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呛人生第一季

全10集

主演:史蒂文·元,黄阿丽,约瑟夫·李,崔大卫,佩蒂·安武,艾农·斯凯,安德鲁·桑提诺,贾斯汀·闵,玛丽亚·贝罗,米娅·塞拉菲诺,阿什利·朴,凯拉布莱克,伯纳德·怀特,布拉德·李·温德,埃迪·辛,Derron Ross,罗科马西希,杰斯滕·马里康达,伊娃·拉·戴尔,Mark Weiler,Zandy Hartig,提姆·乔,米娅·切赫,吴辛惠,余朝汉,彼得·布雷特曼耶,Rekstizzy,Young Mazino,Alyssa Gihee Kim,Remy Holt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问了问 AI,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正好注册了 Claude,可以输入非常长的文本,我就输入了剧情简介,以及最后一集高潮部分的台词。 看得出来因为输入的信息还是比较少,所以回答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比较啰嗦。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剧情?

Amy 和 Danny 似乎在山谷中遇到危险的情况,可能是误食有毒植物导致出现幻觉和记忆混乱。他们之间一开始还是处于争吵状态,但在幻觉的影响下,两个人开始逐渐打开心扉,讲出自己生活中一直存在 but 难以表达的那种空虚焦虑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缺乏真正的归属感等。

Amy 和 Danny 都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寄希望于别人身上,比如 Amy 很依赖 June 的爱,但随着 June 长大,这种依赖变得更加脆弱。Danny 也一直对 Paul 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和 Paul 聊些真心话。但现在 Paul 的生死已成未知。

两个人在这场意外中开始打破心理防线,开始真诚地倾听对方,并找到共鸣。他们意识到许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感觉,只是平时难以表达。他们觉得这种现状很荒唐,puzzle over 为什么上帝会创造这样的世界。但也觉得上帝可能和人一样,只是想摆脱空虚的感觉。

最后两个人在这场共同的幻觉体验中找到某种慰藉,甚至觉得如果生命就此终结也没什么遗憾的,至少他们有一次真挚的交流。这突显了人们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的孤独感。

这就是我对这段剧情的主要理解和体会。我觉得它背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理解所导致的精神空虚和焦虑,以及怎样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共鸣来填补这种空缺。


请问你如何理解 Danny 说「But, you know, like parents, like they just, like, piss their trauma down.」?

这句话,我理解为:Danny 意识到父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伤和焦虑 passed down 给孩子。

具体来说,父母的童年创伤、焦虑会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养方式的转化,被“倾泻”到子女身上。比如,父母如果缺乏安全感,会过度地依赖子女的成就和表现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会给子女很大的心理压力。又比如,父母自己缺乏情感体验,难以理解和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这会让子女产生被忽视和没被理解的感觉。

这种创伤和焦虑的代际传递是无意识的,父母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缺失,难以意识到这种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子女长大后,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模式,继续“传递”自己的创伤给下一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Danny 的这句话显露了他对此的深刻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和 Amy 会有如此相似的生命体验和心理困境。他们很有可能都是各自父母创伤的“受害者”。


请问你觉得 Danny 为什么要 「stab Paul in the eye」?

这一行台词显示了 Danny 对 Paul 的愤怒和嫉妒的情绪。具体来说:

Danny 看到 Paul 在睡梦中微笑,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因为 Danny 自己却过得很不如意,这件小事就着实触发了他的排斥情绪。

Danny 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愤怒反应,很可能是因为平时他就压抑着对 Paul 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比如嫉妒 Paul 更得父母宠爱,嫉妒 Paul 更顽皮开心,嫉妒 Paul 生活似乎更加顺遂等等。这时候这股情绪一股脑儿地爆出来,导致他有了伤害 Paul 的冲动。

同时,Danny 伤害 Paul 的冲动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自我憎恶,这是更深层的原因。他很可能一直以来都在和 Paul 的形象比较,觉得自己差一步,并因此讨厌自己的软弱无能。这股自我憎恶的情绪在这一刻转化为了对 Paul 的愤怒。

幸好,Danny 的理智还在,他没有真的付诸行动,伤害了 Paul。但这也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困境,这很难被周围的人所识破和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行台词透露了兄弟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内心深处的嫉妒、愤怒与自我憎恶的情绪,这也是造成 Danny 生活不如意和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小细节,捕捉到了人性的深度。


请问你觉得 Danny 和 Pual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的种种迹象来看,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复杂:

