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棒棒军

完结

主演:庞祖云,赵亮,王群英,仇小豹,张新,谢先丽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重庆话年份:199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2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3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4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5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6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3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4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5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6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7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8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19山城棒棒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山城棒棒军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改革开发以来,数十万山乡农民手持一根竹杆涌进山城,帮助市民负重,肩挑背抗,爬坡上坎,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喧嚣。这支“棒棒军”无序的劳动构成了特殊的打工阶层,方便了市民,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没有豪华的场景和深刻的经济改革活动,但却又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涌动和变化。“棒棒军”随着改革的速度进终要消失,但却无法回避地给山城的改革留下重重的一笔。  重庆主城区依山而建且穿街走巷还需爬坡上坎,但看看现在的重庆人依然活得潇洒自在、轻轻松松。这不能不提到重庆的一绝,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村人,人人手中持一根棒棒.他们被称为棒棒军。棒棒的业务范围大到货主的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价钱也是随口喊,三言两句便将价钱敲定。货主在前面打甩手,棒棒扛起货物紧相随,重庆人不怕棒棒把东西拐走,他们大多诚实可信,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从农村到城市乾活,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方便。  在新时期的今天,棒棒已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散兵游勇集有向集体过渡的趋向,有的集体参加了用人单位规范培训,从事用人单位的体力劳动活动,统一服装、统一管理。并涌现出了帮助妇幼病弱、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为山城人民津津乐道。暗剑不可饶恕2013打扫怪兽湖功夫无敌燕赤霞生肖神将铁拳浪子完蛋!我被房客包围了岸边露伴卢浮宫之行蝙蝠女侠第二季巴黎惊梦渡念师爱我长城翼年代记第一季达子的春天被我弄丢的你在无爱之森呐喊:深入密林红衣女鬼小姐不藏私虹色病历簿大乱斗情人节篇冰血缉凶第三季烈火中永生麻烦大了凤在江湖钢铁入侵者女人花业余警察盒乐不为101次抢婚罗马浴场2012香港传奇粤语明乌味园无限斯特拉托斯第二季座头市与用心棒野马夫妻时差最强异世一条狗·动态漫与浪争锋 第二季最美中国 第一季阿基米德大战舞蹈风暴2 燃场版异形战争

 长篇影评

 1 ) 聊聊于芳

这部剧的主角是一群可爱又可敬的棒棒们,但是我却更想聊聊于芳。

有一句话:bady changes soul never. 灵魂不会随着身体改变。我觉得这句话用在于芳身上最合适,我是98年的,比这部剧还晚一年出生,愈发觉得像于芳这样的人不管生在什么样的时代都会有一番作为。

于芳的出场是为了逃离农村换亲的恶习,一个人就上了去城里的公共汽车。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叛逆让她即便她哥哥硬拽她下去她也坚决不下车,即便去城里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她也偏要去闯一闯,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然后在农村待上一辈子还不如去城里闯一闯。

当然只凭着一股蛮劲是很难在城里有一番作为的,这里导演有意将于芳和王家英对比,同样来自农村,同样很聪明的两个女人却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王家英的聪明是小聪明,是想赚快钱,从卖假衣服到去夜店工作都是如此。而于芳从一开始就想干实业,她的聪明都是用在排除干实业中的困难。

对比于芳刚出场和电视剧快结局时的形象,你会发现刚出场的于芳很普通,而之后成为厂长的于芳很有气质。但如果你再仔细看看刚出场的于芳,即使化妆师想表现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也难掩她不羁的气质,这说明演员的演技很好并且这个形象已经被我们所接受认同。

最后蛮牛和于芳没能在一起多少让我意难平。

 2 ) 那时候的重庆

那时候 重庆好像都是雾蒙蒙的
那时候 重庆的大巴车都是烧气的 (当然还有用电的)
那时候 重庆满街的出租车都是红色的拓儿(现在虽然是黄色的羚羊和纽约的 出租车一样的颜色 但是我们还是沿用拓儿的叫法)
 
