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年代1996

HD中字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薇诺娜·瑞德,保罗·斯科菲尔德,琼·艾伦,布鲁斯·戴维森,罗伯·坎贝尔,杰弗瑞·琼斯,皮特·沃恩,Karron Graves,查莱宁·伍德拉德,弗兰西丝·康罗伊,Elizabeth Lawrence,乔治·盖恩斯,玛丽·帕特·格里森,Robert Breuler,蕾切尔·贝拉,艾什丽·佩顿,Tom McDermott,John Griesemer,迈克尔·加斯顿,William Preston,Sheila Pinkham,凯利·罗查,Taylor Stanley,Lian-Mari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2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3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4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5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6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3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4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5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6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7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8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19激情年代199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激情年代199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692年的马萨诸塞州,在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之中,生活着一群虔诚又愚昧的人们。女孩阿比盖尔(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 饰)是牧师的侄女,因此在镇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凡是她说的话人们都信,凡是她做的事人们都赞成。凭借着自己的“特权”,阿比盖尔将数十名她看不惯的女子以“女巫”之名送上了绞刑架,这其中就有约翰(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的妻子伊莉莎贝斯(琼·艾伦 Joan Allen 饰)。  约翰一直都将阿比盖尔的狼子野心看在眼里,但由于两人之间的情人关系,他只得保持缄默,直到阿比盖尔将魔爪伸向了伊莉莎贝斯,约翰才明白事态的严重性。约翰向法官告发了阿比盖尔的罪行,然而,却没有人相信他的“胡言乱语”。冠军的心街头俏妞谁来倾听小镇青年遥远时空中-八叶抄白天使爱在罗马堤坝芝加哥警署 第四季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第八季佳士得的沉浮:世界最大拍卖行歪星撞地球第二季末日时在做什么?有没有空?可以来拯救吗?重启咲良田 后篇突击莉莉缤纷果实冈特家族:伏地魔起源戴安娜:新音乐剧死亡占卜2:恶灵始源游戏王第一部和平保卫者出狱后我无敌于都市乾坤帝尊二婶亮剑:决战鬼哭谷调味的房子极度恐慌眼睛和嘴巴七种武器之孔雀翎醒来变成吸血鬼 第二季痛症医师车耀汉三个未婚妈妈与象同行冷暖群芳学校1993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Ω谍网娇娃岛民生活大放送海底小纵队第三季岁月匆匆欲女1999香江花月夜1961粤语程心程意耶路撒冷地假戏真做朝歌赋穿黄睡衣的女孩分手后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狂热年代

观看的过程中内心一次次的失望,这是人性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人类的悲哀。宗教的狂热与虔诚无知混在一起时,人类不再分辨对与错了。可是人们总是利用宗教上帝的借口来掩盖人性自身的卑劣,无知与愚蠢。仿佛三人成虎一般,当所有的人都在相信一个极端的错误并且不自知的时候,这是极端可怖的。薇诺娜那几场戏演的真是太过了,将那种爱而不得就得毁灭的感觉把握的很好,那些和她在一起的女孩为的到底是什么呢?刘易斯真的是,那种内心的痛苦忏悔挣扎,在那场认罪戏演绎的淋漓尽致。伊丽莎白是权利的游戏里的史塔克夫人吧,看的就很眼熟。阿瑟弥勒也是最近才了解的一个作家。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增长,这种就像纳粹一样的狂热的悲哀不会再有

 2 )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伟大的受苦受难者,他们的面容扭曲的生活在狂热中、痉挛中、抽搐中。”----《三大师》茨威格

作者/西蒙:在遥远的十七世纪,有一群愚昧且虔诚的人,他们生存在北美的萨勒姆小镇上,随后一场关于背信弃义的猎巫事件从此改变了那个时代的文明。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1953年(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黑暗政史)写就的一部出色的关于批判时代、回归至善的四幕剧《萨勒姆的女巫》也同取材于十七世纪的逐巫案。