  1. 在表面上,作为兄弟,他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两人之间似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沟通。Danny 自己表示,他应该和 Paul 聊一些“真心话”,但却一直没有做到。这显示了两人的疏离。
  2. Danny 内心对 Paul 感到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这也反映出两人的关系不太健康。尤其是在父母面前,Danny 很可能难以正视自己对 Paul 的这些负面情绪,而是选择压抑。所以问题一直没被解决。
  3. 但同时,当得知 Paul 可能遇害后,Danny 又表现出关心和内疚的情绪。这 shows 他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排斥,也有在乎。这种状态下,很难建立真正的兄弟情谊。
  4. 可以推测,两人的童年关系也不一定那么融洽。比如父母比较宠爱 Paul,这很容易滋生 Danny 的怨恨;而作为兄长,Danny 又有保护 Paul 的责任,这会让他的情绪更加纠结。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疏离,存在信任和沟通的障碍。Danny 内心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关心,也有难以面对的负面情绪。实际上,他们之间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开诚布公地谈一些真心话,才能有望修复兄弟情谊,度过身边这场危机。


请问你觉得 Danny 的困境是什么?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Danny 的几个主要困境:

  1. 与 Paul 的关系不佳,造成内心的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的情绪。这让他生活中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亲密关系,也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些负面情绪,导致内心空虚。
  2. 对父母的依赖和宠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Danny 提到父母会“把创伤倾泻到子女身上”,这显示父母自己也有问题,无法真正理解和满足 Danny 的需求。这使 Danny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也难以拥有独立性格。
  3. 生活中缺乏目的和方向。Danny 说“你出生了,你做了选择,然后突然之间...你就来到这里了。”这句话显示他对生命缺乏清晰的方向和意义,感到迷茫失措。
  4. 难以真正理解自己和表达自我。Danny 说和 Amy 的对话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别人这样聊天”。这显示平时他很难开口与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难以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也难以被他人真正理解。
  5. 面对死亡的恐惧。纵然生命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死亡依然让Danny感到害怕,这也是他内心的困境之一。

所以,总体来说,Danny 的主要困境在于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理解和表达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这使他产生内心的空虚、迷茫与焦虑,同时也难以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请问你觉得 Amy 提到的 catch-22 是什么意思?

“Catch-22” 是一种可笑而无解的境地,指被两难的选择所困的状态。这个说法来源于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Catch-22》。在小说中,“Catch-22” 指的是一个无解的规定:一个空军军人只有在被证明js失常的情况下才能获准离开飞行任务,但是要申请离开飞行任务的人显然没有js失常,所以根本不可能离开。这就是一个无法解脱的困境。这个短语现在被广泛用于描述其他这种两难的选择困境,特别是由相互矛盾的规则或条件产生的困境。它代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论点,一个自相矛盾而无法解脱的规则。比如,找工作时常会遇到“Catch-22”的境地: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但没有工作也得不到经验。要获得信用卡又常常陷入“Catch-22”:没有信用无法申请信用卡,但没有信用卡又无法建立信用。所以,“Catch-22”代表的是一个容易陷入但又无法解脱的逻辑困境,一个由相互矛盾的条件造成的无解选择。要摆脱这个困境,往往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寻找突破的方法。

Amy 提到这个词,意图表达她对生命的体会。具体来说:

  1. Amy 感觉生命中处处都是“Catch-22”,要么得到这,要么得到那,两者无法兼得。比如,要有形式就必须有空间,要有光明就必须有黑暗。这表示生命的二元对立性,一切都有其相反面,我们似乎无法全然拥有某一方。
  2. 同时,Amy 也感觉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我们似乎无法真正拥有和掌握任何事物。
  3. 所以,总体来说,对 Amy 而言,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既无法兼得光明与黑暗,又无法真正拥有任何事物。这使她产生了存在的困惑和空虚感。“Catch-22”一词很能代表她的这种体会。
  4. interessant的是,Danny 听了Amy的这番话后也觉得这就是自己一直无法表达的那种感觉。这显示两个人在生命体验上有相通之处,都对存在本身感到尴尬与迷茫。

所以,总的来说,Amy 提到的“Catch-22”是一个很能代表两人生命体验的概念。它表达了生命的矛盾对立性与无法掌控感,这也是他们内心空虚的重要来源。这个概念为两个人找到了共鸣,也使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


请问你觉得 Amy为什么一直在追寻「unconditional love」?

Amy 一直在追寻无条件的爱,这反映了她内心的几个需求:

  1. 被全然接纳的需求。Amy 可能从小就没有获得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全然接纳自己的对象。June 就曾短暂满足过这个需求,因为婴儿的爱似乎是无条件的。但随着June长大,Amy发现这种爱也越来越有条件,这使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安全感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因为它意味着不论自己如何改变,爱的对象都会一直在身边。而Amy的生命体验却是,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所以她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带来永久安全感的无条件之爱。
  3. 自我价值的需求。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以自己为爱的对象,不因为任何条件或表现而改变。这可以满足Amy建立自我价值的需求,不再需要通过别人或事物来定义自己。而现实生活中,Amy却一直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
  4. 存在意义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使人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得到和回应这份爱,这可以带来生存的意义。而Amy明确表示,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生命对她而言就像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Amy追寻无条件的爱,是出于被接纳、安全感、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等多重需求。这些需求的未满足使她的生命充满疑惑、空虚与焦虑。唯有无条件的爱才似乎能使这些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个很富有洞察力的细节,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渴求。


