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瑟岛之旅

HD中字

主演: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梅丽·赫罗诺普卢,迪奥尼西斯·帕帕扬诺普洛斯,多拉·瓦拉那基,朱利奥·布洛吉,米哈利斯·扬纳托斯,瓦斯里斯·查格罗斯,扬尼斯·菲里奥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2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3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4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5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6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3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4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5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6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7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8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19塞瑟岛之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塞瑟岛之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长期流亡苏联的共产党人。在希腊军政府倒台后,于处人生暮年的他终于可以回归故乡。当他以如此矛盾而又暧昧的身份,再回到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再面对家人与朋友时,他感觉到了人情的疏离,对未来的盲目,对于祖国低度的认同与漠视。人们企图卸下记忆的承重,却又害怕轻得迷失 方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失去了国籍。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我们这一天第二季信长协奏曲 电影版蝙蝠侠:蝙蝠女侠之谜黄金女郎第一季乡巴佬希尔一家的幸福生活第二季欧洲野性新生第一季万能发型师我的二分之一男友天才捕手肇事逃逸第一季狄金森第三季爱在屋檐下境·界(原声版)我带四宝破历总十代单传蹦蹦地球游戏厅密林魔芯精灵旅社沙漠风暴 上小娇妻现代狼人高校之神食神燃烧吧,梦想关于养猫我一直是新手伦尼的故事神无出轨的女人2011仙剑云之凡越野英雄萌宝来袭失忆总裁想当我后爹只是相爱的关系别想打扰我学习漫漫向北闹在碗中廓尔喀:勇气之下少妇怨谁?异能者第二季拜托了!别宠我3强袭魔女第二季大国建造昼与夜斩蛇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第三季君主!先发制人诡眼2015

 长篇影评

 1 ) 观影日记

开头主角梦到小时的自己在街边玩着捉迷藏,这是导演的记忆。刚出家门走在石板路上还像是儿时的游戏,同样的还有在片场。跟随着像是自己父亲的卖花老人,竟鬼使神差的走到港口,迎接自己真正的父亲。父亲的出场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感觉。自从父亲出现,城市的环境就一直是阴雨连连。爷爷和孙子的名字是一样的,代表了导演对父亲的思念。导演的父亲只是重视回忆,对于其他琐事并无所谓,他是为了找回生存的意义。一把火烧掉了小木屋,同时也烧掉了父亲归家的希望,他只能继续漂泊,只能在港口边的浮板上停留,不论是大雨或事狂风。亚历山大就是整部关于父亲影片的观察者、导演,他冷眼观察着剧情的发展,对自己对父亲的犹豫的判断和刻意的疏离,我们已经无法分清现实还是剧本了。

 2 ) 飘

       他奔向远方,远方一片迷茫,他始终想对个人生命的意义进行一次追寻,却因追寻无果而逐渐失望;他回到故乡仍旧是一无是处,原来的一切已不在。他被人们所抛弃,最终和妻子长眠于爱琴海上,漂泊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果先看《雾中风景》再看《塞瑟岛之旅》的话,或许会发现两部电影有着相当多的联系。《雾中风景》的主人公是维拉和亚历山大,而他们的故事主要是去远方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最后亚历山大反复念叨一首诗:一开始是一片黑暗,然后渐渐发出光芒……”姐弟两拥抱着一颗大树然后结束;《塞瑟岛之旅》中也有一对兄妹是维拉和亚历山大,只是在这里,他们的父亲——Spyro回到了希腊,也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他也喜欢念诗,常常说到一句:“熟透了的红苹果……。”一个是找父亲,一个是父亲寻找,两条叙事结构如果这样看的话,倒是刚和《尤利西斯》出奇地一样。
     
     Spyro的身上有着很强的存在主义气质,并且经过安哲对于个人悲剧的宏观化处理,这种气质来的更加地疏离和庞大,开始慢慢裹挟剧中全部的人群,不管是他的家人、朋友还是那一群流浪艺人,甚至是小镇上湿漉漉的雨水和连绵不断的雾气。年轻的时候Spyro因为流亡离开希腊去了俄国(顺道说一句,安哲的大量电影中都有希腊和俄国在20世纪的流亡故事发生,比如《哭泣的草原》、《时光之尘》、《流浪艺人》等等),在年老之时并且经历了俄国的一切才带着一把小提琴和一只箱子回到了希腊,但显然没有受到人们的理解,因为就像妻子所言“每次当你害怕时,你就选择离开”。儿女的不理解,回乡后各种矛盾的发生,所有一切都在昭示着原来自己生命的意义似乎在希腊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曾拥有过。

