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2018)

HD中字版

主演:杰米·贝尔,维拉·法米加,丹妮尔·麦克唐纳,玛丽·斯图尔特·马斯特森,麦克·柯尔特,比尔·坎普,路易莎·克劳瑟,珍娜·莉·格林,凯莱·罗杰斯,罗素·普斯勒,丹尼尔·亨绍尔,佐伊·玛格丽特·科莱蒂,罗布·菲格罗亚,迈克尔·维拉尔,贝蒂娜·斯凯,贾斯汀·L·威尔逊,吉姆·福特,乔安娜·哈灵顿,加西·阿伯里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肤(2018) 剧照 NO.1皮肤(2018) 剧照 NO.2皮肤(2018) 剧照 NO.3皮肤(2018) 剧照 NO.4皮肤(2018) 剧照 NO.5皮肤(2018) 剧照 NO.6皮肤(2018) 剧照 NO.13皮肤(2018) 剧照 NO.14皮肤(2018) 剧照 NO.15皮肤(2018) 剧照 NO.16皮肤(2018) 剧照 NO.17皮肤(2018) 剧照 NO.18皮肤(2018) 剧照 NO.19皮肤(201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条毒蛇的反攻

导演是个对仗的天才

一.声音的对仗

电影一开头,就是白种人男孩白皙的脚和他被剪掉的金色头发,显示了白人的种族自豪感,被剪掉的头发,仿佛在说:万物成长,适者生存。剃刀的声音滋滋作响,这小一频率的振幅便贯穿了全篇电影的所有噪音。这频率成为了日后的纹身枪,夜以继日工作时,令人颤栗的声音,成了白人父亲倒下后脑海中最后一丝声响。

二.物品的对仗

追求以表面的刺激显示桀骜的白人一家,以射击为乐,以说脏话喝酒为傲,将“勇气”诠释为“狂放”给了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小小白开枪打中油桶时,用言语羞辱胖叔叔时,父母都是给予鼓励或全然不在意,这样张狂的家庭教育,使那只令小小白获得“勇气”的枪支,最终变为了杀死父亲的杀人工具。

三.态度的对比

相对于白人兄弟们狂暴、扭曲、直接歧视和打倒黑人的态度,黑人兄弟们显的更委婉、“温柔”却也更深刻。知道黑人叔叔是善良小小白,在父亲等人暴揍黑人时,并未阻拦而是在一旁观望,大人的事小孩别插手,可这最终却成为了小孩的事。反观黑人小孩,目睹了父亲被打的全过程,最终同叔叔们一起谋划并参与了对白人爸爸的改造,小小黑仿佛在说:你是被宠在笼中不知世事的金丝雀,我不是,我知道真正的是非对错,我也是你口中那条花色极深,攻击性却极强的蟒蛇。

四、两家人的对比

不同于狂躁式家庭环境生长的白人男孩,常受到歧视的黑人男孩显得更冷静和智慧。真正的暴力不是拳脚相向,而是默默的把你变成你最无法接受的样子。黑人一家以大工程量,在照顾着白人爸爸生死的前提下帮他永久性“美黑”,没有满地的鲜血,但醒来后白人爸爸的绝望,却是拳脚报复的千万倍。你恨我,我就把你变成我,这样杀死你的就不是我,而是你自己了。

最后,确实,是你和你的桀骜、你的教育方式、你的血肉、另一个活生生的你,杀了你最恨的,你自己。这造就了全篇最有意思的结尾,妈妈会解释、改变曾经犯错的自己,还是继续以牙还牙、一错再错?我猜 这没有结局。

 2 ) 黑蛇

著名意大利导演帕索里尼曾言:“电影不直接表现抽象概念,它靠隐喻生存。”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肤色》就是这部靠隐喻表现抽象概念的电影。它借白人小男孩特洛伊之口,抛出蛇的毒性是否与颜色有关这个问题,以此影射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或许色泽鲜艳的蛇只是一种伪装,它们并没有太大毒性,而深埋人心底的那一条用啤酒、暴力以及仇恨喂养大的黑蛇,才是剧毒无比的。

《肤色》用对比与解构全方位地剖析这条黑蛇的毒。

黑与白,阴暗与明亮,稳定与摇晃…影片《肤色》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变换着场景。无论黑人还是白人,阴暗的库房还是明亮的户外,亦或镜头稳定或摇晃,暴力却是不变,是贯彻始终的。黑人与白人的怨怨相报,库房的囚禁,户外的射击,《肤色》向观众展现了这个无时无刻无地无人不充斥着暴力的美国社会。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暴力因子被无限放大,这源自对比产生的落差,终成了黑蛇的毒。

