆和表现手法的颠覆,远比现在模仿的画风和好奇宝宝走访探案的剧情来得更珍贵、更“梵高”。

故作严格地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在影片结尾Vincent响起的时候也流泪了。作为美术出身的电影爱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让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严肃对待艺术类作品。

 2 ) 文森特,这世上再无如你这般的美好

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

去年,大银幕看了皮亚拉的《梵高》。那是一部记录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电影,拒绝配乐,也拒绝煽情。

梵高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

年中,在影展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梵高》。讲深圳大芬村的山寨工作室,临摹梵高的画作,做出口贸易。画室老板上了瘾,为膜拜梵高真迹,踏上了去荷兰的路程。

年底这部《至爱梵高》,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引发了抢票热潮,同时也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大名单。逼格很高,门槛很高,但为了那个梵高,无论如何,都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关于梵高,却不太看得到梵高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对梵高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的影片。围绕《至爱梵高》的科普介绍,已经有很多——几乎是对梵高一生、祖宗后代的回顾介绍,多到会让你下决心,跟《中国梵高》的老板那样,去进行一次追访梵高之家的壮游。

《至爱梵高》是个动画片,却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那种动画。准确说,它是以油画形式出现的手绘。在帧率上,不像常见的动画那么平整,圆滑。有些地方很容易看到频闪,颜色(料)的融和,还有幻灯片切换的迷幻效果,人物与背景,犹如一体。

它的故事,尽管围绕梵高之死而展开,但并不具备强戏剧的疑云重重,险象环生。它而更像身边人一次又一次次,世人无数次的缅怀与追忆梵高。

“他是我的朋友。”

“他是我喜爱的一个艺术家。”

《至爱梵高》是一个粉丝电影。拼的却不是流量,而是流动的画作,从无人不识的《星空》,到最后一幅的《麦田群鸦》。

电影的主角并不是梵高,而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的儿子阿尔芒(黄衣男子)。这个人在历史考证中,除了作为模特出现在画作里,并没有与梵高的人生发生其他交集。

电影以他不了解,也不理解梵高开始,到最后认识了这个画家的内心(哪怕只是一部分),象征着完全陌生的世人,终于进入并领悟到了梵高的艺术之美。善良与理解,大概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人类文明还能照耀历史,不断向前,催促后来者展开探索永恒追求的信物。

回看自己的成长,从不知艺术为何物,不认识梵高是谁,到对世界怀有敬畏,对先于我们离开的艺术家保持尊敬。那是一个连言语都是分裂的年代。

我们被教育着,把爱给祖国与集体。后来慢慢发现是谎言和骗局,大网直到今天都没有扯破。

我们挥霍无度着,把爱给青春躁动荷尔蒙,又很快发现不过是同路人的扶与渡。搞不好的,有人还绊你一脚。

面对梵高,爱是一种无助却温暖的力量。触碰梵高的孤独,更是人类的存身映照。那个时代的人,不懂也不欣赏他的画,回到今天,是我们很容易发自内心怀疑着,是否可以被周围人感知,理解和接纳。而观看一幅画,与观看一部电影,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皮亚拉的电影里,梵高说最难画的是水,因为水是一直在流动的。梵高的一生,像水流一样神奇,又像水流一样平静。那不仅是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的悄无声息,更是一则揭示生前无人识,死后天下知的醒世故事。

艺术不会孤独。但艺术家,却很可能是永远孤独的那种。毕竟啊,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像你那样美好。

去世的伊朗导演阿巴斯,留下了一部神奇遗作《24格》,他让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在电影银幕上流动了起来。阿巴斯解释说,他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能到什么程度呢。画家只抓住真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在创作那幅画时,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用《24格》,把自己看到《雪中猎人》时所想象的东西,全部放到了电影里面去。

显而易见的,《至爱梵高》也是一部让画作动起来的电影。流动的形式,包括了尝试去还原画作所产生的时空环境和人物情绪(电影的每一帧都可以看做是梵高的画)。

更挑战的是,把这些画作打包、组合、剪接,投入到梵高的日常生命中。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但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完成不了。所以,《至爱梵高》又可以看做是一部饱含了后世人,全人类对梵高深深的爱的电影。

所以,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大可相信,有那么一段美丽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人生里,他们以艺术的形象流传了下来,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闪闪发亮。

