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罪案第一季

全7集

主演:莎法莉·什提,拉塞卡·杜加尔,拉什·塔朗,雅夏维尼·达亚玛,阿努拉格·阿罗拉,丹兹尔·史密斯

类型:美剧地区:印度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2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3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4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5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6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3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4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5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6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7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8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19德里罪案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制造杀人犯的喜剧版

感觉此迷你剧就是模仿的making a murder,剧情套路很像, 拍摄中时常加入黑白画面,物证及人物的调查。不过第一集看到这么恶搞的证物的时候,我忍不住一口气看完8集。这是看过的最有喜感的剧集
--------------------------------------------------------------------------------------------------------

 2 ) 『美国囧案第一季』片中暴露的人性问题更值得思考

起先看这部纪录片时,充满了一些喜剧的色彩,他讲述了一位美国高中生,因为被怀疑在教职工车上画了大大的屌的图案,被学校休学了。这名高中生名叫迪伦。他天性狂妄不羁,因为喜爱做恶作剧,在其他的同学口中普遍没有什么好评价。而另外一个学生名叫艾利克斯。他站出来说称自己是现场目击者,声称案发当天看到迪伦在车上画下屌的图案。另外,其中一名老师也坚信此次恶作剧就是迪轮做的。迪伦素来与这名老师不睦,也曾无数次的捉弄过这名老师。而此次这名女老师不仅车上被画了屌图案,并且轮胎也被割破了。这在校方的证监会上也都有一一说明。看来似乎这个恶作剧必定就是迪轮做的。 但是因为案件过于恶劣,引起了校方和广大同学的重视。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缘由。纪录片的拍摄者是另一位主人彼得。他由于家庭原因对于电影拍摄有着狂热的爱好,并且一直想要拍摄优秀的影片作品。 纪录片的开始是一段他对迪伦进行的深刻细致的采访视频。从迪轮的的一些表现中,似乎又能看到这件事情确实不是他做的。每个之前成立的理由又都可以反驳。那么此次画屌的事件,真的不是证明不良少年做的吗? 随着剧情的发展,拍摄者彼得展开了清晰而有逻辑感十足的探索。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线索,以及无数次的人物采访,逐渐缩少了犯罪嫌疑者的范围。其中运用的手法之妙,简直令人称奇不已。 影片的强逻辑推理是主打的色彩。当然中间也会被一些人物细节误导,而进行了一些错误的试探。但是彼得的认真不屈服以及和他伙伴的同心协力。让案件逐渐变得清晰。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开始越来越被吸引,这是因为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印象深刻的有校花是名性瘾者;因为在拍摄纪录片中的讲话影响到校方的利益,一名老师被开除;像艾利克斯这种存在感卑微,但又想获得更多关注的人,谎话连篇;一名有威望的老师因为讨厌一些学生而使尽各种手段让他们被休学……这个纪录片中暴露了太多人性的缺点,因此又让这份纪录片显得更加的真实和意义深刻。 这个纪录片开始拍摄之后,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它曝光。随着记录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迪伦,希望最终案件会水落石出的学生们也提供了各种各样靠谱的不靠谱的线索。但是另一边,这个纪录片也在不断的揭露着人性的另一面。随着案件越闹越大,已经威胁到了校方的利益后来学校官方声明不准再次拍摄,以及在学生中传播。马克也被休学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拍摄,他所期望的,我想不仅是对于案件的执着,也有对于自己拍摄生涯中的坚持和忍耐。这让我很敬佩拍摄者的勇气。 到了第七集的时候,案件终于要水落石出了。作案人没有想到会是迪伦的**。因为牵涉到其中的一名老师和其母亲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对其打击过大,因此有了此次案件。但是结局并没有详细的指明具题题情况,而是留下了悬念,但可以确定的是,作案者终于找到了。 从一开始拍摄的时候。很多人讲的话,做的事都没有被怀疑正确性,这也是很明显的被主观观念干扰。因此在看剧情的时候,很易被影响心智,觉得作案人另有他人。这也是拍摄者马克要告诉我们的。当你被主观观念干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作案人。这时你需要回到事实真相,通过自己的推理来判断真实性。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学会观察和分辨,学会站在事实的角度上去判断,不要被旁人轻易误导。 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相信很多人已经分不清剧情片和纪录片了。拍摄的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你除了会因为案件剧情的发展而心情波动,还能带给你很多思考的东西。比如在事实和假象面前,你是否要接受一些不太乐于被接受的真相。比如在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你是否仍要坚持最初想法,反抗那些阻碍你追寻真相的强大力量。比如你如何判断真实和谎言,避免让谎言蒙蔽双眼。

