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

HD中字

主演:冈田英次,月丘梦路,加藤嘉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广岛 剧照 NO.1广岛 剧照 NO.2广岛 剧照 NO.3广岛 剧照 NO.4广岛 剧照 NO.5广岛 剧照 NO.6广岛 剧照 NO.13广岛 剧照 NO.14广岛 剧照 NO.15广岛 剧照 NO.16广岛 剧照 NO.17广岛 剧照 NO.18广岛 剧照 NO.19广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用电影补偿往事

在2006年的时候,已是87岁高龄的阿伦•雷乃以他依然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创作敏感拍摄了电影《心之所属》。

可能在大部分的电影史著作中,阿伦•雷乃的电影创作止于《我的美国叔叔》,而对于他近二十年的创作,却很少有人关注。数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时代文字、流行音乐、漫画、滑稽戏和现代戏剧等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浓厚兴趣,1980年后他的电影里他不断地在自己电影进行着叙事结构和表达手法上的创新,于是1980年来,他依然保持着法国影片的良好成绩,成为新浪潮导演的标志。1980年后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一部《向死之爱》,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几度风雨几度秋》、《吸烟/不吸烟》、《老调常谈》以及《心之所属》有名,却在形式创新以及主题的深度挖掘上达到了统一,堪称晚年阿伦•雷乃电影的总结。

 

言归正传,在阿伦•雷乃众多的电影中,《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左岸派”的代表作品。

这里首先引出的一个议题是关于法国“左岸派”电影的定义以及颇具争议的界定。

“左岸派”是法国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电影流派,形成于上个世界50年代末,由于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像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伦•罗伯—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斯•瓦尔达等,代表作除了以上提及的《广岛之恋》(1959)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还有1960年的《长别离》,1966年的《横越欧洲的快车》等。

但是,因为“左岸派”几乎是与“新浪潮”同时被人发现的,而且“新浪潮”的汹涌浪潮似乎裹挟了“左岸派”电影,所以基于此的结果是有相当多的人将其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某些电影学书籍亦有将《广岛之恋》等归入“新浪潮”旗下的。即使二者在艺术的求新求变上体现了某种法国式的一致,但是它们在美学、电影观念和叙事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一般认为,“左岸派”在这些方面的探索较之“新浪潮”更为激进极端。它本身所带有的实验特征也更为明显。这种现代主义电影的先驱性,亦被之后兴盛时期的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以及德国新电影运动所继承,甚至在亚洲的日本新浪潮式的电影革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以杨德昌、侯孝贤等电影导演为代表的新电影运动也可窥见其一二。

“左岸派”的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者他们深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导的过程中,对话和人物内心的独白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阿伦•雷乃、玛格丽特•杜拉,他们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平衡文学文字和电影影像。

这其中,“记忆与遗忘”是编导们发展的最经典的叙事主题。

以《广岛之恋》为例,剧中女主人公(“她”)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内韦尔的痛苦恋情,她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可是当她来到日本广岛这个布满战争回忆与伤痕的时空之中,记忆却如潮汐般汹涌袭来,而影片易被人们理解的她与日本男子新建立的爱情,也无情地消失在过去的创伤中。

阿伦•雷乃试图让人们了解的肯定不是她与他的那段婚外恋似的爱情,透过这层外表,导演希望人们了解,遗忘是为了告别过去,以期获得渴望的心灵宁静。但残酷的一面是,记忆虽然可以被人用所谓的理智压住,却已经深深烙在了人的内里,用弗洛伊德的意思来理解,就是化作了潜意识,成为每个装载它的生命体的一部分,无法割舍,导演强化的其实是记忆与遗忘的痛苦对她的一生的萦绕与折磨。

“左岸派”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或者说是对电影艺术表现上的贡献,在于他们的创作中彻底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观念,将西方人(欧洲人)拿手的逻辑的、线性的(电影)时间改变为近乎令人费解的“心理时间”,这也给“左岸派”电影在时空跳跃转换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广岛之恋》的结构就完全摈弃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事结构,影片中令人应接不暇的大量闪回和画外音的手段,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以编导思考的跳跃性结构娴熟地联结起来,或者用通行的说法叫“平行结构”,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概念是平行发生的,在她的思绪中,导演用“闪切: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从这一点分析,“左岸派”的编导们将人们熟悉的电影带入了人的内心,所以在电影史上,“左岸派”的贡献的确拓展了现代电影的时空观念,虽则艰涩,实为深邃。