(PS.记得在电影院听片尾曲,看完字幕表)

 3 ) Murder or Suicide?关于自杀论的一些事。

从小生长在城乡结合部的我对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从小学课本印到中学课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顶多到高中的时候,课本上终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画像》。恍惚记得高中美术课上,一边狂写数学作业,一边听美术老师讲梵高的弟弟提奥资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上就是一个伪文青和虚假绘画爱好者对梵高的全部了解。无知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我毫不避讳的说今天去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无非是为了获取一些大众科普以及对于第一次用油画表现的电影的一些好奇。

尽管如此,预告片中关于梵高是自杀还是他杀的假定,让我还是带着略微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此片作为一部纯粹电影来欣赏。当我在影院第五排听到第六排的小姑娘问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约瑟芬鲁林和阿尔芒鲁林究竟谁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气的语气指着阿尔芒说:“那个穿黄衣服的人”--------我这个伪文青还是从自己虚假的灵魂深处狠狠的鄙视了他们(diss他们纯粹是因为他们talk too loud)。

对于画作或者人物传记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对影片的欣赏和热爱,仅仅想讲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想所感-----关于自杀和他杀。

关于自杀:

埃米尔迪尔凯姆有一本叫做《自杀论》的书,从社会学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角度对自杀行为作出了假设分析,等有时间我会再写关于那本书对读后感。如果用理性人假设去分析,自杀行为只可能出现在个体处于精神病态的情况下。但是社会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状态下,也自愿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在欧美法体系以及大陆法体系之中,逐年提出的关于人类是否有选择安乐死人权的案例,就是这一情况的佐证。

关于安乐死,两周前网上有一段渐冻症老人选择安乐死的视频,引起热议。老人患上渐冻症——一种无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选择保持自己生命的尊严选择安乐死。视频中,他非常平静的接过医生提供的药片,在整个过程中,医生不断的询问并告知他有随时终止安乐死的权利。他服下药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别,跟他的妻子告别。然后他握着妻子的手,呼吸渐渐微弱,眼皮渐渐合起。尽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几秒,安静的去世了。视频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体。躯体仍然存在,精神却已经消失,便是死亡。

经常有人戏谑的说,一个选择自杀的人,会不会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过程中突然后悔?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结果已经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经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直至前年。

那时,我刚刚入职一家外企公司,这家公司在18楼,办公大楼共33层。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10:32,一个人影从我们公司干净明亮的落地窗前晃过。一个人在那天选择跳楼自杀。我只是一个办公室新人,事情发生时,守着电脑丝毫不敢懈怠的处理着每天定时堆积的400多封来来去去的邮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没有去看他的死状。我知道有人自杀,听见了警笛声,更听到办公室里的热切讨论。她们有的言称恐怖,有的大声嘲笑,有的评头论足。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的死亡,对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仅仅只是一天的谈资而已,此后再没有人谈论那件事了。后来我处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那家公司。直至今日,我仍然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不为人情冷漠之类的道德话题。对于自杀这件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终归沉寂。就像电影之初,约瑟芬鲁林对阿尔芒恳切地谈起梵高的死亡之时,阿尔芒快速而冷漠将梵高的死亡归咎于“他的软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个人死亡,他便失去为自己发声辩白的机会,无论他是否在意这些---诋毁或者赞美,他只能成为一座空碑,被人献上鲜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对鲜花过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闭或人群恐惧。

死亡本身,便是结束。被人铭记,则完全是因为另一回事。

恩格斯说,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辩证存在。经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来自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的大神,阅读他们的文章,只觉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默默感叹自己无知以及萌生学习效仿的热情。孜孜不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狂热的艺术家一样,在经济人的假设下,他们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未能应用实际或者交换的前提下)远远不及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若是找不到资助企业,或者资助者,几乎没有办法活着,更不必谈及创作。