      无望了很长时间之后的Spyro,几乎空壳一般游荡在海面上,不带一丝痛苦的面容,因为他已经看不到一点意义。最后只剩妻子和他一起漂泊于海上,直至永远。“归乡”的主题很多大师都用过,但安哲电影中永远存在的迷茫的雾和大海,深深地将一种漂泊和疏离的感觉衬托到极致,或许只有塔可夫斯基在《乡愁》中的运用才可与之比拟。

      以前看安哲的电影,总想探寻电影里的故事,直到现在看完他的全集,才发现,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导演,任何故事的展示都是表面的,而故事背后的那种气质和疏离感才是他真正的电影艺术。从一开始的《雾中风景》、《尤利西斯的凝视》、《永恒的一日》到《哭泣的草原》、《养蜂人》,再到这部《塞瑟岛之旅》,这种气质无时不在。 套用一句俗话:生命就是一段旅程。安哲在乎的不是在这途中你发生了哪些事情,他只是想告诉你,从生命的一开始到最后,你从来就是和这个世界的一切脱离的,你的去向连同生命的意义,谁都没法给出答案。

 3 ) 谁是主角?

大家都关注老人,但我始终觉得故事的主人公是亚历山大。从小时候惹军人之后一个人捉迷藏,呼唤Eleni(全片没见是谁),到自己的儿子起同样的名字,加上沉默的性格,以及写的那些段子,虽然侧面但无疑衬托出了他的形象。没有信仰的迷茫以及无根性(婚外情)。被流放但心有所依是父亲的形象,一开始回到家里胆怯导致离开其实不能过分解读,对父亲来说只是一贯的害怕了就要一个人离开的性格,而母亲对父亲的爱最后也让父亲鼓足了勇气,拥有信仰的父亲象征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人拥有信仰,人们的爱恋如此纯洁,四十个苹果包在方巾里,这就是我们的爱情。情窦初开的年代,女孩未满十四岁,几句交谈便注定众生,且一辈子如此坚定。反观亚历山大,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什么坚定的东西,尽管沉默不语,但他却始终是以一种旁观者和陪着别人的角色出现,在为数不多的直接描写中,也几乎没有太多人格魅力的描写,他处于自我流放的境地,因为无法相信,因为自小就失去了父爱,可以说是真是父亲也可以理解为所谓希腊之爱,因为这已经不是那个希腊了。而对于爱情,却发现只有所谓直观的体验才能带来的慰藉,才能缓和生活中时不时的情绪暴走带来的无奈愤怒慌乱迷茫。但当他看到妹妹与水手的时候,却嗤之以鼻地离开。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他每次之后对自己的愧疚感。

他之后必将走上自我流放的道路。而当他变成老叟时,却无法像父亲那样坚定地去抓住些什么,自然,也不会有谁坚定地去抓住他。最后便是《永恒与一日》里的忏悔段落了。

对于儿子描写太少减一分。父亲形象虽然很苦很硬,但开心的结局真心太讨厌。

 4 ) 流浪之爱

文学中有不少放逐的形象,其中最早而且最为鲜为人知的大概要数荷马笔下的奥德赛,离家弃子,肉身一直飘零在茫茫大海。大海这个意象本来足够包罗万象,尽显了一切回归,未知,探索,平静或者暴虐等等,单单浪迹海上四个字便给后人留下无数说不完的母题。

中国宋朝有文人不死的规定,由此那会的放逐也相当多,动辄贬谪发配。而且宋时的文人放逐——扩大而言,更包括被动的技术放逐,主动的科学移民,等等——又并非一无是处,文人所到之处,苦中作乐,却也给当地的蛮夷之态带去较为先进的文化技术,反而促进了当地发展。