这部《肤色》和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一样,都试图用解构的方式,剔出一些无关因素,将矛盾直指问题的关键——种族歧视。

在《绿皮书》中歧视无关身份地位,而在《肤色》中歧视无关价值取向。相比于痴迷于酒精、枪支和摇滚乐的白人一家,《肤色》黑人一家更像美国传统价值观里的中产家庭。由此可见,种族歧视不是价值观上高人一等的歧视,而是单纯的无缘由的肤色上的歧视。正是这种无缘由的种族歧视,成了黑蛇最迅猛的毒素。

英国诗人布莱克曾在他的《病玫瑰》中写道“绯红的,欢愉的,加上黑暗隐秘的爱,让它的生命就此摧败。”

扭曲的教育将黑蛇的毒传递给了下一代。在《肤色》中,正是特洛伊的父亲杰弗瑞,用自己不正的言行,将歧视传给特洛伊,也递上了那一枚杀死自己的子弹。影片的最后,与其是特洛伊杀死了他的父亲杰弗瑞,不如说是杰弗瑞杀死了自己,应是他罪有应得。当杰弗瑞倒下后,小特洛伊脸上惊恐无措的表情,说明这一枪也杀死特洛伊原本纯真的心灵。黑蛇从此诞生。

在美国社会中,黑人或许看起来很像充满威胁力的黑蛇,但真正饱含致命毒素的黑蛇却是绝大多数美国白人心底的那份种族歧视的丑恶观念。《肤色》通过隐喻表达的也正是如此。

巴赞曾说“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在《肤色》种族歧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美国人保守思想。正如刘慈欣在《三体》提出的“黑暗丛林”理论,谁又能知道迎面走来的是不是条黑蛇,所以都端起猎枪,心底的黑蛇便露出了獠牙。

 3 ) ooooo

1剃头准备出发 2狂野路上(一群大人一个小孩) 3射击比赛,蛇,打赌 4一家人在超市 5逗乐—辱骂打电话—殴打—报警—打出血—拿牛奶泼—扬长而去 6吃饭喂狗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蛇的皮肤—白蛇危险彩蛇没毒(用肤色来保护自己)—想去冲浪 7所谓“冲浪” 8回家路上打电话—遇到拦路虎—下车查看被劫持—黑人小男孩漏侧脸—白人小男孩一脸怅惘 9黑车来到一处实验基地 10拉开卷门把白男抱进来—放下男人—关上门拉开头袋—男子昏迷——愤怒凝视——神秘人抽烟吐雾—黑人脱帽——脱男子鞋——文身 11黑人男子听新闻——男孩帮忙——男孩跑回家——一家三口相视无言 12送“白人男子”回家:俯拍,正拍,摇晃拍 13女人醒来,狗叫 14男人照镜子 15女人打电话—兄弟们马上到 16狗还认得男人 17男人洗手洗不掉 18母亲藏儿子 19男人翻墙

20男人敲门女人举枪认出儿子枪杀

 4 ) 种族歧视是歧视的一种

歧视的种类太多,无处不在。

性别民族地域,省与省,县与县,村与村。

CN人还没表现出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我考虑是因为CN人还没有感受到家乡被侵蚀的威胁。毕竟那些黑人密集的省份和学校已经出现大规模事件和现象。我的意思不是是黑人侵蚀白人地盘,是当其他人种不是像马可波罗一样稀缺,而是大量迁居在你的家乡的时候,你就会有被侵蚀的危机感。

没有什么可笑的,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5 ) 肤色

种因得果好像是看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因为开始黑人大叔逗白人男孩被白人父亲以为黑人目的不纯

故意的嘲弄以及不带一丝犹豫的下手

很想问黑人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受毒打。。

白人自带的优越感,他们对种族的歧视刻进了骨子里

白人男孩与黑人男孩相互望的那一眼就注定了故事不会如此简单

报应轮回了

白人在一次回家途中落到了黑人团伙手里

他全身都被刻成了黑色

是的,他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白”

消失十天,再一次出现便是以这副样貌回到家中

妻子不识

最后死在了儿子的枪下

这个结局很残忍,可却是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有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这样的孩子

令人深思

 6 ) 助纣为虐

这部短片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之作,它把人们内心隐约一直想说却说不出来的东西,以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说出来,或者应该说是“吐出来”,在你眼前爆炸。

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本质上都只是人,歧视只是人们自己加诸的桎梏,这点大家已经看得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