有趣的是,“左岸派”的编导们自称是“电影剪辑派”,这颇与苏联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强调镜头组接有某种内在的继承性。

其实,“左岸派”电影固然强调自身在剪辑方面的重视,这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一片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影片超过六七成的价值是剪辑赋予的。所以在文章最后,可以讨论一下“左岸派”电影在电影语言的独特探索思考。

《广岛之恋》的片头显得十分特别。法国女人与日本男人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于镜头里面,导演让现在的他们与广岛核爆的画面交替出现,渐渐地将男女主人公显现在画面中,这种光线的压抑感处理,使观众对这段现实与历史的交替出现没有任何突兀之感。“左岸派”电影摄影强调画面构图和用光效果。在摄影机的运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一个静止的物质(或人),摄影机是缓缓拉回或推进的,细节被不断地放大及至充斥整个画面,思考一下,这不正如人的眼睛一样。但是“左岸派”的眼睛却是十分的冷峻与严肃的。

声画处理在“左岸派”看来应该是同时的,如前文提及的平衡文字与影像,他们也关注平衡声音与画面。《广岛之恋》却也暴露了至少是阿伦•雷乃的倾向,即将声音置于一种优先的地位,《广岛之恋》中声音在画外空间中的运用,男女主角对记忆的描述与过去的画面同时行进,当然这也是对白、独白和旁白的魅力所在,“左岸派”编导手中的声音被拓展到广阔的空间中。

在“左岸派”电影中,《广岛之恋》成为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撇开这些冗繁的理论和说教,《广岛之恋》其实应该理解为比“一般新闻纪录片更具说服力”(玛格丽特·杜拉评价)的具有纪实风格的电影,是阿伦·雷乃在用电影补偿我们对于和平与战争、爱情与失落的往事。

 2 ) 配樂中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部影片的內容已經被人們談得很多了,我只談一下配樂的問題。
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是沒有配樂的,但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卻是呈現與解決在配樂之中的。
影片有兩個主導動機,第一個主導動機首先出現在片頭曲和末尾,它聽起來有些活潑、有些怪異甚至幽默,第二個主導動機出現在影片開頭兩人肉體交纏的情景中,它聽起來纏綿而憂傷,我們暫且把前者稱為A主題,後者稱為B主題。
活潑怪異的A主題被用作這麼一部偉大的愛情片的片頭曲,恐怕會讓人有些不解,而在影片末尾男主角與女主角互以廣島和內韋爾互稱的那深情一幕,卻又是以這個A主題當配樂,實在有煞風景之嫌。不過如果我們覺得纏綿的B主題還頗符合本片情調的話,就必須注意到A主題與B主題所使用的基本音樂素材其實是相同的,確切地說,A主題的核心樂句(就是用木管吹出的那個短促、跳躍的旋律)實為B主題的變形。
這意味著整部影片的進行實是為了證成A主題,B主題只是過程。