请问你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提到的内容来判断,我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不太密切:

  1. Amy 明确表示,George 不理解她内心的感受,不像她那样有“空虚却结实”的感觉。这显示两人在对生存的体验和理解上存在差异,George 无法真正理解 Amy 的心理困境。
  2. Amy 将自己内心的需求寄托在 June 身上,而非 George。她说自己原本期待 June 可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而 George显然未能做到这点。这显示 Amy 与 George 的情感连接不够深入。
  3. 尽管如此,Amy 还是选择和 George 结婚,生下了June。这可能是出于生理需求,亦或是对安全感和正常生活的渴望。但感情上的needs似乎未得到真正的满足。
  4. 可以推测,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在June出生前可能已开始疏离。因为Amy将自己内心的期待放在了June身上,这显示在June出生前,她与George的关系未必十分密切。June 的出生反而成为她寻找生命意义的主要方式,这并不健康。
  5. 总体来说,Amy与George似乎更像是生活伴侣,缺乏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和依赖。尽管两人还维持着婚姻关系,但Amy真正的依赖对象似乎主要是June。这显然无法构建健康完整的人际关系网络。

所以,我觉得Amy和George的关系比较疏远,主要停留在生活层面,而非情感层面。George未能真正理解和满足Amy的内心需求,也无法与Amy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系。这造成了Amy深层的空虚感,也使整个家庭关系显得不太健康。


请问你觉得 Amy 的困境是什么?

综合来看,Amy 的几个主要困境有:

  1. 无法得到真正的无条件爱与被理解的需求。Amy 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但George和June都未能真正满足这个需求。尤其是June一直在变化,Amy发现自己无法永久停留在June初生时带来的被需要的感觉。这使她内心仍然空虚,这种空虚是她最根本的困境。
  2.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Amy无法从George或June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与认同,这使她难以真正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一直处在寻找的过程中,但总也抓不住。
  3. 生活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Amy提到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变化无常的体认与对生活失去掌控的焦虑。这也是造成她内心空虚的重要因素。
  4. 与George关系的疏离。Amy与George的关系显然无法构建她真正需要的亲密连接。George不太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这使得家庭关系不太健康,也加深了她的空虚感。
  5. June 的成长带来的焦虑。June一直是Amy寻找生命意义的方式,但随着June的成长,Amy发现June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她越来越难以依赖June来填补内心的需求。这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失去感与焦虑。

所以,总体来说,Amy的困境主要在于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与自我理解,生活的变化无常也使她难以找到存在的安定意义,这使她深陷空虚、焦虑与失掌控感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写照。


就像剧中的台词「Why is it so hard for us to be happy?」,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认为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原因有几个:

  1. 文化倾向。东亚文化传统上更注重责任、义务和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的喜乐与幸福。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个人的快乐容易被视为自私或轻浮。这无形中加大了人们追求快乐的障碍。
  2. 社会期许。在东亚社会中,人们更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与评判。这使人们常常会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放弃个人的快乐或真实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快乐难以达成的一个因素。
  3. 情感表达障碍。东亚文化中,公开表达情感被视为软弱或失礼。这使得人们难以察觉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包括快乐与喜悦。长此以往,人们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陌生,这无形中也难以真正体会快乐。
  4. 生存压力。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人们花太多时间在工作和生计上。这削弱了与朋友、爱人一起分享生活的时间,也减少了体会生活小确幸的机会。这对快乐的实现带来障碍。
  5. 感恩与知足教育的缺失。快乐的实现也需要我们学会感恩现状,知足常乐。但这方面东亚的教育相对缺失。人们更关注追求进步和改变,而忽略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这也是快乐难以实现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理解和分析。总体来说,社会文化、环境教养、生存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了东亚人追求快乐的障碍。要想开心这么难,还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上做出努力与转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 ) 东亚人晦涩的暧昧与难懂的崩溃

很久没有出现一部让我一口气追完又怅然若失决定写点什么的剧了。好剧推荐,且尤其适合于目前处于焦躁困境的你我东亚人。

恕我直言,在我有限的认知和目前的阅历下,我对未来自己的幻想就是剧中的艾米。事业成功,嫁给日裔艺术家,生一个可爱女儿,只需生育而无养育,老公在我低谷失落的时候带我做心理咨询,能够承认精神出轨且只敢对着辣妹照片打飞机。我住在有草坪的大house里,顾得起保姆,每个早晨有杯smoothie在我床头。

看似“I can have everything”,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社会注视与规训下,所理想化的生活。我们老中人的快乐来自于体面,来自于虚荣感,而非发自内心的快乐。在everything的背后,老公废柴且无法让我满足,女儿有情绪问题,怎么做也无法让婆婆满足。可那又如何?抛开这些隐忍和藏在聚光灯后的东西,我依旧成功。而那些丑陋且无法伪装的面孔,我可以在一个完全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前展露。因为他无从得知我的修养,我的体面,也无需再他面前伪装成一个成功的女人。我可以在他面前极端表露我的真实感受,俗称发疯。

