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HD中字

主演:雷吉娜·阿德文托,玛洛·艾劳多,露特·阿马兰特,豪尔赫·普埃尔塔,皮娜·鲍什,赖纳·贝尔,安德烈·别列津,达米亚诺·奥塔维奥·比吉,贝内迪克特·比耶,阿莱斯·库切克,克莱芒蒂娜·德吕伊,约瑟芬·安·恩迪科特,卢茨·弗尔斯特,巴勃罗·阿朗·希梅诺,梅希特希尔德·格罗斯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娜 剧照 NO.1皮娜 剧照 NO.2皮娜 剧照 NO.3皮娜 剧照 NO.4皮娜 剧照 NO.5皮娜 剧照 NO.6皮娜 剧照 NO.13皮娜 剧照 NO.14皮娜 剧照 NO.15皮娜 剧照 NO.16皮娜 剧照 NO.17皮娜 剧照 NO.18皮娜 剧照 NO.19皮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皮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国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第一次观看皮娜·鲍什(Pina Bausch)出演《穆勒咖啡馆》时,便深深为这位“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所吸引。他与皮娜迅速成为至交,并诞生了合作电影的想法。几经考虑,文德斯决定采用3D电影技术来展现皮娜充满激情与创意的 现代舞艺术,试图为观众开启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视觉发现之旅。但是,2009年电影拍摄计划宣布后不久,皮娜·鲍什就因肺癌辞世,整个拍摄计划就此搁置。直到在与皮娜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文德斯才决定重新启动电影拍摄计划。本片将皮娜的几部舞蹈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贯穿在学生和好友对她的追忆中,同时将镜头投射到充满工业景观的城市乌帕塔,立体化地诠释了皮娜独特奇妙的舞蹈美学,留下了对皮娜最美的赞歌。开心超人联盟之机械堡奇遇记凝视奥尔雷德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年的味道幻体:续命游戏(国语版)皮囊第五季疯狂的足球2021104号房间 第三季没有输给美国的男人~混蛋首相吉田茂~魔鬼恋人 第二季囧妈射星左右秘行要员暴太郎战队咚兄弟电影版:新·初恋英雄麦哲伦环游历险记(国语版)替嫁缠婚大佬送上门致命钥匙第三季双重追捕血拼金三角愤恨的灵魂007之诺博士国语缺角的太阳乖僻女的单人餐绿皮书(国语版)巾帼枭雄粤语蝉蜕2020圣洁酒徒的传奇狮子今夜入睡毁灭之路2017青春万岁怪兽2010催泪剂猎杀(原声版)生于加沙2014美国之旅2宽恕2007人再囧途之泰囧2010花心大少(粤语)圣诞交锋明天请你喜欢我新邻居时代感化院女孩1986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给爸爸的信国语外星奇缘分秒之间进击的巨人剧场版:觉醒的咆哮

 长篇影评

 1 ) 我为舞狂

最早看到皮娜的舞蹈是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里面,影片开头有一段让男主角泪流满面的舞蹈《穆勒咖啡馆》。舞台上那些椅子很神奇,它们既是舞者的障碍又是对舞者的怜惜,一个女子梦游一般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男子怜悯地跟随着她为她搬开挡路的椅子,另一个在角落处的舞者消瘦单薄却富有力度的姿态里填满悲伤,她就是皮娜·鲍什。

后来终于有机会看了全本的《穆勒咖啡馆》,黑白胶片的,觉得她是一个世界彼端的遥远存在。再后来,读了舞蹈评论家约亨·施密特写她的书,得知她是一个工作狂,她猛烈地吸烟,她把所有的热情和生命都倾注于舞蹈上,舞蹈就是她的情人,剧团就是她的家庭。再后来,她被诊断出罹患肺癌,仅仅五天之后就离开了人世,好像她在等待某种召唤,听到后就不夹缠带地走了。

听说文德斯拍了皮娜的纪录片就很期待。文德斯是我很喜欢的导演,何况有《乐满哈瓦那》在先。本以为会在纪录片中看到更多皮娜的影像,实际不然。影片手法出人意料的贴切。传达皮娜最宝贵的精神的确不需要看她吃饭睡觉生病。她的生命彰显于舞蹈。