 3 ) 评论

因为是伪纪录片的形式,两位拍摄者对于案情的推理几乎贯穿全剧,而所有涉案人员的采访、独白,又都是一轮轮的线索提供,驱动之后主角们的新推理。在切入点上,本剧做得也堪称秀逸:最开始让主角怀疑Dylan是否是真凶的关键点,就是一个绘画习惯(内容有点恶俗,不赘述),而之后作案工具材料特性、涂鸦行为中的小动作,也都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切入点,没有用穷举法,好评。

额外要夸的是,对于奶奶趴体上作案工具位置的推理手段,竟然是Instagram的小视频功能。我看前几集时内心吐槽说,美帝这种案件解决不了都怪摄像头太少,天朝这种摄像头密度下就没法拍了。没想到竟然在第5集开始,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监视系统”——Instagram。这一点可以说很牛逼了,岛田庄司在他的本格mystery宣言里吹了现代推理小说是从“用血型、指纹等科学技术来解释谜团”,因此岛田老师特别强调科技在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性,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脑科学”的歪路——不管啥奇异现象最终归结于脑子有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用法。然而《美国囧案》中,主角以Instagram上的小视频作为调查取证的手段,本身就是类似于血型、指纹的现代科技应用,而且其服务于线索获取与推理过程,并不是直接拿来解释谜面,这就靠谱很多了。。。

 4 ) 流媒体时代的新“屌”剧

这两天又发现了Netflix的一部牛逼作品 - American Vandal美国涂鸦(又译《美国囧案》)

开头像是严肃的罪案剧。几分钟以为又是一部伪纪录片。 大概半集后,我意识到这种体裁的片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只能说,网飞又出来搞事情了。要描述这个片子的风格,我想定义它是一部伪社交流媒体片。

先简单讲讲剧情。

故事一开始就很“屌”(字面意义的)。在平静的加州海边小镇Oceanside的一个中学发生了一件“丧心病狂”的案子。有人在学校的教工停车场上搞破坏,在27架车上,喷绘了27根大大大大鸡吧!学校很快揪出了一贯调皮的坏学生Dylan同学,并且有人证哦。于是Dylan就被勒令退学了。但是呢,Dylan的同学Peter觉得事情有蹊跷。他和好盆友一起开始拿着摄像机采访同学和老师们,意图揭开真相。

就此,以Peter团队采访和搜集视频的视角,拉开了这部8集长度的单元剧。


这片子有几个地方很有意思让人很喜欢。

首先,虽然是一部4K高清画质的片子,但是很多时间看到的画面让人怀疑以后买电视是不是也该买竖屏的了?

但是呢,看的时候并不觉得突兀。没办法,毕竟手机移动端和社交网络已经是我们生活这么重要的一部分了。特别是这么一群高中生,在网上发发牢骚、发发春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即使像Dylan看起来这么二的人,其实是一个美国版快手网红,拥有三位数的粉丝哦。他的女盆友也会直播打游戏什么的。

然后,随着Peter的视角,我们发现,想要找寻真相的话,浏览社交媒体记录也许比访谈更有用。

毕竟人可能出于各种目的撒谎、或者单纯地记性不好。而Instagram,Facebook这些社交媒体平台,记录的图像视频加上各种时间标记地点标记,往往可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而且不同人发的东西还很方便互相印证、互为补充。