那时候 车牌照都是挂的川B
那时候 一块钱能买五个酱肉的小笼包
那时候 2两小面只要一块五
那时候 的吃的泡菜是自己家里的坛子泡的
那时候 我爸 是抽的五块的宏声
那时候 去解放碑 好吃街那家山城汤圆是必吃的
那时候 我是很害怕迷路的
那时候 没有美美
那时候 最好玩的地方是科普中心
那时候 解放碑巡逻的 不是穿溜冰鞋 开高尔夫球车的警察MM
那时候 石桥铺的华西妇科医院 还是唐肥肠酒楼
那时候 重庆没有轻轨
那时候 李家沱到杨家坪是要坐船的
那时候 出租车司机的工资能超过一千
那时候 较场口转盘 还是个公园
那时候 南山的一棵树 只是一棵树 不是水晶玻璃棺材样式的观景台
那时候 南滨路 只是一片河滩
那时候 火锅里的午餐肉没有现在那么多淀粉
那时候 洗头是用的海鸥洗发膏
那时候 黄角坪是有装甲车开上路试车的
那时候 解放碑还是可以开车的


十几年来 重庆建设飞速 这一群老实纯朴的棒棒需要被记住 重庆美丽的夜景 炫目的霓虹里面 他们也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的力气 他们也是美丽重庆的建设者
 
先写到这儿 有的再补充

 3 ) 山城棒棒军:消失的移动地标。

前几天看到重庆娱乐频道又在播放电视剧《山城棒棒军》,颇有感觉。这部电视剧在我童年的时候,收到空前的欢迎。记得当时,每天老百姓都在谈论这部电视剧。如今再一次坐下来看这部电视剧,联想到重庆的变化,那种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跟如今的重庆相比,电视剧的老重庆就像乡下。这种变化,在重庆的每个城市都有体现的。前不久在书店翻了几页《李鹏日记》,李鹏回忆了当时重庆直辖的一下情况,并描述了他卸任之后这几年到重庆考察的情况,犹如书中所说,现在的重庆今非昔比。并举例说了现在的奉节县跟巫山县,明显的是从一个乡镇到现代化都市的转变。这里暂且不谈三峡大坝的事情,新重庆的确是焕然一新。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老城才代表着重庆原始的味道,失去的东西总是好的。老重庆味道,只有生活在这一片领土的人知道。

  《山城棒棒军》讲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大量入城,由于没知识文化,找不到工作,只有手持一跟扁担,为城里人肩挑背抗,爬坡上坎的故事。棒棒现在在重庆各个城市还依稀的有一些,但已经不是一直完整的队伍了。之前我有朋友指责说重庆不懂得保护当地文化,棒棒文化在重庆已经消失殆尽。实际上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社会变迁。重庆作为一座山城,不像建立在平原上的城市,四通八达,路上交通工具那里都能去。重庆山水依傍,地形崎岖,有些地方是交通工具不能去的,加上当时的城市结构设计不合理,比方说,码头到城里海拔差距,中间大多是阶梯,没有设计公路,所以只有靠棒棒搬运。老城居民楼基本没有电梯,所以稍微重一点的东西,都需要棒棒来搬运。所以,棒棒在老重庆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见。我描述一下我看到的棒棒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这样,穿着破旧的衣服,手持一根系着尼龙绳的扁担,身体结实,有人喊一声“棒棒”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揽生意,天气热的时候就躲在街边大树下乘凉,睡觉,空虚的时候三五个也会群在一起,随便找个光滑的地方,打打牌。棒棒在社会上是一种很低下的职业,许多重庆的家长在批评孩子不用功的时候就会说:“再不努力读书以后只有去当棒棒!”。相信这句话,重庆人都有听说过。

