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已完结

主演:梁文道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2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4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5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作为一档读书节目,从日到夜,不一样的“街头”,邀你共读中西方经典书籍,以梁文道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 致力于为广大网友读者提供一份有深度、个性化的精神食粮。  每当我翻开一本书,那就是一段旅程的启始。踏上未知的领域,便知道天地宽阔。途中种种遭遇,是有待解读跟诠释的密码。所有的旅者也都是读者,因为阅读和旅行其实是同一种姿势。打开全部的感官,并且认真地消化和思索自己的见闻。出走,就是为了要做世界的读者。镇狱狂龙我的吸血怪好友(英语版)妒火线天下第一郭晋安版加里离婚记第二季剩下的11个女忍者忍法贴萤火在悉尼等我唤醒死者第一季苦茶香天使的诱惑明日酱的水手服请叫我救世主双面骗子 虚假警察 第一季恶行2023四十七浪人之刃情到深处云彩面包雨色可可 第二季向日葵之丘·1983年夏欲望人鱼传说1994重启2048,开局囤亿万物资我看到了光博格对战麦肯罗奥普拉 + 维奥拉:Netflix特别节目南方女王第三季伟大的Show大周皇太子寅次郎的故事8:寅次郎恋歌神偷警花明日也晴朗最后的慰安妇蓝天花朵零距离阿德里恩的异想世界逆袭之辣条与青春地味变!!~改变土妹子的纯洁异性交往~齐天大圣2022墨雨云间一如既往女人们的谈话爱的契约锦衣卫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蜡笔小新:卟哩卟哩王国的秘密宝藏丛林历险记2020沈先生为何要这样对我幸福,近在咫尺

 长篇影评

 1 ) 刺死坂本龙马的人是英雄吗?

京都篇的最后一集,也是本季《一千零一夜》的最后一集,道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去问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坂本龙马是英雄吗?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

那暗杀龙马的那些人也是英雄吗?他们会回答:也是英雄。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矛盾的现象呢?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完全不能理解,我们的英雄观似乎是:英雄只属于一方。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认为刺死龙马的人也是英雄,这种英雄观是否是一种歪曲的英雄观呢?

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较容易理解的,英雄可以属于多方的情况是,举个例子,三国时代,虽然蜀汉政权被认为正统,但这是个乱世,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所谓正邪,曹操的负面评价虽然很多,但是他也被很多人认为英雄,当然就不用说东吴和蜀汉数不尽的人杰了。还有,秦末争天下的项羽和刘邦,虽然最后刘邦胜了,可是估计也只有很少人不认为项羽是英雄吧。

可是,坂本龙马的情况很明显不同于上述两个例子。龙马被认为是近代日本的先知,他的主张是推动日本的近代化,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实现富强,也就是说,他是进步的,正义的一方,可刺杀他的那些人是什么人,他们冥顽不化地拥护腐朽的幕府政权,反对倒幕,换句话说,他们是反动的,邪恶的一方,为什么这种人还能称为英雄呢?

我想到的是赤穗事件。这是一个有名的日本历史事件,被改编成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而被日本人所熟知。通过这个事件或许我们可以洞窥到日本人的某些价值观和性格中的某些特质。

元禄十四年三月十四(公元1701年4月21日),浅野內匠头在江户城的松之大殿上,当众对吉良上野介吉央拔刀相向。对此当时德川幕府的五代将军德川纲吉震怒,命令浅野內匠头当日切腹自尽,并撤销浅野一族在赤穗藩的藩主地位,浅野一族需在限期内把藩的政权交还幕府,藩内的武士也面临失业无家可归的困境。可是与此相对,被浅野砍伤的吉良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对于藩主受到的刑罚,赤穗藩的武士以家老大石内蔵助为首向幕府提出反对。为了让幕府了解武士们反对的意见,他们进行了对策的商量,如坚守城池,切腹自杀等,最后决定先遵从幕府的处决,交出赤穗藩,然后以浅野內匠头之弟浅野大学为中心寻找复兴浅野一族政权的的方法。

另一方面,这时到江户觐见的赤穗藩武士里也有许多主张杀了吉良为主君复仇的强硬派。他们尝试过潜入吉良的府邸开展复仇计划,但是因为对方戒备森严,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的话复仇难以实现。于是他们回到赤穗藩希望能说服大石内蔵助坚守城池,拒绝交出政权,但是大石不赞成这么做,于是赤穗藩如预想的那样被交还给德川幕府。

