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巴克图

HD

主演:易卜拉欣·阿迈德,阿贝尔·贾夫里,透珞·琪琪,蕾拉·威勒特·穆罕默德,梅迪·A·G·穆罕默德,凯特利·诺埃尔,法图玛塔·迪亚瓦拉

类型:电影地区:毛里塔尼亚,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班巴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廷巴克图 剧照 NO.1廷巴克图 剧照 NO.2廷巴克图 剧照 NO.3廷巴克图 剧照 NO.4廷巴克图 剧照 NO.5廷巴克图 剧照 NO.6廷巴克图 剧照 NO.13廷巴克图 剧照 NO.14廷巴克图 剧照 NO.15廷巴克图 剧照 NO.16廷巴克图 剧照 NO.17廷巴克图 剧照 NO.18廷巴克图 剧照 NO.19廷巴克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失焦的悲鸣群鸟

  廷巴克图(Timbuktu),是位于西非大国马里中部的历史名城。作为全球最佳旅行指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那些犹如攀岩抓点的漂亮清真寺,一直吸引着从大航海时代至今的各国冒险者,前来寻找这座尼日尔河上游的神秘城池。

  而与城市为名的电影《廷巴克图》,成为了此次戛纳电影节第一部亮相的主竞赛电影。和许多通过具体人物反映社会事件和群体苦难的电影一样,它的诞生来源于一则很容易被忽略的第三世界新闻:2012年7月29日,在马里北部被亲基地组织极端宗教分子控制的阿盖洛克,30多对未婚恋人,遭残酷的石刑处死。恋人们被埋在沙堆里露出头,先是在男人目睹下,将他们的女人活活砸死,再把绝望呼喊着的男人,以同样的方式处死。

  作为戛纳嫡系的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Abderrahmane Sissako),也是一位有着卓绝行动力的非洲公知。他为这桩暴行而愤怒,更为它无法与大马士革的轰炸、德黑兰的断网、克里米亚的独立一样获取国际媒体注意力而难过。为此,他得在全球瞩目的戛纳电影节弄出点动静,将故事转置于同样被基地组织实控好多年的旅游胜地廷巴克图,是个不错的主意。一段时期以来,相较于残忍的石刑,西方社会更在意被摧毁的那14处“世遗级”陵墓。

  除了处置未婚同居和通奸者的石刑外,廷巴克图曾经有过的那些回归黑暗中世纪的极端宗教律法,也在电影里得以呈现。女人除必须被黑袍严格裹住外,还得戴上长手套,这让失去劳动可能的卖鱼妇直接想以死相拼;能让人产生非宗教愉悦的音乐和舞蹈是被严格禁止的,可就连极端分子小战士也舍不得立即找寻到曼妙的音源,拖沓了几夜,才算端了文艺青年男女的老窝,唱歌的女子遭到鞭刑;香烟和酒精当然是绝迹的,可不会开车的指挥官会偷偷蹲在沙丘背后,抽上一支;就连足球也被全数戳破,孩子们在空旷的沙漠球场上踢着一场超现实的无球赛事,圣战分子却私下嘀咕着梅西和齐达内谁更厉害,用法语议论着那个“从来赢不了什么的”前殖民者,“他们之所以能在1998年3:0干掉巴西,是因为答应给巴西人回国的免费船票。”只有一个精神失常疯女人,才能穿着最鲜艳的霓裳招摇过市。

  要将这些让人痛心的“非洲奇观”表现出来,或多或少都需要占用电影时间的简单叙事个案,而它们蜂拥而来,就淹没了作为一部剧情电影的主心骨——放牧人Kidane一家的故事。Kidane与妻子Satima和女儿Toya一道,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城郊的沙丘帐篷中,暂且还能弹唱着动听的撒哈拉布鲁斯,可他们牧童放着的牛群,不小心闯入了渔夫Amadou的网兜,导致后者用鱼叉插死全家人最爱的那头叫GPS的公牛后,就酝酿着一场“只是想讨个说法”导致的失手杀人悲剧。太多揭露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暴行的叙事,有些不合时宜的粉碎了这个主心骨故事,却又没成为增强控诉力度的巧妙点缀,反而让刚刚升腾起的愤慨旋即感到有些没着落。

  更没着落的,当然还是迅速被淹没于电影节星光和八卦中的《廷巴克图》和更多的非洲悲剧。这不,《敢死队3》的这批银幕老硬汉乘着装甲车来了,萨尔玛.海耶克举着督促尼日利亚分裂分子释放被绑架300女生的标牌来了,可即便是明星公知,又能为那片间歇性失控的土地、那群永远不在焦点之类的悲鸣群鸟做些什么呢?

