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

HD中字版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蕾雅·赛杜,萨利姆·克希乌什,热雷米·拉厄尔特,卡特琳·萨雷,奥雷利安·雷克因,莫娜·瓦尔拉芬斯,阿尔玛·佐杜洛夫斯基,安娜·卢瓦雷,本杰明·思科索,桑德尔·丰泰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7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8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9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黛尔的生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主角是15岁女孩阿黛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Adèle Exarchopoulos 饰),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热雷米·拉厄尔特 Jeremie Laheurte 饰),但托马斯并没能走进她的心。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蕾雅·赛杜 Léa Seydoux 饰)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某晚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  《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述了女孩阿黛尔一段如火如荼的同性爱情。3个小时的片长长而不闷,充满各种情趣元素,而在性爱内容上又惊人的大胆。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同性恋做为热点话题加以投机,而是以同性之爱作为承载,寄托人类最美好也最伤感的初恋情怀。主角从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整个过程就如繁花盛放又归于荼蘼,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出生于突尼斯,曾三次入围威尼斯金狮奖,其中《谷子和鲻鱼》获得了评委会大奖。他热衷于表现法国外裔青少年的生活和对身份认同的自我寻找,是一位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准的创作型导演。2013年是他首次入围戛纳。《阿黛尔的生活》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和影评人费比西奖。新英雄本色满血大脑是,大臣第一季度假村兼职航母伊吹二加二2011冰淇淋少女找到你2018贴身女保镖2019有答案的男子还是觉得你最好粤语大鱼3汉江鱼怪风声韩国版阿拉丁和神灯胶个朋友缠身尊严殖民地呆萌娇妻:总裁请克制仁心解码国语天赐 第二季相亲时代诈欺游戏2007青莲劫古惑镇激斗少年3掟上今日子的备忘录潘多拉:永恒的生命黑金风暴国语女法医手记之来访者模特前规则父女七日变2022死亡笔记L的继承者情迷V女郎都市逍遥王混元灵珠青春逗最后的盐道阴阳错1983镇魂街第一季打鬼敢死队vs血腥玛丽血战钢锯岭国语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枭雄人民公敌3