影片本身是以纏綿的B主題展開的,在肉體的交織中,男女主角開始了對話,男主角說,妳在廣島什麼都沒看到,女主角說,不,我看到了那座醫院,怎麼能說我沒看到呢?在B主題憂傷的旋律中,醫院本身就是象徵,一切都無須再多言說。
接著肉體再度交織,男主角仍然說,妳什麼都沒看到。
然而配樂突然轉為一種活潑、詭異的基調,我們可將之視為A主題的一個衍生主題——A ′主題。在A′主題的推動下,女主角講述著她參觀博物館的經歷,一開始頗似與配樂相契的輕鬆參訪,但很快地我們就震驚於在此輕鬆、戲虐的配樂呈現出的種種:鮮肉般的鐵塊、雷管、皮膚、頭髮、傷殘的圖片…廣島的遺骸。
B主題的短暫浮現:男主角仍然說,妳什麼都沒看到。
A′主題繼續,而B主題被銅管以悲愴的強調吹奏,與A′主題相交織,在詭異活潑與悲慘深沉的交織中,更加真實、更加殘酷的一幕幕呈現,不似人形的難民、廢墟、荒野…然而伴隨著劫後大地的復甦,一個新的主題開始隱約浮現,我們可稱之為B′主題。B′主題並沒能那麼快出現,A′主題與B主題持續糾纏著,一個民族的屈辱、憤怒、忘卻、新生……
男主角仍在抗拒著:妳什麼都沒看到;女主角說,不,我也會忘卻,我也有一段記憶,我也忘卻了,但為什麼要否定你的記憶呢?
在女主角的堅持下,象徵生命力的B′主題終於悠悠然升起,如一首永恆的童謠,廣島在殘酷的記憶中重生。
    B主題再次浮現,肉體再次交織,而這次男主角沉默了,於是B主題——愛與相遇的主題,如一陣充滿記憶的春風穿行在這座城市的街巷,女主角陶醉於、痛苦於這場相遇。
然後配樂結束,我們回到了現實,女主角說,你皮膚真好。

以上配樂的結構是:B—A′—A′&B—B′—A′&B—B′—B
B主題勝利了,女主角終究以深情的敘述使男主角沉默,使他承認了他的記憶,他的記憶是一種集體記憶,本是無法由個人承受的,個人只能沉默,卻最終為一個異國女人的美好情感所打動,廣島得到了新生。
然而女主角本人的記憶卻仍是一個謎:內韋爾?
接下來的整部影片都在追尋這個謎。

影片的中間部分,大多沒有配樂,但B′主題、B主題仍出現過幾次,前者用以表現現實中廣島的生機,後者則被用來呈現女主角初次回憶其初戀的甜蜜。
在這部分,男主角通過不懈的追逐,逐步揭開了女主角的記憶,關於那場不幸的愛情的記憶。決定性的進展發生在長達二十分鐘的酒吧談天中,其中女主角的回憶不斷浮現,但回憶場景本身卻沒有自己的聲音,沒有配樂,甚至在最悲痛、最強烈的記憶中,我們聽到的仍然是酒吧的背景音樂。
女主角最灰暗的那段記憶,沒有它的聲音,如同蒼白的剪影。

故事繼續進行著,關鍵性的轉折即將展開。女主角深夜獨自漫步街頭,B主題,愛的主題,這時變形為一種陰沉的旋律,由琴鍵一下一下地敲出。A′主題再次出現,與變形的B主題並行,女主角想要忘卻、飢餓著、渴望被吞噬,忍受著折磨與歡樂,幾乎已經絕望了。
B主題變形了,它仍以微弱的優勢獲得了勝利,但這幾乎已經不是勝利了。
愛情與相遇固然美好,但前者是記憶的奴隸,它承受著過於沉重的負擔,使後者成為一種折磨,無法前行。

女主角在車站的長椅上坐著,男主角坐在另一頭,中間隔著一個老婆婆。
女主角獨自展開了回憶,這次先是A′主題活潑地出現,似乎代表著一種新的可能性,接著變形的B主題又來試圖延續它的統治,但很快地,A主題首次在影片本身中出現了!
那個小女孩已經在記憶中死去了,女主角決定忘卻,在今晚忘卻一切,A主題正是忘卻本身。
在咖啡館,一個陌生男子找女主角搭訕,男主角咬著嘴唇在斜對面看著。第三者的介入,似乎成了一個藉口,男女主角在僵硬的凝視中跳出了自身。
這時,A主題明確、完整地響了起來:天開始亮了。
最後一幕:
女主角回到旅館,男主角尾隨,女主角哭喊:我會把你忘卻!
廣島,廣島才是你的名字。
男主角說,對,廣島才是我的名字,
(這時A主題再次出現)
而妳的名字是內韋爾,法國的內韋爾。