我关注的是克里斯蒂,也就是那个白人小男孩的母亲,因为她代表的是大多数人。

正如我们,往往只是在新闻里、电视上、手机里看到黑人与白人之间爆发的种族冲突,很少亲身去参与这样的暴力冲突;短片中的克里斯蒂也是一样,她旁观了整个事件,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与暴力相关的举动,但实际上,她是在助纣为虐。就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

克里斯蒂很爱她的儿子,一直很想保护他,在他父亲试图让他射击西瓜时,在他们饭后讨论到“冲浪”时,都能看出她的不安与保护欲,但她有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呢?没有。虽然她看到孩子拿枪时很不安,虽然她在听到儿子问能不能冲浪时直接说了不能,但最后男孩都跟随父亲做了这样的事情。尽管她试着阻止过,尽管父亲可能是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带儿子去“冲浪”,但她在事后也并没有批判或者惩罚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危险举动,让儿子意识到不该这样做了。

克里斯蒂为什么这样纵容他们呢?因为她得到了好处。

在儿子开枪射击西瓜后,她得到了美元作为回报,这点回报带来的快乐压下了她心中对于儿子开枪的不安;在儿子与伴侣讨论是否需要冲浪时,她虽然立马说了不许,但在儿子表现出沮丧并且立即看向父亲,伴侣也表示出隐约的不悦和要求时,她就做了隐形的让步,要求他们二人收拾碗筷,作为冲浪叛逆的补偿,也就是默认了他们可以去冲浪,在儿子冲浪后还表扬了他。

儿子因此看到了什么呢?

“妈妈不许我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爸爸允许了我就可以做,并且做了之后妈妈其实也很高兴,所以妈妈说的话可以不听,爸爸说的话才作数,爸爸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在爸爸对黑人出言不逊时,我虽然很不安,但爸爸怎么可能是错的呢?妈妈虽然试图阻止爸爸冲过去,但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无用的,所以我还是学习和相信爸爸吧。”

这就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

直接导致他死亡的,是他自己。是他教的儿子开枪,是他教的儿子仇恨黑人。他是那个放纵儿子犯罪的人,她则是那个纵容儿子犯罪之人。如果她当时及时阻止了伴侣教导儿子开枪,如果她在儿子冲浪后严格批评了他,并且严格命令他们不再在这样做,也许还有关禁闭或者扣零花钱这样的惩罚,那么儿子也许不会那么不把她的话当回事,也许他会在父亲闯入家中时听从母亲的话躲在床底,避免悲剧发生。

然而结局你们都看到了,他杀了他的父亲,因为父亲(曾经)的教唆与母亲(曾经)的纵容。

很多时候,沉默的大多数,其实就是在无声地纵容罪行,因为看似与我们无关,反对罪行看似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

当我们在新闻评论区或平时的讨论中看到了仇恨言论却不反驳,在现实中目睹了恶行却不揭发不反抗,甚至还为那些发出仇恨言论的人点赞时,我们就是在纵容。这样的纵容,会导致许多人认为恶行反而是对的,善行反而是错的;会导致在恶行即将发生时,没任何善意能够阻止它,没有任何人出来阻止它。

如果说黑人与白人之争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够贴切,那么对于穆斯林的误解就普遍存在与我们身边了。不管一个人信仰什么样的教派,ta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一个直立行走的哺乳动物,与我们的本质没有一点不同。如果汉族人围上面纱,那么看起来也与穆斯林没什么不同。正如汉族人中也有罪人,穆斯林中也有罪人,我们都不能以一部分人来概括所有人。但“不能以偏概全”这个已经说得快把人嘴皮子磨破的简单道理,还是阻止不了国内甚嚣尘上的反穆言论,谈绿色变。相关的新闻与话题讨论里,不乏激进之声,然而反驳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一方面是因为支持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认为因为与己无关,反驳他们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这不就是与克里斯蒂相似吗?没有好处的事情平时不做,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就难了。现在穆斯林是少数,谁知道哪天我们是不是少数呢?谁知道我们会不会也在被“以偏概全”呢?

在互联网暴力普遍存在的当下,想要畅意直言,想要直抒己见,想要说出那逆耳的忠言,是多么难,又是多么有价值啊。

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因为那是在助纣为虐。


跟朋友@纽扣讨论了剧情之后,我的一个疑问解开了,补充在这里。

我的疑问是:为什么短片要以父亲给儿子理发作为切入点?