  幸好,法国真还算一个对前殖民地极负责任的大国,一年多前,他们已经和马里政府军联手,收复了廷巴克图。刚刚过去的5月16日,欧盟委员会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发表声明,将由欧盟出面,为修复廷巴克图的文化遗产提供巨额资金。

 2 ) 一部上好的虚构剧情片

因为在西非生活了快六年了,所以随便说说。 我不剧透,只请求各位还没有看片的一定要把这部片子看成一部剧情片,一个虚构的故事,千万不要以纪录片的欣赏态度去观看。 如果不与现实联系起来看的话,这是一部佳作,毕竟导演的镜头和音乐用的太好了,可以说不仅仅是非洲电影的骄傲,拿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十年一遇级的才华之作。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当然了,我其实也没有重点,就是随便吐吐槽。 总结起来说,这就是一个在马里长大,前苏联接受电影教育,欧洲成名的毛里塔尼亚导演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的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实的折射、串接和放大。 正是因为导演常年混迹在欧洲,才会有这种能跳出非洲固有文化限制,将阿拉伯音乐和古典交响结合起来的壮举;才会有远景镜头不动,让人物从画面一端走到另一端的审美能力;才会有让一群小孩很默契地踢一场假想足球的秒笔。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一个如果只是在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土生土长,没有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导演能够拍得出来的。 我相信导演讲述的故事肯定是现实世界的缩影,一定存在着真实的成分,就比如说一堆非洲口音里面突然来了一口纯正的法国音(据法国内政部统计,有超过1400个法国公民加入了圣战组织),还有这个地区复杂的种族和语言情况。但是我认为,这个缩影是以一个欧洲思想的主观视角来诠释的,我不是说导演拍这片别有用心,反而我很佩服导演能把这样一个尖锐的世界问题用这么温婉的方法表达出来。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为了达到感同身受的压抑效果,势必是要虚构、要夸张一些东西的,就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里面那些普通民众的音乐才华绝对是要以为国争光为目标,搜遍马里全国才能找到的,根本不可能在这么一个边远村庄里一下子都聚集起来了。好说我也听过西非好几个国家的自认为国宝级的音乐,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用咱们的标准来说,那绝对是噪音级别的。我在摩洛哥玩的时候的确见过沙漠边上的一个马里村庄里有电影中同样风格的音乐,但要知道就那个乐队可是全世界到处巡演的,堪称西方人眼中非洲音乐的代表。 一下子扯远了,说到底我只是想说,大家都是普通人,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悲惨可以同情,可以悲伤,但是千万不要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一旦你试图用这部电影为基础来感叹真实的世界,说难听一点,未免是有点养尊处优惯了的内疚感作祟的嫌疑了。 随便扯扯,另外有个字幕错误,他们是要求男主赔40头牛,不是4头。

2018年更新:

这篇写了之后有很多人抨击。但是我还是保持我的观点不变。我现在已经离开非洲了,正好我是搬到了法国,在我MBA的课程里有不少非洲来的同学,津巴布韦,科特迪瓦,南非,尼日利亚,摩洛哥都有。有几个课教授放过关于非洲的视频,视角就类似于这部电影,纯西方化,NGO悲天悯人的。我当时就在想 胡扯!但是我也怕我看到的不够全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是所有的非洲同学都坐不住了……往往这些视频都是选取了一个很极端的情况放大了来说。不能说它不存在,但是真的离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远。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好的电影好好欣赏,不要什么都没体会过就义愤填膺的。

 3 ) 并不是我认识的那个tombouctu

就电影来说,Jihad头目简直是个任劳任怨的派出所所长,抓风纪的小兵就和我国严打那会的街道办差不多,就算端着枪也没啥威慑力,不过是温柔地整顿一下风纪,可群众也都屡教不止的样子,哪怕疯女人公开拦车,螳臂当车的歹徒也没什么后果。至于那40鞭刑,我还以为是新加坡似的呢,看电影里和小时候我妈的扫帚家法简直不相上下,为了听音乐挨这种鞭子,简直是卖萌了。

可现实中的当地人远没那么整洁,牛羊都瘦骨嶙峋地让人觉得可怜,集市肮脏拥挤,主城区的小巷里人口密度就像向日葵的花盘上的瓜子,卖肉的摊位上腐烂的肉上覆盖着一层苍蝇渗出可疑的液体,垃圾与黑色塑料袋的残片无处不在.....