 长篇影评

 1 ) 生活就是一片雾茫茫的迷惑

海里的阿黛尔将自己包裹在蓝色之中。我觉得这隐喻了她的生活状态。蓝色是温暖的安全的,漂浮的状态是迷茫的未知的,漂在生活之上慢慢地等着,似乎在等待答案出现的时刻,却又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阿黛尔的生活》最受关注的原因是它的同志内容,但它并不是一部同志题材的电影,并不注目于同志电影常有的社会禁忌(只一个小片段)和自我认同的议题。
阿黛尔和艾玛的分手,根本原因不在于阶级差异,虽然艾玛的家庭和朋友圈都是高知艺术家,阿黛尔的家人则是更关心生计的小市民,但成长环境的不同并不必然带来认知水平的分歧,个体才是根本原因。阿黛尔充满本能,本能地吃,本能地爱,大量特写凸显出她极具生活化的细节,甚至近得仿佛就在观众身边发生。食色性也,这样“吃货”的阿黛尔自然是欲望满溢。初见艾玛当晚阿黛尔就发了春梦,为了确定自己,主动和追她的男同学上床,然后将其变成炮灰。les酒吧的相遇,阿黛尔惊讶地游走于黝黑的洞窟,身边都是诡异的女同志(她似乎有点恐惧并觉得自己不应该和她们一样),只有艾玛的蓝发带来了安慰与安全(艾玛才是她想要的模样——或许也是女同志该是的样子)。艾玛自然也注意到在楼下彷徨的阿黛尔,阿黛尔的模样在艺术精致的艾玛眼里或许充满了可爱自然的野性,也深深勾动起她的艺术灵感。可以看到最开始艾玛对阿黛尔兴趣浓厚。酒吧里是艾玛先搭讪的阿黛尔,然后主动来学校找她,主动约会并给她画像(她说自己不经常画)。
电影用很多细节讲述她们之间的差异,酒吧初遇时,两人讨论艺术,艾玛说得头头是道,历数各艺术派别,阿黛尔却只知道毕加索(而且似乎只是这个名字)。阿黛尔其实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喜欢阅读不过是和老师有关(也不喜欢过度分析文本),喜欢电影也说不上特喜欢谁,斯科塞斯库布里克或许还行。阿黛尔的状态始终是茫茫然无所知的,和相当明确自己的艾玛截然相反。公园约会时,艾玛随口引用了萨特,阿黛尔尴尬说自己不懂,问艾玛知道他的剧作《肮脏的手》吗?艾玛眉飞色舞说自己爱极了,然后滔滔不绝地谈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并推荐阿黛尔读,阿黛尔只无聊地拨弄头发说这对我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萨特或许和鲍勃·马利一样吧(艾玛掠过一丝尴尬)。公园野餐也凸显出两人的差异,阿黛尔什么都吃唯独不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艾玛家却十分喜爱,到艾玛家时,艾玛还教阿黛尔吃牡蛎,看来阿黛尔也津津有味(我总想到TTV里对牡蛎的隐喻)。
两人同居工作后分歧更加明显。阿黛尔完全无法融入艾玛的朋友圈,对艾玛的艺术也不关心,甚至忘记艾玛告诉过她的艺术家,只能做家政妇的角色并越来越孤独。艾玛劝她写作,阿黛尔说自己只写日记不想暴露自己。艾玛说不想暴露就创作吧,阿黛尔表示有艾玛就够了。艾玛事业遇到困难,阿黛尔却无法安慰她只能说“我和同事也经常吵架”。阿黛尔想做爱,艾玛无聊地说自己身体不方便(多半是撒谎)。在床上最亲近的时刻却毫无共同话题,两人的心理距离之大可见一斑。艾玛忙于工作冷落阿黛尔(但阿黛尔又能和她说什么呢),枕边人却无法安慰支持自己,这样的孤独对艾玛来说想必更加剧烈。阿黛尔因为孤独而出轨,艾玛暴怒将她赶出家门。我甚至觉得这个时刻来得太晚,两人能维持这么久已是奇迹。
三年后阿黛尔受邀参观艾玛的画展,这应该是艾玛最成功的时刻,但我看到阿黛尔还是三年前的茫然,没有真正关心艾玛的艺术,无聊地乱走,没法加入其他人的谈话(Lise则女主人似的与来宾周旋),在Lise的指点下才发现画上的自己。想到两人在一起时到处挂满了艾玛画的她,不禁觉得如果阿黛尔能够懂这些画,该多懂多少艾玛。艾玛前后三次说过阿黛尔funny,第一次是公园约会,第二次是野餐,阿黛尔说自己什么都吃,艾玛不由得笑说funny。第三次则是分手后的咖啡馆重逢,阿黛尔失言然后借口这是拙劣的玩笑,艾玛缓解尴尬似的说挺funny。前两次或许因为艾玛觉得阿黛尔很有趣,但第三次我就遗憾地想阿黛尔终究还是没变啊,不知道艾玛是不是也这样遗憾。
咖啡馆的重逢,艾玛讪讪地说着自己的生活,有了伴侣有了孩子有了家庭。阿黛尔问她性呢,艾玛落寞地说“不如和你”。阿黛尔工作顺利却情感空白,始终渴念着艾玛。阿黛尔吞吃着艾玛的手指(好像吞食意面似的充满欲望),接着剧烈地拥吻。身体的本能记忆又回来了,两人都有些忘情。但艾玛还是停止了,有些不忍但坚决地说自己有了伴侣,但会永远将无尽柔情留给她。艾玛离开时那个微笑太残酷,还是初遇时那富有意味的笑,好像一切都未发生,但这已经是结束了。阿黛尔是艾玛的缪斯,但仅是缪斯而已,是一幅画似的存在。阿黛尔始终看不清且怀抱幻想,艾玛却已看得太清楚(也受伤太深),身体的记忆只能是记忆,再美好再天堂都只能让它停留在略加遗憾的位置,因为如果满足就得付出太多代价。
本片是同志内容但不是同志题材,因为它离开对同志惯有的叙述角度而走得更深更远。当同志爱情不再因社会压制或自我矛盾而成为禁忌,人的脆弱会将爱情变成什么?我们依然相爱但是无法在一起,只因为我们太脆弱,脆弱于时时感到孤独,时时渴望倾诉,时时需要理解。人要生活就得直面很多琐细的压力,寻找一个能够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伴侣,恐怕比一个能带来剧烈高潮的床伴更重要。艾玛的新生活并不完美,但已经最为平衡,能够携手面对生活,这种踏实更为可贵。性并不能战胜脆弱,反而会加剧孤独。