前段时间有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一个国内非知名小众乐队,乐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表示,自己并非专职做音乐,都有另一份“正经”工作。不是他们不全心热爱音乐,而是创作本身并没有创造资本价值,反而会消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别的工作工钱资助,创作几乎没有可能。你看,当我们指责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时,指责他逃避工作的同时,假想---假如梵高一边经商一边作画,他是否还能敏感的察觉湖边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变化?是否还有时间观察乌鸦啄食自己的午餐?----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毕竟并不是每个画家都像毕加索一样幸运。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回归到自杀主题,自杀行为在一种假设下,来自社会认同感的缺失。我本人并不认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社会假设,但是人们的确会依据自己的价值认知评判他人行为道德。不要否认,苏格拉底不就是在一个城邦的集体道德下饮毒酒死亡的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不胜枚举。

反观历史,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时代的圣人经常在另一个时代属于异类、疯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这个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我们确定,在不同评价体系之下的个体,属性就不再相同。我们都清楚这一道理,可为了避免道德诡辩,社会也不得不会选择符合群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作为道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的习惯标准。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现在,在那些画作没有被人冠以价值的前提下,和电影里一样,你、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将他评价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脚花钱的疯子。因此,当我们给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标签,当他唯一的天赋被世人贬低的一文不值,当他的道德甚至价值观都遭到质疑,你认为,他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梵高之死这样一个偶然,应是必然的。

电影进行到阿尔芒诘问加歇,控诉不能让不法者逍遥法外的时候,我一度真的担心电影的终结变成抓住了谋杀者的“正义而又欢喜”的空洞电影(虽然,我也认为不法者应该被抓住承担法律责任,但是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吗?)。还好,电影的结尾,阿尔芒这个正义热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谁杀了梵高的这起刑事案件,转而去体谅这样一场死亡的“幸福”。

电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给深爱的弟弟造成的负担,深深地愧疚于给周边人带来的困扰,选择不再牵涉他人的死亡,永远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独之中了。他的“自杀”行为,是对民粹道德的妥协,源于一个人对弈一群人的有心无力。

可梵高还是抗争了。留下他充满了希望-绝望-热情-冷漠的画作,以及他所热爱的无论卑微还是伟大的世界。

 4 ) 这种电影,这辈子,就一部!

有不少导演拍过梵高传记。

但用梵高画作解读梵高本人的,这还是第一部。

所以当时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就造成了全球轰动。电影不仅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了观众选择奖,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

电影以梵高生前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为契机,把镜头聚焦在梵高去世前的六周。

电影开场,就是老邮差希望儿子阿曼德·卢兰,能把这封信送给提奥。阿曼德不情不愿的态度,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人都已经死了,把信送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他架不住老爹威逼利诱,所以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阿曼德接触到梵高生前的一些朋友,通过他们从自己立场对梵高的描述,他逐渐走进梵高的内心,意识到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凄苦,亲朋好友对他去世的惋惜和愤怒,以及世俗之人对天才的残害和虐待。

比如阿曼德的老爹,就对梵高去世感到心痛不已,并痛恨小镇居民联手签署“驱逐令”,才让梵高这个可怜虫,遭受相当大的精神摧残,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自杀。

对父亲的愤怒稍有体谅的阿曼德,带着信去找“唐吉老爹”。

他是当地著名的颜料供应商,见证了梵高从28岁拿起画笔,前往巴黎寻求艺术追求,再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并最终悲惨离世的过程。

在阅画家无数的他看来,梵高是个天才,本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但这个天才却没能坚持住,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对梵高的突然去世,既震惊又扼腕。

顺着唐吉老爹的指引,阿曼德前往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就是在这里,梵高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并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六个星期。但他先见到了加歇医生家的女仆。

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眼里,梵高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做的全是亵渎上帝的勾当:眼神里透着疯狂,随意糟蹋粮食和颜料,身上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

随后,阿曼德住到了梵高去世的“来福酒馆”,在那里遇见了酒店老板艾德琳。

在她眼里,梵高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却被加歇医生和警察等别有目的的人耽误了——谈及梵高去世当晚的情形,她身为亲历者,内心涌动着悲伤和哀婉。

等待加歇医生时,阿曼德在河边见到了青年船夫。

他还记得梵高面对姑娘时的木讷和绅士作风。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被镇上的富二代羞辱了一次又一次,毕竟梵高没钱亲近任何姑娘。船夫是个明哲保身的生意人,他见惯了富二代在镇上横行霸道,也就没想过去帮梵高一把。

不过船夫亲眼见过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约会。

只是玛格丽特一再否认,因为她很后悔,后悔自己给过梵高不一样的感觉,否则梵高还能跟父亲做好朋友,那样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最终选择自杀……