皮娜不在世的现状是纪录片拍摄的难题,文德斯巧妙地解决了这道难题。我们从其他舞者的舞蹈、静默和回忆中完全可以想象皮娜的追求,她给世界创造一笔财富,这财富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流动于更多舞者的身体内部,他们用身体收集然后释放出的能量简直要把世界击碎了。皮娜想要用舞蹈表达的东西是难以言传的,也是超越日常生活场景的。唯有舞蹈是她灵魂的精粹。

所以电影摒弃日常生活和用语,提纯,从具体的场景里跳脱出来,超越时间流,把握总体。

文德斯对采访的处理令人叫绝。舞者不是对着镜头说话,而是在镜头前陷入个人的某种遐想或者情绪状态,他们的语言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我们不是坐在一个人对面听他说话,而是进入了这个人的内心听到他的心声。我们仿佛会某种读心术。我们会觉得镜头前的舞者无比真实而诚恳。我们由这些不同肤色讲着不同语言的舞者,触摸到他们背后的像神一样屹立的皮娜的品质。

再看这些舞者的舞蹈。他们没有天仙一样的身材和脸庞,他们也不需要华丽的衣服装点,他们的舞姿有时看起来并不高雅,甚至滑稽,但他们极致,他们出格,他们让你体会到他们快乐、悲伤与愤怒的激情,甚至那股子激情是平凡所难以承受的,他们冲破平凡,创造一个新世界。

文德斯真是皮娜的知己。他选择的实景与舞蹈非常匹配,实景更让舞蹈飞起来。在实景中的舞蹈更具有超现实感,这种超现实感不是讽刺的,它赞叹人的创造力,它为现实注射活力。虽然未及领略3D效果,已经十分感动。

皮娜是创造力之神。她能够激发舞者个性的力量,逼出他们的创造力。皮娜排出的舞蹈,不论舞台上有多少个舞者,哪怕他们的动作近似,你都能够看到富于个性的个体。个体令人惊叹。每一个舞者都展示他的个性,这是传统舞蹈难以企及的。

 2 ) 跳吧,跳吧,找到自己的生命

(原文发于腾讯,http://ent.qq.com/a/20110626/000014.htm

维姆·文德斯的《皮娜》无疑是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最热门的电影,加映两场,安排在最大的影厅,票依然能被早早抢购一空。一部艺术片,而且是艺术纪录片能获得如此青睐,却是借用了时下商业片最热门的3D噱头,要知道因为3D提升了票价,导致去年整个欧盟地区在观影人次减少情况下总票房依然拔至新高。然而,在技术的噱头、抽象的现代舞、背离观影习惯的零叙事、甚至片名所指的皮娜都几乎在影像中缺席情形下,这样一部艺术纪录片,依然成为了新时代中极为夺目的艺术品,在一堆恐龙级固执的欧洲艺术电影大师中,文德斯幸运的率先找到艺术和技术共舞的那个步伐,从而脱颖而出,在盲目的3D潮流中镇守住了艺术领地。我甚至想拿文德斯的《皮娜》与其心灵老友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做比对,如果说后者是具备艺术意义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那么前者或许也是携着艺术光芒的第一部3D电影。


3D,将银幕变成剧场

推车倾倒了不那么厚实的泥土,怪异的音色下,一场祭奠正在进行,信男善女踱步走向未知的力量。声场激荡了起来,一位位女信徒举着红丝巾被从人群中抛了出来,睁着惊恐的双眼望着作为观众的我们,一身黑袍的大祭司与我们站在一边,作为祭品的女孩儿们在另一边,她们一个个出列又一个个幸运的回到队群中,终于,一个少女被选上了……这是斯特拉文斯基著名的舞剧《春之祭》,试图以近代抽象而浓缩的密集声响,去沟通远古异教的神圣祭奠仪式。我从未真正理解过这个百年前首演时引起巨大骚动的巨作,直至这番亲历感十足的“观影”。是的,只是观影,文德斯就借助现今而时髦的3D技术,将皮娜·鲍什精心阐释的《春之祭》从剧场里立体的一把抓到观众眼前,前景中的祭司被置于观众中来,再来一把就将中后方的舞者扯来作祭品。