美国虽然不像中国在街上装那么多监控摄像头,但每个人的手机可都是一部移动的高清监控。

Peter甚至用同学们分别在社交媒体上发的东西,完全重组了某个趴体各种细节的时间线。

总之,让你看到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只要细细发掘,海量的信息可以做到的“监控”“还原”让人惊叹。

其次,看了几集之后发现,但其实应该一早就想到的,就是观众一直在看的Peter拍的这些视频,同时也是Peter放在了网上油管账号的视频。

所以,你在看的网剧,其实也是剧中的网络视频。区别只是你是作为戏剧在看,剧中人作为事实在看。

然后,到了某一集,Peter开始讲“观众”对前面几集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反过来又启发了Peter,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不知道在哪一刻,在观众还没意识到的时候,第四面墙忽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被打破了。

以上也是我想定义这是一部伪社交流媒体片的原因。

那这部伪社交流媒体片,到底讲了什么呢?除了强调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海量信息、个人隐私的被窥视的风险之外,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

这里有流媒体时代以各种搞怪恶作剧视频(包括中国的快手)为代表的蠢、无聊的审美。这部片时不时有即蠢又好笑的点。在老师的车上画丁丁本来就是个即蠢又好笑的事情。这部剧的基调也从这里开始不再走偏。归根到底,也就是在车上画丁丁这样的恶作剧性质案件。没有杀人、没有放火、没有抢劫、没有性侵。所有故事的延展,都立足在人生“轻”而无聊的一面。主演之一的本人就是捣蛋视频网红,一些片段来自真实的油管片段,所以某种程度这也让戏剧和真实的界限再次模糊。这几年走红的喜剧都属于“尴尬”喜剧,一部比一部尴尬,尴尬到想哭。而这部剧并不尴尬,更应该属于曾经显得不够高级的卖蠢喜剧。而这一次卖蠢喜剧终于在逼格上打了一次翻身仗。

这里还有流媒体时代年轻人的性。他们如何描述性、如何看待性,而这些又是怎样和社交媒体严丝合缝地。比如,你会因为男朋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你的丑照而和他分手吗?反过来你会因为照片很好笑会有很多人点赞,而不顾你女朋友的劝阻发出来吗?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可都是很严肃的问题。毕竟,连出轨和捉奸可能都发生在虚拟空间了。

这里还有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和个人身份的焦虑。这种焦虑在正经历青春期的高中生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一方面,对于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来说,使用社交媒体与其说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的表演。而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对这种表演性的理解,更加容易对人际关系和个人身份产生焦虑。
 
最后,就是对新旧媒体权力关系的刻画。

学校和老师使用的录像监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渣画质”,而且基本上都很死板单调,比如同一个角度,大同小异的摆位和内容。这和学生们的高清画质、各种新平台(朋友,你听说过Twitch吗?)各种Hashtag、和各种天马行空的运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从一开始旧媒体牢牢占领了权力高地,在话语权上有压倒性都优势。

然而,随着Peter的视频在网上慢慢积累人气,到忽然某一天“火”起来之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地电视新闻频道作为传统媒体的直接代表,一方面需要通过借助网络热点来提高收视率,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介入也使权力形势最终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地方电视台的介入成为形势扭转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相影响也是媒体现状的一个写照。世界最终是属于年轻人的,随着作为新媒体原住民学生们迈出校门,权力交棒的形势不言自明。

但是,新的就一定更好、更对吗?整部片另外的一层基调,是对流行一时的“真实犯罪”纪录片的嘲讽。毕竟,不管是什么平台,视频都是人拍的,都是人剪辑的。Peter经历的线索-怀疑-推翻-再怀疑,时刻也在体现编剧们对流媒体基于草根性和不受审查制度约束的主观性和煽动性的怀疑和嘲讽。

到最后,一些真相大白,但更多的真相只能留下了开放式结尾,供观众思考。

而作为流媒体新势力代表的Netflix,通过这部剧所做的,无疑是在和传统媒体内容提供商的竞争中,又吹响了一支新号角。

[原载工众号“澳北记事”OutbackNT]

 5 ) 筒子六看《美国囧案:是谁在汽车上喷阴茎图样?》

27名教师的汽车上被喷上阴茎图样,谁是罪魁祸首?