A主題即忘卻,忘卻個體自身的名字,從而屬於一個城市。
A主題勝利了。

 3 ) 观后

人生真是不思议的东西,我竟然能在大讲堂看很喜欢的广岛之恋。

这个片子其实没有名字那么小资,之所以会给人小资的感觉完全是拜某首倒霉口水歌所赐
;名字好听也不好就这么乱用吧?好歹歌也好听一点。。。但总之莫名其妙的,一部文青
电影就这样被小资化了,sigh

说到小资,似乎传说小资都喜欢看艺术电影。那绝对是假的。我就不相信有几个小资能把
广岛之恋完整看下来。人家喜欢的是天使艾米莉那样温情脉脉的艺术电影。小资么,讲究
的是情调,看广岛之恋的开头多恶心啊,又是畸形又是废墟的,所以建议追求生活质量的
众小资们不要看这部片子了。

广岛之恋是有口皆碑的大闷片,电影频道也放了若干次,每次都是大半夜的,也不见得有
多少人会看,估计100%左右的都会看睡着。其实广岛之恋根本没有那么闷,起码和阿伦雷
奈的某天作 去年在马伦堡 比,还是非常有情节,有戏剧性的!而且还有男欢女爱的镜头
附赠,外加帅哥美女跨国恋等等噱头,其实已经非常不算闷了。那些嫌广岛之恋闷的人,
应该统统抓起来送去看 去年在马伦堡。

男女主角相遇了,恋爱了,坐我后面的家伙小声地说:“这不是一夜情么”然后女主角开
始分享她少女时代那段记忆。因为如果不说出来的话,她都快要忘了,即使是那样刻骨铭
心的恋情。人真是可怕的东西,不管受到怎样的打击,都是活下来了;为了获得更好,也
会忘记会带来痛苦的东西。男主角迷恋上了这个女性,以及她的那段回忆(坐我后面的家
伙说:这哥们可真够痴情的)。其实回忆这东西真的是非常奇妙的,有的时候,讲着讲着
,作为倾听者的那个人也会陷进去,仿佛是迷宫那样的东西,盘根错节,不断有新的细节
,就像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门,看到了很多不同的房间。男女主角共同迷失在了那样的回
忆迷宫中。现实消退,他们俩成为了“纳维尔”和“广岛”,带着新的名字,生活了下去
(后面的人在电影结束的时候说:靠,这就算完了???)嗯,就算是这样的结局吧,大
概,大概。

顺便感慨一下,电影这东西,的确是要在电影院看才有感觉的。别的什么大屏幕电脑啦,
投影仪拉都不够劲。证据就是这样一部大闷片,竟然把我看得激动得不能自已以致于当晚
失眠了。但是电影院不见得每次都会放这样的片子。比如我预言大讲堂永远都不可能放那
个去年在马伦堡。所以看到喜欢的片子在电影院放一定不要错过。

顺便感慨一下中文配音,估计是80年代配的,其实很不错了,只不过那些话那中文说出来
特别特别假。

顺便期待一下,今后有某个拍记录片转行的大导演来一个“南京之恋”,然后顺带控诉一
下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事实。不过我觉得在中国范围内找出来有型的美男子演员比较难。