百年前革命性的音乐,在36年前就已邂逅了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革命性的编舞方式,乌珀塔尔舞剧团版的《春之祭》在1975年首演时,就成为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了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狭义上的德国表现性舞蹈随之被带有蒙太奇语言的乌珀塔尔概念代替。

电影《皮娜》选取了皮娜的三部作品《缪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而后剧组又随剧团演出,拍摄皮娜1978年创作的《交际场》。作为电影开头的《春之祭》,还基本只是把3D摄影机当作台下的一个观众,全景式的凝视着舞台,而摄影机所捕捉《春之祭》演出现场竟也包括舞台下的一些观众,于是,奇观来了,现实影院里迟到或出门方便的观众,走入(出)了银幕剧场里的观众席,完成一次时空的穿越。文德斯当然不止是简单架设台3D机器在那搞文献记录,他让摄影师们也携着机器成为舞者,一道成为捕捉台上人物每一个肢体细节和面部表情的精灵,要知道,现代舞排演可不是轻易说“Cut”再来一遍的表演艺术,而是需要带着情感能量一气呵成的生命流,《黑天鹅》之所以牛逼,靠的也就是手持摄影极强的舞台参与和融入。摄影机,只有做到与舞台演员的这番共舞,才能将《春之祭》的异教献礼悲壮感,携着脚下竞技场般的沙土,向影院观众扑来。

舞蹈空间,让生命恣意生长

一把椅子叠加了另一把椅子,倒置的四只脚上又摞上另一把椅子,一层接一层,直至人体站在椅上也不能企及的高度,舞者轻灵的从这些椅子危楼中钻越过去,落在咖啡馆地上的同伴那儿。这里是孤独灵魂扎堆的《缪勒咖啡馆》,全景里的男女开始着一场没有言语的交换舞会,集体进退集体张弛,却寻不到一丝温馨和体贴。最具立体摄影经验的Alain Derobe为文德斯的皮娜世界掌镜,比《春之祭》更进很多步的贴近《缪勒咖啡馆》里的孤独个体。就像椅子危楼脆弱的连接一般,咖啡厅里的人际关系也脆弱不堪,男女两个舞者成了两把木然的椅子,被忙碌的第三者组接在一起,女人手臂环绕男人脖子,男人双手托起女人蛮腰,“椅子”迅疾垮塌,又一遍扭起男女二人,又一遍垮塌,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直至台上的舞者体力彻底耗竭,生命却依然没找到温度。

当然,皮娜的舞蹈世界有着多样的寓意,以上关于人际关系的脆弱建筑也只是笔者自我读解。曾前后与皮娜合作的两位舞台美术师Rolf Borzik(逝于1980年)和Peter Pabst,早已为乌珀塔尔舞剧团创造出简约却又让人叹而广之的空间,方便了文德斯的拍摄操作。《春之祭》只是一把泥土,《缪勒咖啡馆》是好几把椅子,《满月》则是一坨大石头和一湾水,《交际场》又回到一排椅子。前三部都直接摄自乌珀塔尔舞剧团自家的剧场,《满月》舞台上的一湾浅水让舞者爆发出最强的生命力,痛苦的翻滚、决绝的从岩石上跃下、在水泊里疯狂挣扎和泼打。对现代舞知之甚少的我甚至一度认为这门极度抽象的艺术离不开激烈的肢体表达,可到了文德斯剧组跟随剧团演出的《交际场》段落,又体会到了肢体之外面部直接呈现的生命性,根据皮娜·鲍什早有的剧作角色安排,《交际场》的人物被相继赋予乌珀塔尔舞剧团、65-80岁老人、14岁以上少年等三组人群。与皮娜合作近30年的服装设计师Marion Cito,让老人和少年身着同样色彩的服装,分别分场分时坐在舞台的一排长椅上,像弗拉门戈舞者一样,一个个单独站起,来一段或蹩脚或富创意的独舞,或静或动的,少年长成了老人,老人回眸了少年。文德斯在舞台剧的拍摄上虽不叫嚷“Cut”,但得益于电影媒介的可剪辑性,电影《皮娜》中的《交际场》得到了意蕴更清晰的蒙太奇呈现,一个红衣少年站起好奇观望世界,等他落座后已成为苍白洞悉一切的老人。