唯一让我觉得和现实有关联的,只有打水时用的黄色水桶,这玩意令我们害怕,混在人群中不知道在哪里的土八路们可是用这玩意装满汽油和炸药来等着政府军和我们的。我们也曾在割据武装的营地里搜出手雷之类的玩意,却也有几次因为政治上的考虑最终又把收缴的武器归还给他们。

17年的八月,几名看(尸体的)样子还不到15岁的瘦弱的童兵自杀式地袭击了城区里的UN地区总部。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试图接近机场边的法军营区,我端着步枪等在防爆墙后,看着他们在守外围cp的孟加拉士兵的警告射击下又三三两两地消失了。机场里有一个很小的纪念品商店,专门给拿着战区薪水的各国军人们卖一些木雕地毯之类的小玩意,我常开玩笑说没准都是在义乌装了集装箱运到科特迪瓦再运来tbu,也未必见得就是当地生产。

然而18年的四月,在英法对叙利亚发射导弹的同一天,武装分子穿着偷来的UN制服和UN皮卡,用自爆车辆开路,然后后续车辆冲进了基地。我看到了同事传来的照片和视频,感慨先前冒着高温辛苦搬了几百个沙袋构成的警戒塔终于还是发挥了作用,又看见一度简陋但还算整洁的候机小楼变成一幢废墟,彩色的TBU机场招牌也成为几个扭曲的废铁。

而我们甚至都没法肯定那些在营区里为士兵烧水做饭的当地人是不是会暗自感到高兴和振奋。毕竟在郊区试图进行亲善活动时,那些小孩子们可是最终集体追着车队扔石头的。

这,就是我曾经见过的廷巴克图了。

2020-05-10,偶然和一个不太谨慎的法国兵网上闲聊,他告诉我这些招牌后来被移走了,因为TBU市长造访营区时看见它们便伤心哭泣。

至于那个机场,到今天也还是没修好。“你知道的,马里人嘛…”

 4 ) 《廷巴克图》:纪录片质感的法国式人文关怀

写在前面:这是《电影文化》课程的作业,说实话这个课相当的无聊,又是在一个没有桌子没有Wi-Fi的教室里上课,加上韩国人很多,作为一个大四狗表示真的是很郁闷

期中的时候老师给了十部影片让选一个写影评,我看了一下其中八部是看过的,我不太喜欢重看以前看过的片子,就准备从另外两部里挑一个,第一部是《两天一夜》,看了之后感觉很糟糕,所以就开始看这部《廷巴克图》,感觉观感也很差,但是作业总是要写的,那我就得罪一下法国的朋友,批判一下这部片子


一、剧情概要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极端主义份子追逐羚羊的画面,然后是一个极端主义分子破坏文物的画面,表现了极端主义份子对文化和生命的漠视。

1 开场镜头


然后是一个极端分子接管小镇的画面,极端分子要求女性必须穿袜子,戴手套,禁止吸烟,禁止有音乐等,表现极端主义教条的荒谬和无情。

2 极端分子宣布规则


然后镜头一转,开始介绍本片的主人公:Kidane一家。Kidane和妻子Satima,女儿Toya在茫茫沙漠中搭了一个帐篷,似乎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游牧生活。

3 与世无争的Kidane一家


然后,剧情急转直下,小男孩放牛的时候GPS,男主最喜欢的牛因为受惊破坏了渔民Amadou的渔网,被Amadou一怒之下杀死。

4 渔民与牧民


愤怒的Kidane拿枪去找Amadou理论,争执中手枪走火,Amadou不幸身亡。

5 Kidane被判死刑


随后,Kidane被捕,按照伊斯兰教法接受审判,因为无法提供40头牛的赔偿并且没有取得Amadou家人的谅解,Kidane被判死刑。

最后,在Kidane即将被执行死刑之际,Satima冲上刑场,两人一同被射杀。影片在成为孤儿的Toya无助的奔跑中结束。

6 终场画面


除了Kidane一家的命运,导演还把镜头对准一系列同样生活在廷巴克图的人。

7 与极端分子冲突的卖鱼女


8 疯女人和她的鸡


9 被鞭打仍放声歌唱的女孩


10 因为娱乐活动被禁止,孩子们只能踢不存在的足球


11 极端分子偷偷的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跳舞


12 因未婚同居而惨遭石刑的情侣


二、技术分析

本片的摄影非常唯美,导演对布景,机位的处理和场面调度都想当熟练,再加上剪辑比较紧凑,这些特点和西非小城廷巴克图古朴的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一般的质感。

首先本片的色调非常养眼,基本上是和撒哈拉沙漠一样的黄色基调,镜头普遍非常的干净,基本上画面里没有出现超过两种主要的颜色,导演似乎很喜欢用固定机位拍近景,大量的镜头都是两个人的对话场景,同时本片节奏比较缓慢。