但是大石内蔵助明白,如果这些强硬派的行动被幕府知道,浅野一族将不可能再复兴,为了稳定强硬派的心情,复兴浅野一族,他在江户召集这些强硬派开了两次秘密会议。

浅野內匠头之弟浅野大学被软禁的消息传来,复兴浅野一族事实上已经行不通了。大石紧急召集浅野一族的家臣武士(这些人事实上这时已经成了浪人,即已经失业无家可归的武士,史称赤穗浪士)在京都的圆山召开秘密会议(史称圆山会议),正式向他们宣布向吉良复仇的计划。

为了确认武士们是否有为主君复仇的意愿,大石把之前已经让武士们按了血印的誓书发还给他们,只有那些坚持不收誓书且仍然坚持要为主君报仇的人,才被大石选为复仇行动的参与者。最终只剩下了47个武士参与了最终的复仇行动。

元禄十五年十二月十四(公元1703年1月30日),这47名武士闯入了吉良的府邸,成功取下吉良的首级,并供在了浅野內匠头的墓前。除了不知去向的一名武士,其他46人向幕府上报了这次复仇行动,在幕府的判决下,这46人全部切腹自尽。

关于赤穗事件的始末以及围绕它的评论,NHK历史纪录片BS历史馆有一集专门讲到,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附上B站链接 //www.bilibili.com/video/av8015829

我想说的是,日本人对这个历史事件呈现出来的看法非常值得探讨。它和一开始刺杀坂本龙马的人是不是英雄这个问题非常类似,其中一个本质问题是日本人的善恶观到底是怎样的?

在中国人看来,赤穗事件很明显是一个以怨报怨的复仇故事,它和武侠小说里的报仇可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可是却被许许多多日本人所喜爱,这47个武士,不用说,在许多人心中是英雄,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群随便闯入别人家里,烧杀劫掠的强盗,为什么还能得到日本社会的公认?

仅仅持偏见,说日本人就是喜欢扭曲的价值观,这是不对的。

47名已经成为浪人的武士,他们之所以失业和无家可归,追究起来,没错,罪魁祸首的确是吉良,但是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主君也有一部分原因,而幕府的判决也是一个要因。那么他们为什么偏偏对吉良不依不饶,而不敢公开反对幕府呢?明明主君也有自己的不对,为什么他们却丝毫没有怪到主君头上,甚至想辅佐主君的弟弟复兴浅野一族呢?这就要说到日本封建时代武士们的信仰,忠于主君,永远是他们的最高信仰,幕府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中心,命令当然是不可违抗的,如果和幕府作对,势必势孤力薄,而指责主君的不是,那么他们就已经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幕府也不会在乎他们。

那么他们就一定要与吉良为敌,走上复仇的不归路吗?不是的,成为浪人的他们,至少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想方设法维持生计,可是为什么还要不惜失去生命也要复仇?比起保命苟且度日,这些人在乎的是他们作为武士的尊严,主君浅野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而死,作为下属的武士他们不止脸上无光,还要连着受罪,这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就这样苟且存活下来,他们也会受到世人的冷眼相待,世人的眼中,他们只是无能的武士,不能为主君效力。

可以说,正是这种普世的眼光和他们自身的信仰追求,把他们推上了复仇的不归路。

德川幕府命令他们切腹自尽,这其实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幕府也认为他们的复仇是有名誉的行动,肯定了他们作为武士存在的价值。因为日本封建时代的切腹自尽,是一种荣誉的死刑,只有一定级别的武士才能享受。

从这种意义上说,认为刺死坂本龙马的人是英雄的观点,是否也包含了这样一种看法,即刺客本身也是有自己的信仰追求,即对幕府的尽忠尽职呢?