东亚人一辈子都活在规训下。我们能想出来最解气最狠的报复方法也是去仇人家里撒一泡尿,且撒在厕所的地板上。而面对天不知地不知的地下情人时,也依旧过不去心中道德那一关,仅敢和情人聊天跳舞,且发生在另一个城市。如若这不是一部围绕亚裔生活的片子,那按照西方那套,应该是拿着枪直接上门爆头,然后开车狂奔数十里的狂野公路片or激情一触即发,还未进门就迫不及待脱去bra的年下爱情片。

其实很触动我的一点还有艾米和他弟聊天那段。东亚女在面对比自己不止低一档的foolish男人的时候,依旧可以从那些低端情话中找到安慰自己的点。即使深知对方是不可爱也无法爱的人,也依旧会陷入这种小情小爱中,渴望获取一种廉价却又纯真的情感。而东亚男人也从不将真实目的写在脸上,而是在一番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将目的描述得伟大宏伟,欺骗自己是因为爱才讲出这些话。最可笑的是,在面对这种大男子主义下的“百万宣言”,艾米认真回复“钱没有这么容易赚到”,他弟立刻恼羞成怒,用最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回击。多么可怜呀!那颗自大又脆弱的小心脏是多么不堪一击呀!

我们无法单纯地享受sex,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这一切都要加上意义与理由,才能获得享受的价值。这就是咱们东亚人,一辈子拧巴矛盾,一辈子晦涩难懂。我们痛苦来源于此,却又在这种隐晦的爱中寻找真理,获得像揭晓谜底一样的快乐。

 3 ) 《怒呛人生》幕后:Ali Wong的“舞台人生”

很久没有一天之内想把一部剧刷完的这种冲动了。

《Beef》是爽剧又不是爽剧,它人物个性鲜明又极具代表性、剧情推进快、冲突爆发多,加上因为有黄阿丽的加成,台词里脱口秀似的金句频出,真的让人看的很畅快,每集半小时的时长加上各种剧情反转和悬念的设置,又让人停不下来。

但我想,《Beef》真正的好,除了它真的很好看很上头以外,它打中的是所有东亚人的软肋: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沟通与表达、自恋与自卑,以及把所有这一切藏在背后的:我们那个虚假的面具,façade。

不好意思,我们东亚人软肋有点多,您多担待一下。

这部剧里关于东亚人的困境其实都讲的挺直白了。我觉得更有趣的一个切面,其实是主演Ali Wong的人生与Amy这个角色的对比中,所以与其讲片子,不如来了解一下主演的人生故事。

Ali Wong,一半中国血统、一半越南血统,这个1米52的亚裔女人在2016年,网飞为她推出的脱口秀专场上,挺着怀胎七月的大肚子,以极其夸张的表情和姿态大讲特讲了关于性、对女性的歧视、对亚裔的歧视以及很多生育相关的笑话。这是她的第一次破圈,我当时看完整个人已经快要笑到地上去了,然后想:“这个小个子女人也太敢讲也太有能量了。”

她真的很有戏。

一个穿着大豹纹的亚裔孕妇讲着三俗的肮脏笑话,有同行说她这是乘着“政治正确”的东风才起飞的,“对啊,因为从历史上看,这可真是喜剧演员脱颖而出的黄金制胜法宝。”她在广播上对这种酸话直接开嘲。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在Ali Wong外表和段子下真正埋藏的,是这个社会对女性工作者的不公、对亚裔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孕期妇女和其老公的双重标准,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精准讽刺和大大咧咧的回击,才是Ali能够成功的真正关键。

她看似是填补了“市场空白”,但是她实际上是在与产生这个市场的“环境”搏斗。或者最起码,她一直在让我们意识自己真正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

几个专场里,有特别多关于她前夫的吐槽,什么她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就知道:“I have to fuck him.”但结婚后才发现这个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钻石王老五”非但没有钻石,反而还倒欠7万刀学生贷款,她说本来以为她捡了个大便宜,结果现在自己要顶着个大肚子出来赚钱养家,“所以真相是,他才是那个下套的人。他是怎么办到的?可能是因为他上过哈佛商学院吧。”

在关于前夫的一万个笑话里,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因为除了在舞台上的犀利吐槽,私底下的Ali其实经常在推特上秀恩爱,展示他们的感情和美好的生活。但我也知道,结婚前,她前夫家真的跟她签了婚前协议,为了保护他家的财产。