13 片中出现植物的地方似乎都有所隐喻


正如前面所说,本片的画面,镜头使用和色调都非常统一,所以一旦出现与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地方,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导演的指向。比如前面提到,全片的镜头大多是静止的,但是与此对应的,一旦出现快节奏的、运动的场景,就可以产生比较强的对比效果,比如片尾Toya奔跑的场景就动感十足,一方面通过镜头的运动和颠簸感凸显了一个父母双亡的孩子的悲凉,另一方面也让影片的摄影富于变化。另外,片头片尾的追逐羚羊的场景,踢球的场景也是本片中为数不多的运动的镜头之一。

本片有一个重要的长镜头,就是47-48分钟时Kidane误伤渔夫之后过河的镜头。在这个镜头中,Kidane踉踉跄跄地淌过河,离开凶案现场,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纹,而Amadou挣扎了几下之后,倒在了河滩上。镜头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俯拍,可以看到整条河,镜头长100s左右,仍然是静止的机位。和那些动辄十分钟以上的长镜头相比,这个镜头并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长,不过效果却很好。配合Kidane走到一半时出现的悲伤的音乐,很好地烘托出了Kidane悲剧性的命运,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14 本片最重要的长镜头


本片的配乐也值得一提。本片有配乐的段落主要有以下几处:(1)开场破坏文物的场景,一段非洲风情的配乐(2)疯女出场时的配乐,和开场是同一组音乐(3)牛冲破渔网时的音乐,节奏较快,制造紧张感(4)踢球一段镜头的配乐:这段配乐可能是片中唯一一段现代风格的配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和孩子们尽情玩乐,又被来巡视的极端分子打断这一情节贴合得很好(5)Kidane一家在帐篷中弹唱,和青年男女深夜在家唱歌的两段:一方面表现非洲传统风情,另一方面也是对极端分子的精神控制的反抗。(6)受鞭刑的女子唱歌的镜头:表现对自由的向往,对极端主义的反抗(7)极端主义分子头目偷偷跳舞一段:极端分子也有常人的情感,凸显极端主义的荒谬

除此之外,虽然算不上是常规的电影技术,本片导演调动动物的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几处不经意间的动物出现的场景都有特殊的寓意,比如片头,片尾用了同一组追捕羚羊的镜头。片中出现了两次驴:一次是极端分子宣传教规的时候出现了两头拉货的驴,另一次是踢球的镜头里一头驴若无其事地从球门前走过,孩子们还等它过去才继续,驴的存在可能是控诉极端分子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控制,可能只有驴才能在廷巴克图自由自在地生活。牛也出现了好多次,除了Kidane家的牛群外,还拍了一个放牛的男孩梦中数牛的镜头,眼看就要数够可以换回Kidane性命的40头牛,然而被一个电话拉回现实,发现生活留给这个家庭的只有绝望,更为这个故事平添了一分悲剧色彩。

三、主题分析

在《廷巴克图》中,导演通过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试图描绘一幅穆斯林极端主义统治下的北非小城的生活图景。本片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极端主义阴影笼罩下的西非人民生活的痛苦与无助,藉此批判极端主义本质的荒谬和残暴。我一开始觉得本片在绝望中也有着一丝希望,比如尽管处在极端的控制之下,孩子们却都很阳光,会踢不存在的足球,会讨论球星、歌星,会偷偷地唱歌,会反抗压迫,尽管反抗是无力的。但是看到结尾,我才发现导演描绘的是一个极端绝望的世界:面对极端势力,当地人所能做的事几乎不存在,对于Kidane一家来说,观众想象的枪下留人,或者是刑场救人的桥段并没有发生,随着两人双双倒在枪口下,成为孤儿的孩子在无边的沙漠上奔跑,影片也结束了。有趣的是,导演似乎并不认为温和的穆斯林要比极端的穆斯林更能解决问题,一开始当地的宗教领袖无视极端分子的武力威胁,要求极端分子不能进入“圣地”,似乎给人带来了一点希望,但是影片进行到后半程,当极端分子强行要求女孩结婚的时候,教会领袖才发现自己的无力:原来真正到了利益冲突面前,拿枪的才有话语权,面对极端主义的统治,片中的人似乎做不了任何改变,这就是本片的主题和基调。

四、比较与评价

前面我对本片的摄影、配乐和主题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回到影片的故事本身和影片的整体观感上,我的评价只能是介于“一般”和“糟糕”之间。即使是有着出众的画面感,本片在编剧和节奏的把控上都很失败。