 2 )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道长的节目一直是我的珍藏也是我的书单,越来越难静下心好好阅读的我从这里汲取营养,私心里并不希望它真的“火”起来[皱眉]因为担心利益驱使下的迎合大众口味😳。

喜欢道长穿着标志性的黑色斗篷外套戴着英伦黑色礼帽手拿一本书,仿佛是一个身在红尘中的侠客却又更像一个游离于尘世的智者,在夜幕下不疾不徐的走过市井街头或地铁人流,娓娓道来对于一本书的见解和观点,间或调皮的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喜欢他的风格,喜欢它的“小众”。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3 ) 一千零一夜: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6年)

在古代中国,各地方言天差地别,但农耕时代农民不需要穿州过省,商人和官员们则使用笔谈,因此口语的不统一并未造成大问题。文言文作为统一书面语将国家联系沟通起来,但是掌握这门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却是困难的。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和统一语言(提倡书面口头语结合,即文言一致)。有识之士推动白话文运动以降低普及知识教育门槛:他们创办白话文报纸刊登启蒙知识,阅报社则负责传播(念出刊登的内容)。虽然当时有人主张废除汉字,用拼音代替,但胡适则主张推广白话文,并在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不主义,最特别的是主张白话文学应该成为文学主流,因为白话文能够自然的表达感情。胡适认为只有用白话文写出美的文学作品才能得到养分。白话文革命之火让中国在短短五年内与过去几千年的死板文字告别,文学创作进入新的纪元。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

在过去的中国,小说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文体。因此,富有战斗心态的鲁迅特意选择在主流文坛中不入流的小说和杂文开启他的创作,推动文学革命。在短短八年内,鲁迅写出二十余篇小说,成就惊人。其处女座《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没有丝毫青涩,足以媲美众多成熟作家的佳作。虽然《狂人日记》旨在揭露封建礼教埋没人性的深刻主题,但鲁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国民的劣根性,而是抱着对大众因为阶级固化而麻木不仁的同情心试图替他们发声,说出他们的痛苦。鲁迅并不像大众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战士,《狂人日记》的最后,“狂人”恢复了正常,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吃人之人,反映出他的悲观绝望和自我批判。

史铁生:《我与地坛》(2002年)

史铁生让我们感动的并非是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而是他在他自身的残疾中深思出了人类的残疾状态 --人生的孤独和对生存的本能欲望。经过文革期间大家非理性的积极向上后,人们陷入了集体空虚的状态。饱受伤病折磨而频繁出入医院的史铁生在那里看透了生命的意义: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受现实主义哲学影响)。这些让我们将人生灌注其中的事情让我们一时忘了自己的痛苦并提供精神的慰藉。史铁生的轮椅限制了他的生活范围和写作的现实素材,但也使得他用认知和理性而非感性接触社会。让他有空间和时间反思,用自己的思考力和同情心进行创作。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科学怪人》(1818年)

十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人们开始反思启蒙运动后人们盲目的迷信理性、知识和科学,因为驱使人们献身于科学和理性的恰恰是感性。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们认为普罗米修斯(因不忍看自己创造出的人饱受疾苦而盗出火种赠与人类,因此被宙斯惩罚每日遭受老鹰啄肝之苦)逾越了自己的界限,因此理应受到惩罚,并由此延伸至人类也不应该逾越自己的界限去“创造”生命。因此,在19岁的天才作家玛丽雪莱的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中,被创造出的科学怪人是一个面目狰狞而饱受歧视的不完美之“人”。但书中最有人性的却是恰恰是科学怪人,却因人们不断的歧视走上了复仇之路。反观人类,被自己的偏见和种族中心主义拒绝接纳肤色相貌种族宗教等与自己不同的“异族”并剥夺他们的权利,似乎比人造人更加冷血、没有人情味。最后,在此类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引人沉思的是,在未来,我们又能否接纳其他高等生物?

丝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2015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然而,丝绸之路并非人们想象中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其沿途是无数像毛细血管一般的小路,时断时续。另外,在欧洲(古罗马)的丝绸基本源于希腊和印度而非中国。因此,丝绸是被当成货币而非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另外,丝绸之中也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繁盛:其贸易规模小而路途短,通常只有十几户商人在两个绿洲之间交易。或者丝绸之路更大的“贡献”是文化的交流和语言学校:不同种族之间的人通过贸易交换文字、语言、名著(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经)。中国对在丝绸之路来往的商人的管制和税收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消退,敦煌逐渐衰落,而之后大批国外资金流入,将文物、文献运至海外,敦煌成为世界之市。

玄奘:《大唐西域记》(646年)