19年Ali在给女儿的回忆录里写道:“因为我签署了一份文件,其中明确指出了我不能依赖我的丈夫。我父亲总是称赞‘恐惧是一种天赋’,那份婚前协议是真的让我恐惧了。但是到头来,我发现被迫签署婚前协议是我在人生中和职业生涯中发生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这个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前夫的爸爸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日裔美国发明家(是不是跟剧里的设定完全对上了,笑),他在哈佛毕业以后,去一家科技公司当了副总,薪资肯定不低,但他在19年“为了多陪家人”,停止了工作。

而Ali专场的入场费从10美元涨到1000美元,拍了各种电影、剧,接受各种各样大牌访谈节目的采访。

Ali Wong参加《今日秀》

Ali在养家一年以后,他们终于还是离婚了,好像很惊讶,又好像没什么好惊讶的,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关于前夫的一万个段子里,并不全然是在夸张。就好像剧里的日本老公一样,明面上他拥有一切美好,还总是占领着“情绪稳定”和道德的高地指责Amy,但实际上他的问题并不比剧里任何一个人少。

在离婚风波后的第一次专场上Ali讲到:“七年前,我威逼着当时的男友向我求婚。七年后,我真的只想自己过了。”

Ali成功了,就像《Beef》里白手起家的Amy,终于获得了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物质和名气。但是这部剧真正打动我们的,其实更是这样一件事:表面如此成功的她们,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太多的一地鸡毛,那些夫妻之间的问题,原生家庭的矛盾,养育孩子的不易。她们的光鲜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换取的?

《Beef》就是在告诉我们,人就像被太阳照着的月亮:所有光鲜一面的背后,也一定都有着难以展现给外人的阴暗一面。

把这样的阴暗面搬上电视,感觉自己生活的某部分也被看到一样,这实际上是一种治愈的过程,我们谁又不是Amy或者Danny,都有着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课题,但依然跌跌撞撞在这个世界上走着呢。

Fun fact:在离婚后,前夫哥依然是Ali的脱口秀tour的manager,他们仍然是很好的朋友。Jimmy Kimmel调侃到:你们的关系一定是已经进化到一种新的境界了。


后记

Ali Wong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主修是亚裔美国人研究。Steven Yeun本科学的是心理学。可能这也是这部剧里对东亚人的问题刻画如此之精彩的原因之一吧。

每集片尾曲也太会选了都,好多学生时期听的老摇滚,基本每首都是我超级喜欢的歌。

每集开头的画作都是Isaac的饰演者David Choe画的,这哥们也是个神人。贴一下豆瓣简介把:崔大卫,是一位韩裔美国籍人物画家、壁画家、涂鸦艺术家和连环小说画家。 他的人物画多以欲望、堕落和喜悦为主题并以粗犷豪放的线条为特征。他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为 "肮脏主义" 。从青年时期,他就开始了喷涂式街头涂鸦作品创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街头涂鸦作品是獠牙鲸 。

 4 ) 各集标题的出处

每集标题都好像名人名言,查了下资料,导演确实有参考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让标题更能反映角色的心态(参考Netflix Tudum上的文章)。另外每集跟着标题出现的画,除了第1集都是扮演艾萨克的David Choe的作品。

第1集: “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

The trees are in misery, and the birds are in misery. I don’t think they sing. They just screech in pain… Taking a close look at what’s around us, there is some sort of harmony: It’s the harmony of overwhelming and collective murder. — Werner Herzog

“树木和鸟儿都在痛苦中。我不认为它们在歌唱。它们只是在痛苦中尖叫......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某种和谐:那就是势不可挡的集体屠杀所带来的和谐。”——沃纳·赫尔佐格

这一集的标题受到了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纪录片《梦想的负担》的启发。就像赫尔佐格在引言中提到的鸟类一样,艾米和丹尼在他们首次登场时似乎是普通人:艾米是一位成功的女商人,但仍然爱戴着顶渔夫帽;丹尼是一名普通的承包商,正在努力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他们俩的路怒事件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两个角色在表面下隐藏着痛苦和严重问题。

第2集: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I don’t think the meaning of life is what we’re seeking. I think it’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so that our life experiences on the purely physical plane will have resonances with our own innermost being and reality, so that we actually feel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 Joseph Campbell

“我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我认为在于生存的经历......这样我们在纯粹物理层面上的生活经验将与我们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和现实产生共鸣,这样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狂喜。”——约瑟夫·坎贝尔

“感受生而为人的狂喜”是什么意思?在1988年Bill Moyers采访节目中,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在被问及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时提出了这个答案。这个回答很适合第二集,因为艾米和丹尼愈发执着于互相报复中,他们的争斗触及到他们最原始的部分,使他们能够表达他们隐藏的冲动和情感——或者你可以说,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狂喜。

第3集: “I Am Inhabited by a Cry”

I am inhabited by a cry. Nightly it flaps out. Looking, with its hooks, for something to love. — Sylvia Plath