 4 ) 广岛之恋

曾经见到过杜拉斯年老时的一张照片。
这个女人由于受到过度的酒精刺激而变得形容枯萎。
但她的眼睛澄澈清亮。像每一个年轻女子一样。令人着迷。
她的文字就像她漂亮的眼睛,没有随着时间的老去而黯淡。
而是成为了永恒。
……
杜拉斯的作品在半个世纪之前,可以说是一种异类。
她仅仅是要将自己内心复杂的世界叙述出来。完整的,不会用多余的话语来解释。
理性。情欲。绝望。
也许她的世界是别人永远无法抵达的。但她也不需要别人过多的理解与探究。
她一直是自由的。
她的文字,是一朵孤独的花,安静而诡异地绽放着。
比如《广岛之恋》。
一九五七年夏天,八月,广岛。
一个法国女子。为拍摄一部关于和平的电影,来到这里。
这里,广岛。她生命中一段过眼云烟的爱。
他,一个日本男人。和她一样没有名字。
他们的相遇没有原因。只是相遇了。
在旅馆里。他们疯狂地彼此需要。
他们也谈论广岛。战争。灾难。
他说,你在广岛什么也不曾看见。一无所见。
她说,我都看见了。毫无遗漏。
性欲、爱情、不幸,这些都在广岛发生。无法抹杀。
他们还在对话着,有关自己,有关广岛,历史和现实相错。
在内韦尔。她的家乡。她告诉他,有一天她曾发疯。
但她没有说明原因……
然后她走了。决定不再见这个日本男人。
但是,宿命并非到此为止。
下午四点,乌云密布的天空下,他们再次相遇。
我觉得,我爱上了你。他说。
然后把她带回家。
他们又开始彼此强烈地需要。
之后,她还是离开了。她必须离开。
打算翌晨搭乘班机离开广岛。
但他一直跟她。他对她的爱无法自拔。
她也一样。
他们去了一家临水而立的咖啡馆来度过最后的时间。
她告诉了他自己曾在内韦尔发疯的原因。
一九四四年,她二十岁。在内韦尔,她被剃成光头。
她初恋的情人是德国人。在法国将解放时被杀死。
她受到如此大的侮辱,只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国家的法定敌人。
这样深深的爱恋,结果只是无力挽回。
她没有自杀。但她疯了。
一件可悲的事。
……
她又离开了咖啡馆,想回旅馆稳定一下情绪。
但她无法做到。
再次回到那个日本男人的面前。
她不停地回忆着。爱情。内韦尔。广岛。眼前这个男人。
他们彼此交换着爱的绝望的目光。
但内心都很清楚。
这场短命的爱情就像内韦尔的爱情那样,也会死去。
痛苦地死去。
……
遗忘。
只有遗忘能拯救他们。
但遗忘也是痛苦。
他希望她能留在广岛。
但宿命的大局已定。
他们沉默。良久地沉默。再也没有任何举动。
她最后告诉他,广岛。这是你的名字。
他说,这是我的名字。是的。你的名字是内韦尔。法国的内韦尔。
……
故事就此结束。
或许并未结束。
但那个法国女子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为了他留下来——已经不重要了。
杜拉斯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法国女子的内心世界的改变。
在初恋情人被无情地杀死后,她便不再是她了。
这并没有使她在内韦尔徇情。
但这一切完完全全改变了她的个性。她疯了。开始超脱自我。
只剩下委身于人的想法。
于是遇见了这个刚认识的日本男人,在广岛。
但是,杜拉斯说,那个法国女子把她仅剩的最宝贵的东西,在表达激情中蕴涵的内韦尔的爱情夭折后幸存的爱,给了他。
……
第一次看《广岛之恋》的时候,不能明白所发生的一切。
多年后,明白了。却又不想说得太多。
爱,或者失去。以及人世间一切情感。都会在适合的场合出现。
内心所承载的伤痛、沉默、放纵、孤独、分裂和深深的绝望使我们清醒。
杜拉斯写尽了爱情的本质。
我们不适应爱情,仅此便令人伤感。
想说的就是这些。

 5 ) 别了,《广岛之恋》

         昔日,闻讯朝鲜国试爆核弹,给这一地区带来新的危机,不禁想起了广岛。就看了看电影《广岛之恋》 。
         影片《广岛之恋》由爱情故事引出战争往事。讲述法国女演员(埃曼纽尔莉娃)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宣传和平的电影时,邂逅当地的建筑工程师(冈田英次)。然而,因为广岛这块土地的特殊性,两人在激情相拥时,女演员脑海中总会闪现若干有关战争的残酷画面。建筑工程师在描述广岛遭原子弹袭击的惨状时,也常令她回忆起她在二战时,在法国小城与一名德国士兵的一段爱情往事。
         影片在表现手法上,没有像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而是运用了大量的时空交错、转换的意识流手法,展示人物的活动。同时,也充分的运用了象征意义的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现在和回忆,现实和幻想,梦境和现实交错、混杂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扑所迷离,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限的灾难,和平是永恒的期盼。

