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配世界杯和101的纪录片来了

B站突放大招,火热的夏天推出应景的《人生一串》,看了第一集《无肉不欢》,想推荐给朋友们。

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选择烧烤作为主角,画风是市井街头的凡俗生活,凡俗到不用端着演,不用憋着提炼宏大主题。心平气和的镜头里,只见尘烟滚滚,人们吃肉喝酒,大家各自开心。

像近年来的国产美食记录片一样,人生一串也是用老板和食客来做配角,抬着猪牛羊蚝这些主角登场。但难得不使劲讲故事,我烤你吃,就这么简单。烤的吃的都满脸笑,也就不用再讲解什么美拉德反应。老板笑嘛是骄傲自己的食材和手艺,食客笑嘛是吃得满意,两边一笑,作为主角的烧烤们,光芒自现。

但大概中国允许出摊的街道就一定有烧烤,又拜发达的物流所赐,烧烤内容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小。于是摄制组天南海北追根溯源,去四川西昌烤凉山小猪肉;去云南昭通先卤后烤牛肉小串;去新疆尉犁县先砍红柳枝子烤罗布羊大串儿,再用馕坑焖炉烤整羊;最后到广东湛江站在海边烤生蚝,那海里,可就是人自家的蚝田。

才第一集,30分钟,给这么多,太实惠了。后面还有五集吧,咽口水。

每集时间短,很多信息点到即止。比如凉山小猪肉,用长签子,签子头上扎一块带皮肉,“肉直接伸进火里烤”,就这一句,懂的人会心一笑。直火燎肉皮,酥啊。

比如红柳枝子烤串儿,说新鲜红柳枝才有植物清香,然后穿了肉开烤,调料只洒粗盐。但镜头明白,红柳枝子是刮了皮儿的,就这几刀,懂的人会心一笑。这样见肉见火,汁液融合,才成就一串入魂的羊肉。

比如湛江海边烤生蚝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哎妈这一句简直不能再会心。想当初新疆烧烤到东北,融合了丹***族烧烤风格,成全了如今锦州烧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名,然后三千里地山海到湛江,蒜蓉辣椒落在生蚝上,时代的滋味有没有?

先说这些,等下一顿。

题外,纪录片的春天酝酿了很多年,一直阴晴不定,B站上来就热了整场,我辈要加油啊!

 2 ) 码字 | 《人生一串》第一集文案

B站上的分

豆瓣上的分

评分镇楼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儿上的王者:肉的传奇。

小猪肉

西昌,位于大凉山下的安宁河谷,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是整座城市最常见的晚餐。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下午五点,每天的烧烤大趴按时开始。没人组织,肉食者都是自发而来,置身于这个非常魔幻的气氛里,吃肉的幸福和满足,都得到了升华。提供这个食肉场所的,就是这哥儿们,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

到这儿吃烧烤的客人,很多是冲着一道凉山小猪肉。小二哥家的小猪肉好吃,不是靠香料、鸡精喂出来的。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天材地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这种跑山猪,只能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才买得到。

彝族大姐处理小猪的方法,粗犷(guǎng)中透着讲究。烧干蕨草和松塔给猪褪毛,蕨草和松鼠的香味儿渗入肉里,你可以吃出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彝族人烧烤猪肉历史久远,手段复古,经验老到,这儿才是西昌火盆烧烤的发源地。小猪肉的处理,略显简单粗暴,连皮带骨剁成大块,最大程度保留猪肉原本的味道。调味料只有小米椒、蒜蓉和盐。轻微的蒜香,新鲜的辣味,渗透到肉里,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最后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小猪肉才能烤出最好的卖相。

有了长长的竹签,肉直接伸进火里烤,这是野外烧烤才有的待遇。凉山小猪掌控者小二哥的生意,今天的小猪肉品质给力,二哥招呼起客人来,也是底气十足。

也是小猪肉

傍晚六点,吃肉高潮如约而至。这一个个熟悉小猪的刁钻胃口,你可糊弄不了。跟其他肉类不同,凉山小猪肉是带皮烤制,猪皮细嫩厚实是小猪肉的精华,烤到颜色金黄时,是最好的火候。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又香又弹,口感奇妙。大块的瘦肉很有较劲,越嚼肉味越浓,再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别提多香了。

晚上吃烧烤,是朋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呢?