本片试图通过主人公Kidane家庭的命运来影射民族的命运悲剧,然而,这个故事本身缺乏力度,再加上导演本身慢节奏的叙事和纪录片式的视角,导致全片缺乏戏剧张力。我觉得伟大的悲剧总是来源于某种个体无法抗拒的大环境造成的命中注定的结局,比如《烈日灼人》(1994)中的米迪亚虽然当上了克格勃特工并报了仇,但他无法面对因大清洗运动而扭曲的自我,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Kidane的命运有某种必然性,或者至少说,观众很难相信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控制导致了他误杀渔民,整个故事更像是因为生活琐事导致的普通的命案。更糟糕的是,中国文化中有“杀人偿命”的传统,这可能会让中国观众更难以对Kidane的遭遇产生同情,相反,如果可以通过上交40头牛而逃避惩罚,这可能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有更深的寓意。

《廷巴克图》试图通过一组生活在小城的人的群像来反映非洲的社会现实,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然而,看了一系列个体的故事——牧羊人,渔民,疯女人,极端主义份子,踢足球的小孩,警察,卖鱼女,等等,总感觉这一系列群像的塑造很无力。一部优秀的群像电影应该通过出色的编剧和剪辑使每一个角色发生关联,这方面做得好的有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爱情是狗娘》,通过因为一起车祸而发生关联的三组故事,来展现导演对爱情、命运和人性的思考,三组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展开都非常流畅,再加上出色的剪辑和螺旋式的叙事方式,这让该片的群像塑造非常成功。再比如06年奥斯卡奖的大赢家《撞车》,虽然是主旋律电影而且剧情很生硬,但是其编剧和剪辑都是教科书级的,而反观《廷巴克图》,如果想将该片视为群像电影,所有上述的小的角色基本上没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同时,导演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再加上影片故事性的欠缺,这就导致本片的整体观感很差。换言之,踢想象的足球,受鞭刑的女人还在放声歌唱这些桥段可以说很有震撼力,但是如果将其视为群像的一部分,那么这组群像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些桥段视为一系列抒情片段,从整体效果来看,这些片段只会将观众的视线频繁从影片主线中转移,带来一种叙事散乱,泛泛而谈的感觉。

其实想成功地表现类似的主题(战争、恐怖主义、民族的伤痛等等)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本片导演似乎想通过一种平淡、克制的手法来讲故事,然而本片时而过于沉闷(大段的平拍+对话),时而过于激进(鞭刑,石刑,刑场劫人等等),导演似乎总是陷入用力过猛和用力不足交替的怪圈中,全片很少有节奏流畅的时候。我觉得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的金狮奖获奖影片《季风婚宴》(2001)就是拍摄这类题材的典范,这个片子从容、流畅,仿佛一幅包罗万象的印度风情画,并没有制造过于夸张和不合理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参加一场婚礼的群像表现了对印度性别不平等、阶级分化加剧的现状的思考。

本片极度缺少戏剧张力。当然不是说所有影片都应该有冲撞,有反转,通过平铺直叙取胜的影片也有很多,比如刚去世的著名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是一个走“去戏剧化”路线的导演,不过尽管弱化情节和运用极简主义的风格,阿巴斯那种哲学性的叙事方法和极度个人化的镜头让他的影片在平淡中蕴藏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比如在《生生长流》中,阿巴斯将镜头对准90年代伊朗大地震后的灾民。其实《生生长流》的立意和本片有些相似,而且同样采用一种非常克制的表达方式。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灾难题材的影片就一定要有大场面的灾难场景(比如《唐山大地震》)和触目惊心的伤亡场面,然而在阿巴斯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一味卖惨的镜头,相反,灾难对人造成的创痛都在含蓄的镜头语言中得以展现,《生》中也出现了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然而阿巴斯通过公路片式的叙事,让每一个角色都恰到好处,而不像本片一样充满刻意堆砌剧情的尴尬感,阿巴斯同样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然而他那种介于虚构和现实的表达方式(比如片中的“自己”带着儿子去寻找自己的另一部影片中出镜的小男孩,又比如本片和《橄榄树下的情人》的互相嵌套),这种极度个人化的叙事方式本身就非常迷人,而相比之下,《廷巴克图》中导演同样试图用一种客观的手段去表现人们的遭遇,但是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全片比较单调,缺乏诗意的质感。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总有一个疑问:导演是不是真正的理解非洲?类似的关注主流视线之外的地区的影片很多,比如《上帝之城》呈现了一个充斥暴力、毒品和腐败的里约热内卢,还有《黑帮暴徒》(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则塑造了一个自我救赎的南非黑帮成员的形象。上述两部影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让我觉得导演对当地的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社会问题都认识得非常深入,然而回到《廷巴克图》,不论是沙漠、建筑、服装还是音乐,都有一种浓郁的非洲风情,但影片的整体质感和核心价值却有强烈的西方印记,男主那种以家庭为中心、冲动、不会隐忍的特质完全是以西方人为模板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本片总让我觉得导演构造了一个架空的非洲小城,以至于让我觉得请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可能也不会有违和感。查了一下导演的资料,本片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生于毛里塔尼亚,在俄罗斯学习电影,此后长期定居法国,会不会是导演长期疏离非洲,从而难以从非洲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前面两部影片不仅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其在当地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至少大部分本土观众都认为较好地反映了地区的现状。而本片则让我想到了《天注定》,这是一类拍给西方人看的影片,可能西方观众看了会觉得很受震动,然而当本国观众看到之后,会不会只感到大量元素拼接的尴尬和生硬?这个疑问恐怕我们是无法给出答案的。