“我心中充满了哭泣。每夜都会飞舞着寻找爱情。”——西尔维娅·普拉斯

在她的诗歌《榆树》中,西尔维娅·普拉斯写道她内心深处有一个黑暗的东西,在夜晚为爱哭泣。艾米和丹尼希望,当他们得到他们在生活中所渴望的东西时,他们就可以轻松摆脱内心的黑暗。这个标题也暗示了第七集,当两个角色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但内心仍然感到空虚。

第4集: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have it all,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 Betty Friedan

“你可以拥有所有的东西,只是不能同时拥有。”——贝蒂·弗里登

当在一次会议上问及女性是否可以拥有所有东西时,女权主义者和作家贝蒂·弗里登给出了这个坦率的回答。这个回答与第四集中艾米的情节相似:在拉斯维加斯的问答环节上,艾米的粉丝们认为她拥有一切——美丽的家庭,风景如画的家园和成功的事业,她向粉丝保证,他们可以跟随她的脚步。但我们在剧情中见到的事实是,对于艾米来说,平衡婚姻、育儿、职业和个人实现并不容易。

第5集: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

We are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 that inwardness the most amazing thing about us, even more amazing than our reason. But we cannot just walk into the cavern and look around. Most of what we think we know about our minds is pseudo-knowledge. We are all such shocking poseurs, so good at inflating the importance of what we think we value. — Iris Murdoch

“我们是如此内向的神秘生物,内向是我们最神奇的特质,甚至比我们的理智还要神奇。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走进洞穴里,四处张望。我们所认为的关于头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伪知识。我们都是如此令人震惊的装腔作势者,如此擅长夸大自己重视的事物的重要性。”——艾丽丝·默多克

受到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大海,大海》中这段话的启发,第5集揭示了各个角色试图掩盖的肤浅的价值观,我们能在富美对儿子乔治的自豪和关心以及娜奥米向艾米寻求推荐信时看到了这一点。每个角色都相当把自己当回事儿,甚至到了自恋的地步,同时又在极力隐藏自己的别有用心。

第6集: “We Draw a Magic Circle”

We draw a magic circle and shut out everything that doesn’t agree with our secret games. Each time life breaks the circle, the games turn grey and ridiculous. Then we draw a new circle and build a new defense. — Ingmar Bergman

“我们绘制了一个魔法圆圈,把一切与我们秘密游戏不符的事物隔离开来。每当生活打破这个圆圈,游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然后我们就重新绘制一个圆圈,建立一个新的防线。”——英格玛·伯格曼

这句摘自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犹在镜中》。这集里艾米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她迫切希望自己相信那一系列不幸事件,从路怒事件到她岳母摔倒进医院,完全不是她的错。

第7集: “I Am a Cage”

I am a cage, in search of a bird. — Franz Kafka

“我是一个笼子,寻找一只鸟。” — 弗朗茨·卡夫卡

在卡夫卡Die Zürauer Aphorismen随笔集中的这句话描绘了人类是空虚的容器,不断寻找意义。在寻找的过程中,丹尼因为沉迷争斗险些酿成大错,跑到教堂寻求慰藉。另一方面,艾米告诉乔治,她一直有一种感觉在胸口“feels like the ground”。两个角色都因为迷失而倍感无助。

第8集: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

Moral choice is free, and therefore unforeseeable. The child does not contain the man he will become. Yet, it is always on the basis of what he has been that a man decides upon what he wants to be. He draws the motivations of his moral attitude from within the character which he has given himself and from within the universe which is its correlative. Now, the child set up this character and this universe little by little, without foreseeing its development. He was ignorant of the disturbing aspect of this freedom which he was heedlessly exercising. He tranquilly abandoned himself to whims, laughter, tears, and anger which seemed to him to have no morrow and no danger, and yet which left ineffaceable imprints about him.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 is that it goes on moment by moment for an entire lifetime, that it occurs without reason, before any reason, that freedom is there as if it were present only in the form of contingency. This contingency recalls, in a way, the arbitrariness of the grace distributed by God in Calvinistic doctrine. Here too there is a sort of predestination issuing not from an external tyranny but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ject itself. Only, we think that man has always a possible recourse to himself. There is no choice so unfortunate that he cannot be saved. — Simone de Beauvoir

“道德选择是自由的,因此是不可预见的。孩子并不包含他将成为的成年人。然而,正是基于他曾经是什么,一个人决定了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自己设定的性格和其相关的宇宙中汲取道德态度的动机。现在,孩子逐渐建立起这个性格和宇宙,但却没有预见到它的发展。他毫不在意地行使这种自由,却不知道这种自由的令人不安的方面。他平静地沉溺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似乎没有明天和危险,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最初选择的戏剧性在于,它在整个生命中一刻不停地发生,它在任何原因之前出现,自由似乎只以偶然性的形式存在。这种偶然性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加尔文主义教义中上帝所分配的恩典的任意性。这里也有一种预定,不是来自外部的暴政,而是来自主体本身的运作。只是,我们认为人总是有可能求助于自己。没有什么选择是如此不幸,以至于他不能被拯救。”——西蒙·波伏娃