离谱的案件,却由纪录片的记录者Peter和他的小伙伴Sam通过正经的【本格推理】排除了被陷害的Dylan的嫌疑。

打破初始印象去怀疑一切,那么看上去邋遢没人缘的书呆子、和蔼可亲的女教师、人气颇高的男体育教师、想要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历史教师、积极的学生会主席等人,都有说谎的可能性。

在结尾,靠女朋友裸聊间接提供不在场证明而摆脱嫌疑的Dylan傻到在监控下去女教师家在她家的车道上喷上阴茎图样(特地没有画阴毛),留下了更大的悬念——这只是做事不经过大脑的Dylan对女教师陷害自己的复仇,还是Dylan并非他看上去那样傻憨,不能完全排除嫌疑?

虽然最终没有找出在27名教师的汽车上喷上阴茎图样的罪魁祸首,但这一季足够圆满结束了。

饰演Dylan的Jimmy Tatro在《美国囧案》里和在《摩登家庭》里一样憨憨的,真想和他亲亲抱抱睡觉觉。

 6 ) 美剧速递,美国囧案 American Vandal 第一季

继续“十一长假”推荐系列。

美剧 《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

作品类型:伪纪录片

主要演员:Tyler Alvarez(饰演Peter),Griffin Gluck(饰演Sam),Jimmy Tatro(饰演Dylan),Calum Worthy(饰演Alex),G. Hannelius(饰演Christa)

故事概述:(美国)某高中的27辆教师私车被恶意涂鸦,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问题学生Dylan,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他做的?如果不是他,又会是谁?带着诸多疑问,学生Peter与Griffin开始了调查真相之旅。

首播日期:2017年9月15日首播,共8集,已完结

推荐理由1——作品风格独特

不折不扣的伪纪录片!

在聊“伪纪录片”之前,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纪录片”?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后展现出来的影像资料,称之为“纪录片”。其核心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展现+发人深思的内涵挖掘”。

了解了“纪录片”的定义之后,再来看一看何谓“伪”纪录片!一句话解读,就是作品的形式与纪录片一样,但作品内容的真实度却与之截然相反,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虚构的”。

本作,导演运用“伪纪录片”这一独特影视风格,将“恶搞事件”与“严肃讨论”融合起来,以最轻松的姿态讲述最深刻的内核!不同凡响!

推荐理由2——校园题材

谈及校园类影视作品,各位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轻松?搞笑?还是青涩的爱恋?或许都有!总之,绝对不可能与”严肃“、”深沉“、”人性黑暗面“这些词挂钩。

可惜,这些只是我们脑海中对于”校园题材“狭义上的定义,今天这部《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让笔者真正见识了何谓”广义上“的解读?

乃是以”轻松、诙谐的对白”彰显”深邃、复杂的内涵“!很不简单!

推荐理由3——省察自身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训何意?意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为什么提及此段古语?原因很简单,因为笔者在这部美剧中嗅到了“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怎样理解呢?借用故事中部分人物的行为举止,浅尝辄止谈一下。

第一位,Dylan。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随意恶搞他人,毫不约束自身行为。在旁人眼中,Dylan就是一个”问题“学生。

第二位,西班牙语教师Shapiro。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盖棺定论、打击报复,无事生非,这样的人,岂能为人师表?!

第三位,“好学生”Alex。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在没有看清、确定谁是作案人员的前提下,他妄断这个涂鸦实施者就是Dylan?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不负责任的随意断言?是不是想借着这次事件提升知名度?!