但她父亲加歇可不这么看。

这位自诩是梵高生前好友的医生,觉得梵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不仅活在深深的恐惧里,更觉得自己是弟弟提奥的累赘——加歇医生很痛惜,自己没能治好梵高的精神病,甚至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去世。

电影就用这些旁观者枝桠丛生、且偶尔截然相反的回忆和评价,勾勒出梵高的画像。

它的形式是“罗生门”的,但它要说的东西却清晰而明了:即天才的悲剧性。

在这些人眼里,梵高是个可怜虫,是饱尝精神病折磨的天才,活在不被认可的恐惧和孤独里,内心却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炙热情感,即便躺在床上快要死去,也谈论的是生命和绘画。

这就像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说的:“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正是梵高这种以绘画做生命的态度,让导演多洛塔·科别拉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她找到同样是梵高粉丝,且凭借《彼得与狼》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休·韦尔什曼,邀请他一道来制作这部为纪念梵高诞辰125周年的油画电影。

也正是因为都对梵高有种疯狂的爱,多洛塔和韦尔什曼在电影制作中互生好感,最终成为了夫妻。

这对夫妻花3年时间,考据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来往,并根据梵高生前周边人群采访留下的记录,才完成《至爱梵高》的剧本。

剧本完成后,导演又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为追求完美的梵高风格,剧组获得梵高博物馆授权,借助梵高的许多幅真迹作为参考。

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里,油画师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也就是说,在《至爱梵高》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美到炸裂的“梵高式”油画。

比如梵高笔下的《马车与远处的火车》(1890)、《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1888)和《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等作品,像是从梵高笔下活了起来,慢慢地在观众眼前铺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梵高最知名的《星空》,也在银幕上流动起来,那种梦境的华美与繁盛,足以让我们窥见梵高灵魂深处的高贵与炽烈。

那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梵高作画的瞬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混乱、不安和疯狂、对生命的绝望和热爱。

这让人想起知乎上询问“梵高《星空》好在哪里”的问题下,有个相当感人的回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是《至爱梵高》在让观众领悟“天才的悲剧性”之外的又一个主题:即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感受梵高跨越时代的生命激情。

这就是梵高通过画作,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仔细看梵高笔下的作品,其实压根看不到颓废与失望,它们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彰显着梵高努力在痛苦中挣扎和奋斗的激情。

也就是说,这部以油画、梵高色彩及形式向梵高致敬的作品,重点不再搞清楚梵高为什么死。而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为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天才叫一声悲恸。

这就注定了《至爱梵高》的色彩会像梵高的作品一样饱含激情,而它的内容则会像梵高本人,激情被压抑、情感被困囿、身心被局限……这种观影带来的局促感,尽管会把很大一部分习惯了娱乐电影的观众拒之门外,但它能提供的养料却是其它电影的十倍不止。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电影的方式走进一个天才的内心,并让我们知道: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5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帮你把预告片中的油画找齐了!

耗时6年制作,《至爱梵高》终于面世了。

只可惜,这样一部美到让人大哭的电影,还没有大范围上映。目前,只在安锡动画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上短暂地亮了相,估计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心好痛~

虽然还没看过全片,但是只靠这1分钟的预告片,就已经让人心潮澎湃了。更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是纯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帧都是货真价实的油画。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邀请了100多名画家,画了62450幅油画。最后,把这些画作叠加起来,以12幅/秒的速度进行放映,才呈现出了激动人心的效果。

据悉,电影的成片还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过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说下预告片了。预告片虽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极大,出现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画。当然为了配合剧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预告片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掠过一片原野,画面中有一辆行驶的马车,哪家的贵族小姐要进城呢?往远处看,还有一辆蒸汽火车,哐哧哐哧地冒着白烟!

这个场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马车与远处的火车》),目前这个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

眼睛跟随火车的视角,镜头紧接着切换到了下一个场景,你能看到河边有一个穿红衣的少女在悠闲地散步。

还是交代场景的客观镜头,灵感来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计是火车晚点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过一个地下桥,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

第二天一早,梵高换了一件新衣服,走进了他的另一幅画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这幅画创作于1886年,现存于荷兰的梵高博物馆。

梵高在街上随便溜达,你能看到他路过了一架风车,就是那个著名的“红磨坊”。

梵高在1886年,创作了这幅油画《Le Moulin De La Galette》

还没走多远就累了,来根香烟吧!