寻找主题,你心中的皮娜
众所周知,皮娜在文德斯影片开拍前的2009年6月就已撒手人寰。这几乎让一段1/4世纪的跨界承诺(文德斯1985年认识在《缪勒咖啡馆》认识皮娜后就一直想合作)化为空谈,也让确信“只有在银幕上打造出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才让我感到有信心再现出皮娜·鲍什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内的艺术”的文德斯一时手足无措。

然而《就是这样》不也是在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完成的纪录片吗?维姆·文德斯不也一样在主角缺席的情形下完成过《寻找小津》吗?再说,那些皮娜设计并监督的舞台作品早已完美而现成的摆在那儿,何不就此来场“寻找皮娜”呢?于是,文德斯回到了那个他让人们最熟悉的主题——寻找——之上。《德州巴黎》里在沙漠里流浪并意外捡回家庭的特拉维斯、《柏林苍穹下》渴望人家滋味的天使丹密尔、《直至世界末日》里单纯又迷茫的克莱尔……太多著名的影史形象,都是文德斯为了寻找母题创造出的经典;日本已故导演小津、时装大师山本耀司、古巴的音乐老头、走遍里斯本的录音师……各类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一直是文德斯以跨媒介样式相互凝视而合作而出的纪录片。也因文德斯的寻找,哈瓦那的拉丁爵士、葡萄牙的法多民歌,相继成为了响彻诸如丽江、阳朔等小资旅游圣地的声音。那么,在小众群里声名显赫的皮娜·鲍什,注定也能因文德斯的寻找,而进入大众视野。

因为将皮娜树立成一个谜底,文德斯干脆在电影中让事关谜面的皮娜舞蹈影像都尽量少出现,他赖以解密的方式,除了乌珀塔尔舞剧团的成型作品,还有剧团的33名舞者悉数亮相,讲述自己心中的皮娜,呈现方式是那些被舞蹈雕塑的沉静漂亮脸孔配以动听深沉的画外音。此外,为了3D效果也为了皮娜精神,文德斯找来外景——工厂车间、城郊野外、悬空轻轨、花园玻璃屋等多个好看的乌珀塔尔市公共空间——并在这些外景之上,让美术总监和服装师们一起设计出匪夷所思的动人画面。剧团演员从熟悉的剧场来到亚熟悉的公共空间,文德斯让他们以肢体继续着关于皮娜的解密工作,方式也是皮娜式的,要他们以即兴自创舞蹈动作来回答着皮娜曾问起的那些问题,只不过在文德斯这儿,问题成了“你心中的皮娜是什么样的?”

答卷交来了,配着Thom Hanreich主创的现代性乐曲,有维多利亚式花园里向西装男子一次次放任倾倒的红衣女子、有在工厂里背靠健硕男子亮出肌肉的亚裔姑娘、有在草地上一遍遍登上又放倒椅子的黑人少女、有玻璃房里在艾斯梅拉达曲调中蜷缩成一团的楚楚印巴裔男子、有城市轻轨车厢里竖起长耳的男子邂逅上正欲咬死抱枕的姑娘、有十字路口飞扬的恋人、有山丘上迎着夕阳远行的时装队列——那消失于太阳深处的费里尼马戏团。这一切,都是皮娜·鲍什秘密的一部分,关于呼吸、关于生命、关于跳舞,由她的徒儿们告诉你。

至于,文德斯还在找寻皮娜的什么?皮娜究竟该是怎样一个人?一如导演的前述艺术片一样,不会给你答案。然而,摘下3D眼镜,随Jun Miyake冰凉吟唱的《这儿和随后》走出影院后,那舞台上的巨石、沙粒、椅子,以及乌珀塔尔市或未来或荒诞的空间,久久难以抹去,因为它们被赋予了舞者热烈激荡而起的生命力。于是继续找吧找吧,并且跟着皮娜·鲍什的低语:

“跳吧,跳吧,否则你将迷失。”


 3 ) Tanzt, tanzt, sonst sind wir verloren.