  对老重庆的过多追忆已经显得没必要,我们怀念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重庆大部分的城市,都在三峡大坝蓄水中被拆迁淹没了。我的家乡也是被拆掉了,然后搬入了新城。棒棒军随着新重庆的建设也逐渐消失,如今重庆的城市基本不需要棒棒这种职业了,公交、轻轨、即将建设的环形火车、棒棒文化一步一步的被取代。偶尔也会在城里看见一两个,但已经不够气候,就好像打败仗之后的一些散兵一样,找不到组织。棒棒影响城市形象,政府也不提倡。2005年11月13日,“重庆十大名片评选”活动揭晓,结果出炉之后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和不满,原因是,山城“棒棒军”没能入选。据说,此次评选“重庆名片”一是要有知名度;二是要有美誉度;三是要有代表性;第四就是独特性——棒棒军未能上榜,罪魁祸首就是“美誉度”不够。退回到十年前,棒棒军绝对一道极富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但如今正向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新重庆,棒棒军貌似成了“拖后腿”的群体。很多人在看《山城棒棒军》的时候会为棒棒的消失而感到惋惜,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一道地域特色,终究只能是一个人的断代记忆。

  《山城棒棒军》可谓巴渝地区的一部时代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形象,我相信每个人重庆人都可以随时脱口说出去一些名字:梅老坎、毛子、蛮牛、巴倒烫、胖妹……这些鲜活的人物一直留在重庆人的心中。这也可以看做是川渝方言剧的巅峰之作,虽然在《山城棒棒军》成功之后,又涌现了诸如《街坊领居》、《方脑壳》等川渝方言剧,但影响力都比不上这部《山城棒棒军》。甚至,在重庆市民的呼声中,还拍了《山城棒棒军2》,但新时代的棒棒,已经难以再打动山城人民。

 《山城棒棒军》的成功,归根于它的时代性以及还原人物的真实性。从时代来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实行农村体制改革,落实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使农村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清闲下来的农村汉子进城找活计。到九十年代形成规模。此时重庆刚刚直辖,官方需要做的,就是要给重庆人民找到一个身份认同感。这就好比女儿刚嫁人,男方要她明白你现在是我们家的人一样。这里有必要谈论一下重庆跟四川的区别。即便川渝不分家,但是我明显感受到,自重庆脱离四川直辖以来,重庆人的自我认同就很强烈,这部剧,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一些微妙的作用,它展现的是重庆本土最原始的状态,即使重庆跟四川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它完全选择性的表现是重庆的特色,而不是整个川渝文化。还有一点,虽然从理论上来说,直辖市跟省属于同级,但毕竟“物以稀为贵”,全国只有四个直辖市,与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大城市并驾驱齐,从心理上,抬高了重庆人的自豪感。加上重庆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媒体的大肆渲染,作为西南第一大城市,重庆人很明显已经完完全全脱离了“四川人”这一称呼。从历史根源上说,重庆是抗战大后方,有名的陪都,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有人大代表提议把中国首都迁到重庆。提议虽然搞笑,但是从侧面增加了国家对于重庆的重视。从最近国务院颁布的城市排名来讲,重庆已经超过成都。直辖后的重庆不同往日剧中那个脏兮兮、街道窄、楼房低的旧重庆,它已经被称为内地的香港。在谈谈角色设置,除了一群棒棒,牵扯的人物也很多,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方说人高马大但没本事的王巛巛,精明能干的巴倒烫,耿直豪爽的胖妹,来自农村但有理想的女青年于芳……极具幽默色彩的方言加上妙趣横生的表演,着实是重庆人最本色的写照。但这种幽默,并不是经过精心打磨,而是川渝语言特色在实际生活的巧妙应用。正是这部电视剧的火爆,重庆新时期又推出了很多方言特色的节目,捧红了更多的重庆方言笑星,甚至有泛滥的趋势。不得不说,《山城棒棒军》正是始作俑者。