一般来说,一个人若是不见容于一个团体,便会遭遇被放逐的可能,如此看来,一个人一生总会有被放逐的可能。两个人之间可以有爱情放逐,在一个家庭有断绝关系的亲情放逐,在一个公司有辞职或被炒的工作放逐,在一个国家甚至出现国籍放逐。这大而言之的国籍放逐一般很少出现,但若遇战争,某个国家消亡,却又大有可能,如身为南斯拉夫导演的库斯图里卡;或者有人被恨之入骨,将其驱逐出境,永远不得返国返家,类似的国籍放逐往往有更大的悲哀,只因在welcome标识盛行的年代,在国与国之间行走却需要严格的通行证明,否则踏入别国领土是要吃官司,蹲土牢的。甲方驱赶,乙方不接收,剩下的便是在中间状态下潜行飘荡,电影《塞班岛之旅》结尾,老头子在俄罗斯漂泊坐牢几十载,最后还是回到茫茫大海,宛如镜中的怪物,两面看成不了人。只是老头在我看来,很幸运,得一不离不弃的老婆,第一次放逐俩人异地分居,这最后一次,终究可以死也同穴。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反倒觉得两个相爱的人(或者同道中人)一起被放逐不是孤独,不是悲哀,恰恰凸显了相爱(道同)的至真至深,像沟口健二的电影《近松物语》,男女俩人押赴刑场,却露出幸福的笑容。孤独的是没有任何人理解,意即心灵的放逐,而理解的人并不要求多少,有一个便构不成孤独。千夫所指,万人唾弃又如何,相比那个身边触手可及之人的安慰,不过是过耳边风。

心灵放逐有个显著的标志,便是无依无靠,无牵无挂。有人说,这是羽化成仙,红尘看破的征兆,看破了世事,却看不破无边佛法,出得凡俗,又踏足庙寺,似乎是种另外的心有所系。也许对于普通人纯粹的心灵放逐是压根不存在的。我曾与友人聊天说,心灵的那种空濛虚无状态甚至是更大的悲鸣,装着爱恨情愁,欲迷痴茫,塞得再多都不要紧,只是不要心灵空白,什么伤害,刺痛,苦闷,快乐,幸福……这些情绪类词汇扎根在心里总比心里空空要有容,有伴,有聊。撩拨心灵,填满心房的并非限于尘世的名誉,地位,爱情,功成,更有自然,艺术,虚无的思想,无边的想象,等等,我并不相信存在一个心灵被放逐的人,它太包罗万象,但任何单个的因素,诸如,爱情,思想,却都可以成为弃绝的对象。

我遐想时,有时会觉得上帝很痛苦,它看到凡尘那么多风风雨雨,却装作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份淡定需要克服怎样的发作,这份忍耐又是如何的煎熬。换句话便是,血肉便是将心灵里的情绪表达出来,否则岂不要成为上帝?好吧,我是在骂虚伪之人,那些蓄积的情绪需要发泄,并不需要半遮琵琶不露面。见人并不美,却口口声声称其为帅哥靓妹,想骂不骂,隐忍不发,想爱不爱,半推半就,觥筹交错,假意逢迎,等等,只是扪心自问,你走到哪,心跟着哪,也该对她不薄才是交代。

流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放逐,它一般是主动的,少了被拒绝接纳的痛楚,多了自我选择的畅快。早年还有个叫北漂一族,词义较为狭窄,专指流浪北京的艺人,再换一个文明点的说法,又称为旅游,如今的流浪便成为人心里退居二线的遐想。假想,身背帆布包,脚踏运动鞋,带上必用品,抛下工作,房贷,让心灵去做有氧呼吸,让灵魂接收未知路程的洗礼,让眼睛迎接新鲜的血液……那种心情我想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幻想过。

流浪自然不会一帆风顺,但人类心灵里除了对安逸稳适的追求外,何曾不也装着一颗狂野刺激的心,那颗心渴望新世界,渴望看见新景象,我们称其为“冒险精神”,理想的人大概是实干与冒险,加一点享受的集合体吧,少了哪一个,或者多了哪一方都不会圆满。完满自然是个肥皂泡,塞班岛上的两个老人成了大海上无国界漂流的人,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并不需要插舌评价。

 5 ) 究竟生活,在何时何处?