如此般被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往往影射着现实的不安与凄楚,在米勒创作的43年后,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改编了米勒的著作而后将其拍摄成电影《妒焰飞灰》(又名《激情年代》),二者同样的文学行为在黑暗的现实池子中泛起涟漪,由此带领着受创的一代平凡人于不流血的疗伤中,解读迷茫且愚昧的信仰是如何利用悖论玩弄上帝,看沉默的苦难又是如何摧毁人的洁白,于是电影、文学的力量成为解构苦难的第一理性叙述者,使得我们再度看见他日文明成为可能。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 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 豆瓣: 8.2 (2917人评价) 地区:美国 类型: 剧情 / 历史 片长:124 电影资源: //pan.baidu.com/s/12vejy?fid=764937241169754#/monoshare/%2F/%2F

01「古怪而可憎的一页----女巫·上帝」

出于对人类征服力量的反抗,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带领我们从卑污不堪的1996回到没有科技、艺术尚启、知识狭隘的1692年。在北美的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偏远小镇,生活着一群平凡的人,在充满教会与牧师身影的十七世纪,无疑是自由主义最浪漫的出生地,人仅靠着知觉与感性系统而生存,如此便是一生。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敬畏上帝的言辞被《圣经》包装成人人洁白的象征,而就是这样与世隔绝般的浪漫存在,令众人所追寻的上帝,成为悲剧的化身。1692年著名的“猎巫案”再次以历史的方式证明了,与上帝并存的并非是洁白的信仰,而是不堪忍受的苦难。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女主阿比盖尔作为小镇赫赫有名的牧师的侄女,有着天然的说服力与声誉。电影叙事的背景来自于一群少女冲破了基督教的禁忌,在森林里施展巫术而后跳舞求爱,被牧师兜了局的阿比盖尔,借着女巫与魔鬼的联结,随后撒谎称因巫术的力量而使自己不自觉成为跳舞的一员。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但是通过电影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晓,自从阿比盖尔砸下母鸡饮血求爱的那一刻,“猎巫”事件就变的不再单纯。为了免受绞刑阿比盖尔凭着特权将一群触犯禁忌的少女掌控在手,借着一出“巫女”与“上帝”的信仰悖论再度毁灭人性的洁白。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真实历史记载,这一场愚昧的“猎巫案”持续十五个月,波及二十四各地区,一百五十六人被起诉犯有行巫罪,二十八人遭定罪,共处死二十人。如此入目不堪的数字,攘括了无数生命的启迪,当禁忌少女们看见受人尊敬的霍尔先生“召唤”上帝后身边沉睡的贝蒂突然苏醒时,恐惧死亡的阿比盖尔突然疯狂呐喊“上帝的救赎”,指控他者的作恶多端,于此间为了生存的禁忌少女们开始了一场愚昧的欺人指控之路。这一现象用汉斯·昆在《论基督徒》中的描述则是:人们越是从苦难中体悟到快乐,就自认为越接近上帝。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导演将其展示为一出因生物学的假象而填补众人内心空洞的信仰的闹剧,作为观看者的我们嘲弄着十七世纪古怪的人们,但同时作为1966年的电影制作又何尝不是一出尼古拉斯·希特纳批判现世愚昧的手段。悲剧的初始人人并非意料到结局的多舛,因而于自救间无意识的衍生了苦难的蛆。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02「奇怪而神秘的信仰----愚昧·虔诚」