艾玛给过阿黛尔很多机会走进自己的生活,两人交谈画画参观博物馆参加同志游行,阿黛尔只要有一点好奇,就应该看看艾玛喜欢的东西借此了解艾玛的内心,并拉近彼此的距离。公园约会,阿黛尔随口说“你可以辅导我哲学”,艾玛说“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或许她以为阿黛尔有兴趣)。但阿黛尔只是将这个理由作为在家人面前掩饰艾玛身份的幌子,并没有真正意愿去做。两人上街游行,艾玛展现自己明确的政治诉求,尽情享受同志骄傲的感觉,阿黛尔只是茫然地跟着,觉得于己无关似的(相比前一场和同学的游行,阿黛尔尽力地随着人流喊口号,但这并非她对议题多么关心,而是觉得这样很有趣)。在阿黛尔家里夜晚两人做爱后,阿黛尔问艾玛给自己打几分,艾玛说14分因为她还可以做得更好。两人的差异在一开始就非常明显,似乎注定了分手的结局,但是这并非阿黛尔的阶级所致,而是因为她始终陷在本能里,没有好奇不会学习,什么都茫茫然不知其因。爱着艾玛但更多是性爱的契合,没能达到心灵的一致。有个小细节,艾玛在和阿黛尔一起时穿蓝色衬衫(应该是艾玛接纳阿黛尔的隐喻),结尾画展时就变成了红色。艾玛对阿黛尔而言是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她本能地抓住她爱她却无法理解她,所以这蓝色终究要改变。
性取向的自我认同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本片里,艾玛很早就确定并坚定,因此这不成为问题。阿黛尔的认同,影片用一小段同学的霸欺展现。阿黛尔面对同学的羞辱,矢口否认自己是同志,这不完全是恐惧,而是她尚处于困惑。但这困惑在面对艾玛时并不重要,因为艾玛的感情足以代替一切。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艾玛的太过完美让阿黛尔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艾玛替阿黛尔完成了一切,拥有和谐的性与和谐的感情,还需要什么矛盾的认同呢?电影并未展现阿黛尔的父母怎样看待她的关系,但我想即使父母如漫画中将阿黛尔赶出家门,艾玛是收留她的,所以在艾玛的感情里,就像在无处不在的温暖的蓝中一样,阿黛尔感到满足并不奢望更多。
每个人都要学习认同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身份,并在认同中确认自己的角色,寻找自己的位置。阿黛尔却始终摆荡着无法真正完成。作为艾玛的伴侣,她不主动学着接近她的生活艺术朋友圈,虽然艾玛耐心教她,朋友们对她很友好,在酒会上主动邀请她加入聊天,但阿黛尔还是讪讪地尴尬地笑,甚至忘记艾玛教过她的名字。只有当阿拉伯男赞扬阿黛尔的厨艺(这是她熟悉的),阿黛尔才抓住救命稻草。
从这个角度讲,阿黛尔固然没有对性取向太多困扰,但直到最后也没能真正学会认同自己的角色:一个伴侣和一个同性伴侣(她给男同事留假地址怕同事八卦)。她是一个完美的床伴,但这是不够的。说到床戏,三次床戏前两次十分剧烈,我甚至在想导演是否用这样夸张的床戏来表达,阿黛尔和艾玛只有在性上能够共融,因此床戏越暴烈才越显绝望,仿佛要努力补足越来越大的鸿沟。
有趣的是,阿黛尔是一个好老师,职业规划目标明确,并且小有成绩。我觉得阿黛尔选择教小孩子,是否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孩子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室是她可以掌控的地方,我相信这带给她安全,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绪转移到男同事身上,在艾玛冷落她时去男同事那里找慰藉。阿黛尔的职业身份明确且坚实,她成熟稳重,将感情的伤潜藏在工作之下。这个阿黛尔好像徘徊在主线之外成为某种分身。我想导演的用意或许在于,阿黛尔并非纯然的幼稚,她只是与艾玛在一起时,不能完全理解并认同自己的角色,在这一点上她始终很矛盾也很困惑,她完全可能像认同作为老师的自己一样认同这一个阿黛尔。
因此这就是遗憾之处,阿黛尔固然没有主动融入艾玛的生活,但艾玛也忽视了阿黛尔的感受方式(也许阿黛尔不善表达,更倾向于用食色倾诉),这点就是影片没有详细展开的了,艾玛有没有引导阿黛尔接受自我(作为同志、作为伴侣)?艾玛给了阿黛尔机会进入她的生活,但缺乏指导她的方法,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让阿黛尔接受,这让阿黛尔更加困惑并且退缩。面对不熟悉的东西,阿黛尔选择退回温暖的蓝色之中,于是两人的分歧就越发明显。艾玛觉得阿黛尔不够主动理解自己,阿黛尔觉得艾玛的生活有太多未知的恐惧所以不敢进入。两人都缺少真正的沟通与体谅。阿黛尔纾解孤独的方式是回到熟悉的本能,因为她需要用身体才能安慰自己,包括吃,也包括做爱。这没有错但挺幼稚,可观众似乎也无法苛责太多。也许是本能驱使她暂时忘记了理智,又因为恐惧而撒谎掩饰出轨的事实。但已经压力山大的艾玛怎能容忍爱人的背叛,并且撒谎?与阿黛尔争吵时她说“你以为只有你很煎熬?“,在一切都混乱之际,阿黛尔的背叛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爱情一场,除了身体曾剧烈地探入,阿黛尔始终不曾真正进入过艾玛。结尾,艾玛拥着现任的伴侣,蓝色的阿黛尔走向未知的远方,我不太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阿黛尔有过那么多次机会巩固爱情,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将爱情一步步推向不可挽回的结局。导演给了开放的答案,但观众喜欢想象之后的故事。阿黛尔最后依然未明确自己,所以今后的感情或许仍要茫然一阵子(徘徊在男人与女人之间),但另一个成熟的阿黛尔总会成长,所以阿黛尔能够成为她可能的最好模样。