       我是这么认为的,作为纪录片,这部电影的主角就是舞蹈。导演在保障技术完美的同时,让pina的气韵弥漫大屏幕,桃花溪里逐流水,舟无桨而船自行,顺势而为罢了,反正我想不出更合适的拍法:-) 这么说来,片子不是不电影,而是很电影,是一部深情不滥情的电影。 Wim Wenders的纪录片,无论关乎歌者还是舞者,生者还是死者,总是不动声色,动情!
  
Pina说,“Tanzt, tanzt, sonst sind wir verloren (跳吧,跳吧,不然我们必迷失)”。Pina的生平就是编舞,跳舞,跳舞,编舞。片子里通篇展示的正是Pina编过的或许也是跳过的舞蹈,还有众多长期或短期合作受她潜移默化的舞团舞者的独访。作为一部传记,这等不写而写和众星捧月的拍法,有涓涓细流汇聚大河的气势,非常高明。
  
如果没看错,影片拍在德国的初夏,舞者舞在明媚阳光里,在Wuppertal(乌帕塔尔)繁忙的交通路口,在喧闹的市井,头上是Schwebebahn(悬挂式有轨电车)的高架,不时有Schwebebahn呼啸而过,身后远远的麦当劳的大标识。托3D的福,一切一切都看的细致无比,一切一切都显得那么虚幻离奇超现实!Wuppertal正是我曾青春热血流臭汗的地方,跳上公交和有轨,看山看水看老外,只是当时已惘然。看到Cafe Mueller,我不争气的哭了。
  
Wuppertal,也是恩格斯的故乡。

 4 ) 经历一场情感桑拿--观电影“皮娜”有感

  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我知道现代舞大师皮娜,或者喜欢现代舞,而是一直喜欢导演文德斯的电影,我对于舞蹈知之甚少,平时也就看点好莱坞的歌舞片,也曾经和太大爷附庸风雅的跑去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看过芭蕾,结果却在昂贵的第二排座位上成功的打起了呼噜,然后尴尬的在周围人的鄙视下抵抗着浓浓睡意,好不容易抗倒了终场。没有想到在今天这个失眠的晚上的“皮娜”这部纪录片却让我感受到了现代舞的魅力。
  
  文德斯的这部纪录片刚要开拍前几天,皮娜鲍什却因癌症去世了,这纪录片就成了对皮娜的“追忆片”。有很多她舞蹈团员对她的回忆,皮娜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并不多,但你依然可以发现,虽然她年纪很大了,却依然可说是个气质出众的美女。特别是她双漂亮,多情,敏感的大眼睛,充满了洞察力,她能看出一个舞者灵魂里独特的地方,并帮助他通过舞蹈表现出来,她的舞蹈团里高矮胖瘦,年轻,年迈的都有。也许他们没有漂亮的肢体,但却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特质,而这些都很好的融入了他们的舞蹈表达中,显的那么自然。在舞台上他们是独立的人。“所有的训练无法抹杀‘人’的味道。”就象台湾的现代舞蹈家林怀民书里说的一样。
  
  片中有着很多皮娜的经典舞蹈片段,刚开始看时,作为理科生的我总试图去收集舞者肢体所表达的内容和场景上的各种细节,然后总想理性的去思考和解构所看的舞蹈。但是却感到各种理解都是那么的片面,无力和牵强。后来看到片中皮娜说:“春天意味着什么?这给人带来什么感觉?你们想到春天就想到了什么?……华尔兹意味着什么?这个词激发了什么?”。她一直在讲的是感受,是feeling。我突然意识到我用理性的分析和解构来了解她的舞蹈是多么愚蠢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去感受(feeling)那些舞者通过空间,肢体,动作,表情来表达的那些复杂而饱满的情绪!而你去体会感受舞者传递出来的情绪,是感受和理解她的舞蹈的关键。
  