充满魔鬼、女巫等话术的萨勒姆小镇,无时无刻不飘荡着撒旦的身影,死亡的气息。电影中所出现的女性形象,我们辨析出以阿比盖尔和伊丽莎白代表着两类极端的信仰,前者是无尽的愚昧,后者则是反复的虔诚,二者都没有逃离信仰埋设的危机。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如果说阿比盖尔最初的饮血求爱,是为了追求自我真正的爱与自由的话,那么对于体弱多病的伊丽莎白而言她的信仰则是希望自己与家人安稳的过一生。偏执的安稳与疯狂的自由二者在宗教、信仰为主十七世纪,都是非理性时代下的畸形产物。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借此观点,我们回到影片最初,一群少女在疏密有致的森林中,为爱愉悦的跳舞欢念着咒语与心爱的人名,迷人的少女躯体在朦胧的清晨摇曳生姿,阿比盖尔念着约翰的名字,猎物般的眼神,喝下那一抹猩红的血,咒着约翰的妻子受苦受难。众人聚集在上帝之眼的下方,还未等到圣光,反倒被牧师的闯入惊恐收场。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阿比盖尔忠诚追求爱与自由,但始终特未能免俗,她被惊愕的现实酷刑鞭策成了一头瞎了眼的猴子,只剩摇摆不定的尾巴。因此我们说即使凭借着猩红的血色,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物内心的炙热,但我们依旧只能做个盲人,如贝蒂般像个孩子一样装聋作哑的逃过大人世界的愚昧。奇怪的时代总是许多说不尽的命运悖论。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我们不再赘述关于剧情的内容,而是更多的开始瞩目小镇背后神秘的力量。当一群自称最高法庭的男人们,操办着这一出“猎巫”闹剧,显然电影的舞美具有米勒舞台剧本的姿味,复刻十七世纪的法庭场景以及法官形象,窄小的房屋使得舞台幕布功能成为可能。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剧本中唯一一处大片的农作物与蓝天相接的地方则是在约翰一家的后院,那是时代冲破小镇、冲破这一闹剧的象征,但最高法庭永远都只在昏暗、窄小的屋内行使着他们最“伟大”的权利与神圣的“职责”。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这是一群男人们和一个男人对峙的悲剧,他们误判的约翰,成了真正的上帝之子,而真相的背后,往往是因那一群男人们拚弃罪恶的根源,说服自己“这是最好的时代”。污秽的信仰被圈禁在狭隘的人心里,对此感到绝望而抽搐的唯一证人玛丽也再度被一股神秘的“女巫”力量,最终裂变成病态的耶稣之子。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在“猎物案”风波的背后,由于小镇的人们长期以来受宗教的迫害,使得追求自由成为不可能,清教徒的禁欲、基督教的巫术禁忌、传统共性的愚昧成为个体价值成为泡沫。而这一切的背后始终都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本有的伦理情节,但因为时代的误判使得理性、虔诚、信仰成为导演神往的人性光辉。

03「凡人悲剧的裸露性----影像·现实」

电影《炉焰飞灰》又名《萨勒姆的女巫》,在文学史上《萨勒姆的女巫》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优秀作品,创作期间她对题材进行历史的拷究与人物改编时无时无刻都在影射着关于对麦卡锡主义的批判。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而后作为一部舞台剧再度被改编成电影,我们不可忽略掉当电影作为一个说话/控诉的主动者时,重要的在于它所主动讲述的年代,并非历史所讲述的年代。尼古拉斯·希特纳与米勒二者的艺术联结,为我们解读电影题材“猎巫案”给出了普世的意义。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回望电影全貌,重述十七世纪的时刻即将来临,一场关于女巫与上帝、信仰与苦难的全景不期而然的让我们从愚昧的凡人中,再度看见耶稣的爱与死亡的启迪。影像的魅力不仅可以建构遥远的世纪图景,还可以勾勒相仿人物的各样心境。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当我们看到20世纪下半叶充满指控/猎共风波的、一片狼藉无望的麦卡锡时代。电影界、文学界、资产阶级、底层人士他们的挣扎使得他们拥有集体的创伤记忆,成为苦难的综合体,而期间所裸露的悲剧正如萨勒姆小镇的“猎巫”悲剧一样,人与人之间为了明哲保身而聚斥着无数恐怖、荒唐的指证与无情、冷漠的出卖。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于是在无数的愚昧回响中,属于人类文明建构的道德体系与善恶是非再度解体/崩塌,《萨勒姆的女巫》作为借古讽今的一部出色剧作,在尼古拉斯·希特纳的镜头组合下使得病态的、非暴力的、猩红的现实虐杀揭起了20世界后半叶“米勒”一代难以抹掉的伤疤。尼古拉斯·希特纳与米勒一样深刻的意识到现世的悲悯,于是重建历史,裸露地表的苦难,揭起曾经的伤疤,只为洞悉那一抹洁白的圣光。