凌晨三点,曲终人散,小二哥仍然意犹未尽,但他清楚,明天这样的狂欢还会到来,凉山小猪肉的魅力,谁都无力抗拒。

翻过大凉山,我们到云南昭通,品尝一下牛肉小串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五十,一百,在云南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这种牛肉小串鲜嫩入味儿,一口一串,吃起来很有意思。

牛肉小串

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真正烤的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如今得到真传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回族是昭通第二大民族,这里有专门出售清真食品的市场,最好的黄牛肉就出自这里。最早昭通做烧烤,用的是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老牛肉做成小串,才能有更好的口感。如今供肉的任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昭通小串费时费力,为了最终细嫩入味的微妙口感,穿串老手也得忍受折磨。(马思儿子:每天串一万五六千串。)

傍晚,每个烧烤店都会有一阵大战前的平静,马思和两个儿子,却要开始一项秘密工作——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需要每天熬制。回民祖祖辈辈烹制牛羊肉,配制香料很有心得。昭通上百家小串,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在这锅卤汤里。

还是牛肉小串

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整把烤制,单点不卖。刚煮的卤料,是为了配合一种全国少见的烤法。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鼓风机的加入让火力暴涨,小串,需要不停翻转,令人眼花缭乱。牛肉小串,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牛肉与辣椒是天生绝配。在昭通,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昭通小串儿,是烧烤的艺术,又嫩又辣,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一旦吃上,根本停不下来,它给这座边城的夜晚增添了味觉的情趣。然而,如此美食,外地却很难吃到,枉费了昭通三省交界、四通八达的好位置。

有一个地方,相对偏僻,却在八十年代,就把孜然的伟大,传遍了全国,堪称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喀尔曲尕,为数不多的罗布人村落。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里,男人们都是烧烤行家。今天,罗布人乌斯曼,要做一顿红柳烤肉。如今,红柳烧烤风靡全国,但只有这种,刚从树上取下的红柳枝,才带着植物香味,而不仅仅是一根串肉签子。罗布人烧烤,属于烧烤家族里的自然流派,烤肉之前才开始用木头炼炭,这是罗布人最讲究的烧烤节奏。

红柳烤羊肉

羊肉,是最能体现烧烤风味的食材,在吃羊底蕴极为深厚的新疆,尉犁罗布羊是公认的极品。羊肉够好,烹饪的要求就不用那么苛刻。罗布人烧烤,没有其他调料,只用一把粗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释放出来,这种做法非常高级。

吃肉的动静儿,是对罗布羊最好的赞美,从沙漠来到尉犁县城,罗布羊的吃法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在县城边,阿不都开了家烤全羊店,除了他自己,店里还有三名服务员,两名烧烤师傅。小店紧邻国道,顾客中大车司机的比例最高,只要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点几斤阿不都的烤全羊。司机们常年走南闯北,哪家的肉好吃,他们比谁都清楚。

烤全羊

在乡下,阿不都养了一千多只羊,烤全羊不能光靠手艺,必须用本地的罗布羊,才能做出阿不都恪守的味道。

罗布人宰羊,有个诀窍,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羊肉没有膻味。剥羊皮也有窍门,在羊腿上穿洞吹气,肺活量够大,可以吹得羊皮肉分离,全身鼓胀,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

汉族春节,周围工厂停工,阿不都每天只能卖七八只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掉几十只羊。烤全羊比单纯烤肉复杂得多,为了热力渗透,大块骨头要剁开、敲碎,肉厚的地方也要划上几刀。腌制,是个性化烤全羊的差别所在。阿不都家的配方,是他爸爸定下的,那是一个只在自己家里烤羊的民间高手。