朋友回答:身体发肤,可能是因为头发和皮肤都属于身体吧。

这个回答点燃了我的思维火花。

是的,头发和肤色一样,都属于外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发型的效果虽然没有改变肤色那么极端,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父亲为儿子改变发型,也为下文父亲被迫改变肤色埋下伏笔。双方印象的转变,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儿子的肤色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给予的,但发型是父亲给予的,接受了符合父亲审美的外观,也意味着儿子完全按着父亲期望的道路发展,儿子口无遮拦反而受欢迎的玩笑与跟着汽车上的音乐一起合唱都证实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亲一手打造了自己的死亡。

还有,父亲选择亲自为儿子理发,一方面是体现父子间全然的信任和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亲的控制欲与排他心理。他不仅有意无意地控制和安排儿子的命运走向,连儿子的发型和审美取向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之中。这又凸显了一个问题:家锁。

家人的爱如果建立在彼此尊重对方自由和独立的前提上,就是安全的;如果是建立在牢牢的掌控和不对等关系上, 就变成了有害的家锁,想要把家人用爱牢牢缩在掌心中,然而这样往往有窒息的风险。这点在中国父系社会也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掌控欲过于强势的爱,很可能埋藏危险的后果。

先从剃头讲起,父亲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手不够稳的话很可能会刮伤儿子的头皮,剃刀也未必经过妥帖的消毒,但出于掌控欲,他选择自己动手。他们玩的冲浪游戏也很危险,更别提冲浪的过程中还要儿子举起手来表示加速,但父亲却全然自信、儿子盲目信赖、母亲阻止无效,甚至还在超市里和儿子用购物车玩赛车游戏,在父亲的掌控下,三人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家锁,看似无比幸福,却无视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危。家,锁住了幸福,却错误地建立在危险的悬崖上,摇摇欲坠,粉身碎骨。

可见任何控制、排斥、歧视,无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都是危险且害人害己的。


因为回复我的评论大部分都与穆斯林有关,在进行了无数次循环往复的辩论后,我认为有必要把几个争议点直接在影评中总结出来,避免有感而发之人浪费力气发同样的内容。

争议点1.我见到的穆斯林跟你见到的不一样,我见到了暴力的穆斯林,所以我们应该反对他们。

回复:的确,可能在你见到的是暴力者,我见到的都是和平者,但这恰恰说明了穆斯林群体中存在着不一样的人群,不能以偏概全,以暴力者的行为作为理由否定这个群体和宗教。

争议点2.我知道有和平的穆斯林,我们还能成为朋友和平相处,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警惕他们啊。

回复:谁都知道应该警惕暴力的人!不管是汉族人还是穆斯林还是佛教徒,都可能出现暴力伤害他人之人!这些人都应该警惕!这还用你说吗?!问题在于,为什么只强调要警惕穆斯林?为什么要强调暴力者的穆斯林身份?!暴力者同时也是一个人的儿子或女儿,那么为什么不强调要我们警惕全天下的孩子呢?!

因为你们恐惧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身份——“穆斯林”。你们对这人可能有了解,但你们对这个信仰没有了解,不了解就是恐惧和排斥的起源,正如我们自然而然会对陌生人抱有警惕之心一样,一旦你了解了这个人,就会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了,正如你如果跟他们成为了朋友,就会发现也没什么可怕的,不过就是一个人罢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宗教魔鬼。

我发言的重点在于,在大家都表现出了对穆斯林的恐惧和排斥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理性和包容的;在大家强调暴力时,我们应该发出的声音是和平的。

在社交媒体上,每个人都在扮演这部短片中的角色,强调他人暴力的,叫嚣着以暴制暴的,是片中的白人父亲。因为以暴制暴而受害,反过来用暴力报复的,是片中的纹身师们。对于暴力袖手旁观的,是片中的克里斯蒂。里面唯一缺少的角色是谁呢?就是试图理性调和和解决问题的人,一直没有出现的警察也强调了这个身份的缺席。

如果你对穆斯林中的暴力者怀有恐惧,我完全理解并且认同反对暴力,但反对暴力的方式不应该是语言攻击,这相当于网络暴力,本质上也是在以暴制暴,像片子的结尾一样,不会有好结果。我们需要成为的,就是这个调停者、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时,我们阻止暴力,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让无辜者不受牵连。这意味着,强调穆斯林中和平者的身份而不是一昧强调暴力,组成穆斯林与汉族人的相互理解认同而非加剧隔阂。

在最后,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未来,你想看到的是无论什么人种都没有隔阂地在一起愉快生活,还是不同信仰和肤色的人群相互排斥和怒骂,永远争端不休,血流不止?