第四位,“学生会长”Christa。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作为学生会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呼吁平等,要求理解,为学生的利益而诉求,这都是噱头,说实在,她只在乎自己的声誉,其他一切只是其手中的棋子。

不懂得“省察自身”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许多不良品性,如“自私”、“自利”、“变态”、“报复”、“诡辩”、“伪善”,等等,而这些败坏的品性会使人陷入道德的迷茫中,最终引向人性衰败之路。

推荐理由4——理性的反思

消除成见,还原事实本来面目!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长期保持”理性思维”头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感性”的情绪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而一旦开启“感性思维”模式,一个人(对人、对物、对事)的“成见”之心就必然会产生。

正如本作所展现的,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学校师生一致认定Dylan就是那个作案人员!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他过去的不良行径“?还是因为“思维惯性”?或是因为“感性思维”?或是因为”成见“?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也就是说“透过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了解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人感觉用这句话诠释片中人们对于Dylan的看法真是恰如其分。

可是如此感情化、情绪化的“以偏概全”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用理性思维来审视这一切?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推荐理由5——结局的探讨

三大疑问,一起探讨一下。

1,谁实施了涂鸦?

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Christa与其男友。虽然直到剧终,导演都没有明确点名,但是通过Peter的分析与推测,这个结论已经十分明显了。(Christa策划,其男友动手)

2,目的又是什么?

Christa试图利用这次事件,提升自己的声誉,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叫板学校!

3,为何采用开放式的结局?

增加作品的思想性!(含沙射影一些现实问题,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司法体系、媒体舆论的主导风向、众人的思维方式....)怎样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故事采用正常的方式结尾,那么结局只有两种可能。

①Dylan由于多人指证,被判有罪。 ②通过Peter的推测,相关人员找到了证据,Christa与其男友被定罪。

这样的话,作品的思想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局限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深刻内涵!得不偿失!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伪纪录片“,《American Vandal》的娱乐性、现实性、思想性都十分值得称道。称得上是Netflix(近期推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导演★★★★☆(作品的构思、立意、深度都值得称道)

演员★★★★★(太逼真,绝对入戏)

剧情★★★★☆(假戏真做,虚构内容,严肃内核)

视效★★★☆☆(纪录片风味,独具魅力)

音效★★★☆☆(比较一般,印象不深)

推荐度★★★★☆(思想性太强,隐喻不少,文艺青年推荐一看)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短评

没想到基调竟然一直保持这么严肃,内容也很丰富,推理也很到位

3分钟前
  • SingleShayne
  • 推荐

making a murderer…的13 reasons why+无厘头伪纪录版…最后多少有点唏嘘 可是为时已晚…估计很多人都看个开头而已 噱头还可以 可是拍成八集有点太冗长 最后都快看无聊了 不如改成两小时的纪录电影效果会更好…

5分钟前
  • doherty
  • 还行

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风,除了案子很扯外,居然是个百分百工整的推理悬疑剧

1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1.伪纪录不仅是叙事的形式,其本身也承担了推动情节和揭示立意的任务。2.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推理真 逻辑洁癖友好。3.立意也出奇得好。'白左'对司法正义的'一厢情愿'v.s.社会在'制造少年犯'。

12分钟前
  • Amun
  • 力荐

凡事都怕用心二字,形式上用全景升格空镜资料画面严格复刻着近年来愈发风靡的真实罪案型纪录片,内容里更是持严谨科学认真求实的态度探讨着屌毛的有无龟头的形状画单根鸡巴所需时间这些滑稽的话题,但即便有着“不搞笑毋宁死”的Funny or Die参与制作,在恶搞的表象下依旧是极具深度的诉求,网飞牛逼。