馕坑,都是阿不都亲手修造,这个店里最小的馕坑,也足以安置今天的六只羊。一切就绪,一个最玄妙的操作来了——往馕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馕坑是靠滚烫的四壁烘烤羊肉,高温水蒸气可以让肉质更嫩,水的妙用,让阿不都的烧烤境界,得到了升华。馕坑最后要完全封闭,保持住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打磨多年,阿不都烤全羊的细节设计,接近于完美。焖烤一个小时后,羊肉的火候到了关键时刻,馕坑是不能随便打开的,我们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通过闻味道)

真香

羊肉烤好了,阿不都会挂在外面展示,经过这里的人,一般很难把持得住。今天,几个客人从吐鲁番专程过来吃羊,在遍地烤肉的新疆,这种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认可,阿不都唯有靠一只优秀的烤全羊以示谢意。阿不都烤全羊是馕坑烧烤与罗布羊的完美结合,外酥里嫩,外皮吃味儿,里面吃肉,罗布羊的鲜嫩肥美,被阿不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下午七八点钟,今天的六只羊卖完了。年轻时,阿不都只身到乌鲁木齐闯荡,回来时,已经有一位姑娘相伴,到了尉犁,减肥成了这位姑娘的永恒课题。阿不都可以享受温情一刻时,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夜生活在刚刚开始。

烤生蚝、大排档,没有这些,一个湛江的夜晚纯属虚度。绿林食坊,是湛江最大的大排档集中地,每家档口的招牌上,都能找到蚝字。本地人阿妹的,叫“湛江烧蚝王”。

烤生蚝

生蚝长得比较特殊,两片贝壳一大一小,撬掉小壳,剩下的大壳,就是一个完美的容器,天生适合烧烤。一经加热,蚝肉会渗出汁水,加入蒜蓉,可以激发生蚝的鲜味儿。如今炭烤生蚝火遍大江南北,但无论在哪儿,蒜蓉都是烤生蚝的最佳伴侣。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鲜味最足。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汁儿,是原味烧蚝的常见搭配,品尝原味蚝,请牢记过来人给你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生蚝的品质极高,其中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更是蚝中极品。每年清明前投放蚝苗,今天,官渡镇三角村的阿平,要去投放今年的最后一批蚝苗。

官渡是生蚝的育苗基地,很多外地蚝都是在这片海里,留下了它们的童年记忆。官渡蚝个头不大,最少也要两三年才能采集,但海边天气变幻不定,一场大的台风,蚝农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阿平,有时也拿两年蚝回去烧烤。十几年前,很多内地人还不知道生蚝的样子,更别说入口品尝,不得不说,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生蚝

接受调味和炙烤的生蚝

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三角村口,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个“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蚝,村里人家家养蚝,但很多人还是天天“老地方”。正宗官渡蚝,肉质Q弹,细嫩爽滑,不像某些大蚝缺乏嚼劲,这种品质上的差别,不是靠个头大能够弥补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下料稍重,虽然生蚝是当天的,足够新鲜,但除了提鲜的蒜蓉,他还加了自制的辣酱。甭管天南地北,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阔论,嘈杂喧闹,只有安然地享受美味。生蚝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特别,村里的理发师最近常来,对他来说,小小贝壳,就是男人人生的味道。

阿平的蚝,无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但村民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所以阿平还会和三毛一起,把“老地方”开下去。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快递让他额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光荣加入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看字吧


就是觉得文案很好,很想记录下来。错别字大概是有的吧。只码了文案,片中那些受采访者说的话没码。为什么全码了?因为比较闲,而且不想有些话失了前后语境,小括号里打解释也麻烦。也没给特别优秀的句子强调加粗,各位喜欢哪句,自己判别复制,就够了。剩下五集,接下来每天一篇。

图片来自网络

 3 ) 这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

还记得去年黄磊拍的那部《深夜食堂》吗?