 2 ) 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

Adele舔着嘴唇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都吃但不爱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与男友分手躺在床上痛哭的时候,也不忘从床下掏出一包零食边哭边吃。身体本能的基本欲望占据了她的大部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朋友们谈论某个男生喜欢她,这个男生很好很有型,Adele就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迎合自己的小伙伴。他们做爱的时候并没有亲吻,只是为了破了自己的处,为了解开对自己性向的迷惑。
第一次在街上瞥见的一头蓝发的Emma,Adele就被她深深的吸引。Adele最喜欢蓝色,大部分衣服是蓝色,被子枕套也都是蓝色。晚上在床上脑袋里满满的Emma,边想着她边自慰。
令Adele困惑的不是自己的性取向,她的爱无关性别。真正令她困惑的应该是无论她怎样都无法融入Emma的生活。Adele能够感受到Emma的时刻只有在做爱的时候,别无其他。
Adele帮忙筹办了Emma的party,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Adele一人之手。所有的人都夸食物好吃,但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根本无法插入他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人和她说番茄酱很好吃在哪买的的时候她才能侃侃而谈,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领域。感觉Adele就只是个厨娘而已,不停的问朋友们需不需要加面,像个局外人一样,整个party都在梦游。
Emma头发的颜色由蓝色变成了后来的金色,预示着Adele所迷恋的终将离她远去。分手的导火索是Emma发现Adele的男同事送她回家,逼问他们一共上了几次床。Adele一味的掩饰最终崩溃,Adele太孤独了,除了Emma,她一无所有,除了爱,她一无所有。可是思想上她们根本不能交流,她们就不是一类人。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丰富、且频率相同的灵魂之间实现的共振。
重逢的咖啡馆里,Adele不能自控的吞食吮吸着Emma的手指,以及疯狂的亲吻和摸索。说我想念你,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没有别人,我想念我们的一切。 相对于Adele的失控,Emma虽然有眼泪但还是显得泰然自若。Emma终究还是起身走了。
三年后Emma举办了画展邀请了Adele,Adele穿着心爱的蓝裙子。她依旧还是像梦游一样的在画廊里游荡,看着Emma的女友像女主人一样的接待客人并给客人讲解。最后默默的转身离开,消失在街上。
她是否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样加快步伐,始终都赶不上Emma的脚步。你以为是自己太笨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没有好好把握,其实都不是的,感情都会走。
还记得那个最美的时刻吗,在公园的长椅上,逆光下你们亲吻。光在你们的唇齿间忽明忽灭,整个世界都为你们停止。
刹那即永恒,多希望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你爱我的那一秒。

 3 ) 生为一个女人,这意味着什么?