如果你选择前者,那么就选择理解和理性发声,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少谈一点别人的缺点,因为这些谈得已经够多了。如果你选择后者,那我们没什么好谈的,因为我不打架。

我突然想起一个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想在评论中痛斥穆斯林的人,你们还记得这个名字吗?是共和国,不是共战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为了这个名字付出了战争和鲜血的代价,不是为了战争和内斗的延续,而是为了共和。你们痛斥他人为的是什么呢?

 短评

言传身教,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因果报应,通过外表来判断人的黑白。始也 终也~

9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今年故事性最强的真人短片,我投他一票。

11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全片营造着让人惶恐不安的情绪,蛇、射击活动、群殴、甚至哪怕是父子之间一次外出冲浪,都让人心有戚戚。唯一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的时刻却成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实在讽刺到不行。结尾,让人体会着悲伤与绝望。对于小男孩的如此行径,似乎早已在观众的预想之中,只是悲剧比想象中来得早了些,也来得彻底了些。短片不仅呈现肤色对立,亦在昭示因果轮回。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染黑的想法有趣,但是结局的处理反而削弱了黑人复仇的意义。

17分钟前
  • mOco
  • 还行

好多评论说这部短片在放大肤色问题 一看就是没有在多种族社会中生活过的 影片没有在建立两个阵营的对立 而是站在一个普世的角度看待有苗头的纳粹主义 纳粹不是觉得单独的一个群体差 他是觉得自己比谁都好 所以啊 对方换成什么种族都行 但纳粹主义的苗头是导演真正的target 毕竟是犹太人嘛。。。还有哦 有人说奥斯卡献媚 唉 行吧

18分钟前
  • Motta
  • 力荐

太厉害了,后劲十足,短短20分钟情节紧凑,处处都是伏笔为最后的结局做铺垫。以貌取人,最肤浅;以色识人,最偏见。

23分钟前
  • 兰 希
  • 力荐

比暴力更加疯狂的是change skin

24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推荐

故事完整、处理圆润、意涵丰富。没来得及看长版,单就短片而言是一个有始有终又耐人寻味的黑色寓言:有些猎奇色彩的复仇故事。其中指涉首当其冲的还是老生常谈的种族问题,充实内容的素材则包含了诸如控枪、教育、治安等等美国主流社会重大关切——对社会现象的艺术性典型化处理很自然。“换肤”创意叫人眼前一亮,就是Johnny被抛在马路上以后铺垫过满、节奏有些乱,整体尚好。个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论黑白,两边厢揍人似乎都不避着小孩儿……尤其最后一幕枪响之后是Troy萌翻的童颜,简直是无声的“救救孩子!”过去中国人说“阶级斗争是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美国现在可真是“种族矛盾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了(笑):可是,这种千篇一律不断摹写现象,却没有揭示要因、给出方案的文艺攻势除了强调“白人原罪”,对切实的改变实在是意义有限。

27分钟前
  • Adnois
  • 推荐

纹身大哥也真是很不容易

32分钟前
  • Hi Friday
  • 推荐

看完最后一个镜头,白人的儿子向他开了一枪后,竟然引起浑身舒适了。真是求仁得仁了,教给孩子歧视和暴力,最后都反馈在他自己身上了。很有讽刺意味的短片,把挑衅者的白皮肤染成黑色,是对种族歧视者最有力的反击。

37分钟前
  • 带刺的黑玫瑰99
  • 推荐

表面上看,灌输仇恨的人,死于自己灌输的仇恨。实际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孩子最开始懂得分辨动物有没有危险,他会亲吻看似危险肤色的蛇,他会在超市和黑人逗趣;可是当他的家庭用“有花纹就是有毒”、拿牛奶给黑人洗脸染白之后,他的判断能力退化成了父母的样子。

42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黑人当总统的时候也没见奥斯卡这么谄媚。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3K新纳粹死白佬们真的很爱娶大白肥膘婆,这算对种族主义家庭的刻板印象么

47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短短20分钟,影片从“皮肤”这个表象出发,由浅至深,由内而外,由父到子,呈现了一个横向与纵向交织出的种族命题。最后的那一枪,令人不寒而栗。

49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很多时候,所谓敌人是被创造出来的

54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力荐

最后小男孩那一枪惊着我了。信息量很大,当白变成黑,小孩却不能准确分辨敌我了。

57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这是继创造101王菊之后,美黑术又一次颠覆大众认知。

5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米帝和我们不一样,米帝会反思,反思完该干嘛干嘛,该开枪照开枪。我们不一样,我们不反思,该干嘛干嘛......

1小时前
  • 陈哈
  • 推荐

哈哈哈,这不就是种族版《吾栖之肤》?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