 6 ) 广岛,影子

据费利克斯·纳达尔(Felix Nadar)记述,巴尔扎克对达盖尔摄影术怀有强烈的恐惧之情。巴尔扎克无法理解,摄影术何以能够将三维的人体转移到二维的照片上去。根据所谓的“物质守恒定律”,人类无法用非物质性的幻影制造出物质性的存在,亦即无法无中生有;但摄影术看起来却打破了这条铁律。于是乎,巴尔扎克提出了一套颇具迷信色彩的解释:一切物质性的身体都是由层层叠叠的幽灵影像(spectral image)所构成的,这些层体如同薄得近乎透明(但绝不是没有厚度)的叶片一般附着在人体的皮肤上。每当人们被拍摄的时候,其中一层就会脱离身体,转移到照片上去。由此观之,摄影术即是“摄魂术”:一次次的曝光必然导致幽灵影像的丧失,进而导致生命本质的丧失。

这番看似荒谬绝伦的言论很少有人当真。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巴尔扎克的理论竟然会以一种无比残酷的方式在现实中得到印证。那是1945年8月6日。那一天,广岛上空落下了一枚原子弹。(当然,还有长崎。)

爆炸平息之后,人们走上街头,放眼望去,遍地的断砖残瓦中间到处都是“影子”:烧焦的、化为灰烬的、甚至瞬间蒸发的有机物和非有机物,在墙壁和地面上留下了黑乎乎的影迹和污点。在邻近爆炸中心的区域,人们在银行门口的台阶上发现了一片“人影”。当时,他应该正坐着等待银行开门。极端的高温和辐射让他整个人瞬间灰飞烟灭,只在身后的台阶上留下了这片“幽灵影像”。

震悚惊惧之余,人们不禁好奇:原子弹的爆炸何以能够将影子固定下来。对此,利皮特(Akira Mizuta Lippit)指出:“原子弹的爆炸不可能容许原本意义上的摄影,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摄影。”这绝不是在隐喻或类比的意义上谈论原子弹爆炸与摄影术之间的相似性。原子弹爆炸不是“就像”摄影术,而是“就是”摄影术,一种最原始也最暴力的摄影术。广岛是一间暗室,原子弹的爆炸和变黑的天空是一台巨型相机,那些影子则是物体在表面上直接曝光形成的图像,即黑影照片。摄影术的先驱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曾将摄影术称为“固定影子的艺术”(the art of fixing a shadow)。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的确做到了“固定影子”,但跟所谓的“艺术”毫无关系。

巴尔扎克所担心的是,相机每曝光一次,自己身上的幽灵影像就会少掉一层;但他自己的物理身体,其实仍然完好无损。那些影子的主人则相反:除了多出来的一层幽灵影像之外,他们的物理身体已经荡然无存。幽灵影像不再是被牺牲掉的部分,而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部分;不再是缺失,而是唯一的剩余。它们起到了指示性(indexicality)的作用,证明了在爆炸的一瞬间,某人某物“曾在此”,而后随即“不复在此”。这是一种难以直视的指示性。广岛对指示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要求,一种“后核时代”的指示性:“它拥抱不可想象之物:再现非物质(the immaterial)。”

在阿伦·雷乃的著名电影《广岛之恋》中,第一句台词是:Tu n'as rien vu à Hiroshima. “你在广岛一无所见。”女主角去广岛的纪念馆看了四次。她看(look)了很多照片:皮肤的灼伤、头发的脱落、躯体的疤痕。但她什么也没看见(see)。

 短评

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把左岸搬到广岛后,城市与城市发生的禁忌恋情。放下旧爱的方式不是拥抱新欢,而是讲述记忆。看完最大感触——嗯、杜拉斯的文字很适合拍成旁白体...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量闪回画外音,回忆梦幻遗忘想象潜意识,西方电影古典转现代的里程碑,文学电影开山之作,现代主义涟漪的原爆点。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心理结构时空,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新小说人文关怀。法日场景两套班底分别拍摄,无主镜头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回忆让我歇斯底里