“我有一个如此特别的灵魂,在那儿我自己都认不出我自己。”——波德莱尔

“因为我是女人……”

片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要求下朗读着马里沃未完成的《玛丽安娜的生活》。这是导演酷爱的长篇小说(roman),总有些导演喜欢用电影向自己钟爱的作家致敬,JEUNE ET JOLIE《青春貌美》也可以看作欧宗向兰波《传奇》(Roman)一诗的致敬。女人是什么?人是什么?似乎我们可以把康德的总结重新解析为那三个基本问题,由“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询问:女人能够认识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可以希望什么?


因为我是女人……


然后呢?“是”并非出生就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过程随着生命本身的展开而展开。女人是什么?生为一个女人,又意味着什么?阿黛尔的同学都觉得她应该有个男朋友,应该赶快结束处女之身,可她的“我”究竟是什么?她的欲望又指向哪里?

可能她既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性恋,也不是什么双性恋。她只是需要一个让她爱也能够爱她的人。能够接受她,能够让她欢愉。

所谓两人家境和社会阶层的差别,当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阿黛尔需要爱玛的陪伴,她得不到足够的陪伴。

渴望陪伴的是那些空心人。

他们的身体和灵魂是空的,这绝非指责或贬低,他们没有被填得那么慢,也没有用艺术、哲学或者工作自己把自己填得那么满。他们空空的身体和空空的心还有空间,能够让爱进入或者生发。

这是一些更纯粹的爱人,她们似乎除了爱情就没有更大的事情,艾玛有自己的职业绘画工作,是个所谓的“艺术家”,她希望阿黛尔也有个类似的Beruf,阿黛尔不是喜欢文学吗,那干吗不以作家为自己的天职?她在聚会上向自己的精英朋友们介绍阿黛尔:”她写点东西。“阿黛尔则马上澄清,只是自己写点小日记而已。后来两人发生争执,艾玛也劝阿黛尔,写点东西吧,长篇不行?那弄点中短篇呢?总能写点的吧!是啊,只要写点这种东西,就可以跟人说,我是个作家,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阿黛尔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她活在更简单直接的生之愉悦里,吃,喝,操,这些俗事儿就已经让她很快乐了,她那张因为吃饱喝足或者做爱开心而热情洋溢的脸,简直像圣母头像一样光辉四射。


读我吧,这样就可以学着爱我。

波德莱尔的这句话在这里简直是另一个反讽,阿黛尔写不出来,不愿意写,不愿意因为被阅读而被爱。

那个金光灿烂的时刻,她们在巴黎一个公园的树下慢慢吻向对方,两张脸在靠近。看我吧,这样就可以爱我,不用任何学习。

那个粗鲁的姑娘只知道那一个个名字,但这并不阻碍她们相爱,接吻,做爱,生活在一起。

在她们最初相遇和最后告别的时刻,都有一种奇异的乐器响起,如果你在巴黎瞎逛,就像波德莱尔和一切游手好闲的”懒惰的神经质”那样,一定会撞见这种像飞碟一样的乐器。那些人会用指掌极其肉欲地爱抚那个乐器,让它发出一阵阵空心的呻吟,也让那些路过的空心人从他们空空的肉体和空空的灵魂发出同频的呻吟,产生或者开始渴望爱情。

面对这样的乐器,人会有一种矛盾的感受,人会同时感到,“生命的可怖和生命的狂喜”。

 4 ) 她只是想睡你 她不是爱你

谈过一些恋爱,当过阿黛尔,也曾成为过艾玛;交往过相似的人,也约会过差异大的人。最后觉得,重要的不是差异,而是对待差异的态度。或者说,差异不是影响一段关系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相互的爱有多深。

艾玛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的主动的人。她和懵懂天真简单的阿黛尔不同;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想要便会主动争取,甚至“不择手段”。最开始她还有女友就勾引阿黛尔,最后在聚会上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积极去讨Lise欢心(看别人的影评了解到这个细节)。