离开的人,应该死去的人,不存在的人,好像都不太适合描述老Σπύρος的生活状态。倒是突然想起《生活在别处》,他的生活,却是的的确确在“此处”的。以对空间的穿越来把时间的维度铺平展,和《亚历山大大帝》一片倒是一样的手法。Σπύρος出现之前,时间是我们完全不能左右的东西,我们只能在空间的维度里任意穿行。Αλέξανδρος在片场、剧场里的插段,正是表现了一种完全常态的生活。然而老人是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他关于这个世界的记忆只停留在32年之前。其实我们大可以想象一个旁的情节,比如什么从古墓里/沉睡状态/冷冻状态之中突然复苏,从什么异次元空间/外太空漂浮/某些远方星球归来,这个故事马上就可以成为一部大片里制造话题的由头。然而经历过共产主义风潮的人们却不。《生活在别处》选择的是瞬间的和组织脱离,《塞瑟岛之旅》选择的是流亡归来,还不是很正式很有尊严的归来。于是乎,一个本来只是桥段的情节,成为了一切问题的根源。Σπύρος老迈的身体,却承载着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分割的联系,承载着无限的理想主义。这些看似本应属于年轻人的东西,事实上却只能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一个如此老迈的身体里饱经摧残的灵魂。于是这个社会只能选择将他悬置,于是没有他的世界一切继续。这里不妨再和《亚历山大大帝》做一个类比,老Σπύρος的归来,其实和重新拨动了村子里的时针无异。
作为一个社会,拒绝Σπύρος的出现情有可原:当一个这样的人出现,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重新开始思考,重新开始面对:那才是真的残酷。Βούλα的表现其实就很具代表性:她要的只是现实。她记忆里,是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一双儿女的辛劳;她的眼里,是一个根本没资格做父亲的男人将一切搅乱;只有切身的东西,才会是真实的(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只有在那个仓库里,当她一条腿环在那水兵腰间享受快感的时候,她才最切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母亲Κασσάνδρας则完全相反,她身上其实有着我们老一代妇女们身上的无数美德。当然我们抛却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这些刻板印象不谈,其实我们仍然能看得出,丈夫的离开对Κασσάνδρας来说绝对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她在看到丈夫的时候,她完全可以把这两段不相衔接的生活中的后一段扔掉。一句“吃过饭了嘛”,其实毋宁说是一个开启旧记忆的符咒,不问这32年来的一切,而是直接接上32年前的话头。Αλέξανδρος则是另一个类型,他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内敛。他和Βούλα的年纪差不了多少,不可能完全介入父母当年的生活,尤其他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一切无比稳定。然而他只是接受现实,作为父亲的儿子,同时又扮演一个主人的角色,一直跟在父亲身后。他的生命可说是最具冲突的。他将现实写入剧本,但表面的冷静却不能完全掩盖住他的冲动,剧场这一段情节完全展示了他的矛盾性。但他的矛盾本身仍是内敛的,内敛到在外不知展示出一个性格略显苍白的人。如果说其余三个人都有自己明确所处的时代,那么他则是在现时代自我放逐的典型。他并不活在现时代,然而却没有什么时代容纳他的生存。

 6 ) 追寻自我的落空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在安哲电影里的希腊,从无阳光明媚的碧海蓝天,永远是年久画质里阴云笼罩的冰冷潮湿的破旧街道,时不时还有瓢泼大雨或者雾气弥漫。长镜头,一般是慢速横摇,永远是潮湿寒冷的场景,所有人物定格,都穿着深暗臃肿的风衣,或看天或看镜头,宛如是在扫描一张陈年照片。节奏极其缓慢却非浪漫,如同安东尼奥尼一般的空镜头,配上无尽重复低沉的弦乐,透出无限的压抑。

《塞瑟岛之旅》的主题不及《雾中风景》明确,我猜测是对过往的追忆,与如今现实的格格不入,寻找自我的困难,也有无尽的漂泊。这些通过线索人物的父亲从流亡的海外归来这个故事来呈现,又是父亲,透过这个假象的父亲归来故事,我们再次看到没有见过父亲的安哲罗普洛斯的心结。