  剧中最悲壮的一幕是老实巴交的蛮牛为抓行窃的歹徒牺牲,棒棒虽然穷,但是有志气,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蛮牛的死,为这个被人认为低贱的群体正名。而这些年涌现了棒棒帮助妇幼病弱、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也为山城人民津津乐道。最后一集,梅老坎带着棒棒军,喊着号子,爬坡上坎的画面,也震撼了不少观众。正是这个群体,让山城显得丰富多彩。  

 4 ) 平凡的延续才是最好的结局

赶着睡觉前看完了《山城棒棒军》。

虽然是喜剧,结局也没有皆大欢喜,更没有因为想博观众感情而一片悲鸣。有喜有悲:孟小渝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前途一片光明;赵嘉陵张淑惠两口子也有了积蓄,回村镇办火锅店;陈凯最终还是没有和孟小渝相认,只是远远的目送着他离开,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于芳也在城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只有蛮牛,在希望到达黎明的时候,死在了一个平凡的夜晚,成了英雄,却只留下所有的人为他痛哭。

当然,大多数人依旧平凡,梅老坎、江疯子和毛子依旧是个棒棒,他们有的还是在为家里几张口奔波,有的还在努力弥补以前犯下的错,也有的还在攒钱讨老婆……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是这样平凡,贪财好色但又正直善良。生活有点小惊喜,但没什么奇遇,没有固定的结局,只是在悲喜交加中延续,全剧在棒棒们干活儿时的吆喝中结束。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为它本来就讲的是平凡人的故事,我们也都只是平凡人,有时候不需要一个完美无缺的结局,生活还在延续就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电视或许有很多意义,也许揭示了很多现象和道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也只是剧中江疯子的那一句“只要咬紧牙关,没有拐不过的弯”,很简单,但仅此足够。

 5 ) 重庆记忆:山城棒棒军

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万山乡农民涌进重庆城。在山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民工,手里一根竹棒、两条绳子扛挑着重物,找着活路儿(重庆方言,即生路、工作)。根据他们的行头打扮,人们称他们为“棒棒”,也就是重庆的挑夫。当时的解放碑是重庆最繁华的地区,朝天门码头又是重庆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从解放碑到朝天门码头地段是重庆货流量最大的地区,也成为“棒棒军”最活跃 的地区。熙熙攘攘中,棒棒背扛肩挑,爬坡上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气和喧嚣。这支“棒棒军”构成了特殊的打工群体,便利了市民,也为重庆注入了千禧时代里文化的新活力和变革时代中经济的新动力。

《山城棒棒军》于1996年制作完成。同年,这部反映“棒棒”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真实生活的特色剧集,一举斩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本剧塑造了一批难以磨灭的鲜活角色,并成为了一代人的宝贵记忆。

作为全剧第一主角,梅老坎身材瘦小,样貌喜剧,但心肠热忱,忠厚老实,也懂得人情世故,所以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为了让家里的三个女儿有书读,他进到了城里用一根竹棒挑起一家。他眼疾手快,总能快同行一步抢到生意:当他和毛子一起等“活路儿”的时候,好事总让他的机灵占尽,霉运却都缠上了毛子,让人啼笑皆非。一个背肥胖的醉汉上楼的活儿硬是让“二麻二麻”的他坐了一次“人肉轿子”:恍恍惚惚间回应雇主脚在地上拖的疑问,他昏头涨脑地解释道“你比我高些撒”,再到后来他直接两腿夹到雇主腿上,吹牛道“只要你娃稳起,我把你背到20层楼都要得”。他帮张淑惠和赵嘉陵两口子介绍收入丰厚的火锅店工作,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两包烟钱。最令人动容的还是在经历了一次好心送被撞老太到医院反被讹的愤懑后,他第二次也义无反顾地抬着担架救人,就在他以为又白忙活一场后悻悻离去时,雇主找到他给了他力钱:生活还是善待了他,苍老褶皱的漩涡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毛子由于缺少文化,对万事总是少个心眼,为人缺乏变通,爱占小便宜又傻得可爱,是笑点担当之一。两个人一人两块钱的活儿让他一个人抢下,得了三块钱还洋洋自得,知道第二天才发现不对劲。出门前伸手进厨房想偷块腊肉,之后却被老鼠夹夹得直叫唤。问两个人贩子:“你们看到两个人贩子没得?”他对直梯和扶梯的大惊小怪和手足无措喜感十足。但他是个热心肠,人也老实,就是三句话不离钱和女人。他痴迷和梅老坎同村的王家英,“赚钱是为了找媳妇”是毛子的人生座右铭,所以经常遭到住在同一工棚的棒棒们嘲笑。不过有点无知的他也不计较。