没错,就是超过10万人在豆瓣打出2.8分的那部。

这部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

它简单粗暴地复制了日本的拍摄模式,但不好意思,

日料店、居酒屋、和服……

这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那么,哪里才是最中国风的深夜觅食处?

有什么地方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吃过的宵夜档?

小猩的答案一定是:

烧烤。

而现在,终于有一部专题片,走进中国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把“烧烤”这个人间美味搬到了屏幕前——

《人生一串》

截止到现在,这部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300万

豆瓣评分9.0,B站更是祭出逆天高分9.8

话不多说,先上几张动图感受下片子里的江湖风味。

在过往的美食纪录片里,最缺少的一点,

无疑是,“烟火气”

但在《人生一串》里,呈现的都是街头巷角的饕鬄盛宴。

是你能够一边看片子,一边把外卖叫到面前,

最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味。

而第一集,就来势汹汹。

题目:无肉不欢

如果说“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那么“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简单直接,这一集讲肉。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西昌的烤凉山小猪肉

层层腌制的猪肉,滋味鲜美,肥而不腻。

秘诀不是火候、鸡精,而是出生地。

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宝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

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咬一口,又香又弹,口感奇妙……

(欸 ,怎么写成了美食推文…)

紧接着,是云南昭通一口一串的牛肉小串

这种牛肉要用猛火快烤,半熟即食,肉质鲜嫩。

吃完牛肉,再吃羊肉。

镜头来到新疆与世隔绝的罗布人村落,大把大把的红柳烤肉正散发着浓郁腥香。

这种美味无需复杂,一把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完全释放。

当然,还有名震中外的烤全羊

摒弃明火,将整只羊入馕坑中闷烤

烤出的全羊浑身透着棕红色的光泽,芝麻遍布,香气四溢

而在以海鲜为生的广东,烧烤档里少不了的必然是生蚝

肉质Q弹的湛江烤生蚝,汁水饱满,味道鲜香。

配上蒜蓉、剁椒种种酱料,细嫩爽滑。

正所谓,“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实不相瞒,看完第一集小猩就忍不住叫了份烧烤……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维持这种深夜报复人类的的态度。

但才第二集,就画风一转,走起了暗黑风

标题也很直白:比夜更黑

顾名思义,这一集讲的是烧烤界的黑暗料理。

黑暗到什么程度呢?

片子开头,还特地放了一张“警示图”

“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酌情捂眼观看”

嗯,接下来的内容,小猩也想这么对你说。

首先是活烤毛毛虫、烤蚕蛹、烤娥子

在烧烤档前,蚕的一生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还不是重点,接下来还有……

慢烤猪眼。

爆烤猪鞭。

烤羊球,嗯,就是羊睾丸。

以及一大碗的烤脑花

当然,还不止小猩说的这些……

能把这些食物做成专题汇成一集,小猩只想说,这个导演真有勇气

然而,这部纪录片优秀的,并不仅仅是选材的大胆。

正如小猩前面所说,这个片子透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换句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无论是食物还是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市井风味

这在以高雅自居的纪录片而言,无疑是一朵奇葩。

而最奇葩的,莫过于旁白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旁白,是小猩见过最“俗”最有趣的纪录片旁白。

抛弃一昧的官方播音腔,第一集的旁白听起来就像是坐在屏幕前说戏的葛优。

配上一边幽默一边正经的文案,总有一股莫名的搞笑气氛。

例如,屠夫剥羊皮的手法,他形容这是“轻松写意”

羊:你说什么???

面对远近驰名的生蚝,他说人家“生来被烤”。

你考虑过人家生蚝的感受嘛……

而更难得的是,对比一向严肃认真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无处不在的可爱温情

比如有一幕,烤蝉蛹的店家对着镜头后的摄影师邪魅一笑:

我给你留两个?要不我都吃了?