又一幅经典的画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个镜头,梵高貌似在跟一个人起了某种争执,没有找到一摸一样的照片。

不过找到了一张类似的作品,1885年创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来的场景就厉害了,满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罗纳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组街道、室内、吸烟等镜头,都没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应该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增添的内容。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话,可以提供一下线索。

这其中有一段闪回的画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罂粟田》)

有一个流泪的镜头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没有对应的画作。

接下来的场景,明显就是一个“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画过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个梵高转身的镜头,就不用多说了。画面由清晰写实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创作风格,而多线条的结构也映射着他内心的疯狂和凌乱。

这幅梵高的自画像创作于1889年。

由于电影还没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这里了,相信长片里面肯定会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经典作品!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联想到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美梦成真》。

《美梦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艺术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很美很梦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能在画面里行走,能触摸到颜料的质感。

之所以讲上面这个例子,其实也就是为了说明一点,将其他艺术形式跟电影结合起来,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其实不止电影,任何两种艺术形式都一样。)

当然,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奇妙化学反应,是建立在“慢工出细活”的诚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魔弦传说》,采用的是定格画面的技术,制作时间长达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镜头,被誉为“史上最高难度的动画”。

而以“慢工出细活”出名的宫崎骏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电脑技术,一直坚持传统手绘动画。像《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绘。

《起风了》中有一个镜头,几百号人在你挤我我挤你,全部是手绘!

类似上面这种“不计成本”的作品,我们国家也有,而且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了!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时的美好记忆——《小蝌蚪找妈妈》。

电影改编自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里面的动物形象取材于画家齐白石的作品。本片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拍摄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当时大家觉得齐白石的鱼可以印在脸盆上,还那么鲜活生动,为什么不能做成动画呢?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你家肯定也有过这样一个洗脸盆。)

话题再回到《至爱梵高》,当它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动画奖的时候,实在想知道台下的中国从业者是作何感想。

其实最近几年,我们也诞生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像《大鱼海棠》、《魁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让大家一眼看出“中国风”的个性化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实,我们很聪明,估计用不了6年,我们也能拍出像《至爱梵高》一样的电影。问题在于,我们太聪明了,太执着于商业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为什么《至爱梵高》迟迟公映不了,还不是因为很难找到发行方!

表面上看,他们赢得了金爵奖,但是我们精明的生意人,估计已经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号:叼烟的戈达尔(filmaddict)

——————————————————

更正:穿黄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6 ) 梵高的死因,都写在他30岁的那封信里了

文森特·梵高究竟为何而死?

在他去世127年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将一个多世纪的议论纷纷,凝练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邮差的儿子阿尔芒拿着一封无法投递的信,造访了文森特去世前居住的欧韦,这里承载了他人生的最后七十天时光。阿尔芒妄图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找到文森特的死因。

是为情所困?是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

而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平凡的数字,早就给了我答案:309

文森特死后,弟弟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他的书信,将其编号收藏。其中,第309号信,是在1883年8月,时年30岁的文森特写给提奥的。

这封信的前半部分,跟往常一样,文森特谈了自己最近画的主题,以及对绘画技法的感悟。而在后半部分,他笔锋陡转,几乎预言了自己7年后的死亡。

为了方便后文分析,我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录入如下:

又及:
这只是一个怪念头,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我想加几句刚想到的事情。
我不仅很晚才开始绘画,更为严峻的是,或许我也难指望能再活很多年。
如果用冷静的分析去预测或计划这段时间,那么,自然地,我也无从知晓。但是如果与很多我们了解其生活的人,或者与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对比,就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推断。在接下来我还有余力工作的时间里,我可以接受的事实是,我的身体还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如果一切都没事的话,大概是六到十年,这个假设并不草率吧。我愿意接受这个长度,更重要的是,因为眼下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个时间段,是我最可靠的指望。其他的方面充满了变数,我不敢随意揣测,比如,过了之后还有没有时间,很大程度取决于第一个十年的结果。
如果这些年总是劳累过度,一个人很难活过四十岁。如果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从人们常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并且克服相对复杂的身体疾病,那么你从四十岁奔向五十岁时,就能过上崭新且相对正常的生活了。
如我所说,未来五到十年的计划我有考虑过,但是目前并不在我的日程上。我的计划不是要救自己,也不是要避免太过情绪化或者太多困难——对于活长活短,我并不关心。并且,我也没有医生的本事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
因此,我不在意这些事情,继续我行我素,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确的:我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我并不急于求成,因为这样做显然不可行,但是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去画画。我在世上唯一的顾虑就只有对这个世界未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活在世间三十载,我还亏欠它一些可以流传后世的素描和绘画作为纪念品,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纯真的人性。
因此,这就是我的目标,专注于这个想法,就可以让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变得更简单,也使我免于误入混沌的歧途,因为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出于这个愿望。

在这封信里,文森特提到了他对自己寿命的预期——六到十年,对于活长活短,他并不在意,他唯一的顾虑是自己能否在有限的几年中,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作品。

这对一个刚满30岁、正值壮年的男人来说,毫无疑问带着浓浓的悲观意味。或许,你会说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是梵高,人生充满悲剧的梵高。

而这恰恰是我要为他辩白的一点:他比任何人都热爱生命。

在文森特留下的近千封信里,绝大部分都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位巴黎的画商,也是文森特终生的艺术知己。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文森特极少在信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基调。

我们可以看到,在给他的信中,文森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用大量篇幅,以极富感染力的语调,向弟弟详细描述自己的所画所想,河流、树木、星空、田野……在他的笔下,万物有灵且美,饱含着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74号信: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
我想不论怎样,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事业,真是莫大的福泽,我怎能觉得自己不幸呢?
我的意思是,就算身处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应该被看成一个不幸的人。

字里行间,充满激昂的生命力,令人感到绘画带给他的狂喜和感动。

在《至爱梵高》中,电影提到了文森特生前在欧韦遭到排斥和欺辱,仿佛有意使观众觉得,这种平凡之恶,也应该为文森特之死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他早已习惯与这样的人相处,甚至充满了友善的包容,可见这种事并不足以伤害他。例如第230号信中,他用戏谑的口气谈起欺负他的人:

真是太有意思了。然而,事实证明海牙人是这样对待画家的:一个小伙子,从我身后或者是从窗户里,对着我的画一撮撮地吐嚼过的烟草,有时候真招人烦。不过,我并不因此沮丧,他们没什么恶意,只是完全不理解我,可能觉得我是个疯子,因为我画的那些线条,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可言。

当然,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也会将情绪宣泄到信中,例如提到父亲去世的第398号信:

近来发生的这一切(指父亲去世)仍使我无法释怀,我靠着画画熬过了两个礼拜。

又如第565号信,写到与同住的好友高更交恶:

我觉得高更已经非常沮丧了,对美好的阿尔勒镇,对我们的黄色小房子,尤其是对我。
事实上,我觉得我们之前还有一些很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两人去克服。但是这些问题在于我们两人,不涉及其他。

在写下这封信当天,文森特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充满悲观意味的信,几乎都是有实际的事因,而当我们回顾那封带着死亡预言的第309号信,文森特明确表示“也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一个怪念头”,更显得意味深长。

最重要的是,信中提到他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是“必须在有限的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

显然,这里包含着他没有说透的另一层意思:当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一定数量的创作后,也就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文森特的创作轨迹,在他短暂的八、九年绘画生涯中,他创作了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和150张水彩画。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法国欧韦,他人生的最后70天里,竟然以蓬勃的灵感创作了约70幅油画。

别忘了,这个时候的文森特,是以一副疾病缠身的躯体和时醒时狂的心智,进行着如此高强度的作画,仿佛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燃烧出不朽的光辉。

至于在1890年7月27日那天,将他定格在37岁的,是为情所困、谋杀悬案还是精神错乱,已经不重要了。

正如《至爱梵高》中所说,当你明白他是为何而活,你就能明白他为何而死。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本文摘录的梵高书信中文译本,来自《梵高手稿》(2015北京联合版)

 短评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6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7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12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16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2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26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32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37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4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45分钟前
  • 🥺
  • 推荐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52分钟前
  • 力荐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56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1小时前
  • 科林
  • 推荐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