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她的书《模棱两可的伦理学》中,讨论了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是由我们过去和我们成长环境所预定的。第8集深入了解了艾米和丹尼各自的过去,从出生到童年到成年。对他们成长背景的观察,能让我们理解为何他们现在深陷于自己的黑暗中。

第9集: “The Great Fabricator”

Attachment is the great fabricator of illusions; reality can be obtained only by someone who is detached. — Simone Weil

“依恋是幻象的伟大制造者;只有那些超脱的人才能获得现实。” - 西蒙娜·威尔

西蒙娜·威尔在她的第一篇出版物Gravity and Grace中探讨了这样一种思想:为了完全接受现实,你必须经历一种损失。第9集两个角色正在与他们最亲近的人渐行渐远:丹尼对保罗坦白因为他希望弟弟能留在他身边,所以当年扔掉了弟弟的大学申请信;因为艾米的行为引发的抢劫行动威胁到了家人的安全,乔治决定带着女儿离开。随着他们所爱之人的离开,也许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混乱。

第10集: “Figures of Light”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 C.G. Jung

“人并不是通过想象光的形象而开悟的,而是通过让黑暗变得有意识。”- C.G.荣格

荣格在《炼金术研究》第13卷中写道,为了向前发展,我们必须首先触及我们的黑暗面。在大结局中,艾米和丹尼终于斗到了尽头:两个敌人开车冲下悬崖,一同被困在沙漠中。至此他们已经对彼此展示了自己可怕的一面,从在地板上撒尿到破坏汽车,艾米和丹尼的矛盾使他们的最坏的一面浮出水面。然而,在沙漠的经历,让他们都感到安慰,知道对方内心同样受到了伤害,他们彼此一样糟糕。这个领悟使得两个角色能够继续做自己,继续他们的生活。

 5 ) 剧中三大主角的性格与背景映射

黄阿丽的父亲是中国人,剧中她的人物靠着自己拼拼拼,白手起家如今有了一番事业(其实也不能算白手起家,有点靠老公艺术家庭背景的影响,感觉挺像日本产业链转移的lol)属于全剧中三大主角里最富裕的一个。她的性格也最为拧巴,她总是喜欢把一切都归在工作上,Paul怼她“工作不是你人生一团糟的原因”。剧中她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有放不下的心结,父亲重男轻女当初就没打算生她,父亲出轨,而且父母极度不善于和儿女沟通,父亲一言不合饭不吃就回屋了,母亲知道父亲出轨但拒绝和女儿谈论此事,但同时父亲又指望女儿生活想让阿丽买个近点的房子,父亲喜欢说“都是为了你,还不是为了你”这种话就真的很像我爸,这种家庭氛围就很窒息,很贴合现实中的家庭形象。ali也是最善于生意的生意人,和白人富婆的收购交易,以及和Steven打算私了发现婆婆愿意背锅后直接就毫不犹豫的cancel了,睡完paul听了他想借钱后直接就说老娘才不给你,你个大傻冒真以为自己能成笑死我才不当冤大头,把屌无情hhh。但有趣的是虽然她是生意人但和白人富婆比还是小白兔,需要富婆来指点她中国人是咋做生意的,中国货又好又便宜。

日本老公生于艺术家庭,我把他归于没落贵族,挺像现实中九十年代如日中天但如今逝去的二十年的日本的。他最虚伪而且恋母,不和妻子提前说直接让母亲来家过夜,表面上关心妻子实际上和白人女生搞所谓的柏拉图恋情,有点像日本脱亚入欧,二战后一边倒的站在美国一方的政策的,剧中也是最被白人社会接受且崇拜的,父亲的一把破椅子被炒上天价。母亲也是,虽然曾经不为金钱困扰但如今不得不靠黄阿丽接济度日。丈夫也是最为果断的,在最后一集果断的成为女儿的合法监护人。母亲的形象我觉得也非常有趣,谁都看不起,但是又非常寂寞连个一起吃饭的人都没有。但同时她又非常明事理,一眼就看破一切,而且为了儿子的家庭她愿意替阿丽圆谎。

韩国三兄弟加一起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韩国的国民性格。issac最直白最gangster,洛杉矶暴动时他就在,当年韩国人举起枪保卫自己店铺财产,一战成名此后韩国人没人敢惹,喜欢欺负弱小,儿时就喜欢欺负Steven。这里面有一点有意思的是在赌场时他暗示中国人好堵而且赌博牛逼。Paul是最westernized的一个,比较chill,最渴望脱离原生家庭同时也是最好高骛远的一个,认为自己有了资源也可以像ali一样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被ali一番说教。好在最后翻了墙还活了下来,也是剧中最无辜的一个?最后和哥哥割舍,不知道主创是不是在表达西化才最好lol。