吓坏了的摄影师来不及反应,使劲摇了摇镜头。

隔着屏幕,小猩都感受到摄影师的惊恐。

又如,辽源小军烧烤的老板在镜头前自问自答: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玩笑的“烧烤金句”,却在无意间道出了平民百姓的汗与泪。

在豆瓣上有人指责这部纪录片,

“能学到的东西不多”

“叙事结构传统”

“像是综艺节目”

对于这些观点,小猩无法完全同意

纪录片发展到今日已然成为一种高雅的、趋于形式般的影片类型。

人们不再往拍摄风格上创新,以致于看见别具一格的内容首先崩出的是“怀疑”二字。

是的,这部作品不完美。

但至少它改变了千篇一律的纪录片解说、文案、手法。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诠释了真正中国的“深夜食堂”

当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启一顿烧烤盛宴

那它就一定是成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看完就很想吃怎么办?

回到纪录片开头,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

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

- E N D -

撰文:倪小猩

出品:影视猩球(微信公众号)

影视 |娱乐 |行业|人物

 4 ) 小火苗上滋滋烤着的肉串,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啊

出走央视后,陈晓卿销声匿迹了大半年。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不少人记挂着他的动向。直到6月14号,在上海电视节上,陈晓卿圆寸、黑衬衫,重新出现。这次,他带了一部以《舌尖3》原本主题“中国和世界”制作的《风味人间》,身后的身份头衔也新增一栏——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国外从BBC到Netflix,国内从央视到腾讯视频,像陈晓卿这样的传统电视人在平台间流动,而我们观看纪录片的渠道,也正在改变。

国内二次元文化发祥地的B站,在视频网站主导的纪录片2.0时代,抢滩登陆。《人生一串》是由Bilibili和旗帜传媒联合制作的烧烤纪录片,恰巧切中了观众饥肠辘辘的食道。自6月20日播出,三集下来,播放量逾580万,豆瓣评分9.0。被《舌尖3》吓退的口水,对很多人来说,这次终于能如愿痛快流下了。

先出场的是小二哥。名字叫着亲切,平头,一双笑眼。

随即凉山彝族小猪肉出场。

镜头跟着小二哥去深山中找烧烤的重要食材——昭觉县的跑山猪,活动在海拔两千米以上。干蕨草点着,松塔扔进火里,来让松木和蕨草的味道大火渗进肉中,这是彝族人褪毛的方法。

猪肉回到西昌,在案板上被小米椒、蒜蓉和盐包裹调味,长签串起,直入火盆。食客用大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调料,配着连皮烤得带一点点焦脆的小猪肉,吃得眉开眼笑。

小二哥招呼客人,调侃“把签子给我留下”,从晚上六点到凌晨三点,这里被满不在乎的喝酒吃肉气场笼罩,热闹个没够。

电视的黄金时代,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唯一的选择,大概就是手中的遥控器,从CCTV1一直调到CCTV10。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观众会倒逼市场。

《淑女的品格》的点子被微博转发后,立项了;《人生一串》也是被观众的期待催化出来的。去年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直接将日本的原故事,连根拔起到中国,水土不服。感觉到被糊弄了的观众,怒摔桌子,“烧烤摊和大排档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在观众呼唤中催生,《人生一串》团队决心要做出“深夜食堂”的野生草根气息。《舌尖》系列第一部制作前,美食纪录片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团队全无包袱。包袱被转移到后来者身上,在接触项目开启之初,导演便对整个团队要求,“要和舌尖做出差别”。

对网友和制作团队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地标”,太过瞩目,以至于无法忽视,绕不过去。之后的每部美食纪录片,都在这座地标边找新的路径。

《舌尖3》的导演选择“题材”换血。

舌尖三遭遇了严重的口碑滑坡

“中国各地的美食几乎都被拍了,那就拍食具吧。”