  当你打开心灵,只去感受,去捕捉舞者表达的情绪时,你一下就融入了她的舞蹈之中,整个舞蹈在你面前豁然贯通,你感受到舞者的欢愉,惊喜,痛苦,悲伤,彷徨,迷茫,麻木,孤独,挣扎,不屈,坚持,和很多文字无法表达,理智无法领会,但心灵却能清晰的接收到的东西。你已收到舞者传递的内容,你流泪却不知道为何流泪,你微笑却不知为何微笑。你知道皮娜的舞者已经通过舞蹈和我们的心灵做了交流。一段舞蹈后,舞者带领着你经历着各种情绪的冲击,孤独,痛苦,悲伤,欢愉纷至沓来,如同饮一杯好年份的红酒,各种味道在舌间萦绕,如同闻一瓶名贵的香水,前调,中调,后调各种芬芳让你陶醉。不知不觉中,你好象被舞者带领经历一场情绪上的桑拿。结束时,感到精神上精疲力竭,却又酣畅淋漓。而这样的精神体验,在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已是非常的难得。
  
  皮娜的舞者都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来自世界各地,据说年纪几乎都在30岁以上,他们身形不一,各有特质。这就是皮娜的态度,她要挖掘和展现作为个人的舞者的不同特质。比起漂亮的肢体,皮娜更看重舞者背后的个人经历。一段大场面的群舞,你可以去感受整体带给你的感觉,也可以紧盯一个,或几个舞者,感受他们的故事。就象一个个小故事构成的大故事,一个个小人物构成的大的世界。哪怕一样的动作,但每个舞者给你的感受都不一样,他们不再是舞台上的符号,而是可以和你心灵沟通的不同的人。每个都不同!只这点,皮娜的很多舞蹈就值得你一看再看,同一场“穆勒咖啡馆”你眼中不同的焦点,就是不同的故事。我倒是希望有机会能去影院看场3D的,不知国内什么时候会引进啊。

  最后还是要感谢“文德斯”拍了这么好的电影,感谢皮娜创作了那么多好的舞蹈,不过建议看的同学找个安静的时间和情绪去观看。这样才容易有好的体会,如果我是在一个心情烦躁,时间匆忙的下午看的,说不定认为现代舞就是一群疯子在发疯呢!

PS.电影的原声音乐非常棒,喜欢的朋友,可以去找来听听。

 5 ) 灵魂在远方

看完电影的晚上,我下了巴士用了全身力气奔跑,应该是狂奔吧,从车站奔到楼下——从来没有在这样的高速运动中看过熟悉得起腻的回家的路,陡然间它好像向我投来了放射的眼神儿,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又厶足了劲儿一口气冲上了八楼。到家的时候喘着粗气,那是久违了很多年的空虚了,美妙的空虚。

小孩子为什么要奔跑?我猜,新鲜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蓄谋出逃。后来人慢慢长大了,身体拖着的东西越来越多,什么食物,衣服,ipad之类,越来越沉重,灵魂在和身体的搏斗也就越激烈,其中有一段落是一个舞者被绳子拉着,她想要冲破绳子而去,却只能被绳子牵着,在空房子里划着一个又一个圆弧,最后筋疲力竭地蜷缩在房间的一角。

人真是可怜的小动物,可当身体苏醒了,在追逐灵魂的过程里,化作了最感动,最美好的事物,甚至根本可以闭着眼睛,直接跟着呼吸就可以欣赏了——舞 舞 不然我们便迷失。对呀,Pina何必多说一句话呢?

文德斯,在有生之年能透过你的眼睛观看,是我的荣幸。

 6 ) 3D是平的

对舞蹈没认识也没兴趣。如果事先不知道跟舞者有关,我会以为这是一部疯人院电影,皮娜是院长,舞者是病人,舞蹈是病例展示

或者,我知道跟舞者有关,但是在电脑上看的,一样撑不到三分钟

对我来说,3D是皮娜配得上五星的唯一原因,在这玩意被发明出来多年之后,终于有人用它做了点有意思的事情

《皮娜》不是第一部3D电影,可能已经是第100部了,但之前的99部只是在不断地把碎片撒到外面,或者用高速运动让你头晕目眩

《皮娜》的镜头运动很少,终于开始洒水的时候,多数都溅到了银幕“里面”