蛮牛言语不多,但一身正气,善良勇敢,踏实豁达,自尊自爱,很受同行和雇主的喜欢。他偶然的时候认识了一对做地质研究的老夫妇,经常帮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很快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不幸老夫妇后被强盗绑架,为了营救老夫妇,蛮牛在与歹徒搏斗中英勇就义。

王家英,你莫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重庆了,斗是现在的重庆迈,她换上现代妆容,那也是个比较漂亮的女娃儿。她起初在城里买劣质的衣物,还补假钞,刚好网到主角之一的蛮牛。后来她被人贩子“去深圳赚大钱”的诱惑骗得五迷三道准备和他们一起走的时候却是蛮牛机智地将她救下。可惜最终她还是臣服在了金钱脚下,摇身一变,成了坐台小姐,虽是过上了小资生活,但最终被欲望反噬,渴望止步于铁窗。不过导演的功力够深,绝不做脸谱化人物。坐台以后的王家英忽然变得温柔哀婉,对蛮牛隐约的爱意越来越强烈:看似是颗奔放的灵魂,实则这爱意是对原来单纯生活的一种怀念。

于芳因抵制“换婚”,逃离农村,凭着自己的人情世故和商业头脑,再加上敢于打拼的精神,和高材生朋友吴鹏一起建立了记忆器厂,出任厂长。纵使融入了城市生活,但对青梅竹马的蛮牛十分专情。她为没能在蛮牛牺牲的前一天如约见面,感到深深自责。

巴倒烫,火锅店老板,花枝乱颤的正经商人。他欣赏来自农村的张淑惠的待客之道,她的到来让生意更加红火了。后来巴倒烫渐渐爱上了她,同时胖妹又不停地给巴倒烫和张淑惠使绊子,让巴倒烫很是厌恶。可由于亲戚关系,多数情况下巴倒烫也只得无奈妥协。得知张淑惠已婚的巴倒烫备受打击,但仍真诚地告诉想接下火锅店的张淑惠火锅店周围将拆迁的内幕,展示了其为人的真诚和商业的道德。

张淑惠和赵嘉陵两口子兢兢业业赚钱后期待会乡场上开个火锅店。胖妹,巴倒烫的大姨妈,火锅店前任领班,泼辣蛮横,喜剧感强,十足的段子手。

孟小渝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进城当棒棒是为了自己赚学费,努力读书考大学。他同样也是新中国黑暗十年的悲剧:自己始终不知道陪他长大的父亲是养父,而生父在城里也默默地关照补偿他。

同样是黑暗年代产物的“江疯子”出场不多。后来得知他当棒棒是为了那十年间犯下的错误赎罪。负罪感赋予了他冷静和务实的性格。经常工棚里鸡飞狗跳的时候,他总是最冷静的和事佬。