大唐西域记作为一本写实的地理游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贞观元年,玄奘奉唐太宗敕命,出使西域,拜入印度那烂陀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主持门下,取回并翻译《瑜伽师地论》。佛教中,瑜伽是一种修行、锻炼、改变自己之法。因此瑜伽师地论便是讲述不同层次上如何修行及其效果之书。此时,佛教传入中原已余七八百年,本土化宗派众多,各家对于“空”(唯识)和“有”(中观)的观点各执一词,因此,玄奘想通过《瑜伽师地论》中的唯识学统一各家之争。然而印度佛经中哲学式的逻辑思维与汉化佛教的实用主义格格不入,为了更加忠于原著,玄奘的译文颠覆了中国传统习惯,创造新词,改造汉语。也因此,他的译文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更没有流传开。因此,虽然玄奘是史上最富盛名的佛教徒,但是他的著作却并没有被人推崇。释迦摩尼一词源于犍陀罗语。犍陀罗,字面为遍地花香之意,也是大成佛教兴起之地。大成佛教的兴起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佛像。此前因为佛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佛教的象征为菩提树和脚印。然而缺乏可见的图像象征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轰轰烈烈的造像运动首先在犍陀罗拉开了帷幕。犍陀罗的佛像建筑则源于占领了健陀罗的希腊人(佛像形似太阳神)加入佛教后融合希腊塑像,印度和健陀罗文化所造出的最早的佛像。

敦煌变文(唐朝)

在敦煌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发现的变文,是唐代的白话文学。在中国教育中,这些通俗文学作为非正统文学,并没有受到重视,也因此大多已经流失。变文题材从佛经的通俗演绎,扩大到古代经典和历史故事。其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文章开头的序文,用散文描述文章梗概,在故事段落之间加入诗词和套语。而这些文章被称为变文,一说是因为他们将这些深奥的佛经、题材变得通俗;二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变得含义从渐变成为剧变和通过精神力量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另外,在印度文化中便和戏剧也有关联。因此现代学者认为变文是古代的说唱艺术。而这些变文的创造者,并非那些街头表演的文盲艺人,而应是初通文墨的旁观者笔录。变文在印度佛教中加入本土色彩,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娱乐大众,因此有些章节看似荒诞。在变形之后成为中国血脉的文化。但明朝政府禁止变文流通,因此变文只存在于唐朝的敦煌。而在宋朝,宝经、讲卷代替变文成为大众文学。

佚名(伊儿汗国):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2009年)

现在的人们常常以为基督教源于欧洲,但从地理意义上,基督教其实源于东方(耶稣是以色列人)并先传入以色列附近国家。然而在各个国家本土化后,当时关于基督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争)众说纷纭,应此基督教下分支众多,景教便是其中之一。景教在中国的扩张虽然广泛但教徒却寥寥无几。在唐朝时期,伊利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的主流宗教为伊斯兰教。因此,当地的景教徒必须依附于同为外来人口的蒙古人以保证宗教的生存。当身负忽必烈使命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这两个从元朝(伊利汗国与元朝为盟国)大都西行朝圣(耶路撒冷)的人经过波斯时,看重二人身份背景(蒙古人+忽必烈之命)的景教徒便推举其成为宗主教。1287年,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对抗,伊儿汗国大汗要求马派遣拉班扫马前往欧洲,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但欧洲基督徒内部的分裂和伊利汗国虎视眈眈的邻居使得该计划胎死腹中。虽然他的旅途被称为“逆行的马可波罗”,但这本游记记录的并非风土人情,而是沿途的政治宗教风貌,也是景教在伊利汗国的消亡史。最后,有人说他们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如果一个在北京出生的蒙古部人我们不认为他是中国人的话 那么他该算是什么人呢?”