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访谈录

重塑历史这一行为使得影像充满张力,犹如“苦难先知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总在复述苦难、剖析人性、从而窥视期间的生命启迪。这一切的文学活动用鲁迅先生的话而言便是:把虚构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阿比盖尔深爱着的男主约翰因这一切骇人的行为被恶意指控罪名,而始终拒绝认罪的行为、被吊死的结局撼动着成千上万的影迷。影片末尾被约翰亲手撕碎的认罪书,象征着一场回归“姓名”,召回“上帝”的真实救赎。我们到此随着约翰的心境,以第三堵墙的戏剧模式,一起经历了约翰的一生:作为旁观者的注视--拯救者的怒吼--苦难者的沉沦后,我们才能够凭借着最原始的知觉与感性系统感受到生命的启迪。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男主约翰那般如炼狱的信仰再一次验证了先前我们所述的:与上帝并存的并非是洁白的信仰,而是不堪忍受的苦难。我们也很难忘记冯川在《忧郁的先知: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中对信仰的描述:信仰不是那种廉价的,可以俯首拾来的恩赐,相反,它总是伴随着怀疑、反抗和拒斥。

《妒焰飞灰》:批判猩红时代的凡人悲剧,解读信仰的虔诚与悖论

西蒙·结尾:萨勒姆小镇在信仰危机的笼罩下,滋生出了无穷的黑暗与忧郁,但正因为人人对上帝的依恋,而偏离了真正神往的普世价值。信仰悖论是一种轮回式的终结,与之相对的现实生活,由于种种的存在性和敌对性,使得它不接受基督式苍白无力的爱,但是尼古拉斯·希特纳与米勒告诉我们,现实生活反而会接受命运多舛的死亡启迪。在人类不断净化的历史中,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作为悖论体而言,死亡有时候也是一种生的延续

 3 ) 孩子们只是被利用了

如果有人感到疑惑,为什么一群孩子能操纵大人?孩子知道利用迷信的力量,大人就不懂得用迷信的力量反击吗?
可别以为法官真的白痴到看不出她们在装。
孩子的确没有这么强大,但她们恰好可以被政治、宗教、教会、独裁所利用。

 4 ) 萨勒姆的女巫

当我刚开始看电影作品的时候,里面让人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甚至难以继续看下去,我觉得这部剧简直就像闹剧一样荒唐可笑。直到我一步步更接近它的主题,感受到渗透在剧中的情感主旨,我的心才逐渐沉重,让我陷入了沉思。

看似荒唐的背后实际上也藏着必然,即利益与人性的考量。剧中的Judge Danforth和Parris并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们的谎言。起先Parris明显是不相信魔鬼的说法,更惮于会因此被其他派别的敌人赶下台,但当他发现承认魔鬼存在反而能为自己带来好处,他便安心的支持这一说法。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尊严,Danforth便顾不上什么公正,哪怕是最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只是想到要威逼利诱让被逮捕的人承认与魔鬼的交易。而那些小女孩们,原本不被人注意,没有发言权,但是在这一事件中,她们显然成为了主角,一次次出庭作证指认别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他们好像更受人尊重甚至拿捏着别人的生死。于是从她们的本心出发便也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在我看来这部剧很沉重的一个方面就是把人性的丑恶、黑暗、贪婪暴露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出人能为自己考虑到何种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何泯灭了让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东西。

按照经典说法,这部剧以十七世纪在美国麻州沙林村发生的女巫事件为背景,影射和讽刺麦卡锡主义的恐共疑云,即红色恐慌时期美国政府以抓捕共产主义分子为名对大众的迫害。我对于麦卡锡主义可能知之甚少,但学了那么多本国历史,我知道文化大革命。剧中大家为了活命,不惜装疯卖傻,承认魔鬼的存在,出卖自己的邻居甚至朋友的行为像极了当时文革时期人们为了保全自己不受迫害,说假话,出卖他人的做法。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事件的性质是相似的。经历过这样漫长折磨的人们,无论是否被迫害过,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会藏着深深的痛,这样的创伤根本难以愈合。当人深处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当人需要昧着良心向邪恶和虚假忏悔的时候,如何才能真有勇气拿生命来捍卫人格?怎样才能有勇气不向黑暗出卖自己的灵魂?这显然异常艰难,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像John Proctor那样坚守自己的善良,不为了苟安而出卖他人的做法才尤为可贵,本以为最后他会因为妻子的劝说而妥协,但是内心深处的良知让他选择了放弃生命,世间的确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便是良善和尊严。

“I have three children _ how may I teach them to walk like men in the world, and I sold my friends?”