王达明和车翠英夫妇面对下岗后的生活困窘,从起初双方矛盾重重到后来携手同心千方百计谋营生,两人始终不肯向生活认输。

本剧的成功,追根溯源在于它的时代性、真实性和思想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铺开,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转而进城讨营生。1992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第五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启动后,城市里陆续出现职工下岗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也成了中国城市变革最激荡的十年。1994年,中央政府正式酝酿设立重庆直辖市。1996年6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重庆市改为直辖市的方案。重庆人民渴求的、有关当局需要做的,就是赋予重庆人区别于四川人的身份认同感。这部剧于是应运而生。《山城棒棒军》展现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重庆本土的山城文化——豪迈耿直、奋力拼搏、雷厉风行。而这正是那个时代的重庆人的时代风貌。这也正式开启了重庆方言剧的一段黄金时期:讲述老重庆城市居民生活的《爬坡上坎》、讲述下岗工人趣事的《方脑壳的故事》、演绎妙趣横生的巷子生活的《街坊领居》、乐天小人物人送外号“搁得平”的《柯德平外传》、展示清末民初巴县风情画卷的《奇人安世敏》以及讲述现代重庆故事的《生活麻辣烫》《麻辣冤家》《莲花闹海棠》《男人四十有点惑》等等一系优秀作品鱼贯而出。

妙语连珠的“重庆言子儿”、幽默讽刺的对话加上饶有风趣的表演,着实是重庆人最本真的写照。这种幽默没经过刻意打磨,呈现的是巴城人民实际生活中诙谐语言的巧妙应用。其真实更在于其涉猎范围之广。正如前文所说,本剧讲诉的不仅仅是棒棒群体的故事,还有当时鲜活的各色群体的重庆人。巴倒烫和于芳代表了当年白手起家的重庆人,从一个街边的小摊子甚至分钱没得的农村女娃儿奋斗成了一个火锅店老板、一个厂长。王家英和周幺鸡代表了进城后迷失自我的人,不安于现状却又不肯奋力打拼只想着走捷径,最后陷入欲望漩涡再无法脱身。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张淑惠和赵嘉陵夫妇,从农村来到城市,靠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构筑自己的一片天。王达明和车翠英夫妇代表了当时国企下岗工人再创业群体,敢于打破“铁饭碗”,最终创立水产公司。

剧情虽埋有多条暗线,但线索并不强势,而是随着生活情节发展,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环环相扣。剧中人物的豪迈与温情,在我们看见它们的时候,也看见了我们自己,搅乱了自己内心被名利风月绷紧的神经。不管是棒棒、务工女,还是下岗工人、大学生,即便困窘于各种尴尬与囹圄,都能幽默地互动揶揄,大不了自嘲一番。乐天积极的标签始终不褪色。他们也有怕事、斤斤计较等等灰点,可这光影相映,反而凸显其真实甚至可爱。不离不弃的,是对生活的执着。

同时,它也通过短短的20集影射了时代洪流下掩藏的症结和矛盾: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乡居民矛盾、上山下乡带来的情感和关系错乱、体制与创业的纠结、人情社会阻碍企业运营、知识产权亟待保护……导演尽可能回答了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沉默留到了今天,困扰着当今的中国社会。

一部喜剧涵盖社会各色人等,描摹社会群像,将那个变革时代的重庆刻画得栩栩如生,记录珍贵历史的同时,也浸透着生活冷暖和道德人性。

一根竹棒、两条绳索,血流汗淋中的棒棒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家人的希望,顽强挺立,执着生活。他们肩承过载的货物,穿过车流,挤过楼宇,喊着号子,爬坡上坎。时间步履不停,科技日新月异,鳞次栉比间他们粗犷的声音和瘦削的身影越发渺小:棒棒在时代的车轮下终将消失,却注定给重庆的改革岁月留下温柔一笔。李总理2014年在万州考察时也评价道:“推动中国发展需要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

时至今日,剧集朴实的片尾曲仍能勾无数那个时代的记忆:高高的朝天门哟,挂着棒棒的梦哦;长长的十八梯哟,留下棒棒的歌。爬坡上坎儿脚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累了抱着棒棒睡,渴了端起大碗喝。傻由他说,土由他说。日子在棒棒上梭,有盐有味儿,有盐有味儿不寂寞。