第一集中的章丘铁锅,播出后在淘宝一锅难求,被网友吐槽变味成了电视购物节目。

陈晓卿带《舌尖》团队,另外制作的《寻味顺德》,选择把视角缩小到顺德一地,以更细腻的视角勾连《舌尖》中最容易引起共情的乡愁。

今年年初的《水果传》,把纪录片聚焦到水果,希望在影像和文案上,从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传统保守色彩”一脚拔出,确立年轻跳脱的味道。

另一个尝试是,在每集列出关于“主角”的有趣知识点,这种“死理性派”风格,和另一部以图示表明营养成分《源味中国》类似,恰好是陈晓卿一直想在美食纪录片中实现的——对食品本身特性的探讨。

而《人生一串》的团队,在海报上的视觉语言做了天然区分,《舌尖》落点在“中国”,是文人山水画味道;《人生一串》的落点在“人生”,霓虹招牌闪烁在海报的黑夜里,这种活跃在香港、重庆和赛博朋克影像中的元素,天然让片子从宏大叙事向下深潜。

他们用了更多的手持镜头,来搭配导演自己“下场”配的北方大哥风味的解说。吃得春光满面的食客,专心翻着手中烤串的老板,端盘子快速穿梭的服务员,以第一视角跟拍,以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

有人评价,第一次在纪录片中见到这么“接地气”“黑色幽默”的文案。诸如“给力”这样词汇的运用,把文案风格和“馈赠、食材、色泽、悠长”这类“雅词”构成的舌尖体,一劈两开。对人物含着一些冷幽默的调侃,也洗掉了有些电视纪录片《艺术人生》般的煽情味道。《人生一串》在B站如鱼得水,大概也是因为落地的风味,合了“B站观众老爷”(注:对B战观众的戏称)的眼缘。

《舌尖》系列一集片长50分钟,由6个故事编织而成。《人生一串》片长30分钟,4个故事,节奏更快,剪辑得更为紧凑。佐以B站的弹幕,对于习惯了开2倍速观看视频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更下饭。

“看得人巨饿”“馋得要死”,B站评论区被流口水声占领。豆瓣网友“子穆”说,“比《舌3》好得不止半点儿。专心将镜头对准食物,便是最好的平凡。”

食物和人物,是每个美食纪录片团队都要掂量的天平两端。《舌尖3》就是在这上头栽了跟头,给儿子煮(看上去很普通的)爱心早餐上传公众号,制作(中药背书、三无产品)中药口红,这些煽情且立不住的故事,盖过了食物本身的光彩。

目前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期待,和一些美食真人秀,还没有太大分别,在《人生一串》摄影统筹徐天淳也承认,前五集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个“美食节目”。

《舌尖》之后,不管是《水果传》《源味中国》还是《人生一串》,在观众熟悉的“美食节目”框架中,都呆着比较舒服。他们依旧遵循着《舌尖》系列一集4-6个人物的结构。陈晓卿说到腾讯出品的《风味人间》,“新作的叙事方法、影像风格和幕后制作团队和《舌尖上的中国》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在美食纪录片市场几乎还是蓝海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稳妥,观众暂时也不会腻味。播出之后,媒体也方便写《这部纪录片让你找回看舌尖时的感觉》的稿子。大家皆大欢喜。

B站和腾讯视频的互联网基因,暂时还没有给美食纪录片,带来太多改头换面。

文案从“情怀味”到粗粝落地,摄影风格从四平八稳的大广角到晃动的手持镜头,在《人生一串》这里,一些变化已经发生。

虽然不知道从传统电视,到视频网站主导的美食2.0时代,真正跳出《舌尖》框架的片子什么时候诞生。现下,《人生一串》能够让观众流出来的口水不咽回去,便已算“成功”。

 5 ) 市井万物皆可为剑——《人生一串》拍摄浅析

2018年的春夏之交,火了两档美食类视频,一个是制作粗糙但粉丝众多的美食作家王刚系列,另一个是B站纪录片《人生一串》系列。一个是美食短视频,一个是美食纪录片,在这两个领域里,前有以日食记为首的一系列短视频号,后有《舌尖上的中国》带起来的美食纪录片红海,按理说入局已经十分困难,可这两匹黑马的出现却另辟蹊径,创造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拍摄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追本溯源,王刚系列和《人生一串》系列有着一个共同点: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以《人生一串》为例,探讨这种真实感由何而来。