本片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决选并败给了《修女艾达》(2013),通过和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选影片对比,也可以对本片的地位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一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几部影片还是很有代表性的,首先,中国影迷评价很高的阿根廷影片《荒蛮故事》显然不是奥斯卡评委喜欢的类型。《修女艾达》和《廷巴克图》似乎更符合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的主旋律,不过《修女艾达》显然在摄影、编剧和立意上都有更高的水准。比如那种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4:3画幅的黑白摄影,比如画面上方大片留白,几乎全部固定机位的拍摄的风格都极富美感。同时,该片发生于60年代的波兰,艾达犹太人的身份,波兰和纳粹斩不断的过往,60年代东欧诡谲的政治风云,都让该片有更深的内涵。相比之下,《廷》显然缺乏一种深度。在现实意义上,《廷巴克图》又不如同一届的爱沙尼亚影片《金橘》,后者除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纷乱,还渲染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尊敬,如此也算是对现实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口,相比之下,《廷》只是描绘了极端主义的残酷,而没有追问其根源或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奥斯卡赢家。

关于本片的主题,最容易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人文关怀”,这一类聚焦非法移民、少数族裔或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题材的影片也历来是各大电影节的宠儿,比如前面提到的《黑帮暴徒》,讲不同族裔的居民从仇恨到和解的《更好的世界》(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讲黑人和白人友谊的《触不可及》(201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是中规中矩,政治正确,不会引发大规模的争议,但没有太多新意。而法国人民似乎格外喜欢通过影像表达对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包容和关注,有时甚至到了比较夸张的程度,比如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2011)讲了一个退休的老头帮助黑人小孩偷渡到英国和家人团聚的故事,虽然这个片子精准的构图延续了大师一贯的风格,但这样的剧情不论如何让人看到了某种迎合电影节评委的味道。近年来类似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思考恐怖主义、反恐形势和穆斯林歧视的《肆意射杀》(2007),表现非法移民悲惨生活的《美丽坏东西》(2002)等等。有趣的是,这一类影片在美国似乎不被主流电影评论界所看好,比如《前进天堂》(2002)、《人生访客》(2007)和《更好的生活》(2011)都反响平平。考虑到今天唐纳德•特朗普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和他较为激进的移民政策,似乎欧美对于移民问题的看法的差异也可以从对这一题材的电影的反应中看出。

最后总结一下,本片的主题大概是“人文关怀”,全片处处渗透着远离祖国的非洲裔导演对家乡人民的关切,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满满的“白左”视角,这一类主题基本上是为各大主流电影节量身定制的,可惜正如前面所言,导演可能缺乏对非洲人民的生活状态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在编剧和群像的塑造上多有短板,导致全片频繁失焦,总体观感一般,我给本片打6.5分。

五、结语

2013年1月初,法国和马里政府武装联手,仅用1天就收复了廷巴克图,现在,小城廷巴克图的人民不再需要生活在极端主义的阴影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片的至少实现了一部分现实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本片得到了法国政府的大力资助才得以呈现在荧幕上,如果没有受到政治的左右,本片是不是可以实现更高的艺术成就?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廷巴克图民众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但是极端势力控制古城廷巴克图时对古迹和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极端主义的威胁下,反对极端主义任重而道远。

 5 ) [Film Review] Timbuktu (2014)

Any high-profile film from the land of Africa is at a premium, TIMBUKTU, the fourth narrative feature from Mauritanian-born Malian film 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 is a Cannes main competition entry, César Awards top recipient (7 wins including Best Film and Best Director, it is a Mauritanian-French co-production), and Oscar-nominee (the first eve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submission from Mauritania), in short, it is a big deal.