依旧是阴雨不断,脏乱破败的街道,低沉的弦乐,迷雾般的场景。影片中有个剧团面试,让每个应征者到台前念“是我”,暗示着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流落异乡数十载归来的人,追寻年轻时在故土留下的踪迹不断落空,而当今的现实却又不能接纳自己。最终他在瓢泼大雨中消失在故乡和异乡、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的夹缝中,虽有一辈子的爱人痴心相伴,但寻找自我还是无情的失败了。他不时高喊着“烂苹果”、“我不再相信任何事了”,大概是指自己记忆中或自己所属的那个世界已经糜烂而不得归,而又无法信任这让自己仓皇不安的世界。

《塞瑟岛之旅》也有些有意思的镜头。比如开头的小朋友戏弄哨兵后躲避追捕,一个远景镜头下从远处跑来躲进了一个小门,镜头越过围墙看到,那小朋友竟和整个门一样高,这视觉魔术大概也象征了岁月的魔力。但总体上本片还是相当闷的,颇有点吃不消。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短评

安哲[沉默三部曲]之首,由政治与革命叙述转向个体情感描摹。1.技法古典化:1.33画幅,标头代广角,缩短长镜头,多用移焦与分切。2.原型为[奥德赛归来],与[雾中风景]寻父之旅构成对位。3.无尽雨雾,湿漉漉的街道,乘桴浮于海的老者,放逐于历史与现实的裂隙。4.试镜:这是我!5.黄衣单车手5次入镜。(8.8/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流亡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不受欢迎的流浪者——重新踏上祖国土地时以水中倒影的形象出现,已经暗示了现实中无处容身只能浮于水中的结局。相比海报上只能与树同立的孤独一幕,结尾相拥而去还是留了一丝安慰。在标志性的黄衣人出现之前,黄色已经不断在城市各个场景集中出现——出租车、地铁、墙砖、墙皮、灯光——以前不懂倏忽而来转瞬即去无言无声没有表情的小黄人到底是什么,现在觉得或许就是在历史伤痛中不知何去何从漂泊到哪便是哪的希腊和希腊人。卖薰衣草的流浪老人,和重逢时父亲那句“是我”,到底哪个才是幻象?不管是哪个,我最爱的果然还是尽显安哲魔力的那个跟着老人到码头时完成时空变换的镜内蒙太奇。

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他在做什么?”“看着大海。”“现在呢?”“还在看。”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安哲让我相信电影可以凌驾于剧本之上,真正地成为独立的艺术。不露痕迹的时空切换,浑然天成的剧情设计,美丽而忧伤的画面。放逐,流浪,漂泊,回归,寻根…越来越能懂安哲了

1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这算是安哲片子的分水岭。从这部起他的风格大变:长镜头短了,少了,故事性强了,历史背景淡了,人物形象丰满了,音乐起作用了。关于此片我喜欢这样的解读:剧作家的主角偶然看到和父亲相似的老人,便开始假想父亲的回归。也许这是安哲拍给自己的。“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吃饭了吗?”

2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他们没有拥抱,没有眼泪,甚至没有过多的语言,就像面对镜中自己的影子,遥远的问一句,就像他不曾离开。思念颠沛流离在分别的32年中,刚开始是心痛,后来成为了心中的疾病。哪怕回来了,依旧会有乡愁。他们被历史隔离成一座孤岛,他们还有彼此。ps:史上最催泪的开篇啊……

2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小西天。1.斯皮罗不是归乡的奥德修斯,他的历史身份让他成为《猎人》中那具被掘出的不受现代希腊欢迎的游击队员遗体。安哲更多将他视为一个政治隐喻,而非落叶归根的真实老者,我们几乎看不到他身上亲情羁绊的牵扯,也因此观众很难共情他一意孤行的选择。2.做导演的儿子亚历山德斯,或许是安哲悲观疲惫心境的自我投射。面对归来的父亲和他所携带的历史包袱,他无法成为传说中的忒勒马科斯,只一支支吸烟,沉默、犹疑。那朝向塞瑟岛的拍摄之旅,他根本无力踏出一步。3.不接受以反复絮絮的言语交付的烂苹果意象,但还是有点喜欢老夫妇一起被流放,乘桴浮于海漂泊向死亡、虚无或不存在的塞瑟岛的结尾象征。4.饰演斯皮罗的马诺斯·卡特拉基斯明知不断淋雨的艰苦,仍坚持抱病拍摄,并在电影完成之际去世。如电影中斯皮罗的互文,主动选择从容赴死。