一.深度还原感官体验,狠戳最强的感官刺激点

就好像化学实验里我们最期待的是反应最剧烈的那一瞬间,吃过烧烤的都知道,烧烤摊前最能激起人们荷尔蒙的是串串们在火焰中上下翻动滋滋冒油和咬下去那一刻咯吱脆响,香味在口中炸裂。《人生一串》就毫不客气地抓住这几个高潮点不放,用大量浅景深镜头密集轰炸。这样的镜头,错过一帧都觉得吃亏,那视角好似你在烤炉前眼巴巴盯着你的肉串儿,稍不留神就要被如狼似虎的食客们抢完。镜头怼在食客们油腻腻的嘴上,或是一顿猛嚼,或是竹签划过留下一道孜然粉的痕迹,或是一口下去浆水喷涌而出。每一幕都是烧烤摊上夜夜上演的镜头,每种食材的特性都突出同一个点:爽。

《人生一串》的整个拍摄都坚持抓拍,包括收音工作,甚至没有让老板提前表演一遍怎么烧烤。导演陈英杰在一次访谈中说,为了还原真实的感觉,甚至除了极端情况之外都不打灯,观众能听到的那些烧烤时候吱吱作响的声音,也都是现场收音的。这种级别的拍摄必定需要对烧烤这种食物和烹调方式有足够敏锐的感受力,要想拍出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片子,必定得先成为在烧烤摊前流尽口水的饕餮之徒。

二.不规避粗野之物,还原回忆的完整度

豆瓣上有个贴切的比喻:《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是用来让外国人见见世面的,而《人生一串》就好像一份市井小报,用来给普通百姓留存记忆。既然是基层百姓,就不必去登大雅之堂,草根的东西虽然粗野,但也有草根的美感。

近年火起来的土味视频们精于此道,粗糙却足够猎奇,有时甚至真实到残忍。王刚的美食视频直接在镜头前杀鱼放血,《人生一串》则直接放出烤猪眼、劈开猪头取猪脑,在菜市场随机扯羊蛋……这些看似暴力血腥令人不适的高能画面其实每天都发生在你身边的菜市场或是你家厨房里,在你的长辈们看来,不过小菜一碟。为什么之前电视台不播?因为要照顾到老人小孩。现在的互联网有足够的选择自由,终于可以把这些赤裸裸地拍出来,着实痛快。

《人生一串》对于场景的拍摄也毫不遮掩,烧烤摊常藏身于街头巷尾,功力高深便不怕就餐环境恶劣。凌乱的小圆桌,花花绿绿的塑料小凳,散落一地的酒瓶竹签和时常乱入的小广告,这些平常入不了艺术家法眼的事物,当被组合起来原原本本地搬上屏幕,却能毫不显杂乱地透出酣畅的市井气,可见拍摄功力之深。

第一集烤全羊里杀羊剥羊皮,一句旁白让我十分佩服:“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又要皮,又要做老实人,接地气还不端着,带着质朴真诚的初衷,把真切存在的文化直接横切给观众看,这个拍法,不真实都难。

三.源自被拍摄者的情感表达,单纯不做作

被拍摄者的情感表达永远高于导演的艺术修饰,即使这情感是隐晦的、表述不清的,也比导演自作聪明的无病呻吟来得真实。这条原则的反面教材已经很多,比如《舌尖3》,比如模仿日版的《深夜食堂》。