川端康成:《古都》(1962年)

故事似乎很寻常:一对被遗弃的双生子因为收养家庭的不同而过上了天差地别的生活,而当她们偶然相遇发现彼此后,她们开始了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的友情和亲情。但是《古都》写的其实是京都这座城市而并非这对姐妹花:景物街道、季节变化、“京腔”的格调,以此来体现物哀情绪的细节。川端康成早年作品中西方现代美术影响的痕迹明显,而到了晚年便向日本传统美学靠拢,追求对细节的雕刻。其文笔含蓄徽妙难以言说,节奏舒缓,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和幽怨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所感受的哀愁,再将其投射到万物,于是和万物感情共通,这就是日本美学的根源。而这份哀愁,源于川端康成自幼丧失双亲的孤独、敏感与自闭,因此,川端康成作品中文字语言与表达的比例似乎常常失调:大量篇幅用于描写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年)

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因嫉妒金阁寺之美而火烧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则根据此真实事件创作了《金阁寺》。家贫、丑陋而又口吃的主人公沟口因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自卑,并用自负掩饰自卑,将内心与世隔绝。在父亲的影响下,沟口从小心中的梦想便是成为金阁寺的住持。但他扭曲的性格使得他与众人格格不入。当他真正进入金阁寺时,对金阁寺的美的向往和占有欲又进了一步。最终,对金阁寺的魂牵梦绕使得他绝对必须摧毁金阁寺才能永远拥有它,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沟口一样,三岛由纪夫的体弱让他敏感的认为肉体才是人世间最重要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肉体在受折磨时才能感到它的真实存在。即使他疯狂健身成为“腹肌先生”,却也未能消除他内心与世界的隔阂。犹如小说中沟口对金阁寺毁灭的追求,三岛由纪夫也将切腹自尽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并因此自导自演了一出愚蠢而极具戏剧性的自杀,以此来表明心中对国家的热爱和拯救:他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所谓民主腐朽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神性,所以绑架了自卫队团长,公开发表极端右翼言论后切腹自尽。对最极端美的盲目信仰导致了他的毁灭,这不只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人看似易逝,但却能通过繁衍而让自己长存,金阁寺看似坚固,却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不可复苏。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1915年)

“罗生门”一词因为黑泽明的电影而享誉全球。然而电影却取材于短篇《竹林中》(取材于日本古代的历史传说《今昔物语》),故事讲述了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后,武士被缚,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盗凌辱。然而故事却是由七个视角拼凑而出:三位当事人、上山砍柴的樵夫、云游的和尚、逮捕人的衙役、武士妻子之母。同一件事情因为经历者角度、价值观、目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偏差,在没有客观掌握全局的第三方的存在下,真相扑朔迷离。小说形式精巧,写法干净。

而《罗生门》短篇本身,讲述的则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在罗生门(地名)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老妪。老妪声称死人生前作恶且自己为生活所迫因此不应该被谴责。仆人听后大悟,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不同于当时文坛主流所强调的自然主义形式(即描写社会实况),芥川龙之介认为真正的人生来源于小说而非现实社会。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

司马辽太郎:《坂本龙马》

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因敬慕司马迁而更名“司马辽太郎”,取“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意。而其文风也以司马迁为本,一反日本先前“时代小说”的平铺刻板和私人视觉,将历史政治融入其创作。《坂本龙马》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上描绘了草根出身却被誉为“日本走向现代的总设计师”的坂本龙马带领日本从“黑船来袭”的闭关锁国到“维新政府”的幕末风云。坂本龙马是第一个提出“日本国”概念的人,其思想前卫激进,提出八项原则:“大政奉还”“议会开设”“官制改革”“条约改正”“宪法制定”“海军”“御亲兵”“通货政策”(日后闻名于世的“船中八策”)。

 4 ) 写作的黑夜

这是道长讲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写作的黑夜,史铁生因为身体的原因,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空间有限,但是他如何能够保持创作的灵感呢?或许依赖于写作的黑夜,并不依赖于大众传统的视角,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悟和思辨,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得。读的史铁生的作品很少,等到把小波的作品看完,再看一下史铁生的作品,再进行补充。

 5 ) 慢慢看,点点记

第一集

一,过去一百年的九零后八零后与当下的八零后90后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胡适,他们作为过去100年的80后90后,可以为了国家民族理想去奋斗,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当下的80后90后,也站在民族复兴或者个人命运的十字路口,为什么如此焦虑?为买房为工作婚姻子女?我们是不是在这方面汗颜。普通人和大师存在区别,但是过去100年的年轻人,都正当做新青年,大师们呼吁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新思想。过了100年,又有谁呼唤我们争当新青年呢,毕赣说80后、90后,现在又有谁会在乎他们的感受呢?特别是90后,很多都是独生的一代是世界历史上奇异的一代人,我觉得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责任与担当,不管是对自己也好,还是对社会。有责任有负担才有动力,才能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成长,就像一艘船需要压舱石,毫无压力容易翻船。