“Because it is my name! Because I cannot have another in my life! Because I am not worth the dust on the feet of them that hang ! How may I live without my name? I have given you my soul; leave me my name! ”“”“”

当他用那种灵魂深处的,浸满血泪的绝望之声吼出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想近乎泪目的我深深被打动了。没有人不会崇敬这样一个伟大的灵魂,当人们把英雄送上绞刑架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John Proctor在剧中无疑扮演了殉道英雄的角色,在一切的混乱和绝望当中他仍然不放弃自己对这个世界最本真的看法,仍然不愿意将自己的良知和名誉出卖。

剧中的女巫事件可以看作是由居心叵测的个体误导,所形成的群体不理性的动乱。在完全的宗教统治和愚民政策下,人们没有办法自由追求真理甚至是一点点真实。或许Abby本身的恶是事件的导火索,但最终造成19条生命的惨剧却不是她一人之力,宗教的绑架,专制独裁者的利用,一切的一切共同塑造了这一悲剧。如今的我们只有更多用理性和科学指导生活,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或许上帝已死,但希望人性不会泯灭。

 5 ) 《激情年代》:因爱生妒而引发的群体灾祸

(芷宁写于2009年5月5日)
   如果是极富正义感的观众,在看这部妖言惑众最终抹杀正直,致使19个无辜的人蒙冤受刑的影片时,或许会心生些许的郁愤,不过,也不必太过纠结,在人类历史上,这类事件屡见不鲜,即便在科技昌明、文化鼎盛的当下,也会偶尔冒出一两件令人叹息的群体愚昧盲从事件,何况影片所述的1692年发生“逐巫案”的北美殖民时期。
   鉴于影片所述历史事件的扼腕感和悲鸣性,将片名《The Crucible》译为《激情年代》似乎不妥,激情谈不上,糊涂愚昧倒是符合,此译法仿佛是为了迎合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和维诺娜·赖德之前联袂主演过斯科塞斯《纯真年代》的刻意而为。如此看来,另一个译名《妒焰飞灰》似乎更贴切一些——惨剧始于一个女人对一个已婚男人的占有欲,她的借题发挥和装神弄鬼将那个时代的乡亲们给唬住了,别有用心者甚至乘机以诬陷手段达到夺取他人财产的目的,于是,被牵连为炮灰的人越来越多,无知、愚昧、盲从甚至将错就错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在人云亦云的情形下,The Crucible的原意“严酷的考验”便摆在正直人们的面前……
   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随着谎言越滚越大,一个个被诬陷人的被捕,以及愚众在诱导下的集体狂热且失控,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黑暗和丑陋面,如畸形的爱恋、极端的嫉妒、丑恶的贪欲、愚昧的心智和无端的盲从。而这出发人深省的光影剖示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舞台剧《The Crucible》,该舞台剧意在以17世纪麻省发生过的逐巫事件来影射彼时捕风捉影的时局,当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将此剧银幕再现时,米勒亲自删去了其中的隐喻暗讽,将其还原为纯粹的历史事件,主题偏向于个性极端的艾比盖尔(维诺娜·赖德饰演)因爱无望的复仇始末。
   起先为躲避对年轻女孩们夜间血咒和林中跳舞的斥责,参与者之一、牧师的女儿贝蒂开始装病,同时装病的还有另一个年少的女孩,于是,牧师的侄女艾比盖尔开始利用所谓的鬼魅附体来先转移公众视线、继而达成欲弄死情敌的目的。其间,几次恍如见到恶魔现身的逼真惊恐状唬住了在场的旁观者,接着几场在法庭上演的女孩集体昏厥、全身冰冷甚至投海的戏码更令愚众坚信恶魔已至。
   当艾比盖尔终于诬陷到约翰(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的妻子伊丽莎白(琼·艾伦饰演)时,曾和艾比有过纠缠的约翰明白,必须揭发此女的真面目来救妻子,只是此时的民众已沦陷谎言太深,甚至包括法官和神父们,在妖言登堂入室替代法律的塞伦村,诚实的明白人只能赴死……
   初看此片时,是2005年初阿瑟·米勒去世之时,当媒体再次拿他和梦露的那段短命婚姻说事时,宁愿选择看他曾经的剧作或光影印记。如今重温,唏嘘依然,感慨于人心的易被诱使被蛊惑以及精神世界的易狂热和偏执,如村民们唯恐不能表达自己对恶魔的厌弃,争相表示对女孩们的支持,再如当他们乍见到“魔鬼代言人”被施以绞刑时的兴奋雀跃。同时,还叹服于正直人士的人性光辉,如年迈的丽贝卡女士,品行端正的她在村中颇有威望,然而在诬陷横行之时,她也被嫉恨她儿孙满堂的人诬为魔鬼附体,在招认即可存活的情况下,老夫人坚持诚实正直,她于绞刑架上的吟诵,令人感慨难忘。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赴死来自于丹尼尔·戴-刘易斯。
   那场在认罪书上签名的戏份,是全片的高潮,戏剧张力十足,刘易斯也拿捏得当,将彼时获得一丝生机的约翰的内心变化交代得清晰可辩,最终当约翰双手颤抖地捧着认罪书,喊出“那是我的名字啊!一个人一生只有一个名字”时,此间的悲恸无以复加,为了尊严、为了儿子们将来免于因这个被迫要写上去的姓氏而感到羞耻,约翰撕毁了认罪书,选择了坚守诚实,妻子含泪支持了他的选择。
   相貌清纯的维诺娜·赖德此次出演了歹毒执拗的艾比盖尔,可以说这个角选得靠谱,仅凭外貌感观,谁能相信这样一个外形冰清玉洁的姑娘内心淫邪阴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偏偏这个姑娘还演技高超,耍人手段一流,只是那些貌似颇有经验的麻省法律界高层也被其利用到底,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只能说明“众口铄金”的力量有多可怕。
   片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来自海尔先生(罗伯·坎贝尔饰演),他非塞伦村人,是被请来“降妖除魔”的专家,最初是他听信了女孩们的证词,确信此地受到魔鬼袭击。然而在之后的调查中,他逐渐明了这是一个骗局,特别是当丽贝卡和伊丽莎白也被捕时,只是此时群众的狂热已汇成了激流,他孤掌难鸣,无力回天,只能选择“不干了”。当约翰即将受刑时,他又赶来想助约翰获赦,然而约翰最终选择了诚实和尊严。海尔这类人,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旦在重大事情上判断失误,造成灾难,即便想要补救挽回,已为时晚矣,徒留悲切。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2403807_d.html