她和朋友聚在一起讨论“高级”的艺术,但没和阿黛尔聊过阿黛尔的生活。只有一个对阿黛尔有好感的男生,在知道阿黛尔是幼儿园老师之后说道,那你很喜欢小孩啊。恐怕鲜有人对阿黛尔的生活真正感兴趣,那时候,阿黛尔带着疲倦和无聊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艾玛连揣度阿黛尔都没有,她只是在阿黛尔身上投射自己的的想法。即使阿黛尔一再强调自己很喜欢小孩,很享受自己的工作;艾玛总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些你自己开心的事?其实,不开心的那个人是艾玛,已经不能再在关系里得到满足的是艾玛;但是她不直接说,她把罪名推给阿黛尔说,我觉得你不开心,我觉得你不能只在我身上得到满足。

在餐厅再会的那场对话,多么讽刺?艾玛说她和新欢三岁的小孩玩得很好,表现出一副喜欢小孩的样子,但是天啊,和你在一起那么久的阿黛尔就是幼儿园老师啊,怎么没听你问过阿黛尔幼儿园里的小孩?怎么不见你喜欢他们?

艾玛恐怕连了解阿黛尔都没做到,更莫谈理解。她想要的很明确:性。

阿黛尔身上充满了性张力。

片中有很多阿黛尔吃东西的镜头,很多她嘴巴的特写,干净但有色欲,带着色欲却很干净。艾玛就是被阿黛尔的性活力吸引,她也只被这点吸引。

很多人说,她们阶级不同,她们想要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试问世上会有百分百相同,处处合拍的人吗?

绝对没有。

大家看到过多少相似的人分开,又看到多少不同的人相爱,差别只在于相爱的人会互相欣赏和包容,而不相爱的人则互相挑剔和厌弃。

最后阿黛尔转身离开。

我默默为她鼓掌。

姑娘,她只是想睡你,她根本不爱你。

姑娘,你值得一个不需要你改变,喜欢你邋邋遢遢地吃东西,喜欢你油腻蓬松的头发,喜欢你喜欢小孩,喜欢你讨厌探讨艺术的人。

总有人说,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难的是遇到理解。

我不认同。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理解我,毕竟我自己都不太理解自己。遇到性,遇到理解都不稀奇;最难的,还是有人“爱”“真实的你”。不是高谈阔论时候的你,不是明艳照人的你,是会吃喝拉撒睡的你,是平凡到不行的你。

理解你的人,不一定会爱你。

但真正爱你的人,一定会努力理解你。

他也许和你有很多差异,他也许想破头也还是不明白你,但这都不会影响他努力去陪伴你,努力抱你。这都不影响他爱你。只要他爱你。

最后阿黛尔课上教小孩子的那首诗,送给各位

 5 ) 才下【-哔-】头,却上心头

这部电影几乎全程特写,恨不得把镜头粘到女主角脸上去,拍她张开嘴睡觉,吃意面吃得满嘴蕃茄酱,哭的时候鼻涕一路拖下来。

一开始让人感到很不自在。远景是上帝视角;中景是围观群众;近景是座上嘉宾;大特写就......大家又不是很熟,谁要一直看陌生人脸上的毛孔粉刺青春痘啊!这泥妹是「侵入」私领域啊!!不苏服啊!!!

特别是我这种「生人勿近」的类型,平时只要感受到一丝一毫的「攻击」性,就会警铃大作。
但也曾遇到过刚认识就赤条条在我跟前跑来跑去的同龄,结果反倒是以自己都很吃惊的速度就缷下防备跟对方混熟了。

没人喜欢鼻尖对鼻尖地跟陌生人讲话。不过反过来说,如果跟一个人鼻尖对鼻尖地讲上3个钟头的话,她就不是陌生人了。

突破安全距离的大特写,突破尺度的性爱场面,是让人受不了想拔腿跑,还是接受屏幕中的主角如同老友。「侵入」的态度和姿势很重要。

顶着一头乱发的Adele,两颗兔牙和大笑的嘴角很可爱,但是谈不上美艳或性感。永远素颜永远穿着随意。外形就亲切讨喜。而演员Adele是我所见过的最没有self-conscious的......人类。
镜头贴得再近,她的表情和肢体都毫无防备,就像角色Adele在Emma的画布前全身放松神情自在地张开腿,演员Adele好像生活在truman show中,全然不知道有人在拍她的样子。
她发呆的时候眼神全空,吃饭会舔餐刀上的酱,走路提裤子,在吻Emma前伸舌头湿润嘴唇,哭的时候眼泪就这么流下来......和鼻涕一起。细节都那么满又那么自然。