24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搬完家太累,资料馆太热,故事、镜头太冗长,睡过去几次,每次睁眼看到那个一脸憋尿相的渣男老头,就很烦躁。为什么要用失去衡量爱?现在已经接受不了如最后一个镜头般,为了爱愿意陪你流亡的叙事。

29分钟前
  • cr
  • 还行

很多场景和《雾中风景》与《永恒与一日》重叠,条纹夹克长靴少年,一盏油灯,大远景颤颤巍巍的老人、竹编筐 浓稠的大雾、掉落地上的橘子、潮湿泥泞的路面、孤零零的枯树、黄色出租车、爬满墙壁的藤蔓、布满石块的坟茔、报纸糊满窗棂的老屋、装满40颗红苹果的丝巾…… 每次看安哲的电影,都会被一种巨大的愁绪所笼罩,挥散不去,仿佛流淌在血液里的毒素,无法清除也无法代谢。那张苍老的面孔里透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沧桑,一种不被故乡和亲人接纳的痛楚,一种放逐半生的漂泊无依,一种心灵的磨难,小提琴是唯一的陪伴。家乡的土地即将售卖,山顶的木屋被烧毁,锄头无法挖开脚下的泥土,被这里的记忆也将随风而逝,在白发苍苍的年纪回到故土,一切都如此陌生,一切都面目全非,亲近而又遥远。【HDS压制组-12.2GB高清】

3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不肯轻易切换镜头,非要等每个画面都被情绪浸透了

33分钟前
  • 朱熠
  • 力荐

#SIFF# 3. 突然觉得安哲的厉害在于:有本事让一个原本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场景突然灵魂出窍一般遁入某种间离的节奏,日常瞬间就变成了寓言。还有那些超现实的段落,却反过来补辍现实。

35分钟前
  • btr
  • 推荐

相信每一个带着地球流浪的现代人都能在遥远而壮阔的《塞瑟岛之旅》里找到共鸣。我们对于那些《雾中风景》以及《时间的灰烬》不会感到丝毫的距离和陌生,这便是安哲这部讲述乡愁作品的伟大之处。然而可惜这部虚实交织如梦如幻旅程的终点却是一座永恒漂浮在雨雾中的孤岛,尽管那是(每一个带根的流浪人)无家可归命运最为准确而又诗意的写照,但大气磅礴长镜里的人却永远处于失魂落魄的凝滞状。因此于整个抽掉了情感的真空当中,人与人则永远无法在结尾的小团圆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难怪自诩 “狄俄尼索斯其父亲之子” 的库斯图里卡打心眼儿里瞧不上这个 “自恋、虚伪而又媚俗的”希腊同行/兄弟。

3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关于乡愁 关于困境 剧情很棒了 而且也很有意境

42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安公的360°长镜头,黄雨衣,似乎安哲总是在冬天拍戏,雨,雪。城市里夜晚湿淋淋的地面布满灯火的倒影。内景之中的人们都被窗棂和镜框所束缚。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一整部影片都是为了最后那个镜头。父亲斯派洛所象征的历史伤痛即使归来也要再次被放逐。

4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最终,和他离别多年的爱人漂在爱琴海中的浮岸上

4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群山旷野间,白雪皑皑的山坡,望不到疆界的海面上方方的浮板,岿然不倒的老头,蹒跚急切的老太太,拿大自然的壮阔与两个老人比较,就像个人在命运和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51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独在故乡为异客;意淫塔二玩牺牲,旧爱变成老太婆

55分钟前
  • 裤甲天下
  • 还行

重看@siff影城;最爱最后一幕远离尘嚣,想起马尔克斯《没有给他写信的上校》;重温观影启蒙之一,既美好又感伤;他是有多爱聚会镜头啊,连构图都如此相似,村口分岔路口的大树像极了《亚历山大大帝》。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父亲归来。安哲希腊冬日的雨,让人想起锡兰电影中港口的风一样凛冽。“令我感到恐惧的是我时常发现我不再相信任何事物,然后我看着自己,它是唯一提醒我我还存在的东西。”与祖国最远的距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小时前
  • Eco
  • 推荐

好感人看的很想哭,很有意义的片子

1小时前
  • 乔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