1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振聋发聩。这并不仅仅是一本正经下功夫在一个荒诞事件上引出的喻世明言,也不仅仅是隐藏在伪纪录片形式下抽丝剥茧的拍案惊奇,它是journalism。是新闻如何一点点切入事件、翻出相关人衣柜里的骸骨,是新闻如何被预设立场扭曲、被叙述手法变形,是它如何干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会形态,也是它如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永远离真相一步之遥却无法到达。我原本以为这剧一集就够了啊怎么会拍一整季,伪纪录片、戏谑与解构也早不稀罕,但这作品真是绝了。更可怕的可能是在今天,一个好一点学校出来的高中生真的有制作这种水平作品的可能。这个充满绝望和希望的时代啊……

21分钟前
  • 恶隐息烙
  • 力荐

错综迷离的27根大D奇案,不可信证人,双面教师,权威压迫,舆论反弹,真相尽在不言中,结局真是恶搞出了哲学深度。Who is Dylan? It's a stupid question.

2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今日说法》之《喷JJ的人是谁》。

25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实际上,不管是从“真相”是什么?的角度,以及“为了达到真相,我们可以牺牲什么?”、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给我们强加的见解、评价或定义等方面来说,都还是引人深思的,很有教育意义。关于最后的事实,处理得还不错。我自己也处于矛盾的心情中,一方面希望最后是一个更后现代的结局: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就不再有任何可能还原它,没有所谓的可追溯的坚实的真相本身。但作为一部剧的观众,如果最后一集还没一个交代,估计剧组会被口水淹死。

26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力荐

美国折棒超高耗能,毕竟美国。

29分钟前
  • さらばエリカ
  • 力荐

完全超出预期的好看。一个低级恶作剧引发的一系列罗生门式事件,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话语权,相应他们的证词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分量。人不可貌相啊,标签虽然无形却也足够压垮一个人。用伪纪录片形式一步步严谨地探寻着真相,生动勾勒出美国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真实又残酷的一面

32分钟前
  • 𝓜𝓪𝓭𝓲𝓼𝓸𝓷
  • 力荐

视角清奇的刑侦派校园撕逼剧,虽然是伪记录但把纪录片的套路全内涵了一遍简直笑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抓马但又因太一地鸡毛而显得还蛮真实。看似无厘头,但办案思路清晰严谨,最后落到“制造谋杀”的角度也有一定升华,可以碾压一部又当又立的伪文艺了。至少我获得了快乐。

34分钟前
  • 囍弗斯
  • 力荐

崭新的校园剧,各种意义上都极具创意,Sam真好看!

39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哈哈哈哈太喜欢了 扯蛋版校园大戏!

44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开头几集还会担心:这么小切口的故事与被用烂了的伪纪录片形式能不能撑满八集。结果一路走高。这部剧的戏仿是双重意义的叠加,是一种对“纪录片伪化形式后”的戏仿,这让它脱离出早先的伪纪录片要素(镜语模仿)而更像《网络迷踪》这类“新伪纪录”电影,趣味上是新的、独特的。具体到内容把控也非常出色,是严格的黑色喜剧,密集的笑点不断在冷幽默与爆笑间跳跃,推理则抽丝剥茧、不断反转,甚至连说教的部分都别有玄机。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题材恶搞。比较大胆。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现在越来越难区分什么是真实了。什么是戏剧了

50分钟前
  • 小白菜
  • 力荐

一开始几集很搞笑,后面严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

53分钟前
  • Shu
  • 推荐

毁三观啊 男的以hand job为荣 女的把约过的p刻在柱子上...

54分钟前
  • 可靠的帕奇
  • 力荐

一开始觉得就是简单的黑暗幽默,很简单的线索但是弄得稍显拖沓。但是越到后面越是精彩,从一个傻逼故事里居然衍生出了“凝视深渊”的效果。手法蛮新颖,剧荒的时候可以一看。

57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强烈推荐,能拍好的伪纪录片不多,这部堪称完美,节奏稍慢,瑕不掩瑜。用高中生活体现社会全貌,用一件恶趣味的事件讲述人性,再加上相当成功的破案过程,导演编剧真的优秀啊。

1小时前
  • 许泽Sylvia
  • 力荐