二,文字的统一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世界霸主为什么可以和平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都讲英文。为什么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人口大国,却无法与中国匹敌,印度语言的不统一是他的致命缺陷,语言不统一,各自讲方言容易各自为政。就像古代的中国,虽然文言文是官方文字,但是在日常交流中,中国疆域广阔,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方言,因此中国有句古话,天高皇帝远,地头蛇频出。

 6 ) 观后感之大唐西域记篇

玄奘西行路线

在看西游记时曾觉得唐三藏迂腐,虽知道那是小说里的人物。但除此之外,我对此人的印象便寥寥无几了。

看过梁先生对《大唐西域记》以及其背后故事的讲解,我开始为玄奘法师感到了悲凉之情。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优的天才,为了佛法的“空”和“有”的“真相”不辞劳苦远行印度,期间经历各种艰辛险难,也在那烂陀寺光彩夺人。最终带回了《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余经书。

玄奘回到中土后开始执手译经,试图改造中文,一心想将书中印度语的思维与含义精确表达出来,将佛法传给天下人。可惜,天下人无法明白其中晦涩难懂直言究竟为何义,更不懂玄奘法师此番呕心沥血背后的意图。舍弃佛学真理的探索,浮于表面的“南无阿弥陀佛 ”更像是一种类象征主义的东西吧。

玄奘穷尽一生的求索,大概随着其寂寞的执念飘散在西凉的一抹黄土中。

 短评

专治失眠的《一千零一夜》终于回归了。就看他像布道的传教士又像呓语的梦游患者,在巷弄,天桥,地铁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袭素衣一本书,在夜幕下喧嚣的人间烟火气里,娓娓道来。

5分钟前
  • 阿牛
  • 力荐

等了一个学期,你们终于回来了!说好的一千零一夜,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是一千零一夜

9分钟前
  • 天造地设般难得
  • 力荐

你是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的一粒尘埃,你掠过消失的身影深受我辈敬仰。

10分钟前
  • 无邪小神
  • 力荐

等待了半年,新一季《一千零一夜》终于播出了。2018年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01周年,是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前两期节目就从这两位80、90后大师讲起,面对这几年火起来的“女德班”和一些反智媒体,再读胡适、鲁迅真是再好不过了。

14分钟前
  • 影杂志
  • 力荐

已经第三季了,还记得当年道长说的那一句,我们会一直读下去,直到海枯石烂……

18分钟前
  • 我执
  • 力荐

不是节目有多厉害,当然是很厉害了,是国内同类型的没有。

20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道长的出现简直是每年小屏幕上最大的指望!

22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希望理想国越来越有钱 装更远的逼

27分钟前
  • 青年瘦白鼠
  • 力荐

这一季的想法真是吊炸天了!比前两季都出色,一个文化节目,做到第三季竟还能更上层楼,不禁让人觉得看理想整个团队都牛逼闪闪,闪闪发光。

30分钟前
  • 悄悄一线光
  • 力荐

希望出走季能来成都读一读李劼人,巴金。

35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有点韵味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36分钟前
  • 阿难
  • 力荐

模式更新,以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两位先驱开头,振聋发聩,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回顾胡适、鲁迅们了。非常喜欢每期节目后面的花絮部分,添了几分烟火气。

37分钟前
  • 南方的北瓜
  • 力荐

出走,去北京,去西域,去伦敦,去京都。

39分钟前
  • 钵中衣
  • 推荐

听梁叔叔读书

43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终于等到道长了,激动的想哭

47分钟前
  • 晴天☀️
  • 力荐

非常喜欢/钟意《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北京篇和敦煌篇;京都篇就稍作了解也是和中国有关的呢…梁文道,人如其名,(梁)姓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品味地娓娓(道)来…京都篇

50分钟前
  • 🌻樂芃☯️
  • 推荐

出走季评价偏高了,个人感觉不如以前,评分高可能因为这种节目太少了

53分钟前
  • 黑择明V
  • 还行

继续挑着看哈哈,道长

55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鲁迅的小说不适合未成年人读,只有经历过很多事 读过很多书 走过很多路 见过很多人 之后,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后,才能懂得他的好。可惜的是,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被掩埋在装睡的呼噜声里了。

56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2018.115】

5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