看到她四仰八叉的睡姿,看到她手舞足蹈的样子,看她大口大口攻击食物,看她永远整理不好的头发。一点也没有陌生感一也没有威胁感。这不是十年前十五年前我自己的死样子么?至少......我肯定曾经认识过这么一个姑娘,这样哭过这样笑过这样趴着睡过。

然后就觉得被吸进去了,变成为好朋友了。她恋爱了,失恋了。伤过别人的心,也被另人狠狠伤过。劈过腿,也因此失去了最初的爱恋。依依不舍地转身,长大了。

就算不喜爱她,谁又忍心责备。在咖啡馆里她哭着看Emma走出视线的那一刻,谁还记得有「道德至高点」这种东西。只有心疼。不是心疼Adele,而是心疼曾经失恋的自己,心疼曾经失去挚爱的朋友。

这是法国电影跟美国电影最大的不同处。后者让观众体验,艳羡,幻想主角们的人生,而前者是把主角的爱恨别离的过程都变成观众的人生记录。即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谁没有过跟Adele一样的同学?谁没有过和Adele一样的心动。

当她成为我们自己年轻时的写照,化身为我们记忆里的某个小伙伴时,看到她做啪啪啪的事非但不尴尬反倒有种亲密感(话说闺蜜就是会讲这种事的吖),至于她的爱人也是个她那也就是她的一部分而不成为她的标签认证(当想到自己的朋友时,我们脑内最先冒出的一定不是对方的性向,更不会以此界定伊)

导演只要信赖观众,不要插手试图去做引导。
因为是同性恋,所以必然跟异性恋不同。还在自我认定的Adele在同学的紧逼下大喊「我不是拉拉」,她带Emma回家时不能跟父母说那是自己的女朋友。鼓励的朋友和不认同的朋友,开明的父母和传统的父母,在电影中存在着就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样。
不是drama。c'est la vie。不是「我们跟你们如何不同地生活着(aka请同情我)」也不是「我们跟你们如何相同地生活着(aka请接受我)」,而是「我们跟你们一同在生活着」

导演的控制力分明极强(开头和结尾都是Adele走向「下一站」背影,讲读Marivaux对应Adele给小盆友们上课),通篇却呈现家庭录像带般的轻松随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要拍成这样的电影,要有两个不惧裸露不怕床戏演技清新自然的年轻演员,一个不畏3小时片长还敢拍空镜的导演,一个把这种尺度定级为NC12的体制,还有一群看电影之前不把床戏当噱头,看完之后不把观注点放在「真做假做」更不会因此拉黑女主角的观众。

换则言之,这片只有法国人能拍。法国片的存在意义,不在票房也不全在文化输出,而在于「别人都特么干不了这个」。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终极存在意义应该是在这里吧。