The story is presently set in the titular city of Mali and its environs, where its denizens are governed by extremist jihadis whose draconian execution of Sharia law clashes with their quotidian existence, barely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a mix-bag of Arabic, French and English versus the local’s Bambara, Tamasheq and Songhai), only their akin Islamic religions can seemly appease the Jihadists’ aggression, but Sissako also foreground the danger that any holy doctrine can be subjugated to high-handed appropriation to one party’s own agenda without rousing much fuss.

Herdsman Kidane (Ahmed) lives in the outskirt with his wife Satima (Kiki) and pre-teen daughter Toya (Layla Walet Mohamed), among their livestock, nine cows are ministered by shepherd boy Issan (Mehdi A.G. Mohamed). But one incident (thankfully, the cow isn’t harmed in the shooting, but where is the neighborly love in that shallow ford?) and its ensuing bust-up stems the relative idyll the family enjoys. Kidane is trialed under Sharia law for his manslaughter, if he cannot be blessed with a pardon from the victim’s family, his fate will be sealed.

If the drama here is death-dealing, TIMBUKTU is a tension-free practice, escorted by Amin Bouhafa’s euphoniously lyrical, folksy, sometimes lugubrious score, its narrative episodes is too haphazardly scattered to cohere to an arresting aggregate (there are intriguing episodes to be dwell on, like the summary punishment of adultery, or the indigenous spirit of Kettly Noel's Zabou, an oracle or a flamboyant soul goes doolally? We would never know). Violence (lashing and stoning) is presented with calm and solemnity, guns are ubiquitous, but their pestilent actions are shown minimally in a blink. In this forsaken land afflicted by iniquity, poverty and cruelty, Sissako is bent on finding humanity and dignity against oppression, even if it takes away the biting realism out of the land’s breathtaking, sandy exoticism.

A ball-less football match is poetic but a too blunt metaphor, an act of defiance of music-playing is in default of any context. Sissako is a proficient, morally upstanding filmmaker but somewhat for want of tact, encumbered by the inexpressiveness of the cast (save Ahmed, whose soulful eyes and heartfelt plea are the grace notes), TIMBUKTU is a mild-tempered apologue with simple-minded characters in its center,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ir inner thoughts should be expressed repeatedly in concise, tired wording. If anything, TIMBUKTU suffers from a competent script to connect its strewn vignettes altogether and inject more verve into its sluggish momentum and poised denunciation to Islamic fundamentalism, it is an estimable enterprise, but not a chef-d’œuvre.

referential entries: Ousmane Sembene’s BLACK GIRL (1966, 7.3/10); Cary Joji Fukunaga’s BEASTS OF NO NATION (2015, 7.9/10).

Title: Timbuktu
Year: 2014
Country: Mauritania, France, Qatar
Language: French, Arabic, Bambara, English, Tamashek, Songhai
Genre: Drama, War
Director: Abderrahmane Sissako
Screenwriters: Abderrahmane Sissako, Kessen Tall
Music: Amin Bouhafa
Cinematography: Sofian El Fani
Editing: Nadia Ben Rachid
Cast:
Ibrahim Ahmed
Toulou Kiki
Layla Walet Mohamed
Mehdi A.G. Mohamed
Abel Jafri
Adel Mahmoud Cherif
Salem Dendou
Cheik A.G. Emakni
Kettly Noël
Omar Haidara
Fatoumata Diawara
Hichem Yacoubi
Damien Ndjie
Rating: 7.4/10

 6 ) 廷巴克图

整部影片拍得较散,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受到伊斯兰组织的统治,人们的自由完全受到了束缚,不能唱歌、听音乐、踢球、外出闲逛、聚众聊天等等;在男权社会下,女人的处境更加艰难,男人看上的女人,即便女人及其监管人不同意,但可以将女人强行掳走,这是合情合理的,且都是不违背真主的意志的。

喜欢影片这几处:男孩们在球场上驰骋着,踢着隐形足球,传球、铲球、射门,假想着足球仍在场上;受罚正被鞭打的女人跪在地上仍高声歌唱,婉转如天籁;养公鸡那个疯女人面前那位赤脚在沙地上跳舞的男士;小女孩最后在沙漠上奔跑的场景……

 短评

殖民地导演能拍成这样不错了。有若干场景和配乐很有感觉,无奈想玩多线叙事但是一盘散沙。这个剧组急需一位剧务,没有人查连戏,镜头衔接的地方演员动作表情都不连贯。

7分钟前
  • 小A
  • 还行

散成一盘沙,是这几年最弱的奥外提名吗。。。

1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高赞三星搞笑。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12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毛里塔尼亚历史上的首部奥斯卡提交作品。执着水准、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非常青涩