 6 ) 震撼!对人性的拷问!

英文原名《The Crucible》若把片名直译为《严酷的考验》似乎更符合剧情和影片风格。现在的译名《激情年代》实在让人容易想到怀旧励志片。

之前看过王晓鹰导演、张秋歌主演的根据美国阿瑟米勒原著改编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就非常震撼。这部电影也是改编自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电影比话剧更加震撼。晚上十点开始看,看到零点结束,然后完全就睡不着了,这样令人震撼到灵魂的电影还真不多见。

当你身处一个黑白颠倒的时代,当你需要昧着良心向邪恶忏悔的时候,你是否真有勇气拿生命来捍卫人格?你是否真有勇气不向黑暗出卖灵魂?人类的历史总会经历黑夜,但总是有那么些“傻子”,用人性的光辉引领人们最终走出黑暗。

 短评

为什么从来没人告诉我这比Death of Salesman好看多了?

10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翻出这个片名的人一定是看了演员表就照着《纯真年代》想了个名字,我很好奇这种没有引进国内的西片译名到底是谁给权威确定下来的呢?

13分钟前
  • 浒子曰
  • 推荐

阿瑟米勒:上帝死了

18分钟前
  • 大米
  • 还行

一个人不是赞成,就是反对这个法庭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这是一个新时代 一个精准的时代我们不能再活在朦胧之中——300多年翻篇,时代变了吗?呵呵。这片儿译成《激情年代》。。。好吧,就这样吧。

19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平庸的改编,即便有阿瑟米勒亲自操刀的电影版剧本,也无法挽救视听语言的惨淡效果。对比原版剧本可见无数细微的调整,如戏份的增删,次要角色背景材料的补充,一些原本留白在对话之外的场面也作了视觉呈现。然而实景拍摄依然不能减轻僵滞的舞台感,在两种表演媒介的语言转译上是失败的。演员口音不统一,布景和打光处处透露着粗制滥造的气息,观影意义变成于调度和台词行间寻找米勒裁剪的双手。一处极为不妥的增笔是将Abigail对John病态的报复与占有往爱的方向突转,而与此同时Elizabeth的复杂性和立体度遭到大幅削弱。最后终于领悟这个古怪的译名,必定是出于某位手握权威的译者大笔一挥,把刘易斯与薇诺娜赖德先前合作的《纯真年代》直接以前现代激情版誊抄了过来。