十年前的今天,著名巴蜀表演艺术家、川剧演员、梅老坎饰演者庞祖云于重庆逝世。今日写下此文强作对庞祖云老先生的纪念吧。

——后记

06.10.2018

⭐ 原文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光与影故事集” 。

⭐ 于贩卖焦虑的时代下,寻一片孤独的林间地。

⭐ 图片来源于必应图片、百度图片和Ghost Siqi。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本文为原创,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6 ) 突然想重看一遍

这部电视剧在我的印象里是重庆拍的电视剧里最好看的,也很难超越的。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笑,最近听到不幸的消息,剧中主角梅老坎病逝,实在让人很难过,因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记得还有演过另一些电视剧都获得好评,像《方脑壳》好像也是他演的。我打算最近花点时间再把《山城棒棒军》看一遍。http://tinyurl.com/3vdnwv

 短评

蛮牛死得太突然了,55555

10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力荐

我只记得最后有一个棒棒为了救人,中了歹徒一刀,然后就牺牲了。

11分钟前
  • Mr.杨
  • 推荐

其實當年看這些方言劇在我家被視作低級趣味

15分钟前
  • 1
  • 还行

大俗变大雅

17分钟前
  • 根红苗歪
  • 力荐

嗷,哭哭,比起古装剧里的赵亮,[山城棒棒军]里的赵亮可酷多了。

21分钟前
  • 袁香芹
  • 推荐

最棒的方言剧,用下里巴人的真实生活讲了很多人生哲理,还看哭了

25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小时候感觉这片子土的掉渣,又是方言,非常不喜欢,我爸却喜欢一遍遍的看,当时没有视频,有时候为了看这部片子,半夜三更都爬起来看。现在才感觉这片子真是非常了不起,再想起结局,让人感动。非常好的片子,值一万个薄红棍。

26分钟前
  • 蝌蚪往人
  • 力荐

真实而没有刻意隐瞒,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虽然是喜剧,可是也看出了许多的无奈和泪水。那些珍贵的90年代重庆镜头和重庆言子逐渐具有了历史意义,值得品味。

28分钟前
  • __Haru 。
  • 力荐

编剧是我的大学教授,想来大学最骄傲的事就是我写的故事被他表扬,他送了我本 他亲笔签名的精选集。

29分钟前
  • Yana.
  • 力荐

读初中时看过,特别喜欢!剧中胖妹点火锅炸黑一桌人,笑得我们肚子痛!百看不厌,贴近农民生活的方言喜剧!

31分钟前
  • 环境卫士小飞熊
  • 力荐

这是部男人戏,但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吊打现在各种国产玛丽苏大女主。是真实充满力量的存在。

36分钟前
  • 耽美小说
  • 推荐

虽然这部剧特别暴露年龄,大概是在高中时候看的,从头到尾地道的重庆话,各种融入底层生活的笑料,还有草根人群之间的质朴感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重庆故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依稀记得曾经留下的那些美好感觉

38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至少在川渝人心中的神剧,第二部简直就是滥竽充数。

40分钟前
  • 没看过原著
  • 力荐

好久没看到过这种接地气的电视剧了。怀念90年代……

43分钟前
  • 贱草
  • 力荐

小时候老爱看这个了。

48分钟前
  • 乌鸦殿下||神器·加藤鹰之手
  • 力荐

#室友带你补国产剧# 该片算是重庆片区的巅峰了。一看重庆变迁,二看底层百态,三看方言谐趣,四看每观每新。

53分钟前
  • Yuruky
  • 推荐

当年家家哪个不看它,如今方言剧除了搞笑已不走心了

55分钟前
  • SalvadorDali
  • 力荐

真诚本就是一门艺术

57分钟前
  • kimiweng
  • 力荐

强烈推荐啊,四川和重庆的人应该没有没看过的吧。回忆。

59分钟前
  • 拐 彎
  • 力荐

改开后迷茫和混乱的社会思潮裹挟着这群小人物,一起在山城的阶梯上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尽管技术层面很粗糙,但作为其内核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不会去看什么续集了,那个时代既然已经过去了,那就让故事在此打住吧。

1小时前
  • liuwanw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