17分钟前
  • Dude
  • 较差

Screening and auteur Q&A.廷巴克图生活画卷。导演比较严肃正经,拍这部片本来在马里但后来移去导演祖国并且得到政府资助。展现当地人情的电影语言独特又幽默,音乐摄影一流,“踢足球”那里实在太喜欢了。

22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还行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导演的政治表达,一群少年踢着一个不存在的足球,用以代表对独裁统治的无言反抗,(行为)艺术成为政治最后的战地。而这最后的战地我们也已失去。

2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三大电影节一向喜欢多元文化元素,挖掘不同国家的电影,就像萨蒂亚吉特·雷伊当年的电影,或者张艺谋、贾樟柯等人,西方世界向来喜欢这种能够呈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现状的电影,它记录下当时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有时候甚至会超越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这种观影就像旅游了一番。★★★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廷巴克图,一个被极端组织统治的西非城市。在那里,只有寂静的悲伤...平静的电影,残酷的电影,最后,小女孩拼命地逃,但,她又能逃多远呢?

27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关注人类苦难是电影人的本色。

30分钟前
  • 石板栽花
  • 推荐

不打分。伊斯蘭有太多不屬於華人的文化脈絡:獨裁政治、畜牧經濟、地方軍閥、狂人宗教.....我不敢輕易去評判這些伊斯蘭生活的對錯,甚至認為輕易隨著鏡頭去評判鏡頭外的現況對錯這種心態是屬於第二世界觀眾式的傲慢,儘管它拍得深刻又有力。意象很美。 

35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歌唱是怎么也压抑不了的欲望。

37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感谢廷巴克图,让我们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生活着的人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当我们在肆意挥霍我们的资源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正在踢着空气足球,无法放声高歌,整日被恐怖和贫瘠围绕着的人们。

38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大荧幕观感反而更无聊了⋯⋯看到一半就真的⋯也不知道是该如何代入,反正除了摄影和克制出的诗意,一无是处。

4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的浑身发抖。就这样,仅有的一点点文明,音乐,展示自己的美丽,被最愚蠢的拿着枪的,口口声声以宗教名义破坏着,践踏着。FUCK!

4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题材A+,风景美,摄影美。配乐太好听了!!!让我想到Eleni Karaindrou,尽管某几处转折略生硬。叙事虽然有点乱,但能让在看之前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半道琢磨明白故事大背景,合格。

47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看了以为从此去不了了。幸好对旧殖民地负责的法国人,联合马里军队,还是赶走了叛军。电影虽然有些失焦,但还是聪明漂亮揭示出宗教原教旨主义带给这里的荒谬灾难。

5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导演来映后问答觉得他有毒师里的炸鸡叔神韵;影片批判抨击直白,但手法内敛克制,导演甚至多次强调幽默感用以平衡;虚拟足球,鞭子伴奏的歌,男人抔土的舞蹈,看似奇特的一幕幕震荡内心;歌声动听极了,能清晰的感受到怒其不争背后的深深依恋,那金色的故土、夕阳残照的水面、还有被迫远嫁的她

5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散文式的叙事片。如闲笔似的线索交错杂糅,饰以寥寥几幅西非萨赫勒的大远景,纪录片般呈现着“当下”的古城廷巴克图。然而故事又是突出的,片中最多的镜头,给了人物脸部的特写,始终聚焦,反复定格。无疑,这是一个有野心的故事,尽管很多人对这样外露的表达并不买账。也可能,正因为它的异域背景,使这介于声嘶力竭的商业片和静默无言的艺术电影之间的风格,收获的更多是宽容的赞许。Anyway,如今改弦更张的我现在更关心影像背后的“地方”,那片被现代文明隔绝的荒漠。PS:马里人法语说得真溜啊

56分钟前
  • Bolin
  • 推荐

被那帮小孩踢不存在的足球那段恶心到了。关键是讲得道理既不高级,又矫情得一塌糊涂。算是猎奇跟政治正确赢了白左们的心吧。问题是这片儿法国白左们真的看明白了吗?马里可就是你们的未来哦!

5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8,伊斯兰世界面对现代化的一种宗教和文化困境,这不仅只是极端化带来的,传统和信仰同样对当地普通人施加了很大印象,希萨柯其实是有一点非洲贾樟柯的意思,他在用大漠黄沙和骆驼水牛来记录时代。摄影很棒,加了不少分。

60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