3D的画面不再有焦点,每一个角落都是平等的——当一男一女站在“靠近”我的位置又搂又抱,真正吸引眼球的却是左上角“伸懒腰”的白衣女子

在3D画面中,极远或极近的物体经常喧宾夺主,于是那些充分利用景深的镜头,总有无与伦比的美感

比如,好像从《八部半》中走出来的怪人混成一列,出现在开头和结尾,2D往往眷顾最“近”最“大”的那位,3D之下众生平等,每个观众都可以选择他的最爱

远处一排椅子,坐满了人,一个大妈起立,走到镜头前,双手抱头,此时,她几乎遮住了身后所有人。但是,通过胳膊与头部形成的三角型,我开始偷窥远处被分割的人。如果这是一部2D电影,哪怕这些人清晰可辨,大妈也依然是唯一焦点

除了人,作为背景的城市和自然也活了过来,从游览车中拍出去的镜头,远方尽是美景,扎眼的却是近处车前窗上方的雨刷;在另一段中,只顾着注意远处的麦当劳广告,至于“焦点”中的人们做了些什么,我一点都想不起来

这就像你和你的朋友来到了同一个观景点,注意到的东西却可能完全不同

这样的效果,菜鸟维姆·文德斯做出来也许是偶然——对于导演来说,让观众从同一画面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又有何意义?

因此,第一个驾驭3D的人,第一个在平等的环境下控制“焦点”的人,说不定就是下一个大师,他可能与爱森斯坦或奥森·威尔斯并列,拍些未来人看后索然无味的~经典~,真正的价值在于丰富电影语言

如果他成功了,电影院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我从来不信“影院比**如何如何”那一套,跑到不能只穿内裤的地方,看可用两小时下载的片子,这显然是弱智行为。只是做得人太多,显不出来

但是在3D的世界中,影院成为了(暂时的)唯一,电视电脑无法复制

上海影城的一号厅是见证这一切的完美地点,因为在流行小厅的今天,只有它够大够史诗。比较讨厌的是左右两侧的绿色“紧急出口”灯光,它们好像也变成了3D的一部分,不必要地分散着注意力

一个完美的3D影院,应该是全黑的,也许还该增大两排之间的高度差,让相邻的人离得更远,让眼镜不再夹痛脑袋,让3D画面更明亮,在一片寂静中,只有你和电影

3D带来的新奇体验如此不可思议,我甚至动了保留票根的念头——这是在火车站前拍照的另一表现形式,就好像扔了票就会忘了电影一样

一出门,小风一吹,小雨一淋,头脑清醒,还是扔到垃圾箱吧——就算是扔到大马路上,《皮娜》也依然是部好电影

 短评

3D效果淋漓尽致;在震慑灵魂的痛与美中寻找上帝

6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3D算是用上该用的地方了

11分钟前
  • echohead™
  • 力荐

没有主角的纪录片。开场反复出现的舞蹈很喜欢。现代舞很难懂。形式很新颖。文德斯空灵晃动的镜头,有些部分很迷人。

1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2011.11.19 @ Home每一段都那么美 但是一下子看那么多还真是有点审美疲劳

16分钟前
  • C.
  • 推荐

看个人欣赏的角度吧,我个人觉得有几幕实在是太美了,此外很多电影和舞蹈艺术的融合,当然考虑到时间的流徙,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已经不能在强加考究,可电影依然凸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别喜欢第一场以及换脸的那场,简单,却新奇震撼。此外乌帕塔尔的倒掉地铁,在杜塞尔多夫也看到了呢!

1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用生命在跳舞。

23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不认识这个什么皮娜。但是她的舞蹈确实很有感染力。几段舞蹈故事性和情感都非常的好。虽然本人非常讨厌 德语和法语 难听的要死 但是动作没有国界。这就是艺术。

28分钟前
  • ReMinD
  • 推荐

花了8.5欧看的 实在是看不懂

30分钟前
  • CHEN
  • 还行

大气都不敢喘。能打六星么?