 6 ) 此生不再,亦难再续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感觉一如片中如影随形的「蓝」,既温暖且忧伤,直至最后的清朗。然后明白了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都一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不顾一切朝你飞奔而来,在你还来不及思考应不应该接受之际,已然开始。相爱的过程,有无与伦比的甜,也有难以预料之苦,说分离很容易,道尽其中的自我挣扎却难上加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爱着时候彷佛瞬间拥有了全世界,但那个人也可能让你在剎那之间彻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为最孤独的人。在我看来,《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仅是拉拉的爱情,也是许多人在爱情里的倒影。它之所以成为一部闪耀的电影,除了因为爱情,也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你看不见的自己。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阳光」也是「暗影」】 阿黛尔第一次在阳光下见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蓝发艾玛,立刻被其鲜明的个人特质所吸引,艾玛不仅头发是蓝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蓝,眼角余光有一种漫不经心却能直视灵魂的锐利之感。短暂交会,她们便记住了彼此。有人说:爱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见。电影中,阿黛尔一开始对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不想跟别人不同,但内心深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被与众不同的艾玛吸引。什么是爱情?到底爱异性还是同性?这些都无法预先设想,遇见了,眼神交会了,就会明白。 特别喜欢导演在阳光下让两人的爱苗逐步滋长。公园大树下,艾玛第一次为阿黛尔素描,阿黛尔有些不安,凌乱盘起的发像她的心情,一直乱着,却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踌躇又渴望的神情,让她显得特别迷人。艾玛带笑的脸庞一派自在写意,一如她想画出阿黛尔眼里散落的情绪,而非完美无瑕的阿黛尔。或者,两人在人烟稀少的绿地随处躺下,随兴谈天,自然靠近、亲吻,阳光洒在艾玛的发上,那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爱情的颜色。可惜,这样的蓝,终究只是恋爱过程中的某一段时光。人本就复杂,爱情里的人更是难以言喻。有时候,你会爱上的人未必与你身处同一世界。彼此的差异,一开始是对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进入稳定的关系,却反而会变成对方身上的暗影。艾玛的梦想是成为知名的画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希望阿黛尔能发挥所长成为作家;而阿黛尔却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跟艾玛在一起就好。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进不了所爱的人的世界,曾经光芒万仗的爱情终究会渐趋黯淡。矛盾的是,这与爱不爱无关,与人生价值有关;但这与爱不爱又有关,如果你真的非常爱一个人,或许就能在绝对自我中心之余,考虑一下对方的处境与感受。 【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仍有「孤独」的空隙】 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达十多分钟的全裸性爱镜头。两个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实在演得太好!逼真到让人不太敢直视!性关系的百分百契合,是两人爱情如此深刻的关键。对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与爱很难分开,对阿黛尔也是。她其实是个表面挺压抑的女孩,爱看长篇小说,喜欢大量描述给予的想象空间,喜欢吃不昂贵却美味的意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却老觉得自己在学艺术的艾玛面前矮一截,以至于连见艾玛的家人和朋友都战战兢兢,一点都无法放松。 唯一能让她彻底放松的就是与艾玛之间的性爱,在两人的空间里,她们用身体深度交谈,到达从来不曾有人抵达的深处。身体不说谎,能让压抑的阿黛尔完全敞开自己,她对艾玛的爱不言而喻。然而,身体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弥补不了灵魂的距离。阿黛尔明明深爱艾玛,身体却还是出轨伤害了对方。她哭着说:『我只是很孤独。』那场分手戏的情绪极为暴烈,可观看的我感觉平静又悲伤,因为完全理解阿黛尔的恐惧,她很想更靠近艾玛一些,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艾玛的世界,她的孤独其实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只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填满两人之间的空白。我相信看到这场戏大家都会相信阿黛尔深爱艾玛,但为什么明明很爱一个人,还是会无法控制地去伤害对方?我想,有时候性与爱确实无关,而与自信有关。在艾玛面前毫无自信的阿黛尔,她伤害的不仅是艾玛,更是她自己。 阿黛尔的迷乱无措,不就像是年轻时的爱情,未必是以出轨的形式,但内心的自我厌弃常会导致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只因为当时的你还不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问题。这样的阿黛尔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爱过世男友却一直无法与其发生关系的直子,解不开的心结注定了直子的悲剧。阿黛尔是灵魂无法靠近艾玛,直子是身体靠近不了男友,这让我体会到,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都有「孤独」的空隙。这世上能真正达到百分百灵肉合一的恋人毕竟仍是少数,如果没法与自己的孤独共处,分离是迟早的事。 【爱一个人,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但我想说的是,那场久别重逢的戏实在动人至极!结果已经不再是关键,而是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我认为这就是她对阿黛尔的爱,知道两人不适合,也无法抹去阿黛尔背叛她的阴影,即使排除万难重新在一起,已蒙上阴影的爱情也不会只剩阳光。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艾玛,也喜欢这样节制的艾玛。一直觉得经历过背叛还能重来的爱情,也许是还未到伤心处,还能给自己退路,或许是还未走到极致。以前觉得即便此生不再亦难再续,很是伤感,现如今却发现生命中的挚爱也许唯有留给回忆,才能永远保有最温暖的色泽。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

 短评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9分钟前
  • 添添
  • 力荐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11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1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1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22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2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27分钟前
  • 较差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3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35分钟前
  • 还行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3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41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4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60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1小时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1小时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