烧烤摊上不缺故事,烧烤摊主最有故事。每天大战前的平静,宾朋满座的热闹,觥筹交错间的释怀,人去摊空杯盘狼藉的孤独,一瓶啤酒下肚,金句频出。烧烤摊主从小想当老板,当上老板才发现并不容易,“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他问旁边的老妹儿,“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深夜摊上一对男女吃着烤串,女生泣不成声,酒足肉饱之后,男闺蜜说“下次找对象看着点,别再栽了。”不知是不是烟气熏的,竟又想流眼泪。那些在烧烤摊上宣泄的欢笑和泪水,都是不服、不甘心、不满足,交织成一股不甘平凡的韧劲儿,想和生活掰掰手腕。

纪录片重在记录,而不是演。即使被拍摄者不好意思,摄像机也不能不好意思。《人生一串》里茄子妹和老公坐着聊天,老公说着说着就哭了,一边死命想忍住眼泪,一边笑着和摄影师说,“这段给我NG掉啊”。最后这段还是出现在了片尾,这对患难夫妻都笑了,眼里含着泪。这种场景对于摄影师来说可遇而不可求,说到动人处不打扰的同时一分一秒都不走神,才能得到这种对于纪录片来说意料之外的礼物。

讲述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导演秦博在《奇葩大会》里说过,他们曾在开拍前花费八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医院里,就是为了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拍出最真实的画面。说到底,纪录片的真实感取决于记录者本身有没有走进这个故事里,成为故事的一个主人公。不浮于表面的参与,看得到这个事物的美好和污浊,看得到所有人物的喜悦和矛盾,看得到不加掩饰的情感。看到这些,方能使“市井万物皆可为剑”,所有的剑指向一处时,那必定耀眼夺目。

 6 ) 此片不火!我吃素!!

制作精良!用心别致!无脑总结第一集的主题——市井的得意!

品品片头,这大气磅礴的配乐,由巨到微浓缩世间百态的繁华兼孤独的画面,仿佛看过了一百张脸一百个故事,格调就跟其他美食节目不一样!纸牌屋/西部世界既视感!

人生一串

开篇像所有美食节目一样上升逼格“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其他美食节目渲染氛围的时候应该是这样吧:多日不见的夫妻俩在镜头前羞涩的坐下,几道家常菜,偶尔对视一笑,温情的氛围在沉默中流淌……

没有!这里不是这样的!深夜烧烤就是真实!市井到每个签子每口小烧!!多日不见得夫妻俩粘了椅子就开始拌嘴啊!谁跟你含情脉脉眼波流转!“你个傻老爷们净胡说”

这也太真实了8!

美食的画面还用说吗!这可是深夜烧烤纪录片,没有一帧废料!最平民的幸福!不做过多剧透!

生蚝:我不是,我没有,别胡说啊!!

第一个场景西昌-长签火盆烧烤,此时文案是“汉彝混居的气质,野性中带着秩序”,配乐却一秒变谐??品一品,这纪录片是真的不一样啊!央视就不敢变谐!不过这个老板是真的谐!

此处为原生字幕

换个场景!

老板你不能偷吃食客的羊啊!

滋阴补阳的生蚝大家get一下!

都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在烧烤摊,真的不过分。一个传烂的梗叫做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深夜的烧烤摊,有酒也有故事,烧烤真的解决不了,第二天酒醒了接着奋斗呗。

哭也是真的能让你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故事,想起了我的同学。如果此片真的不火,我真要吃素了也要叫上多年未联系不知在何方的大学室友去撸一顿串,老子吃韭菜还不行吗!

笑着笑着怎么就哭了呢

东北烧烤就是不一样,来来往往都是大哥的感觉。

嘈杂的城市夜晚,我自有我的小得意。

 短评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4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5分钟前
  • 嘿嘿嘿
  • 推荐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6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10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15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20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23分钟前
  • 小痕呀
  • 推荐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26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2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3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33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35分钟前
  • 酱油c
  • 力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38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40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44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5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52分钟前
  • 似锦。
  • 推荐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55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