10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别说是50年代末,现在有多少人敢这么拍片!无怪当时这片子引起影坛震动!同年的四百击一比真的是相形见绌了。现代主义意识流不说,雷乃和杜拉斯其实是把爱情的幻觉和广岛的幻觉并置,把战胜国法国和战败国日本的共同的伤痛连接起来,进行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哲学性思辨,远远超出了反战的范畴。

1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SIFF2014#重看,四星半;简直是马里昂巴的先声,从时空断裂到破碎叙述,从回忆的不确定到自我说服,两位大牌编剧都撼动不了雷乃的固定风格;雷乃是意识流影像呈现的最佳人选;我害怕会忘记你,我已经在忘记你,我们不同踏入时间的同一条河流,今夜你的名字叫广岛,我叫内韦尔。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有人在你心里产生过一次核爆,那残留的废墟注定终生无法消弭。有的人选择寻找新的裂变,试图掩盖过去,但偶然的沉渣泛起,还是会勾起回忆。除非当量更大。有的人选择坐地自爆,塑造新的自己。但有时会坠入地狱。除非置之死地。

1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她唤他Hiroshima,他唤她Naville,他们不知彼此姓名。她的灵魂漫溢着战争弥留在她身体里的伤痛,她的一举一动背后都是一个无底深渊。他们的邂逅与爱情无关,不过是关于战争与无法弥合的过去的短暂而苦痛的遗忘。世界上每一处战争幸存下来的地方,都残留着这样的伤痕。文学气息浓重,一首悲伤的散文诗。

22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这片子我看不进去,还不如自己YY呢。

23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阿伦·雷乃长片处女作。本片标志着西方电影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由同属左岸派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雷乃在片中将广岛原爆纪录片与情欲段落交叉剪辑,并通过倒叙式闪回与跳跃性剪辑,将个人的苦难与战争浩劫相结合,对记忆与遗憾、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作了探讨,达到电影与文学的平衡。(8.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去资料馆看的配音版!!真想骂人啊配音真是最可怕的电影产物!!!!!性高潮的时候一个大妈冷淡的中文配音:弄死我吧。。我喜欢通奸。。(还有一些矫情的台词用中文说出来真是连琼瑶都要闭嘴了

31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看到了,看到了,这部电影我看到了。这部电影,我什么也没看到。

32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我知道这个电影很有历史意义什么新浪潮左岸派代表作什么的但是它确实不好看。

3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左岸派”代表作。大量的意识流回忆显得文学意味太重。一些长镜头实在冗长,配乐也很怪(一部文艺爱情片用的光怪陆离的配乐)。我对这电影的表达意象,反倒觉得张洪量的那首同名曲最是贴合本片的意味(可能二者没啥关系)。这种审美需要训练,如有兴趣,先看经典影史教材。非发烧友不建议浪费时间。7.9

4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BJIFF2018#开头无比震撼,文学埋伏于影像背后上演暗度陈仓的妙计;激活回忆的是化石的空间(广岛与内韦尔)而非柏格森意义上绵延的时间(十七年);普鲁斯特的apathy and forgotten:“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44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第一次看是很久之前了,这次修复版重映再看,感觉就像从没看过一样。

4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1.对“不可能实现的爱情”的追忆,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更是心理上的伤害的揭露;2.爱情是牺牲品。爱情是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象征。整部影片就是一个矛盾的纠结体;3.在广岛这个适合恋爱的城市里,关于你的记忆在焚烧;4.总有一天,往事总将被我遗忘,你也一样。

5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呵呵。新浪潮要是先看阿伦雷乃真TM就亏大了。每次看到这种类似廊桥遗梦调调的片子我就J8恶习。

54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

仅代表我个人表示: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做作,就像周璇在唱天涯歌女 = =

55分钟前
  • 某四
  • 还行

今年修复的版本,片中讲的法语还算适合裸看。最后一段的情绪没有看进去。另外被隔了一个座位的男生假装无意伸手过来碰手臂,明显躲开后,他开始一遍遍抚摸起中间质感还不错的布椅,好像沉浸在影片伟大的开头里无法自拔了……

58分钟前
  • fro🌈t
  • 力荐

原諒我吧。后半段我睡著了。但是開場真的很BT。很有日本人的骨風。

59分钟前
  • Grie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