Steven Yeun我觉得是剧中最复杂层次最多的角色了吧,和ali一样拧巴,虽然忙碌但又没钱,表面看似有点窝囊但实际上暗中掌控一切,害的paul没学上害issac入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威胁ali同时也可以化名接近日本丈夫。和父母的关系也很复杂,很尊重父母,为了父母希望自己赶快买地建房好出人头地,也一直听从父母的身为长子照顾Paul,但同时看见房子被烧了父母扭头就回国了完全没有说帮孩子分担一下解决一下的,父母希望他找个韩国女人,这种家庭背景长大下的男主日后也形成了操控他人的性格,而且极度拧巴,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不敢追求女人,出了事情又喜欢瞒着别人怪罪别人,中途靠着电饭煲的第一桶金看似生意越来越好但其也因为自己走线的原因引起火灾,知道不是纵火后又咽不下气不敢直面自己对paul撒谎操控Paul。好在最后和自己与他人和解了。

写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主创想表达的东西肯定比我写的这些要深入要复杂的多,该剧把亚裔角色刻画的这么鲜明这么有层次不得不说A24真的有一套,有想到别的我会更新的。

 6 ) Road rage有利于身心健康

Amy这样的人,真的很妙。

我不觉得她是抑郁的,或者不稳定的,或者负面的,她不要太正常。

一生要强的亚洲女人,有钱有能力,但是每天跟个火药桶一样,很紧绷,感觉并不对自己的社交圈子感到舒适。

很多镜头都觉得哎!为什么周围让她感到这么不舒适啊! 她的成就,家庭,社交关系,社会地位,都没有能真的给她幸福。

Amy在面对她的花瓶老公时讲话明显不是自己,有种紧张和努力迎合的感觉。不舒适。

虽然Amy和Danny从第一集到第九集都在撕,只有第十集的最后一分钟抱在一起,但他们一直是一种人。

情感非常充沛的人。

就如同Danny在教堂听歌到疯狂落泪、但没说一句话那种状态。

而George是他们俩的反面,非常chill、自洽,没啥能力但很自信稳定,认为愤怒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情绪,一切都可以正面看待的“那种人”。

这部剧还塑造了一些其他类型的人,也很有意思,但不展开了。

情感充沛的人撕起来的时候确实很爆笑,因为他们想表达的东西真的就太多了。从童年到家庭到工作到生活感想,这一切到了George那里,“你只是抑郁了,it's ok。你会好起来的。”

这句话是真的太下头了,也太真实了。就是生活中总是会有George这样的人,在你认知不够的时候给你痛苦、在你认知足够的时候让你愤怒、在你认知完全够了,可以抵抗他者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对方并不是善意,也不想帮你,只是在你的身上释放他自己的主体,在侵略。

为啥Amy认为自己爱George?因为她虽然靠自己成功了但由于原生家庭交流不够、接收到的爱意不够,加上看过父亲出轨对婚姻有一定阴影,所以她厌恶自己的一部分人格。

因为她前期需要靠拼命压抑和自我说服去得到所谓“成功”,需要成为以及拥有“everything that i'm not“,她不停强调“unconditional love“,事实上她比谁都清楚这世界上的爱意都是拼命奋斗换来的,根本没有无条件的爱。

长期的自我厌恶和自我洗脑导致她真正的人格完全没有出口,所以“fuck gun"、“fuck life”,和Danny road rage。但只要她还在厌恶自己的人格,她就没法爱自己。所以她和George谈论离婚的时候,说房子给你、一切给你,但是求你不要把琼带走。因为她还是爱不起来自己,需要“女儿”这个“George的延续”去继续论证她成功了(不再是自己那个样子了)。

Road rage以及她每一次的发疯,都是她最真实的时候,也是最放松的时候。真的很爱。

Rage,是Amy和Danny这样的人,表达对这个世界恨意的一种方式,而本质上是一种非常渴望以及想要去爱,而暂时做不到。

George这种人,虚伪演绎到极致,骨子里是一个只在乎自己社会地位的人。接到女儿直接不管老婆死活离开现场,离谱撒谎说只有精神出轨没有肉体。最能体现他人格的一句台词,是离婚的时候他回答Amy“律师会知道怎么处理”,他可以做到在痛苦的下一秒发PR稿一般的官方,说明一刻真心都没有,Amy何必为一个假象痛苦呢。不同的两类人罢了,互相侵略有什么意义。

所以as long as Amy还在恨自己,她看到和自己本质是一种人的Danny的时候,那种厌恶和愤怒其实是给自己的。而当她终于不恨了、接受了自己,她也拥抱了Danny,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充满爱意,是松弛的,不是紧绷的了。

很搞笑,很浪漫,很讽刺。对Amy来说她经历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我最陌生的自己人。

最后一幕,真的很爱

 短评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8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10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15分钟前
  • anty
  • 还行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8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20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22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26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30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32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35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40分钟前
  • 艾希
  • 力荐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43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44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47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50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53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57分钟前
  • XOXO
  • 还行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58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59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