20分钟前
  • 嵇澹
  • 还行

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永远是最安全的。今天为“惩恶”大快人心,明天为“错杀”掉几滴眼泪。于是自己什么罪责都没有了,又可以日复一日的过日子了。群体的感情有时候就是这么廉价。

21分钟前
  • 花銅果兒。
  • 力荐

太沉重了 比原作沉重不知道多少。看Lewis声嘶力竭地那一段leave my name 真是咬紧牙关。 顺便强烈鄙视中文译名。

26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western 文革?麦卡锡主义?戏精完胜的矇昧年代,私欲放大仇恨后血腥辗碎生命。无人幸免。

29分钟前
  • Puff
  • 推荐

惨剧。后半段真是十分精彩,“我已经出卖了灵魂,请把名字留给我”,丹尼尔戴刘易斯的表演本来就很有舞台感,在这里就更合适了。倒是瑞德的角色有点有始无终似的。。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语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从心机深沉白富美到毒如蛇蝎伪女巫, DD-L与薇诺娜无论是戏里的角色还是戏外的际遇都相当令人玩味呐。除去这些不谈,仅该片的立意就足以让人联想到种种文化革命,产生历史共鸣。而上个世纪薇诺娜·瑞德的德才情貌,不只风华了,只怕也绝代了。

38分钟前
  • 张苑希
  • 推荐

本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经典舞台剧《萨勒姆的女巫》。本来这幕剧是讽刺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的,但文革后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时候,大部分观众都认为它是讽刺文革的。其实中国的红色恐怖与美国的白色恐怖同样杀人,区别只在于一个用共产主义的旗帜杀人、一个用自由民主的旗帜杀人。

43分钟前
  • 衍水青云
  • 推荐

当惺惺作态的小丑们装神弄鬼时,愚昧麻木的人们选择了沉默。真正迷了心窍的不是被指控的人,是村民,是法官,是一切的沉默者,是他们的懦弱毁了一切,他们的沉默才是真正的谎言

44分钟前
  • 粉粿症候群
  • 力荐

憋出内伤了,蛇蝎萝莉和悔恨大叔的癫狂表演。“我们重新见到对方不会在那艘船上,而是在地狱。”这样的事件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被重复,最后被那伟大的人性光辉震撼了。

49分钟前
  • mazzy
  • 推荐

会演戏的萝莉你伤不起啊伤不起

51分钟前
  • 风风寂九天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国外也是有文化大革命的。

54分钟前
  • 阿丁的种草日记
  • 力荐

从纯真年代到激情年代,DDL最后对Wino说的竟是:"It is not on a boat we'll meet again Abigail, but in hell." Joan Allen演得超好,而Winona Ryder是90年代美国最不怯场最惊艳的年轻演员并没有之一,每个角色随着剧情展开于不同的时间爆发,最后是DDL的激情和高潮。

57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我勒个去谁翻译的这个烂名字?还是用80年代翻的《萨勒姆的女巫》好。故事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萨勒姆女巫案改编的故事,阿瑟米勒的名剧,是那种看完后觉得好赞但整个人就不好了的故事。。。

59分钟前
  • FM Alice
  • 力荐

一直抵触这种无尿点的电影,倾覆了观众的想象力似的;好在立意端正,给阿瑟·米勒点赞,结尾对“人的名字”的呼喊实在是把我从对绝望中抢救了出去。最痛恨的当然是那个最高法院的法官,他说,“这是精准的时代。”精准为何?群氓通过他,释放了自己的权力。表演真好看。想起山之外、白丝带等等。

1小时前
  • 57
  • 推荐

so white… 非常白人的電影,Winona二十歲出頭的表演是真的爛!還有這幾巴譯名是什麼玩意

1小时前
  • Cheryl-Ai
  • 还行

#观影手记# 1288 4.5 类似的事情一直在不断上演,其中大规模的,远的有中世纪女巫事件,近的有文革十年。亚瑟·米勒的剧本果然厉害。DDL还演过老岳父的剧~ 。薇诺娜•瑞德实在是好演员。

1小时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