33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人要跳舞,不然便會迷失。」但片子中的舞者都仿佛在舞蹈中失去了自我,身體成為了優雅的符號,指向靈魂最純粹的實現,世界頓時幻作充滿意義的舞台。這應該是蘇格拉底也會喜歡的電影。

37分钟前
  • 倉海君
  • 推荐

远不止是通过复刻的方式来致敬或重建,这是关于舞蹈的舞蹈,一种元舞蹈,在感受皮娜的种种方式中,传统的访谈显得多么多余(文德斯干脆让受访者的叙述和展示他们脸部的画面分开了)。我们理应如此,用相同的语言评价一种艺术:用文字评价文字,用影像评价影像,用身体评价身体。@资料馆

39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文德斯一直希望拍皮娜,互相诸多交流沟通,但时间拖得太久,好不容易宣布开拍,皮娜却突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仅五天之后就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文德斯用别样立体的三维拍摄方式,鲜活了皮娜所编排的舞蹈,完成了一次最盛大的缅怀,并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以3d表现现代舞剧的手段,亦具启发意义。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最美。。。

45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不需要理解她,她不是意义。她是深思熟虑的梦境。她代表了我所失去的一切。

4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叙事、故事和对白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切都靠肢体和舞蹈来表达,影片要说的就靠观众自己去解读了。配乐和剪辑带入感十足,舞蹈美的充满了爆发力和想象力,众人往那块舞台中央的石头泼水,某一瞬间感觉那石头就像搁浅的鲸鱼,舞者和鲸鱼一样都有着崇尚自由的灵魂。舞舞舞,否则生命就会迷失!★★★☆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小银幕对舞蹈艺术形式的呈现而言还是冲击太小,而对于我这种对现代舞与皮娜都了解不多且压根没机会进影院欣赏3D的人而言,这部“影片”实在是一场消耗时间的灾难。★★★

52分钟前
  • Q。
  • 还行

世界不是身外的无物之阵,世界是在我们贪玩中腾出的轮廓。起舞在森林,草地,荒山,浅滩,同每一堵无形的墙角力,在伸手可及的小小半径里,空间只是她的道具。皮娜的舞像黑夜里颤抖的光柱,明灭无声,但你听到灵魂在敲打,心在跳。

56分钟前
  • 星之卡普
  • 力荐

震颤灵魂的精神洗礼,洞穿心灵的身体与视听诗章。1.不同寻常的传记片,以皮娜舞蹈团成员的回忆与【凝视转场】串联全篇,并以学生们各自的舞蹈作品搭建脉络。2.文德斯的纪录片无一例外均是高质量的思考媒介之作,本片探索出了将现代舞与电影完美融合的方式,藉由电影媒介独有的蒙太奇、多景别与视角切换、镜头运动(灵动的摄影机契如舞者之姿)将聚焦于人体力与美、男与女的爱与恨的现代舞表现得无与伦比。3.3D技术带来的纵深感,结合别出心裁又美丽如画的各式自然/舞台/社会背景,予人难以言喻的沉浸感。4.至爱泼水、浇土及身搭木枝的平衡之舞(纱幔飘飞、树影婆娑)。5.群椅阵[穆勒咖啡馆]亦在阿莫多瓦[对她说]的片头段落现身,背景中的德国乌伯塔的单轨悬挂式电车(Wuppertaler Schwebebahn)则恍若重回35年前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9.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影院里看3D和在家里看完全是两部电影。舞蹈作为行为表演艺术存在;电影既是纪录,也是再次改写;3D既是空间上的还原,也是再度增加一层维度。算是少有的真正必须使用3D的作品之一。

59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5】#2022文德斯回顾展# Re3Dver. 舞团成员的言语令皮娜重生,身体动作又作为言语的延宕,这是本片的基本组成。而3D带来的视觉层次,又令其本身所具备的元结构(摄影机-剧场)更为丰富,形象先于空间,并预先为我们设置了视觉的焦点,舞台空间藏匿其后,我们观看。在舞台之外的部分,舞蹈动作则尽情呼吸在景致与建筑中,那些景观的摄制无疑是文德斯的拿手好戏,也让Pina的意志显得无处不在,非凡的电影。

1小时前
  • DeckardYa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